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作家丁彩玲散文:灞河上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丁彩玲 | 发布时间: 2022-06-24 | 626 次浏览 | 分享到:


灞河上


文/丁彩玲(西安)

   

八水绕长安润泽十三朝帝都,八景传佳话道尽汉唐城逸趣。

一个秋阳明媚的午后,游览了八水中的一水“灞河”,中的一景“灞桥”遗迹。

古长安的所谓八景说的是“华岳仙掌望崤涵,雁塔晨钟响城南,骊山晚照披秦地,曲江流饮绕长安,灞桥风雪三春暖,太白积雪六月寒,草堂烟雾紧相连,咸阳古渡几千年。”

古长安的所谓八水指的是:“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于陕西潼关注入黄河。全长818公里,流域面积134766平方公里,渭河绕西安北。“泾jīng 河”是渭河的最大支流,干流发源于六盘山东麓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于高陵县蒋王村汇入渭河左岸。全长455公里,总流域面积45421平方公里,绕西安之北。“沣(fēng)河”发源于秦岭北麓长安沣峪,流至咸阳汇入渭河。全长82公里,总流域面积1460平方公里。据载,大禹曾经治理过沣河,西周的丰、镐二京就建在沣河东西两岸。沣河绕西安之西。“涝(lào)河”古称潦水,源头有两条,东涝河发源于秦岭北麓的于静峪垴,西涝河发源于秦岭梁,两河交汇后北流,经咸阳流入渭河。全长82公里,总流域面积663平方公里。涝河绕西安之西。

“潏(yù)河”发源于秦岭北麓的长安区秦岭北坡大山谷。在牛头寺分为两支,向北为皂河,向西与滈河合流汇入沣河。河长67.2公里,流域面积687平方公里,绕西安之南。潏河是西安地区最负盛名的河流,河道两岸盛产水稻、玉米小麦等,地势资源相当丰富。

“滈(hào)河”发源于长安区石砭峪,全长46公里流域面积292平方公里。与潏河在香积寺汇合向西,在户县秦渡镇附近注入沣河。滈河绕西安之南。“浐(chǎn)河”发源于蓝田县汤峪,是灞浐水系的最大支流,流经西安灞桥区广太庙附近注入灞河,全长70公里。浐河绕西安之东。“灞(bà)河”发源于蓝田县灞河镇,全长109公里,流域面积2563.7平方公里。据史记载,灞水原名滋水。灞河绕西安之东。

“八景”与“八水”自古以来,各自都有着美丽的风光与魅力,流传着神奇的佳话与传说。历代诗词大家都有叙写。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著名的辞赋《上林赋》中这样写道:“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上林乎?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紆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

笔者多费笔墨,题外题的将长安“八水”、“八景”作介绍,目的是给喜爱古长安的国内外朋友一份资料。若来西安游玩时,便可寻迹觅胜,发幽古之情怀。



笔者祖籍西京长安浐河之东岸,灞河之南边。对浐河铺天盖地、白茫茫的大水有记忆。而对灞河只是坐在火车上看到过。但对老人嘴里常挂叨过的有关浐河、灞河的说事至今怀着敬畏。老人说过:“发大水时,害怕的很呐!水头过来,头有老笼大,身子几丈高!”。“大水是从南山滚下来的(指秦岭),水势汹汹,河上飘着猪、牛、羊、箱箱柜柜,里边有时还藏着人,藏着金银财宝,水性好的,就会扑下河去救人、捞物,有成了善人的,有发了横财的,也有丢了性命的……”

“随水漂浮的大树上缠着蟒蛇,眼睛像灯笼……”“灞河里有水怪……”小时偎在父母怀里,听着老人们总也说不完的浐灞流域的故事,心中充满了神秘,渴望和幻想,总想探个究竟。

灞河,是一条充满传奇色彩和诗情画意的河流,因为有了它,便有了“灞桥驿站伤离别”的感人场面。便有了“灞柳风雪扑人面”的如诗如画的美景。据史载,灞河原名滋水,春秋时秦穆公称霸后改名为灞河。汉时曾在灞河上建桥,名曰:“灞桥”。位于西安城东12公里处,是座木梁石柱墩桥,它用四段圆形石柱卯相接(中间还加石柱),形成一根石柱,由六根石柱组成一座轻型桥墩,墩台上加木梁并铺设灰土石板桥面。是石柱墩的首创者。是座颇具影响的“古桥”。以后,在宋、明、清期间曾几次废毁,几次修建。直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巡抚扬公恢按旧制又加建造。1949年后为加固灞桥,对桥进行了扩建,将原石板桥改为钢筋水泥桥,桥宽10米,两旁还各留宽1·5米的人行道。灞桥一直以来都是关中的要冲。

据(《西安府志》)记载,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榖击,为长安之壮观。”每当早春时节,春风扑面,烟雾蒙蒙,柳絮飘舞,宛若飞雪,便生出了灞柳风雪的典故。古人有折灞柳桥头赠别的习俗,这一习俗源自何处,已无据可考。文献记载最早可见诸《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隋唐时期,经过文人雅士们不断写诗作赋,灞柳赠别就被定格了下来。唐朝时,在灞柳设有驿站,称作“灞亭”,人们在此迎送宾客,折柳相赠,依依惜别,留下了不朽的诗词篇章。李太白的“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岑参的“初程莫早发,且宿灞桥头。”李贺的“灞水楼船渡,营门细柳开”。雍陶的《折柳桥》更是写尽了离愁别恨。诗中写道:“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只此改名为折柳,任它离恨一条条”。在《全唐诗》中,直接描写“灞水”、“灞桥”、“灞陵”的诗篇多达114篇。灞水,灞桥,灞柳,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



来到了灞河城市段中游,这里已建设成了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流动的水面,水鸟飞翔;绿色的堤岸,碧波起伏;旖丽的花海,百花吐艳。柳丝飘拂,轻抚河面。我沿着水边的林荫道漫步前行,流淌的水是黄色的,我忆念中的灞河水不是这种颜色,是因前不久一场雨、将南山的泥沙冲涮下来所致?还是人为的破坏了环境的恶果?河岸边,水中的小岛上,柳树成片成林,随着阵阵刮起的河道风,柳树随风向摇摆起伏,很像舞娘婀娜动人的舞姿。情不自禁的抓住了一把柳丝闻了闻,一丝丝清香沁人心脾。又蹲下,缓缓将双手插进河水中,渗凉渗凉的舒服。行走到了一处丁字路口,眼前一亮,好大一片荷花塘,满塘荷花竞相开放。别处花已开败,此处花却正艳!有的还是含苞待放,真是大自然界的神妙啊!

在河岸旁的一排长櫈上坐了下来,凝望空中飞鸟盘旋,凝望滩上众鸟嬉戏,水打漩涡转圈圈,凝望密扎扎芦苇荡芦花如雁翎……

“啊!真是原生态的美妙景色!”我情不自禁发声赞叹。

“好啥呢!破坏的都不成样子了!”一个陌生的声音从我身后传来。我吃惊的回头望去,只见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者坐在另一条长凳上。是他反驳了我的赞美。我笑问:“眼前的这一切难道还不美吗?”“你见过原来灞河的样子吗?”他盯着我的眼睛反问了一句。于是,我静静的听着他讲述自己村子旁边的这条河。他说:“我是在灞河里泡着长大的,小时候,灞河里的水很清,能看到河底的沙子、石头,河床平坦,沙子又细又柔。每到夏天,光着屁股,就下了河,和小伙伴游泳,打水仗。灞河里有各种鱼,鲤鱼、草鱼、黑鱼、鲫鱼,还有鳖、虾等。一场暴雨过后,水退下去了,我们就去拾鳖。有次拾了满满的四桶。提到国棉三厂门口卖了七毛钱。鱼很多,下河随便捞,很快就是一大盆子。虾也很多,用网在一处河道口一堵,提起就是一袋子。那时,咱陕西人不吃鱼虾鳖怪,全拿到从上海迁来的国棉厂(今纺织城)门口,卖给了工人。”“呀!真的!这么好!后来呢?”我着迷的问道。他继续说:“后来嚒,人心都黑了,只认钱了,哪里管灞河的死活。挖沙子,卖石头,河床被挖的千疮百孔,大坑小坑,坑坑洼洼。大大小小的沙坑无数。有的沙坑被挖到十五、六米深。清澈见底的河变成了黄泥汤。河岸上建筑垃圾成堆,杂草丛生,鱼虾鳖怪稀缺了,鸟儿也不来了……”

听着这位灞上老人的痛诉,我联想到记忆中的浐河。它有着和灞河同样美好的过去。小时候在浐河里玩,带的银手镯掉进小河里了(注:浐河当时有三道大河,一条小河,平时中间有沙滩,发大水时就漫成了一大片。)水清沙柔,一下子就捞了上来。小河岸浸水的地方,杂草丛里有螃蟹窝,一抓一个准。还有水蛇、鳖在河滩爬行。妇女在小河边洗衣裳,小孩在小树林里拾地软。瓜果成熟季节,沙地里的西瓜、甜瓜香甜如蜜,红瓤、红核小毛桃酸酸甜甜。美丽富饶的浐河啊!也遭受到了和灞河同样的悲惨命运。挖沙子,拉石头,水泥预制板厂,采石厂,挖沙场,把浐河霸占了好多年。使美丽的浐河变成了丑陋的河。

很令人欣喜的是,西安市政府近几年来不断治理浐灞流域,要使“八水绕长安”变成“八水润西安”。浐河、灞河面貌已发生了巨变。站在古灞桥上:“远望秦岭,白云悠悠绕山峁,近观浐灞,碧水盈盈柳成行。”如诗如画的田园河川图令人陶醉。


2012年9月29日录于书上【曲江池畔柳丝长~丁彩玲诗词散文选】


作者简介

丁彩玲,笔名阳光明媚、西安市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入选《第二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作品精选集》《世纪诗典》《长安诗选》等多部书精选本。曾获奖多次。出版的《曲江池畔柳丝长—丁彩玲诗词散文选》被国家图书馆收藏。2021建党百年,我的全家福故事被登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


导读:这是诗人、作家丁彩铃的一片旧作。最近在网络媒体发布后,迎来很多网友的点赞 和留言。录其二:

其1、“一帆老同学,我读了你发的彩玲散文《灞河上》,深受感动和爱惜,并转发了几个群及个人,同样受到好评。我老伴的同学,当年的西安学联主席,现在美国洛杉矶看孙子,读了该文也发回感慨,现在转发给你。”

其2、为在渭南生活了几十年的老西安丁彩玲的西安情怀及其散文《灞河上》点赞!

其3、“丁彩玲散文《灞河上》是一篇好文章。作者从《长安八景》,写到了《长安八水》。又从《长安八水》具体到了产灞二水。可以说整篇文章视野开阔,思路敏捷,铺陈有序,知识面了得。这篇文章于其说是写灞水的变迁,倒不如说是写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变迁。以小见大,耐人寻味。加上朗诵者的声情并茂,更添色不少。值得欣赏。”

更多
文章列表
 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