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乡龙川:千年年韵里的客家情笺(晨风)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 晨风 | 发布时间: 2025-02-02 | 65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岭南的东北部,河源龙川,这座枕山襟水的千年古县,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沧桑与温情。它静卧于丘陵与田畴之间,东江如一条灵动的丝带蜿蜒而过,勾勒出如诗如画的景致。这片土地,不仅是客家人繁衍生息的家园,更镌刻着赵佗文化的古老印记,承载着跨越两千多年的历史风华与人文脉络。

对于漂泊在外的龙川客家游子而言,春节的跫音,是心底最深情的呼唤,是灵魂深处的声声召唤。无论身处繁华都市的喧嚣,还是异国他乡的寂寥,无论工作的忙碌如何羁绊脚步,哪怕归乡之路需跨越万水千山,在城市的车水马龙与乡村的静谧小径间辗转徘徊,都无法冷却那颗急切归家的心。当列车缓缓驶入龙川境内,远处的霍山,恰似一位饱经沧桑的巨人,以其巍峨磅礴之姿屹立天地,山上的奇石怪松在云雾的轻抚下若隐若现,仿佛在悄声诉说着千年的风云变幻;近处的东江河水悠悠流淌,带着岁月的记忆与故乡的深情呼唤,一路欢歌。我的思绪也随之飘飞,瞬间回到了故乡那熟悉的围屋,飘向了村口那棵饱经风雨洗礼、见证无数悲欢离合的老樟树旁。

家,在龙川客家人心中,是永恒的避风港,是心灵的温暖栖息地;亲人,是心底最柔软、最难以割舍的牵挂。过年,是与亲人团聚的珍贵时刻,是将积攒一年的思念尽情倾诉的温馨时光。一回到家,那熟悉得如同儿时摇篮曲般的龙川客家方言便在耳边悠悠响起,亲人们满含笑意的脸庞,恰似春日里最温暖的朝阳,瞬间驱散了我一路的疲惫与内心的孤寂。大家围坐在热气腾腾的火盆边,熊熊燃烧的炭火映红了每个人的面庞,唠着家常,分享着一年来生活的酸甜苦辣,那浓浓的亲情在火盆散发的热气中肆意弥漫,暖彻每一个人的心房。

龙川,这座古老的县城,其过年的习俗,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画卷,不仅饱含着客家人独特的传统,更巧妙融合了赵佗文化的独特韵味,每一个细节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送灶神的传统在龙川传承已久,且充满了生活的智慧与美好的祈愿。人们精心准备好麦芽糖、汤圆等又甜又黏的供品,恭恭敬敬地摆在灶神爷的画像前。在古老的传说里,灶神爷会在这一天踏上前往天庭的路途,向玉皇大帝详细汇报这一家人在过去一年里的善恶之行。而这些甜美的供品,便是人们希望能够粘住灶神爷的嘴,让他在玉帝面前多为自家美言几句,从而保佑这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平安顺遂、万事胜意。这一习俗,在龙川漫长的岁月流转中,或许也承载着赵佗治下百姓对生活安定、风调雨顺的朴素祈愿。在供奉完灶神之后,一家人便会齐心协力,开启大扫除的征程。大家手持扫帚、抹布,将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仔细清扫、擦拭得一尘不染,寓意着彻底扫去旧年的晦气与烦恼,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去迎接新年的到来,如同赵佗初定龙川时,为这片土地开启了崭新的发展篇章。

贴春联、挂灯笼,无疑是过年不可或缺的重要仪式,在龙川,这一习俗更是被赋予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每到过年,男人们总会兴致勃勃地挥毫泼墨,写下一副副寓意吉祥的对联,如“霍山焕彩福泽厚,东江泛波财运兴”,巧妙地将家乡的名山秀水与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许融入其中。而这一习俗,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也成为了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相互交融、传承发展的生动见证。想当年,赵佗从中原带来先进文化与生产技术,与当地文化碰撞融合,贴春联的习俗也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代代相传。女人们则带着孩子们,满心欢喜地准备浆糊,小心翼翼地将春联张贴在大门两侧,再挂上红彤彤的灯笼。当夜幕悄然降临,那一盏盏灯笼散发出来的柔和光芒,与古朴的围屋、连绵的山水相互映衬,共同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又喜庆的独特氛围,宛如千年古县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坚守与保持的那份生机与活力。

祭祖,是龙川客家人过年期间最为庄重肃穆的仪式,它承载着客家人对先辈的无限敬重与感恩之情,也传承着家族的历史记忆与精神脉络。大年三十上午,家族中的男人们便会早早地来到祠堂,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摆上自家精心准备的丰盛祭品。这些祭品中,有自家养的肉质鲜美的土鸭、热气腾腾、寓意团圆美满的酿豆腐、散发着独特清香的刚出锅的艾粄,还有象征着年年有余的大鱼。一切准备就绪后,点燃香烛,瞬间,香烟袅袅升腾,悠悠地萦绕在祠堂的每一个角落。长辈们神情庄重肃穆,带领着晚辈们向祖先虔诚叩拜,口中念念有词,真诚地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昌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在这个神圣的过程中,长辈们还会饱含深情地讲述家族的迁徙历史。从遥远的中原地区,为了躲避战乱、寻求更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客家人背井离乡,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最终辗转来到龙川这片土地开基立业。他们在这片陌生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辛勤耕耘、顽强拼搏,逐步繁衍生息。这段波澜壮阔的家族迁徙史,就如同赵佗率领军民南下,在岭南大地扎根繁衍的历史壮举一般,充满了坚韧与勇气。这些故事,如同古老而悠扬的歌谣,在每一个客家子孙的心中代代传唱,让我们始终铭记自己的根脉所在,在传承中找到了深深的归属感与强烈的认同感。

龙川客家人过年,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习俗,每一项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客家文化的宝库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打灰水粽,便是其中一项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技艺,也是龙川客家人过年时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制作灰水粽的过程较为繁琐,却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与温情。首先,女人们会不辞辛劳地到山上采集特定的草木,如黄荆、芒萁等,将其烧成灰后,经过层层过滤,提取出富含碱质的灰水。然后,用这独特的灰水浸泡糯米,让糯米充分吸收灰水的精华,从而赋予粽子独特的口感与风味。孩子们则在一旁兴高采烈地帮忙准备粽叶,眼睛紧紧盯着大人们熟练的动作,心中满是期待。当粽子在锅中经过长时间的蒸煮后,终于大功告成。剥开粽叶的那一刻,一股独特而浓郁的清香扑鼻而来,咬上一口,那软糯Q弹的口感,瞬间在舌尖上绽放出幸福的滋味。这小小的灰水粽,不仅是一道美味的传统美食,更是龙川客家人传承千年的饮食文化的生动体现,它饱含着客家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传统的坚守。

舞龙舞狮,堪称龙川客家人过年时最为热闹欢腾的盛大场景。大年初一,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古老的村落,村里的舞龙舞狮队伍便会精神抖擞地出发,走街串巷,为大家送上最真挚的新年祝福。舞龙的队伍通常由十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组成,他们齐心协力,舞动着一条长长的巨龙。这条巨龙在他们的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时而上下翻飞,时而蜿蜒盘旋,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而舞狮的队伍则由两人默契配合,一人扮演威风凛凛的狮头,一人扮演灵活矫健的狮尾。他们通过精湛的技艺,模仿着狮子的各种动作,时而欢快跳跃,时而憨态可掬地翻滚,每一个动作都赢得围观群众的阵阵喝彩。每到一户人家,热情的主人都会点燃鞭炮,以热烈的方式迎接舞龙舞狮队伍的到来。那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仅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氛围,更寓意着驱邪避灾,祈求新的一年里平安吉祥。这一习俗,或许与赵佗时期的庆典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经千年岁月的传承,至今依然热闹非凡,成为了龙川客家人过年时不可或缺的欢乐记忆。

除了这些独特的习俗,龙川客家人的文化艺术与美食文化也同样丰富多彩,为过年增添了更为浓郁的文化氛围与诱人的烟火气息。

在文化艺术方面,龙川客家山歌源远流长,它是客家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客家山歌的歌词内容丰富多样,既有表达男女爱情的情歌,也有反映劳动生活的劳动歌,还有讲述历史故事、传授生活知识的叙事歌等。其旋律优美动听,节奏自由明快,往往以即兴创作的方式,抒发客家人内心的情感与生活感悟。过年期间,在村里的广场上、祠堂前,常常能听到悠扬的客家山歌。歌手们用那质朴而又深情的歌声,歌颂着美好的生活,传递着新年的祝福,让整个村庄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之中。那歌声,如同山间清泉,叮叮咚咚,流淌在每一个人的心田,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家乡的热爱与眷恋。

龙川的舞纸马也是一项别具一格的民间艺术表演。纸马用竹篾扎成骨架,再用彩纸糊成马的形状,表演时,舞者身系纸马,模仿骑马的动作,边歌边舞。舞蹈动作活泼欢快,富有生活情趣,通常表现的是客家人的生产劳动、生活场景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过年这样的喜庆日子里,舞纸马表演为节日增添了独特的乐趣,吸引着众多村民和孩子前来观看,现场欢声笑语不断。舞者们灵动的身姿,仿佛带着人们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岁月,感受着客家人勤劳质朴的生活态度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在美食文化方面,龙川的美食可谓是琳琅满目,每一道美食都承载着客家人的独特记忆与深厚情感。除了前面提到的酿豆腐和灰水粽,还有一道极具特色的美食——鱼生。龙川鱼生以新鲜的活鱼为原料,经过精心处理,将鱼肉切成薄如蝉翼的片状,再搭配上各种丰富的调料,如姜丝、葱丝、蒜片、花生米、芝麻、酱油、醋等。食用时,将鱼片与调料充分拌匀,放入口中,那鲜美的鱼肉与丰富的调料相互交融,口感清爽,味道鲜美,让人回味无穷。鱼生在龙川不仅是一道美食,更蕴含着客家人对食材本味的追求和对生活品质的讲究。每一片鱼肉,都仿佛是大自然馈赠的礼物,承载着东江的灵动与生机,诉说着客家人与这片土地的深厚渊源。

还有一道名为“猪肚包鸡”的美食,也是龙川客家人过年餐桌上的常客。这道菜以猪肚和鸡肉为主要原料,将整只鸡塞进猪肚里,加入胡椒、红枣、枸杞等调料,然后放入锅中慢火炖煮。经过长时间的炖煮,猪肚的韧性与鸡肉的鲜嫩完美融合,汤汁浓郁醇厚,味道鲜美滋补。在寒冷的冬日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猪肚包鸡,不仅能暖身,更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与家的温暖。那袅袅升腾的热气,仿佛是亲情的纽带,将一家人紧紧相连,让每一个人都沉醉在这温馨的氛围中,忘却了生活的疲惫与烦恼。

然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变迁,过年的形式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曾经热闹非凡、充满烟火气息的传统庙会,如今却少了几分往昔的人气。过去,每到过年,村里的庙会总是人山人海,热闹得如同沸腾的海洋。各路民间艺人齐聚一堂,纷纷展示自己的绝活儿。有惊险刺激的杂技表演,演员们在空中翻腾、耍弄着各种道具,让人看得目不暇接;有韵味十足的大戏演唱,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用婉转的唱腔演绎着历史故事与人间悲欢;还有各式各样的传统小吃和手工艺品琳琅满目,让人垂涎欲滴、爱不释手。孩子们穿着崭新的衣裳,手里拿着香甜的棉花糖,在人群中兴奋地穿梭奔跑,笑声回荡在庙会的每一个角落;大人们则在一旁饶有兴致地观看表演、精心挑选年货,尽情享受着这难得的热闹与欢乐。可如今,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不断涌现,庙会的吸引力似乎逐渐减弱,年轻人们更多地选择沉浸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所营造的虚拟网络世界里,传统庙会的那份热闹与喧嚣渐渐成为了记忆中的一抹温暖。那些曾经的欢声笑语,仿佛被岁月的尘埃所掩埋,只留下淡淡的怀念,在人们的心中若隐若现。

曾经挨家挨户拜年的习俗,如今也逐渐被电话、微信等便捷的通讯方式所取代。大年初一,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身着新衣,满怀热情地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去拜年。取而代之的是,人们通过电话、微信发送简洁的祝福信息。虽然这种方式更加便捷高效,但总感觉少了一些面对面交流时的那份温暖与亲切。过去,孩子们总是兴高采烈地跟着大人去拜年,每到一户人家,都会受到主人热情的款待。长辈们会满脸笑容地给孩子们发红包,送上满满的祝福;孩子们则会乖巧地说一些吉祥话,如“恭喜发财”“身体健康”等,一来一往之间,不仅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深厚感情,也让客家文化中的礼仪和传统得以传承。如今,那些温馨的拜年场景,只能在记忆的深处找寻,成为了一种难以忘怀的乡愁,时刻提醒着人们曾经的那份纯真与美好。

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龙川客家人过年的那份情怀始终坚如磐石,从未改变。它是我们对家的深深眷恋,对亲情的无比珍视,对客家文化与赵佗文化的执着坚守与传承。回家过年,我带回的是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在外打拼的点点滴滴,带走的是亲人们深深的牵挂和满满的祝福。过年,对于我们来说,过的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日,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家人团聚的温馨时刻,是对过去一年的回顾与总结,也是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憧憬与期许。它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种精神的延续,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对家乡的热爱,对传统的敬畏。

过去与未来,也许年味的形式发生了改变,但我们期盼过年的心,永远炽热如初。不管身在何处,无论走得多远,我们都不能忘记回家的路,因为我们的根,深深地植在龙川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土地上。这里有我们的亲人,有我们的童年回忆,有我们引以为傲的客家文化。无论岁月如何匆匆流逝,家中的灯火,永远为我们点亮,那是亲情的召唤,是心灵的永恒归宿。它如同一座灯塔,在茫茫的人生海洋中,为我们指引着方向,让我们在漂泊的旅途中,始终有一个温暖的港湾可以依靠。

一家人整整齐齐,和和睦睦,回家过年,过个好年,这是每一个龙川客家人心中最朴素、最美好的愿望。过年,这个深入骨髓的情怀,它穿越时空的隧道,紧密地连接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它跨越地域的界限,让每一个客家游子的心都紧紧相连。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放下一切烦恼和疲惫,与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我们在传承中感受着历史的厚重,在团聚中汲取着前行的力量,让这份浓浓的年味,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伴随我们走过人生的每一个春夏秋冬。

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带着这份浓浓的客家情怀与千年古县的深厚文化底蕴,勇敢地奔赴未来,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力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让客家文化与赵佗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让过年的这份情怀永远在我们的心中传承下去,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让我们以传承为笔,以情怀为墨,在时代的画卷上,描绘出属于龙川客家人的独特风采,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永不褪色的明珠。


[作者简介]罗洪安,笔名晨风,高级工程师,广东省河源市人。系中华诗词一级著作家、中华诗词学术研究院终身名誉副院长、《中华风》杂志社副主编 、《中国作家·纪实》 《报告文学》杂志社特聘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摄影家协会、河源市作家协会、河源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广东岭南诗社常务理事兼龙川分社社长、龙川县作家协会主席、多家报刊特约记者。已出版《爱心储存》《蔷薇绽放》 《生活絮语》 《桃红柳绿》 《岁月如风》 《那些藏于心底的话》 《阳光下的影子》 《晨风写的人和写晨风的人》 《晨风吟草》等九部著作,所写作品获得过全国各类奖项80多次。连续2届获得“全国冰心文学征文大赛(成人组)散文金奖”,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金奖作家”“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和“当代优秀艺术家”“中国时代新锐作家”“大家文学十佳诗人”等称号。多次应邀出席国家有关文学艺术成果研讨会和北京人民大会堂颁奖大会,受到国家有关领导人和文学艺术界名流接见。

更多
文章列表
 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