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素印散文:难忘张謇
来源:文旅网 | 作者:董素印 | 发布时间: 2023-02-08 | 753 次浏览 | 分享到:

位于江苏海门市常乐镇状元街东首的张謇纪念馆,是一所灵秀的江南园林式建筑。步入园中,古朴凝重的建筑、深幽蜿蜒的曲径和诗意般的小桥流水,让人顿感园主人的深厚底蕴和凝重历史;从馆内珍藏的上千件珍贵图片和物件中可以全貌领略张謇先生艰苦创业、实业救国的显赫一生。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曾说过:“中国的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是的,张謇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据馆藏记载:他的前半生较为平淡,16岁中秀才,先后5次参加乡试考举人不中,直到33岁时才终于考中了举人;之后又四次参加会试考进士不中,直到1894年他41岁时才考中进士后不久成为晚清的最后一位状元。



张謇的传奇人生是从考中状元后开始的。他极力主张实业救国,并成为近代中国实业救国的领军人物:一生创办了27家企业,370多所学校,创办了农垦公司垦荒1700多万亩解决了数百万人的生计问题;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农业股份制企业,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第一个商会组织,第一家渔业公司,第一所博物馆,第一所交通警察专业学校,第一个民营股份制企业集团,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第一所中国人办的医学院,第一个水利高等院校,第一所培养盲哑师资的学校,第一所中国人办的独立设置的聋盲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以他的一己之力让南通城成为乱世中国没有乞丐没有流浪汉的唯一城市;1920年上海英文报《密勒氏评论报》将南通称为“中国大地上的天堂”。他创办的诸多实业、公益实体直到现在还泽福大多数在南通生活的市民。

在张謇纪念馆的“实业救国”展区,醒目记载着这位民族实业家在盐城沿海的大丰、射阳等地开发滩涂、废灶垦棉的历史。

据记载,1917年,“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张謇在射阳创立华成公司,从而拉开了射阳大开发的序幕。他带领一大批启海佃户挺进射阳滩涂这片白茫茫的盐碱地,联合当地居民建立了大纲、华成、合德三家农垦开发公司,废(盐)灶兴(农)垦,使这块不毛之地变成了亩产皮棉花25公斤的良田,平均单产居全国之首;直到今天,南通、盐城地区始终为全国优质棉重点生产基地。据《射阳县志》记载:上世纪九十年代,射阳县曾创下了连续多年全县百万担皮棉的全国最好成绩,使全县综合经济实力由后进跃居全市前列。



张謇的开发团队到来之前,射阳本地多数农民在海滩煮海晒盐,收入极低;部分能够种植的农田基本上是“满种”:没有田间一套沟,播种时天女散花满田撒种,粗耕粗种,产量极低。张謇带来的启海移民实施了田间一套沟和“拉林子套种”等种植新模式,创新了棉花地里套种西瓜,麦子地里套种蔬菜,提高了复种指数,一亩地种出了两亩地的收成。启海移民还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生产工具,提高了射阳农业的生产力。

在这些垦区内,住宅、道路、桥梁等都是垦牧公司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每隔5公里建一个“中镇”,每隔几十公里建一座“大镇”,大中型集镇建有公司、学校、警察队、救火会、收花行等公共设施,成为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射阳河北渡口东约一千米处的原千秋小学所在地教室就是张謇建于民国初年的华成公司旧居仓库,千秋小街上也有五幢原华成公司仓库,其中三幢是老供销社生产资料仓库,两幢变成了民居。蜚声全国的大丰区和射阳县城区都是当年垦牧公司统一规划建起来的“大镇”,“利在千秋”赫然显现。

回望历史,民国九年四月六日上午,一辆独轮人力车,载着,吱吱呀呀地颠簸在黄海滩头的围垦工地上。这位绅士就是状元公张謇,他首次亲临现场视察;当他站在华成北闸边,望着堤外滔天海浪、堤内盐碱茫茫,民工汗湿衣衫的景象时,不禁心潮翻卷,随口吟诗一首:“初夏去北闸,归时日正午。车汉衣襟湿,烈日胜熏炉。风吹旱魃过,满目是盐土。野旷牛羊少,荒昃穷丐多,仆痛余亦渴,沟水皆咸卤。何年获收成,尚待天公许。”面对如此荒芜凄凉的黄海滩,他也无法预料这穷荒不毛之地何年何月才能有个好的收成,更不可能想到在这片盐碱滩上将来会崛起一个棉花“状元县”。胡适曾盛赞张謇开发滩涂之壮举:“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

如今,在射阳经济开发区海都大桥北首耸立着一尊张謇雕像:一位头戴礼帽、身着长袍、手柱拐仗的绅士。这尊雕像始建于1995年,是当年张謇在苏北沿海考察黄海滩涂垦区时的原貌,是张謇在射阳曾经留下的开发滩涂繁忙身影,是射阳百万人民对这位状元丰功伟绩的纪念;这位目光向海的实业家将永远指引着、见证着他开发的土地,沐光向海,阔步向前。

更多
文章列表
 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