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府城(1)
丝路百城传之重点项目《张掖传》正式出版
——专访著名文化学者、小说家陈玉福先生
记者:
听说《张掖传》出版了,笔者第一时间打通了张掖市文联名誉主席陈玉福先生的电话。问及《张掖传》这个话题时,陈先生说:“丝路百城传,中国国际出版集团遴选了丝绸之路上的100座城市为之做传,《张掖传》名列其中。作为来张掖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建设鼓与呼的作家,我非常骄傲!”但我提出为什么要创作这部《张掖传》时,陈先生快人快语:“我虽然出生在武威,但武威和张掖同是河西走廊上的两座非常重要的节点城市,同时它们的距离也才两百公里多一点,写张掖就是写家乡。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都感到非常的亲切,非常的向往。所以,接受这个创作任务时,我的心情是愉悦的。没有想到的是,这部书一经出版,读者,尤其是网络读者就表现出了极大地兴趣。”听到这样的话,我打开了网络,读者们提出的问题,都是我要问陈先生的话题。于是,我们的电话采访开始了。
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也是网友们争论的较为热烈的一个话题(以下简称“问”):您是武威人,从小在武威长大,对武威的风土人情应该更熟悉,创作《武威传》是不是更得心应手呢?
陈先生回答说(以下简称“答”):你说的是对的。可写城市传记不同于写其他文学作品,首先是采访,如果不是政府倡导的工作,查阅资料和调查采访是一件非常艰苦的工作。同时,为城市写传,还得这座城市授权。而我作为张掖市委市政府特聘专家、甘州区委区政府特聘专家,在张掖工作,这既是张掖给我的一篇命题作文,同时我的采访和调查研究工作也方便啊!当然了,要是武威让我创作《武威传》,我在条件容许的情况下,我肯定不会推辞的。因为,正如你说的,我是土生土长的武威人嘛!
问:陈先生,您是哪一年来张掖的?之前在哪里工作?
答:来张掖之前我是甘肃省作协副主席,金昌市群众文化研究馆员(一级作家),就是正高职称。
问:到张掖后,除了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特聘专家外,您还任张掖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国延安文艺学会副会长,对吗?
答:对的。
问:陈先生,我再提新的问题:今年是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构想10周年,《张掖传:千年丝路八声甘州》(以下简称《张掖传》)是不是专门为“一带一路”写的?
《张掖传》书影(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新星出版社)
答:你说的一点都不错。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发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热烈响应。2016年,习总书记在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发表题为《携手共创丝绸之路新辉煌》的重要演讲时指出:一带一路上的“塔什干、布哈拉、撒马尔罕这些古老城市,就像散布在丝绸之路上的明珠,串接起东西方友好往来、互学互鉴的历史记忆,也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问:为了响应总书记的号召,中国外文局、中国国际出版集团以及所属新星出版社重磅推出了“丝路百城传”大型城市传记丛书。丛书聚焦“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内外名城,深入解读城市性格,展示城市文化底蕴,塑造城市形象,作为文化信使,推动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增进中外民心相通,为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做出了极大贡献。在甘肃14个市州中,张掖市是目前唯一入选的城市,对吗?另外,这个“丝路百城传”现在出了多少各城市的传记?
答:是的,《张掖传》是目前为止甘肃省第一部城市传记。《张掖传》与《上海传》《圣彼得堡传》《深圳传》《海南岛传》《哈密传》《珠海传》《连云港传》《威海传》《绍兴传》《龙岩传》《成都传》《扬州传》《中山传》《烟台传》等27部图书一起,成为了“一带一路”100部城市传记的第一批作品,殊为盛事。
问:创作《张掖传》要把握一个什么样的尺度?
答:《张掖传》站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世界的角度,把张掖市乃至古甘州历史上发生的那些具有世界水平的重大发现、发明创造、古迹遗迹、风土人情和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以及开明皇帝等人物的英雄故事用“史家精神文学表达”的严谨和创新思维,把张掖这座城市推荐给了“一带一路”和世界。《张掖传》的创作出版正是我们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做出的积极有效的文化实践。
问:陈先生,我在网上浏览了一下,大家对《张掖传》的评价比较高,比如《张掖传》中有传说故事,有地名故事,有街巷故事,有英雄人物故事,等等,这些文章有长有短,既是《张掖传》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时还是单独的一篇篇优秀的散文。还说这些文章活泼好读,幽默嬉笑,历史地里,轻松评说,信手拈来,恰到好处。你没有在张掖工作过,您写的文章为什么会如此的接地气呢?
《张掖传》第一作者陈玉福先生在乡间采访近照
答:我来张掖之后,没有把自己当做是外人,而是把自己当做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张掖人。所以,我的学生们做了大量的前期调查、采访和文字整理工作。面对一大推大概300万字的材料,我通过整合,观察、思考、生活、踏查,用心、用眼观察,用脚步丈量一些常人罕至的角落……这时候,一些生动的故事和绵密的细节就自然而然的出现在眼前,书中的历史人物就像是朋友,故事或者说传说里的地里环境,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差异、变化,还有变化背后的故事以及重特大事件就会让我手中的笔文如泉涌,一发而不可收拾。
问:您能不能描述一下新书出版后的心情,或者是一种创作体会?
答:创作《张掖传》时最大的体会是:调查研究,采访、查阅资料是一部传记作品必不可少的过程。如果缺少了这个过程,那一切作品都是不可能完成的。
问:通过创作《张掖传》您认为张掖这个城市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答:一座城市的发展,总是有繁盛或者说衰败。这就像一个人一样,一切有成就的人他的道路绝不是一帆风顺的。除了你不做事,那一切的麻烦都不会有。但凡要做点事情的人,总会有人嫉妒,总会有人反对。一座城市也是一样,在嫉妒中成长起来的城市,在磨难中成长起来的城市,总是与众不同的。不同的时期,总有一些城市会在逆境中异军突起,也有一些城市会在顺境中黯然退出。城市之所以有发展有倒退,这跟这座城市的领导人有息息相关的因素。做事的领导,总会千方百计的领导他管辖的城市突飞猛进,向前发展;不做事的领导总会找出若干个理由不作为。城市管理者的作为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发展,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张掖市给我的感觉是虽然穿越过了漫长的岁月风尘,经受了种种磨难,但今天的张掖市仍然出类拔萃,依然有为卓越。我认为,张掖市是一座宜居且有文化底蕴的伟大城市。
《张掖传》第二作者程琦先生近照
问:陈先生,您怎么看今天“彩虹张掖文化甘州”这样的提法?
答:今天的张掖市积极地抓住了“彩虹张掖”“绿色张掖”和“文化张掖”的牛鼻子,所以未来的张掖一定会因为“彩虹”、“绿色”和“文化”享誉世界的。因为,前两者积极地抓住了张掖的旅游基础和独特的地域特点,千方百计打造文化旅游城市牌,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中国梦将会在张掖市生根发芽开花。至于“文化”,在创造中发展起来的文化和传统的文化结合起来,这样的张掖有什么理由不能大发展呢?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府城(2)
问:《张掖传》有三位领导作序,您怎么看?
答:《张掖传》有三位领导作序,市委书记卢小亨先生为了把“彩虹张掖 八声甘州”宣传出去,亲自作序,把张掖这座中国西部的塞上江南推荐给了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城市。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张掖市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丹霞地貌,五彩斑斓;平山湖大峡谷,异彩纷呈。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作为市委书记,他总是千方百计的把这座城市推荐给世人。在城市不断发展的同时,让老百姓的工作生活更加美好。他时常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是习总书记对领导干部的嘱托,作为市委书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我努力的方向。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是在职的副部级领导干部,他对我和我的作品一直是极为推崇的。通过《张掖传》白庚胜主席看到了张掖这块风水宝地,欣然为之作序,把“塞上江南”张掖认认真真的推荐了一把。中共甘肃省委原常委、宣传部长连辑见我来张掖的第二部大部头出来了,非常欣慰。2014年,在北京打拼了十载的我已经在北京的影视界立住脚了,且电视剧本《建军大业》(原创加编剧)刚刚获得国家级大奖。连辑先生时任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是他千方百计把我从北京引进到了甘肃,任甘肃省作协副主席。实话实说,我没有辜负连辑部长的期望,来甘肃后辛勤耕耘,出了不少作品,且屡屡获奖。连部长见我这些年在创作领域里做出了一定的成绩,高兴之余,便欣然为《张掖传》作序,不仅对这部作品给与了很高评价,而且对张掖市也是推崇有加。
出版社制作的《张掖传》长图
问:您的祖籍是武威凉州,怎么把张掖写的这么好?
答:接受创作《张掖传》的任务,使我感到既欣喜又胆怯。怕自己的文笔和思想不足以刻画这座城市的厚重之万一,但又急于要将自己满心满肺的话语诉诸笔端,期待更多走出去的人回来共同坚守家乡,也希望外面的目光聚焦这方山水令她夺目生辉。总之,是带着丝丝功利之心的。及至后来,正式开始创作,研究城市历史的过程中起初的浮躁竟荡然无存了。人与城市早已在轮回的宿命中许下死生契阔的誓言,她给予你思想,你也在装点着她的容装,彼此牵绊相互维系,一如河西走廊与“四郡”之间看似有别实为一体的亲密。
问:河西走廊作为一个整体,不仅仅体现在称谓上,好多人物、故事、方言、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横贯走廊多个城市,城乡山野的角角落落里它们都是互通的,写张掖历史与文化就难免与左右邻居城市有所重叠。譬如祁连山的传说,西游记里的故事,还有那些在河西建功立业、开拓江山的文臣武将,宣扬佛法舍利长留河西的大德高僧,赶着驼队长途载运货物的行商,以及沿着走廊东西串联的乐舞诗词,等等。正如江南的苏杭,河西走廊的甘凉也气息相同、韵味一致,两者形同孪生。因此,一个出生成长在凉州的人定居甘州,我感觉并没有半点客居他乡的疏淡,对这座蓝天厚土黑河之畔的城市的热爱与留恋之情完全不输当地任何人。我这样说对吗?
甘肃张掖五彩丹霞
答:对。张掖,粗犷中折现着柔情,细腻里宣示着豪放,还有些桀骜不驯野性外露,城市性格因此而矛盾复杂,时而温柔多情,时而暴躁易怒,让人总是难以捉摸不好亲近。城市的性格就是人的性格,河西走廊上大多数男人、女人都具有类似的矛盾性情,这是来自血脉中不可磨灭的印记,汇聚了多民族融合的象征。河西走廊最值得称道的城市就是张掖了,这里在很早时期就被誉为“塞上江南”,固然气质硬朗风骨铮铮,其实最能包容万相,纳得下山川湖泊、沙漠戈壁,也受得住风沙遮望、冰雪长天。
张掖的复杂多元包括民族构成,汉武帝攫取河西开启了张掖历史上的移民先河,中原文化与西域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冲,不亚于弱水之于黑土地的冲积,沉淀下来的不仅仅只是耕地墩堡、百家诸姓,还有多元合璧的历史文化底蕴。上马杀敌、下马耕种,能够茹毛饮血也可以精烹细饪,张掖的饮食都带有与众不同的风格。张掖在某种角度论也属于移民城市,从汉代到近当代,从未停止过接纳移民的脚步,她敞开怀抱广纳四海,以最大的兼容之心赋予这里的人们一种独特的语调,江浙话、山西话与土语杂糅融合,就变成了张掖话。他们习惯走路背手,把入厕称之为“解手”,延续着大槐树的传承;他们喜食牛羊肉,需要借助高热量的食物来增加肌体免疫力抵御风寒,继承着边兵随时准备上阵杀敌的勇武;他们性格耿直豪爽,反感弯弯绕绕,尊崇实事求是,骨子里保留了草原民族的单纯质朴;他们善于经营,可以种地也可以行商,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始终丢不下驼铃声声的旧梦……一曲八声甘州传唱天下,骨头上烙印了张掖的标志,走到哪里都能舒展臂掖,顶天立地。
大城市有大城市的气象,小城市有小城市的格局。洗尽铅华、脱去盛装,张掖依旧还是最初的样子,可婉约亦可豪放,在八声甘州里低吟浅唱,在长河落日中琵琶弦动。“不忘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盛夏的夜晚仍需棉被加身的是她,春风光顾羞涩遮面的是她,子规一夜啼明朝杏花满枝头的是她;晚来天欲雪畅饮何须提的是她,围炉听卷弦弹春秋的是她,灯火阑珊中风雪夜归人的也是她。张掖气候多变昼夜温差极大,早上还是春光十里柔情江南,夜晚有可能就北风萧萧雪花飘飘,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的就是她了。
问:张掖的方言怎么样?
答:百里不同天,十里不同音。张掖的方言很有意思,发音永远高开低走,总要以第四声来做收尾,且几乎用不到第三个声调,直来直去非高即低,似乎想要以此来证明他们不会拐弯抹角一根筋通到底的爽直干脆。而所有这些性格特点,我身上全都具备,所以选择回到家乡一定是冥冥中自有安排,来到张掖写《张掖传》,既是我的宿命,也是张掖的宿命。城市是有生命的,通过追溯她的前世今生就知道了人的来处与归处。
问:创作《张掖传》出版社对您的要求是什么?
答:本次创作《张掖传》,中国国际出版集团以及新星出版社给了我一个创作原则,是为“史学精神文学表达。”因此,我要创作的不是一部史志,也无意越俎代庖去抢史学专家的风头和史志工作者的饭碗,只是基于对历史的严谨态度,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加以文学化的叙述与加工,并融进了自己的思考,以及一些浅薄的见解。希望当这本书与读者见面时,呈现在大家眼前的历史是通俗化浅显易懂的,是能引起阅读兴趣的具有故事性的一本历史读物,可以让读者通过《张掖传》来重新认识一个面目可亲的城市,让城市变得鲜活灵动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名称。自然,一座拥有八千年文明沉淀的城市,仅凭数十万字是远远不能描摹出其深层次内涵的,本书中所展现的故事和梳理出来的历史脉络,只是对张掖细密如织的网状历史进行了一次素描般的临摹,撷取了她丰满骨肉中有棱有角的部分来进行还原,一些毛细血管般的细枝末节并未顾及,框架式的内容比较多,并没有追求面面俱到。《张掖传》是我创作中的新尝试,也是张掖作为传记文学主角展现自身魅力的开端,这绝不是结束,也非不可逾越的障碍,不尽完美处还有待更多写作者来查漏补缺,更希望后来者一代接一代续写下去。因为中华长存,张掖长在,生命长续,文学就必然长青。低调中盛放的张掖作为古丝绸之路重镇的一份子,必将在新时代重放光芒,开出团结幸福、文明和谐的绚烂之花。
问:出版社介绍《张掖传》时说,《张掖传》是“丝路百城传”系列丛书的重要读本。张掖是河西走廊最负盛名的丝路古城。从汉武帝目光聚焦西北、征战河西走廊开始,这片曾经被视为蛮夷之地的土地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张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从此,开启了中原文明向西扩展的蓝图,也迎来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新景象。陈先生您能不能用最简练的语言把《张掖传》介绍一下?
答:《张掖传》穿越时光,追溯这座城市的前尘后世,洋洋五十余万字中,蕴含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及中华8000年文明历史:驼铃声里博望侯西出阳关经过这里;精美的丝绸从长安一路飘过这里;隋炀帝的豪华车辇专赴这里,世界上第一次万国博览会驻足这里;西游东去的僧侣们在流连中吟诵步步莲花;成吉思汗战马的铁蹄踏碎了西夏百年繁华梦;肃王的藩邸在瓦剌号角中迎来了一个后来叫裕固的新民族;左公亲手栽下的柳荫和僵而不腐的胡杨同生共长;西路军帽徽上闪烁着启明星的光芒……这座城市盛放于历史的风尘中历久弥香。
问:陈先生,您说的太好了。我们今天的采访就到这里结束。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答:我要谢谢你,因为你的采访和报道,这部书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所以,我要谢谢你,《张掖传》的读者也会谢谢你的。
第一作者介绍:
陈玉福,国家一级作家、著名文化学者,甘肃省张掖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共甘州区委、中共张掖市委特聘专家,兰州文理学院驻校专家、文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九大全国代表,甘肃省作家协会顾问、第六届副主席,中国延安文艺学会副会长。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出版长中短篇文学作品50余部,1000多万字。
主要学术论著有:《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伟大的中国形象》《党的百年历史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丰富意蕴》《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文艺创作必须走弘扬和借鉴相结合的道路》《抗击疫情与文学创作》《通过文艺创作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观》《在新时代努力践行习近平文艺思想》《贺敬之与中国新诗——为中国新诗百年而作》《繁荣文艺创作的动员令》《高举旗帜 攀登高峰》等;大学教材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发展》《影视文学创作》等。
主要文学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马莲花》《西部狼》《西部女神》等;长篇小说 “国家系列”《国家使命》《国家职责》《建军大业》《热血军旗》等,“八步沙”系列《八步沙》《治沙愚公》《绿色誓言》等,“西部系列”《西凉马超》《西部人》《八声甘州之云起》《神威天将军马超》等;影视剧本有:《建军大业》《热血军旗》《女人的抗战》《共和国长子》《八步沙》《绿色誓言》《烽火陕甘宁》(习仲勋在甘肃)等。
长篇小说《西凉马超》入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八声甘州之云起》获2021年中国年度长篇小说金榜特别推荐奖,《八步沙》进入2019年7月文学好书榜、获2019年十大文学好书第九名,《绿色誓言》入选建党100周年100部红色经典作品系列,《1号通缉令》获第二届中国网络十大杰出小说奖;电视剧本《建军大业》获中国电视剧原创优秀剧本奖,电影剧本《八步沙》获中国作家优秀剧本奖、入围2020年中国电影基金十大优秀剧本扶持计划;电影《八步沙》作为建党100周年献礼作品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档播出后,获中国电影金鸡奖小成本故事片奖;40集电视剧《女人的抗战》、40集电视剧《1号情报员》、40集电视剧《望断南飞雁》等在央视八套和地方台播出,部分获得了年度收视冠军;《建军大业》《热血军旗》中央电视台播出后,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剧40年优秀国产电视剧第一名、中国十大优秀国产电视剧第一名、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剧金鹰奖!
作品曾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甘肃省委省政府文艺突出成就“荣誉奖”,第四届、第八届、第九届甘肃省敦煌文艺奖,“五个一”工程奖、广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第三届中国法制文学原创长篇小说奖、中国电视剧原创剧本奖等奖项。
2024-11-22
2024-11-22
2024-11-21
凤河映月 诗颂中华——北京2024“凤河杯”全国原创诗词大赛获奖作品
2024-11-21
2024-11-19
2024-11-18
2024-11-18
2024-11-17
2024-11-15
2024-11-12
2024-11-12
2024-11-11
2024-11-11
2024-11-08
2024-11-07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