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笔:探访正义峡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张军 | 发布时间: 2022-06-17 | 875 次浏览 | 分享到:

探访正义峡


张  军


去年夏天的一个周末,有朋友提议去正义峡看看,我们便驱车前往。

正义峡,是黑河在张掖地界的最后一个峡口,当地老百姓称之为“石峡”。据说,有一年黑河发大水,从祁连山里冲下一块椭圆形的巨石,这块石头晃晃荡荡一直被黑河水冲到正义峡。正义峡是黑河河床最狭窄的地段,因此,这块巨石被挡在此处。巨石阻挡,河水暴涨,时常漫过河堤,给当地百姓带来水患。大禹治水时路过正义峡,看到当地百姓因常年水患苦不堪言,于是举起神斧从半空直劈下来,把那块巨石一劈两半,暴涨的黑河水从劈开的缝隙流过,水患因此解除。今天,我们来到正义峡,看到黑河两岸险峰峭拔、怪石嶙峋、气势威严的形态,正是大禹斧劈巨石后的样子。

初闻正义峡,是十年前的事了。记得好像在什么展览馆里,讲解员指着面前的沙盘说,这里就是正义峡,黑河水流出正义峡,穿过一片胡杨林,就到了内蒙古的居延海了。我看沙盘,正义峡峡谷很窄,两岸是连绵不断高耸的山峰,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脑海里顿时产生这样一幅画面:清澈湍急的水流,两岸峭拔的群峰,山间葱郁的林木,宽阔碧莹的草地,草地上雪白的羊群,还有一个清纯的牧羊女孩舒展着嘹亮的歌喉……想着清澈的黑河水流出迷雾笼罩的神秘的正义峡,便要奔赴一片苍茫未知的世界去了,心里便产生些许伤感与失落。

第一次探访正义峡,是在数年前深秋的一个午后。当时高台县文联举办了一次作家采风活动,采风的地点之一便是正义峡。在文友柯英、有文的带领下,我们看完了汉明长城古烽隧、阎相师墓葬碑等遗迹后,最后驱车来到正义峡峡口。秋日的正义峡,并不像我当初想象中云雾缭绕翠林密集那样,相反,展现在面前的是一派富有地域特色的秋日的苍凉:潺潺若断幽怨清婉的水流,黄绿相间稀稀落落的树木,身披暮色尘埃弥漫的羊群,星星点点劳作田畦的农人,岸边陡峭险峻清瘦刚劲的群峰,还有峡口农人架起的那座摇摇欲坠的便桥……

漫步深秋的正义峡,觉得它如一位个性张扬灵气十足冷峻的哲人,又如一本半开半合陈年老旧的史书。沿着峡谷随意走一走,看一看,便可在野性的景致中汲取大自然的灵秀之气,在冷峻的凝神中悟出人世间的冥冥之理。在我看来,正义峡谷散布的大小树木,它们的骨子里除了不乏的正义之外,风貌绝对是迥然不同的。它们或婉约,或豪放,或内敛,或活泼……它们生存在张掖地界的末端,随着晨昏转换,阴晴变化,四季更替,即便是在同一个地方,呈现给我们的,也是变化万千妙笔难绘的景致。在深秋的正义峡,揭开黑河水的外表,让浮躁一路的心宁静片刻,让目光触遍峡口的任意一个地方,灵动的哲思,会引导你走向另一种幽远……

去年二次涉足正义峡时,前几天河西刚下过一场夏雨,河里的水位明显升高,那年秋天我站着拍过照的那块河中心的大石头已经被水流淹没。河水扭动腰肢,打着旋儿,晃晃悠悠地向下游流去。几只黑色的水鸟时而贴着水面低飞,时而漫步在岸边的水草丛里啄食。峡谷内,几棵大小不一的胡杨树,也换上了嫩绿的夏装,枝叶飒飒,韵味十足,只待秋风吹过,便在谷内点燃一片耀眼的金黄。峡谷的天空瓦蓝挖蓝的,两三团羊脂似的白云凝滞在峰顶,仿佛要把我们融入如梦如幻的境界里……

“快看,传说中的‘金龟探水’!”同行中有人一声惊呼,打断了我片刻的思绪。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峡口内的一个山丘上,一块高约一米七八、长约五六米的巨石半悬空卧在那里,外形极似一只乌龟。盘缩的四肢,浑圆的龟甲,伸着的龟头向着黑河,尖翘的龟尾衔接着群山。人们戏称这个景致为“金龟探水”。龟在古代有着其它动物不可替代的神圣地位,所以帝王立碑大多都有神龟驮着。相传,公元前70年的一个早晨,一支匈奴军队沿着黑河边的便道气势汹汹直奔正义峡而来,准备突袭当时赵通的守军,进而攻占河西走廊。匈奴军队行至正义峡口,正值红日初升。匈奴头领分明看到一只巨龟头顶红日正在黑河边饮水,场面颇为震慑。为了不触犯神灵,匈奴遂即退兵。由于神龟震慑,再加之有赵通率军驻守峡口,在之后的数十年里,匈奴不敢再犯河西。就今天,距“金龟探水”不远,还有一处遗迹被称之为“赵公井”,两处景致遥相呼应,书写着“赵通驻守,神龟慑敌”的传说。

听说,在正义峡,有块闻名遐迩的“太上灵岩”,《山海经》曾记载:“老子骑青牛,过函谷,西行入于流沙”。据说太上老君就是从这里羽化成仙的。我试图登山找到这块灵岩,攀岩过壁,登山之路甚为凶险。爬了半天,气喘吁吁,筋疲力尽,面前还是一山更比一山高。最后只能作罢。

下山歇息片刻,我们沿着河岸一条崎岖小道继续西进。小路一侧紧贴着山壁,另一侧是抖动着波纹,妩媚而下的黑河水。沿途奇峰罗列,绝壁高耸,偶尔露头的野花弱弱地装点着陡壁。再访正义峡,使我感到它的厚重与卓越之美。它历史悠久,故事丰富,千峰竞秀,万壑争流,蝶飞蜂吟,翠色斑斓,如历史画卷一样凝重而又清新。


作者简介:张军,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人,现任教于张掖市第一中学。中共党员,高级教师。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协会员,甘肃省诗词学会会员,第二、三、四届张掖市作协理事,甘州区“蒲公英”导师、业余兼职《甘州教育》杂志副总编。曾出版散文集《岁月遗痕》,诗歌、散文、小说作品散见于《中国文学》《星星诗刊》《飞天》《北方作家》《甘肃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刊物。

更多
文章列表
 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