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笔触下的历史微光 ——简评杨府的文言笔记集《阙簃斋摭录初集》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述言 | 发布时间: 2025-02-11 | 342 次浏览 | 分享到:

image.png


文言笔触下的历史微光

——简评杨府的文言笔记集《阙簃斋摭录初集》

 

文/述言

 

杨府的文言笔记集《阙簃斋摭录初集》,以“摭录”为名,承袭古代笔记文体之遗风,却以现代视角重构历史碎影,将文人雅趣与世态炎凉熔铸于一炉。此书既有传统考据之严谨,却无小说虚构之恣肆,而是以文言为舟楫,穿梭于史实与掌故之间,于琐屑处见深意,于冷僻处见温情。本文试从文体特质、内容张力、文化价值三端论之。


image.png


一、文体特质:古典笔法与现代叙事的交融

《摭录》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其以文言为载体,却未拘泥于古文之窠臼。在作家杨府笔下,既有《世说新语》的简练风骨,亦杂糅《容斋随笔》的考据趣味,更融入了现代文学的细节描摹与心理透视。例如记钱锺书、杨绛夫妇轶事,既有“钱锺书此生所幸,得遇贤妻”的典雅评述,复以“举棍欲殴林家猫”的谐谑场景,将学者夫妇的烟火气刻画得跃然纸上。在“罗念生每为群童所戏”一条中,作者写到:罗念生每晚必临窗伏案,译古希腊悲剧暨哲学,身影映窗,群童以为奇。一次,彼等联合,对窗齐呼:“书呆子,书呆子!”始起离桌,笑与招手。群童哗走,然终不知群童所言者何?盖因耳背甚矣。常于门上贴一纸条:“有事请敲窗。”颇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意境,而两者却大异其趣,反映了新时代知识分子的敬业精神。

文言在此非仅为复古之装饰,而是一种美学策略。如写蒋介石晚年思乡之情:“隔海西望,隐见故乡,悲喜不禁”,寥寥十字,以“隐见”二字勾连地理与心理距离,又以“悲喜”对仗道尽政治人物的苍凉。如评孙犁晚年文:“孙犁晚年,著《耕堂劫后十种》,一年一本,十年而封笔。皆短文,质朴,冲淡,耐品。其怀人之作尤佳,尘世之叹、人生之慨皆融会己思。明徐渭尝为友人作《叶子肃诗序》云:‘其情坦以直,故语无晦;其情散以博,故语无拘;其情多喜而少忧,故语虽苦而能遣;其情好高而耻下,故语虽俭而实丰。盖所谓出于己之所自得,而不窃于人之所尝言者也。’可以之状孙犁文。”此类笔法,既呼应了传统笔记的“微言大义”,亦暗含现代散文的意象经营,形成独特的张力。


image.png


二、内容张力:历史褶皱与人性幽微的互文

杨府摭录之内容,多以当代文化名人为经纬,却常以细节解构宏大叙事。如写傅抱石的艺术成就,不赘述其画史地位,而是转引张大千“八百年来无此画”的评价,以他人之口点染其才情;述张中行不怨:“张中行者,杨沫前夫也。杨著《青春之歌》,即以其为原型而影射之。时人多意会。以此之故,数罹祸。而杨著愈畅销,其罪愈大,数十年竟溷于泥塗。然时易世移,迨及晚年,重出为文,颇丰硕,倏得大名。或问人物本事,张答曰:汝唯其问作者矣,唯彼最明。无恶言,无伤悲。”折射张中行看淡人生的达观心态。

尤为可贵者,在于其对人性的多维观照。书中既录宋美龄“若无法嫁心爱之人,即嫁名利”的冷峻宣言,亦载李霁野每日食胡萝卜以护目的生活琐事,前者展露权力女性的生存哲学,后者则凸显学者朴素的养生智慧。杨府似有意将历史人物从神坛拽入凡尘,使其兼具英雄气与烟火气。


image.png


三、文化价值:笔记传统的复活与重构

在当代文学语境中,《摭录》的文言书写颇具实验性。其既接续了《世说新语》以碎片叙事存录时代精神的传统,亦与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的考据札记形成对话。然相较于后者之经学注疏,杨府更重“文史互证”——如引蒋介石日记中“山迹偶见菜花与蚕桑”的乡愁,与傅抱石画作中的磅礴山水并置,暗示政治与艺术皆需扎根于土地。

此外,书中对跨文化碰撞的捕捉,亦彰显其现代性。如杨绛译《堂吉诃德》时“奋然习西语”的记载,不仅呈现学者之执着,更暗喻中西文化交融的艰辛与必然。此类书写,使笔记文体突破了“怀旧”的桎梏,成为沟通古今、连接中外的文化桥梁。


image.png


四、余论:文言复兴的可能与限度

杨府之作,可视作文言复兴的一次成功实践。其以古典语言书写现代人事,既避免了白话的直白,又消解了文言的艰涩,形成“雅俗共赏”的独特美学。然此路径亦存隐忧:若过度依赖名流轶事,恐流于猎奇;若沉溺文言形式,或疏离当代读者。

然观《阙簃斋摭录》初集,杨府似已觅得平衡。书中“钱锺书赠书题词”的深情、“胡适手稿如印式”的严谨,皆以文言为载体,传递普世的人文关怀。此或为文言笔记在现代存续的可行之道——既为历史存真,亦为当下立镜。

综上所言,《阙簃斋摭录初集》非止于掌故汇编,更是一部以文言重构的文化记忆之书。杨府以笔为刀,剖开历史的表层,显露出人性的复杂肌理与时代的隐秘纹路。其价值,不在考据之精严,而在视角之独到;不在语言之古雅,而在精神之通达。若文言笔记有未来,此书或为路标之一。


(述言:作家,评论家,北京某大学文化学院教授、硕导)

更多
文章列表
 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