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聪林
张掖大菜,又称“香饭”,也叫西北大菜。人们常说,小菜一碟,那是指碟小菜少,吃饭时当配菜上的,饭毕菜完,一个人就能轻而易地给解决了。但说大菜一盘,盘子却是宴席上最大的用双手托举的鱼盘,一个人不管饭量多大,是无论如何吃不了的,只有众人一起动筷才能吃光的菜品。张掖大菜是地方社会名流、寻常百姓请人待客宴席上的一道必备菜,也是食客瞩目的主菜、硬菜、压桌菜。民间俗有"唱戏凭的腔,摆席看卷肝"的说法。“卷肝子”是西北大菜的一项主要内容,这里特指张掖大菜。大菜的好赖将决定宴席的档次。据说,“大菜”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宫廷一道高贵的“御用菜”。由于食材昂贵,工序繁烦,传入民间,更是显得卓尔不群。
张掖大菜的制作工艺异常繁杂,备料过程就相当麻烦。
先用猪或羊的心肝肺脾剁成肉泥,添加精制大豆淀粉与凉水调成酱状,再以葱、蒜、姜末等各种辛辣调料搅拌成团,搓成大过拇指的圆柱长条,下入油锅炸熟捞出,俗称“卷肝子”。再将“肋条肉”,煮至八成熟后切成薄片,加葱、姜、大料、花椒摆放整齐置于碗中。将“卷肝子”切成寸段装碗,加上肉汤上笼蒸熟,扣于盘中。俗话说,“明汁亮芡。”一经勾芡,色泽鲜艳的汤汁挂附在主料上,使菜肴增加美色。又因为勾芡后的汤汁变浓,使主料滑润,肥而不腻。另加煎成絮状的鸡蛋,再配以黑木耳、小白菜和灯笼椒等菱形脆片添置盘中,浇入卤汁使其鲜艳红润,色泽夺目。
西北大菜里,上笼蒸煮的大肉片子肥而不腻,滋味纯厚鲜美,卷肝柔软鲜嫩。荷叶饼夹肉吃,跟陕西的肉夹馍似的。咬一品,满嘴流油,清爽可口,香而不腻,余味悠长,堪称特色甘州美食。
张掖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东北麓,汉为张掖郡治,以“张国臂掖”得名。古为通西域的要道,今为西北交通枢纽,是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商贾的心由之地,也是河西走廊一块美丽而富饶的绿州。张掖大菜因“张掖”地名而得名。但众说纷纭,就像人们称猪肉为“大肉”一样,张掖大菜就是以猪肉为主的“杂烩”菜。也有人说,此菜用料狠,刀技奇巧,制作精良,肉、肝、肺集于一盘,色鲜烂香,殊不简单,故称之为“大菜”。
张掖大菜,探究菜名的来源出处并不重要,令人关注的是她已发展成为古丝绸路上脍炙人口的历史名肴。目前,已经成为张掖星级宾馆饭店向外推荐的必备特色美食了。因在西北流传久远,已经升格为“西北大菜”了。美食的传播和发展就是这样的奇特,不需要任何理由,那是自然而然见怪不怪的事儿了。就像驰名中外的“狗不理”包子一样,狗不理不重要,重要的旅客却情有独钟,千里迢迢来品尝。
(作者简介:付聪林,甘肃省作协会员,甘肃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散文学会员。在省级报刊发表小小说和散文200多篇,新闻作品5000余件。曾获“张掖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甘州区劳动模范,甘州区六届、七届政协委员,2021年11月被中华全国新闻者协会授予“从事新闻工作者30年“光荣称号。现供职于甘州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