李博:诗与故乡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李博 | 发布时间: 2023-08-21 | 727 次浏览 | 分享到:

文/李博


很久以来故乡对我来说,具有某种特别或特殊的意义。除了外出求学,在我有生之年的所有时间几乎都在山丹。因为山丹是我的家乡,是这片土地养育了我,给了我生命最初的记忆。

山丹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它南靠祁连山与青海省为邻,北依龙首山与内蒙古相连,素有“走廊峰腰,甘凉咽喉”之称。山丹置县已逾千年,人文底蕴深厚,历史文化灿若星河。约4000年前,就有先民于此繁衍生息。以“四坝文化”为代表的历史遗存,曾掀起考古波澜;以霍去病征战河西,屯兵养马的山丹军马场古今不衰;以炀帝西巡,召27国使臣会与焉支山,开世博之源;以“山丹宝卷”“山丹烙画”“周玉梅剪纸”为代表的非遗文化名扬省内外;以艾黎国际主义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熠熠生辉。

山丹是一座有足够历史长度,也有足够文化厚度的城市。史前文明的星火---距今3800年前的四坝文化在这里发现,描绘春秋战国时期乌孙、月氏民族游牧生活的古岩画也在这里发现,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古文化命名地之一。李白、王维、林则徐、留诗山丹,郭沫若、张大千、邹梦禅挥毫山丹,周蕙、武振、王允中扬名山丹,徐向前、陈昌浩、李先念奋战山丹,艾黎、何克创业山丹,数以万计的古今中外名人留步山丹……多元文化形态在这里交织辉映,使山丹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名副其实的文化名城。

当人们都在谈论“诗与远方”时,我想说的是:“诗与故乡”。我一直觉得:“诗,是一种乡愁,是一种无论身在何处都想回家的冲动。”乡愁与过去、母亲、童年、自然这些名词可以互换,又总是与朦胧、忧伤、寂寥、惆怅这些形容词联系在一起。又苦又甜,是一种甜蜜的忧伤,或者说,是一种高贵的痛苦。我记得女作家周晓枫说过这样一句话,“乡愁其实是跋山涉水之后的一种折返。”这句话道出了沉寂我内心多年的真实感受。也就说乡愁是我们对精神故乡的怀念,当内心这种孤独和忧伤无法排遣,找不到出口,聚集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诗歌就自然而然出现了,因为诗的功能,就是把失散的个体引领回去,与原有的整体重新结合,引领我们回到往昔幸福的屋檐下,回到自然的怀抱中,回到家乡。

故乡是作家之根,所谓“根”就是爱,是我经验的起点,精神的起点,也是我认识的原点。所以说,山丹,不仅仅是我单纯现实地理上的家乡,也不仅仅是我人生经历中的一处记忆地标,而更是我写作上的精神家园。所以在我的文字里用最多的笔触描写山丹、赞颂山丹,而自己一直也守护着山丹,表达着我最真挚温厚的情感。

其实对于写作,只是源于儿时受祖父藏书的影响。中学时就很喜欢文字,喜欢诗词歌赋的隽永、优雅;喜欢现代散文的随性、洒脱;喜欢小说的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尤其喜欢《简爱》和《飘》。无论是其间描绘的诗意的生活,还是斯嘉丽的爱情纠葛,都能让我如白马王子遇见灰姑娘一样的感动和惊喜。于是在那时就经常“舞文弄墨”,也曾给报刊写过稿子,用懵懂的笔触描写自己眼里的世界,表达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美妙感觉,抒发对自己未来的幻想。

几年来,我一直在家乡的基层工作,虽然工作忙碌,但还是静下心用最多的笔触描写山丹这片热土的日新月异。作为乡镇干部,从乡政府到村委会,我见证了党委政府政策落实,支部村委产业落地,易地搬迁新居落成,人民群众增收致富。我们披星戴月不言苦,栉风沐雨不畏难,而这一切只为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成为现实,而这一切的一切是我这个所谓的“诗人”最生动的素材。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故乡有了新的认识。在伸向童年、少年的记忆里,我在为逝去的光阴寻找物质存在的凭证和个体成长的见证,为自己的乡愁、自身的命运寻得最原初的根源。这种寻找让我看清了自己血液中的原动力,平常并不易察觉的历史影子中的自我存在。小时候,渴望“诗与远方”,长大后,渴望“诗和故乡”。因为故乡恰恰是我们的本心。

最是一年春好处,诗歌作伴好还乡。此时,草长莺飞,梨花盛开,心也随万物启蛰。万千思绪,都各自成诗。感谢故乡,给了我温暖和力量!感谢远方,给了我成长和希望!

感谢诗歌,让我把故乡和远方紧紧地连在一起。她将是我一生的守望,是我最初和最后的爱!

  

作者简介:

李博,甘肃山丹人,市作家协会会员。大学期间开始文学写作,有散文、诗歌作品发表于《意林》、《甘肃日报》、《兰州日报》等刊物,近年来有作品散见于杂志、新媒体平台。

更多
文章列表
 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