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徐统存:走 近 金 晓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徐统存 | 发布时间: 2024-12-25 | 252 次浏览 | 分享到:

金晓,何许人也?我是谁,为什么要去走近他?

这个周日,我从南京江宁跨江去江北浦口采访金晓。这是我继长篇小说《年华》后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二部小说的开端。在此之前,我的老团长高永松,我的战友任柯以及其他一些真正关心我的人都说,不要日日《年华》,月月《年华》,年年《年华》,该写点新的东西啦。南京造币厂的李兄曾说,《年华》是中国第五部名著,我听了一笑而过,言过其实。不过《年华》还是有可能会传下去的,但《年华》只是我的起点,绝对不是我文学的终点。怀孕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我正处于这个过程中。2024年一晃,又快到元旦。这一年,又荒废了多少日子,我心里清楚。因此,在岁尾的时候,才下了一个决心,着手写第二部长篇小说。我在卫生间的大玻璃镜前照照自己,我知道这一次,不知道会在白首搔更短的头发上又会掉多少根头发,又会新增多少根白发。我自己朝自己一笑。小说名尚未定,还请读者慢慢来读我写的采访后,也帮我想想,叫个什么名好。

“我不在江湖好多年,江湖上仍有许多人在口口相传我金晓的传说。”这是我走近金晓身边,他请我在他家九牧王商店隔壁喝拿铁咖啡时对我说的。

这次见到金晓,是在去年老部队战友相聚后的一年多。如今已转业14年的他,仍像一个战斗机。声如洪钟,走路带风。当年我见他带兵时,像战狼,精干机灵。现在,脸上长肉了,肚子还好,不太明显。

采访金晓的动机来自于我《年华》中的神枪手张科。和退伍后的张科联系上后,张科告诉我,他的排长是金晓,把他从地方接到部队的是金加庭。张科是1994年底入伍的。其时,我已从临汾旅工兵营调到537团5连,金晓也是这一年从南昌陆军学院毕业回原部队的。同是排长的我,自认为我和他都是排长,我比他还早当两年排长。当他能带出张科,以及宋海龙等神枪手时,我才觉得有必要再次走近金晓,原本是想从他那里多谈谈张科、宋海龙的,未曾想,金晓的访谈让我如获至宝,大开眼界,不虚此行。

我在写《年华》时,写张科写童裳显,如麻袋一样粗。这一次,可不能了。

我是军校毕业后才分配到临汾旅的,对此前的金晓一无所知。这次面对面,我才知,金晓上军校之前,就几乎是神枪手,而且五公里全副武装越野,器械,投弹(分投远投准两种)还有二百米障碍成绩都很优秀,考军校时军事考核成绩500分,他考了491分。文化成绩要达到200分,他考了288分。

金晓很健谈,而且一下子就能讲到点子上。1994年9月,高永松团长召集全团新任排长座谈会,轮到他发言时,他提出迎外军事表演项目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的建议。高团长及时采纳,高度肯定了他的建议,并很快组建了迎外军事表演项目改革创新小组,童裳显当时是二营长任组长,司政后装,担负表演任务相关营连均安排精兵强将参加。金晓创新的打显字靶,指哪打哪人形靶,阻击步枪500米隐显目标等,至今还是迎外场上保留项目。

只有自己是神枪手,才能带出神枪手。其实,我的目标不仅仅是当个神枪手,我的目标是要成为战神。金晓说,我不仅能让战士在单发射击下上靶。而且能在一两个课时内让战士在连发射击下上靶。连发状态在首发子弹射出后,枪手和枪的状态都发生了些变化,后面的子弹不容易上靶。1995年10月,好像是王振满在《人民前线》报上写了一篇新闻《不怕徒弟不识谱,就怕师傅教的活》,讲的就是我。当一名真正的神枪手,不仅仅射击技术要高,射手的心理素质也要高。我在练射击的过程中,真的做到了睡觉时想,醒了时想,走路时想,吃饭时想,甚至上厕所时也在想打靶的事,想到一定程度,练到一定程度,这枪与我人就融为一体,成了我身上的一部分。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后,全军掀起科技大练兵的高潮。军区组织在徐州某部靶场比武。那天阴天,能见度差,风扬起的沙尘更是给射手增添了难度。我的首要任务是打掉100米外20个钢板头部靶。平时我连迎外军事表演时,是两名射手分别从两边往中间打,左边打一个,右边打一个,其实是给了射手瞄准的时间。而我打的时候,是一枪一个,几乎没有更多的瞄准时间。噹,噹,噹……一下子连续打掉下10个头靶,可就在第10发子弹出膛后,一股风吹来的沙尘进了我的右眼,我的鼻涕也被冻得掉了下来。我不得不停下,关上枪保险。腾地起身。台上的领导,特别是我临汾旅领导一看,这咋回事?砸锅了,肯定要砸锅了。

我走到射击班队列前,对战士说,同志们,当我们在射击过程中,沙子进了你的瞄准眼睛后,怎么办?战士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继续往下打。我说,好!这才是真正的射手!训练场就是战场,钢板头靶就是敌人!下面,我用左眼瞄准左手击发。战士们大声地叫好。我打开保险,左眼瞄准左手轻轻地击发,噹的一声,第11个钢板头靶应声倒地。这是我第一次用左眼瞄准左手击发,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一枪,真正的增加了我的信心,我快速地移动枪口,噹,噹,噹……一口气打下了最后9个头靶。看台上和旁边的队伍中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我射击完毕,指挥射击班连发射击200米处胸环靶。我自认为我的口令叫得还是有点威力,甚至说有点杀伤力,让人听了能提气振神。战士们士气高涨,均打出了优秀成绩。其中张科196环。我旅副旅长郑跃兴奋地走下观礼台,从战士手中接过靶子,举到军区首长的眼前。首长率先鼓掌,全场又一次响起经久不停的掌声。

我对金晓说,我只听过我的营长童裳显当年曾左右开弓,赢得中国枪王的美誉,没想到,你也是左右开弓的神枪手呀。

金晓说,当时情急之下迫不得已。回来后,旅里给我提前晋衔。后来军区《人民前线》报登出《四连又出中国枪王》。我成了郭兴福式优秀四会教练员。教学法考不倒我,我教得更活。射击场上带出一代代枪王,张海和、宋海龙、张科……有人夸我是枪王中的枪王,亦是无冕之王。从排长破格提升连长,后来一直干到旅副参谋长。其实,我一直想在部队好好干。我生在浙江义乌,从小受到戚继光的影响。戚继光祖籍安徽定远,卫籍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生于济宁。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调至浙江御倭前线,至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徒,组练新军,世人称为“戚家军”。戚家军的故事和岳家军的故事一样,从小就在我的脑海中扎下了根。我上小学的时候,同学说我要是穿了军装一定更威武。在那个时候,我就想参军。参了军以后,我更是刻苦训练,爱军精武,更想做一个戚继光式的英雄。

金晓说,他训练是很苦的,但他能长期坚持。他还有一个特异功能,他能看到子弹飞,子弹飞行速度每秒710米,一般人是看不到的。他左眼眯成瞄准的状态,再睁开:“你看看我的左眼下眶多了二道纹,这是长期瞄准造成的。还有我的右腮比左腮大,而且肥厚,也是因为右腮贴枪把的缘故。还有当年两个肘部都是老茧,肩部顶枪托的地方也是。”

我说,我上次听大家在群里说宋海龙的右腮比左腮大,今日见你,果不其然。还有,我问过张科现在听力如何?他说刚退伍回去时听力更差,现在还稍好点。我说,作为同时期的战友,你为扬我军威、扬我国威作出了贡献。张科说,我们都是当兵的,那些都是我们这些当兵应该做的。

散文随笔
更多
文章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