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塞罕坝” 今日“米粮仓”
来源:文旅网 | 作者:田红梅 | 发布时间: 2022-10-11 | 864 次浏览 | 分享到:

昔日“塞罕坝” 今日“米粮仓”

——黄盖咀村见闻

 

据说地球本来是一片汪洋的,由于地壳运动,长出了陆地,因而分割出许多的水系。而黄盖湖原来属于洞庭湖水域,因水位继续下降,与洞庭湖断了联的湖泊都有它自己的名字。就像一母所生的孩子们,分家了各自自立门户。而黄盖湖因三国将领黄盖在此操练水军而得名。黄盖咀在黄盖湖的最南端,在地图上看,它的陆地伸出到黄盖湖水中,其他三面被水环绕。当地人喜欢把伸出很远或突出较高的地方称为“咀”,比如“山咀”、“船咀”等,习惯成自然吧。

知道有个黄盖湖,但不知道还有个黄盖咀。今年四月,有幸受黄盖咀村驻村第一书记饶和平邀请,去到黄盖咀腹地。

一望无际的田野上,横陈着一条新修的乡村公路,灰色的路面稳重且高级,笔笔直直望不到头。路两旁的水杉刚刚泛出青绿,树尖冲入云霄,也是那样的刚直不阿。这一横悠长高级灰和两排亮丽青绿,构成一幅纯天然框架画卷,吸引了无数热爱生活的人们,来到这里拍靓照,拍抖音。显然,这条路已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网红打卡地。正因为有了这条路,才有更多的人知道了黄盖咀。

村委会书记雷明引领我们来到堤上。曾经的人工土堤也已刷亮,像一把明晃晃的巨镰,把水陆两个天地划分的明明白白。堤外是浩瀚的、波光粼粼的黄盖湖,堤内是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万顷良田。

雷书记介绍说,黄盖湖水域是候鸟迁徙的落脚点,每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满湖都是天鹅和各种珍禽。近几年,由于国家对湿地保护出了重锤,村民们保护野生动物、保护自然的意识也越来越强。以前个别村民有过捕猎行为,天生胆小的天鹅惊飞了就不会再来。村委会按上级的要求,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湿地、禁止捕鱼、禁猎天鹅等。这些年,生态得到恢复,水质越来越优良,鱼类越来越多。天鹅的食物丰富了,也感觉安全了,来这里过冬的候鸟越来越多,呆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了。黄盖湖俨然已成了赤壁人心中的“天鹅湖”。饶书记打趣说,早就让你们来,你们不来,天鹅三月刚走。不过,七月香莲绽放时,再邀请你们来赴一场荷花的盛宴。你们错过了天鹅,不能再错过荷花哦!

是啊,我们今年错过了黄盖湖的天鹅,无论如何不会再错过黄盖湖的荷花。盼着盼着,七月很快来了,婀娜娇艳的荷花就铺陈在我的眼前。无边无际的莲塘,正碧波翻涌。宽大的荷叶并肩接踵,清风拂过,粉红的莲花在绿毯上跳跃,像顽皮的孩童一样,时而钻入叶底,像要躲避烈日的暴晒,时而又跳上叶面,招惹一下蜻蜓和蝴蝶。

放眼望去,这满眼美丽的精灵其实就是农人的财富啊。藕带、荷叶、荷花、莲子,全是宝贝,听说,一亩荷塘,光是莲子一项,就可卖2000多元。雷明书记介绍说,黄盖湖成立了湖北畅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整个黄盖湖镇有2000亩莲子和8000亩水稻获得了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其中就包括黄盖咀村的莲子和稻谷。

参观畅健公司时,雷书记说,黄盖湖的米堪比东北大米,煮出来的米饭香气浓郁,口感柔软有嚼头、有弹性。可是赤壁市本地人却难以吃到。

这是为啥?雷书记很快读懂了我眼中的疑惑,接着解释,因为米的品质优良,早就被广州等沿海的商家预定,是供不应求啊。

我心里又产生了一个疑惑,赤壁市是个鱼米之乡,同一片天空下的同一块土地,为啥只有黄盖湖这里能长出这么好的有机产品?

雷书记不无自豪的说:“因为我们的土地就是摇钱树,种块石头都能长。是少有的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啊!”“你发现没?这里没有什么房屋。知道是为什么吗?”雷书记话锋一转。

是啊。我们一路走来,被一马平川上的新绿养着眼、蕴着心,好像真没看到什么建筑物。“为什么?农民住哪里?”有人提问了。

“这么珍贵的黑土,我们哪里舍得去种房子哦。”“农民要么在镇上建房,要么在城里买了房,方便孩子们读书。农业也都机械化了,农忙时来,农闲时走。”“黄盖湖以前是个农场,2002年开始,农场鼓励职工交社保,农场帮一些,职工自费一些,到了退休年龄,都是有退休工资的哦,高的可达三四千,低的也有两千多。”“我们黄盖咀村的老人家口袋里都是揣着工资卡的。”雷书记说起这些时,表情是那么理所当然和自豪。

湖北省国营黄盖湖农场始建于1959年,是咸宁地区农垦管理局所属的副县级政企合一单位,在2002年才移交给赤壁市管理。所以,农场退休职工才能享受较高级别的待遇。是真正有退休工资的农民。

目之所及皆是丰饶,皆是希望,皆是幸福生活。那么,这令人欢欣的景象,又经历过怎样的历练?我更想知道这片土地的过往。

炎炎七月,烈日炙烤,临近中午,黄盖咀村头的大柳树下却清风徐徐,几位村民在树下纳凉。说是村子,其实就几排小平房围绕着村委会,几棵年岁不小的大柳树撑开巨大的树冠,正好给平房带来阴凉。我径直来到一颗树下,几分钟后,凉爽的湖风带走了身上的热汗,顿觉舒适惬意。我趁机与老乡们搭讪起来。

村头最粗的大柳树下是夏燕飞老人的家,77岁的夏燕飞老人正在给孙子喂饭。老人家眉宇清晰,着装干净。果然,美丽的女人在骨不在皮。我忍不住赞了一句:“您年轻时肯定是个大美人!”老人家有些不好意思,但很开心的请我坐下。我听出老人家是湖南口音,就问她到这里的经历,接下来,老人家给我简单讲述了她们一家在黄盖湖农场的奋斗史。

夏燕飞的老家在湖南沅江。1960年,十四五岁时,跟着父母和哥哥姐姐来到黄盖湖农场。来此地的原因是,老家日子不好过,听说黄盖湖农场招人,而且有饭吃、有房子住、有田种。在那样的困难时期,这是多么诱人的条件,于是,父母领着一家老小来此,成为了第一代农垦人。

夏燕飞老人说,当年农场招人的消息是从亲戚口中得知的,说是每月男人供应50斤米,女人47斤,还有半斤油。如果不是老家活不下去了,谁愿意背井离乡呢。来到这里的人都是五湖四海的,情况大都跟她家一样。所谓有房子住,并不是想象中的大瓦屋,只是茅草搭建的临时窝棚。没办法,反正来都来了,一家人挤进去住着,边劳动边建设,日子总是要过下去的。所谓田地,就是神秘莫测的芦苇荡和烂泥沼泽,还时有野猪和老虎出没,要靠人们去开垦。

作为第一代农垦人,首要任务是围湖造田。没有机械,全靠人力肩挑手抗,400多名新农垦人日以继夜,削平山丘,加固大堤,填埋沼泽,割芦苇、灭钉螺。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吃着糙米饭,干着牛马活。那时候的人真单纯,不讲吃穿好,只比谁先进。修堤期间,还经历过两次溃堤,洪水冲走了他们的茅草屋,大家没有退缩,又选择地势较高处,重新搭建窝棚,重振旗鼓。可喜的是,这片土地没有辜负人民的祈愿,肥沃的黑土给了人们丰厚的回报。就这样,第一代农垦人老去,第二代农垦人又成长起来,他们是新中国的愚公,经过几十年、几代农垦人的努力,硬是把赤壁昔日的“塞罕坝”变成了今天的“米粮仓”。

夏燕飞老人当年正是花季,由于家庭成分不好,自己特别要求进步,她加入了雷锋队,跟男人一样不怕吃苦,抢着干脏活累活,夏燕飞还是铁姑娘队的成员,白天跟男人们一样拼命,晚上还要给大家表演节目,鼓舞士气。夏燕飞姣好的容貌和吃苦耐劳的表现,深深打动了生产队会计的心,后来,他们修成正果,喜结连理,生育了三个儿女。门前的大柳树,就是在67年,她生下第一个儿子时种下了,已经55岁了。现在,她的一个孙子已成为黄盖咀村委会管理者,是第三代智慧农垦人。

夏燕飞老人找出一张珍藏的老照片给我看,那是她们雷锋队和铁姑娘队的合影。一张张朝气蓬勃的笑脸,写满青涩和干练,洋溢着自信和刚毅。我想,在那激情燃烧的奋斗年代,她们的青春肯定不空虚。

现在,夏燕飞老人每月领着2700多元的退休金,日子过得舒坦、满足。

另一颗树下,64岁的夏祖明也乐滋滋的掏出工资存折给我看,每月到账3000多。他一边拿着退休工资,还承包着20亩鱼塘,养鱼、养龙虾、种香莲,一年还能收入三四万。

夏祖明说,他本是洪湖人,父母带着一家人,于1978年来到农场。当年也是听闻黄盖湖农场招人的政策好,有住房有饭吃。米油供应不断供,而且蔬菜只要2厘钱1斤。比起在老家洪湖饥一餐饱一餐的日子,不知道要好多少。人总是要往高处走的。于是,举家搬迁到了黄盖湖农场。他们家来得晚,农场已有较大规模,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只要不惜力气,回报总是对得起人的。“那时候我年轻,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每天的工作不是下田耕种、收割,就是晒场打谷、翻晒、装运。”“那时候的人比劳动、比贡献,一切为了集体,越劳动越光荣。”夏祖明又接着说:“我母亲80多岁了,也有2000多的退休工资,这日子,没得话说哦!”瞧他一脸的满足和洋洋自得。

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这广袤的土地有几代农垦人为之拼命的印记,有汗水也有泪水,有心酸也有欢乐。

雷明书记也是农垦人的后代,是黄盖咀村民推选出来的领头雁,年轻,有闯进,有智慧。他说:“习主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我们带来了看得见的效益,我们准备乘着这股东风,在湖边搭建观鸟瞭望塔,建农庄,吸引更多的人来看天鹅、来休闲。到时候,你们来有景观、有饭吃;农民也有收益;村里的经济会更好。三全其美多好!”

雷书记的畅想把我们也带入了美好的未来,我们希望他尽快付出行动,再借习主席乡村振兴的东风,带领村民把黄盖咀村建设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更多
文章列表
 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