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素印:诗说长征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董素印 | 发布时间: 2023-12-06 | 584 次浏览 | 分享到:

诗说长征


文/董素印(江苏射阳)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七律·长征》诗篇中,用短短56个字,集中回顾了历史上记录第一次、横跨十四省、长驱二万余里这一震惊世界的长征壮举,热情洋溢地歌颂了红军的崇高精神世界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藐视困难、战胜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歌颂了红军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奋战精神,歌颂了红军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据说,这被视为毛泽东的诗作之冠,当年在通渭县城文庙街小学举行的晚会上,他用清脆而很有乡土韵味的湖南乡音朗诵这首诗,极大地鼓舞了军队士气。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被迫于1934年10月16日从中央根据地的闽西长汀、宁化和赣南瑞金、雩都出发,开始长征,一路上边激战边挺进。越五岭,战湘江,占遵义,过乌蒙,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经过了14个省级行政区,整整跨越近百条江河以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光是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九死一生,甩掉了几十万精锐国军的围追堵截,终于在1935年10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毛泽东欣然命笔,写下了《七律·长征》的不朽诗篇。

其实,在艰苦卓绝、史无前例的长征途中,毛泽东始终充满着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写下了《清平乐·会昌》《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等许多风格豪放、气势磅礴、鼓舞士气、振奋人心的不朽诗篇佳句,激励广大官兵战胜困难,奋力前行。

在长征起步地的井冈山根据地反围剿中,毛泽东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是毛泽东第一首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诗词,是一首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的赞歌,更是一首抒写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光辉史诗。黄洋界保卫战是红军以弱克强、以少胜多的一个典型战例,虽然这次保卫战只是井冈山红军军事战争中的一次战斗,它是整个井冈山斗争的一个缩影,也概括了在白色的政权包围中,小块红色政权区域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形势,生动地表明了坚持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对于争取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写于娄山关激战之后:“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此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情景一体,水乳交融。上下阕的强烈对比,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人指挥若定的气魄。篇幅虽短,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胸怀。

从“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到“不到长城非好汉”;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字字句句表达了红军战士们勇往直前的钢铁意志,体现了一代伟人对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和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

伟人不朽的长征史诗,不仅给人们留下了长征途中渡湘江乌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等一幅幅鲜活生动的历史画卷,更为人们留下了不朽的长征精神和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信仰。从井冈山“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开起,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经过“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武夷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广昌路上“风展红旗过大关”、龙岗之战“不周山下红旗乱”、直到“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革命的红旗打遍了旧中国东南西北,长城内外,终于打出了“一唱雄鸡天下白”,打出了一个“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新中国。是的,正是坚定崇高的革命理想和伟大信仰,中国人民才能从此站了起来,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能漫漫地成长为东方巨人。

时光飞逝,但磨灭不了的永远是伟大的长征精神,是革命先烈铸就的精神意志,她与伟大的红船精神、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伟大的延安精神、伟大的西北坡精神等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犹如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标榜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史册中,成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我坚信: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伟大的长征精神将永远成为中华儿女新时代的精神支柱,诗一般地激励着中华儿女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不断书写更加绚丽的篇章。

更多
文章列表
 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