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宁:柏林印象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王昌宁 | 发布时间: 2023-09-21 | 697 次浏览 | 分享到:

柏林印象

 

 柏林,是重庆江津柏(bai)林,不是欧洲德国柏(bo)林。

记得是在二十多年前,一个春天的上午,有明媚的阳光,我因工作去过一次柏林。做完工作,镇里安排我在一家羊肉馆吃午饭,顺便转悠了一下柏林的街道,镇领导告诉我,柏林春天较冷,海拔最高的地方有1700多米,素有小西藏之称。继续往南走是东胜乡,再往前是贵州习水。那时,道路只通东胜,要去贵州,仿佛是一件十分遥远的事情。

短暂时间,柏林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一个边远山区小镇,就那么一条小街和一些陈旧的房屋。值得一提的是,羊肉馆的萝卜化渣,特别好吃。镇领导介绍,他们时常挂在嘴边津津乐道的就是萝卜、金银花、花椒,这是他们当时的产业,也是老百姓赖以生存的“摇钱树”。

岁月匆匆,时隔这么多年,今年夏天,我第二次来到柏林,从镇政府出来,走在柏林街道上,我极力想寻找当年我曾吃过的化渣萝卜的羊肉馆,然而,眼前的情景却告诉我,当年那些散落陈旧的房屋已不复存在,二十多年后的柏林已今非昔比。我对柏林那陈旧的记忆和印象,已在改革开放、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一去不复返了!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座鳞次栉比错落有至的高楼大厦;一条条整洁宽敞的大小道路和醒目耀眼的广告牌;一排排高大的树木和一处处鲜艳的花卉;一个个颇有档次的避暑小区和穿着时髦的人群,到处充满了现代、华丽的气息,可谓:一座高山之上,彩云缭绕之下的魅力小城。

同行的镇领导杨女士告诉我:随着联接贵州习水的老路和高速路的相继贯通,加之这里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给柏林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和福址。柏林这个地方,不仅夏天凉快,选择来这里避暑,而且,这里也是一个旅游胜地,风景点也比较多,渝黔两地游客不断。境内有棋盘石、“龙神口”、“贺麻王”、华盖清泉、老场休闲观光园、千年白果树、“普汉山”寺庙、大碑湖水库、“转龙湾”古墓地、普陀寺、笋溪河特大桥、“川坝虎”寺庙等,每个风景点都有故事和传说。清朝道光年间,柏林出了一位传奇人物“贺麻王”,此人身高7尺,因脸上长了几颗黑痣则被人唤作“贺麻王”,他从小力大无比武艺超群,随身携带的大刀就达160斤重。朝廷招武官时,他现场将楠竹徒手拔起,被朝廷和众人刮目相看和器重。后任綦江、江津、习水三县团总,在抵御张献中绞“四川”的战役中做出了巨大贡献,被道光皇帝授予“正大光明”和“齐整可嘉”的匾牌,华盖村里其第6代子孙一直将牌匾收藏于家中,高岩老祖庙有“贺麻王”塑像,随时可供观赏。东胜村的白果树,直径约3.8米,高约30米,大小枝干300多枝,树冠面积达250多平方米,据有关专家考证,这棵树种植于三国时期,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属于重庆市一级保护树,当地人把它视为“吉祥树”,称它为“银杏王”,到柏林可一睹风采。柏林老场休闲观光园是人们常去的地方,这里占地面积35亩,里面有便道生态长廊、水上凉亭、吊桥、环形水池、香猪养殖场、生态鱼养殖场、农家乐餐饮。

在东胜场,杨女士指着一家专卖土鸡的铺店,对我说:现在柏林的老百姓已不再种植金银花和花椒了,他们饲养土鸡、土鸭、土猪、山羊、肉牛、瘦身鱼等家禽;种植高山蔬菜,特别是化渣萝卜;种植中药材枳壳、蘑芋,一年四季,在东胜、柏林、江津、习水,甚至更远的地方销售,供不应求。他们开馆子、办农家乐等第三产业,为避暑和旅游人群提供衣食住行,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做得好一点的农户,一年5、60万揣进包包,差一点的也可挣到7、8万块钱,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了。2022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444元,同比增长10.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39元,同比增长6.83%。他们从内心深处,无不感谢改革开放、感谢乡村振兴!

不厌其烦地为我讲解的杨女士,是一名资深的基层领导干部,对柏林的基本情况非常熟悉,她的网名叫“烟雨轻岚”,我想这与她多年在白云深处工作和柏林的锦绣山川有关,她以及更多的“他和她”,把自己的事业和情感融入到了祖国的天空和大地,不辞辛劳,兢兢业业地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把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奉献给了党和人民。此行柏林,我除对柏林有了新的印象外,党的基层工作者更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烟雨轻岚”把我们一行带到一座观景楼,远眺连绵起伏的大娄山脉、四屏镇那朦胧中的康养建筑群,呈现在眼前的景色是:山峦间云烟缭绕,扑朔迷离,天地广阔,丛林无际。此时此刻,我听见一阵赞美之声:真美!真美!

的确,高山柏林,有着属于自己的彩云、烟雨、轻岚、天然氧巴、壮美奇观和文化历史。柏林镇,自清嘉庆年间300多年以来,因漫山遍野柏树成林而得名柏林场,镇由场名。毗邻四面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和贵州习水两路镇。近年来,结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决策,柏林镇党委政府以“万企兴万村”行动为契机,引资合作,开发文旅、农旅项目,为广大民众提供了避暑胜地和“假日游”“周末游”好去处。

 

作者:王昌宁,江津作协、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

更多
文章列表
 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