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集市”诞生记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李定超 | 发布时间: 2025-08-03 | 39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日,一个别开生面的“嗨夏季”活动,在重庆江津渝黔边界上的东胜“银杏集市”隆重举行,吸引了众多避暑的人们的积极参与。活动由柏林镇委、镇政府、镇商贸委组织。内容包括高山富硒生态农产品采购、厨艺比赛、唱歌比赛等,由评委当场打分评出一、二、三等奖。别有意味的是:奖品为菜刀、锄头等生产工具和腊肉、烧酒、茶叶等当地的土特产品。说到银杏集市,不由人联想到东胜的赶场文化及过往趣事……


东胜地名的由来


在“中国地名”的由来中,通常大都是以山形地貌、环境特征、或居住人们姓氏的多少而命名的。而“东胜”这个地名的由来很特别,它是因为“赶场”而得名的。

集市,也称市集,有着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四川、重庆、贵州等西南地区叫“赶场”,东北地区叫“赶集”,广东、福建叫“趁墟”。集市通常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在固定的时间、地点进行商品交易(货币出现以前是物物交换)场所。从集市的功能作用看,含盖了商品贸易、社交活动、文化活动等多个方面,因此可以说集市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而“赶场”这个古老的文化符号,对东胜来说更是有着特别的意义。因地名的由来就是为争“赶场”得来的。

东胜地处渝黔边界,属大娄山余脉,海拔1100米左右,因是高寒山区,冬天雾大寒冷,夏天风大凉爽。200多年前这儿是没有人烟的。“湖广填四川”时才迁来200多人在这里繁衍生息,直到现在东胜也才只有几千人口。

东胜最初是没有场赶的,人们赶场买卖货物是在一步之遥的贵州两路口(人们习惯叫两路)。东胜人有一次去两路赶场时,与两路人因“口角”发生抓扯,闹得不愉快,伤了东胜人的心。从那以后,东胜人就再也不去两路赶场了。“两路那边的人办起篜笼席来请,东胜这边的人也坚决不去。”80多岁的老人李老师介绍说。不去两路赶场,可买卖东西还得有个地方才是啊。于是,东胜这边的丁家、贺家两姓人带头发起,组织了10多家人在东胜建房(茅草房),形成了集市,人们才有了场赶。场倒是建起了,可得起个地名啊。大家说来论去都不知叫什么地名好。讨论中有人说:“我们和两路争赶场争赢了,我们又地处东方,附近有个东岳庙,地名就叫东胜吧。”大家听后都说这个地名好,东胜,东胜,东方之胜。就这样,东胜这个地名一直沿袭至今。


东胜赶场的“风景”


东胜场因独特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气候条件而成为远近闻名的避暑小镇。这些年来,成都、重庆来这里避暑的多达10多万人,避暑经济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大发展。但从人们的交谈中却有喜忧兼半的体验和感受。喜的是气候凉爽好避暑,高山蔬菜又好吃;忧的是上街赶场太拥挤,环境脏乱差,街中有一处坡度达五六十度,老人行走带有危险性。

客观地说,东胜街道存在的这一状况是有历史原因的。东胜老街从古至今都是一条狭窄的独街,上场口到下场口也就不过几百米,街宽也就四五米左右。因是边界场镇,赶场天向来很闹热。1959年6月,柏林到东胜的津柏公路延伸段开通后,汽车从街上通过,让本来就拥挤不堪的街道更加拥挤。改革开放后,个体工商户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了起来,贵州的两路、坭坝,重庆的柏林、复兴、四面山等地的个体工商户纷纷都到东胜场赶溜溜场;当地村民卖点蔬菜、水果什么的,天不见亮就要上街抢占位置,硬是把街挤得个水泄不通。晴天遇上从贵州拉煤炭的大货车通过,满街都是尘土飞扬,雨天就更糟糕了。人们不单赶场难,连行走也很难。这就是东胜过去的真实写照


而今几十年过去了,东胜老街虽有了些变化,但人们赶场拥挤不堪的局面丝毫没有改变,“脏乱差臭”成了个老大难问题,避暑的人们纷纷感叹道:“东胜凉快避暑好,就是环境卫生太糟糕,与避暑小镇不匹配,急需整改!”


“银杏集市”的建成


为适应东胜避暑小镇的需要,解决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树立好边界小镇的良好形象,当地政府着眼于规范市场管理,对赶场实施人员“分流”,为避暑的人们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购物环境,两年前,当地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在212国道旁一块10多亩荒地(国家储备土地)上,一个宽厰平坦、环境舒适、设施齐全的边贸市场呈现在世人面前。市场名称官方命名为“银杏集市”。

银杏集市地名的得来,是因东胜附近白果塆那棵拥有1800年的银杏树。因此“银杏集市”这个地名带有鲜明的地标性和历史文化性,像征着边贸市场的生命力……

三年前的夏天,银杏树遭遇到一场莫名其妙的火灾。火从树干中间燃烧,从下午五点开始,燃到第二天六点,当地村民发现后,用水桶提水灭火,火势越燃越大,于是报告村里。村里组织人员灭火,火还是趘燃越凶,村上将情况报告镇上,镇上向江津消防队求援,连夜赶晚派来了消防车,天亮时才将火扑灭。奇怪的是,这棵树干直径达4米,树冠占地一亩的古树,从树干心中燃烧时间长达十多个小时,居然没有被烧死,而今还是那么枝叶繁茂,喜迎八方游客。由此可见,这棵超大的古老银杏树的生命力是多么的强大。

银杏集市的建成是件大好事,但却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令人没想到的是历史上东胜争“赶场”的故事再次重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开发商投入资金200多万,门面建了数十间,摊位建了数十个,舞台建得宽大又漂亮,可长期习惯于占道经营的摊主们却不愿进入新建集市经营,导致人员“分流”战略“流产”。门面租不出,摊位没人摆,投资者用真金白银建起来的集市眼看就要付之东流。在外经商几十年的文女士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既然政府搭了台,我就要唱好戏”,一心要把租用的这块地盘活起来,依规依法拓展集市功能,再次注入资金搞绿化,因地制宜求发展,利用集市顶端那道山鿄(租地范围),引进现代豪华的可移动民宿,打造出了具有民族风味的“云岭山寨”,将银杏集市打造成了集文化活动、电子商务、儿童乐园、休闲娱乐、文旅康养、美食服务寓一体的多功能集市。

我们衷心祝愿新生不久的东胜银杏集市,也将和那棵古老的银杏树一样焕发出生命力!


作者简介:李定超,重庆江津二中退休高级教师,历任江津柏林中学校长、江南职高书记兼校长,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个人专著一部,《鸟儿“陪读记”》获得国家六部委举办的征文大赛奖励。

更多
文章列表
 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