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房县华韵:诗酒忠魂的千年交响(万义早)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万义早 | 发布时间: 2025-07-15 | 13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诗经的低语,穿透时光的回想


在中夏大地一隅,房县宛如一颗隐匿于深山的明珠,以其幽深的山水天地,孕育出独特而迷人的文化韵律。这里,山峦起伏,似大地蜿蜒的脊梁;溪流潺潺,如灵动的丝带穿梭其间。而《诗经》的古老旋律,恰似那潺潺溪流,悠悠淌过三千年的岁月长河,在房县的大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原始而质朴的歌谣,宛如灵动的精灵,从遥远的古代翩跹而来,在军店镇古朴的青石板上轻盈跳跃、回荡。那清脆的音韵,仿佛穿越了时空的屏障,让每一个聆听者都能感受到先民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回溯到周南召南的时代,一群怀揣着对生活敬畏与热爱的采诗官,踏上了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他们背着简单的行囊,翻山越岭,踏过每一寸山岗,深入到民间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他们的眼睛,如同敏锐的镜头,捕捉着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他们的耳朵,好似灵敏的接收器,倾听着百姓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将民间最真挚、最滚烫的情感,细细镌刻在竹简之上。这些文字,比孔子精心编订的版本更早诞生,它们没有经过过多的雕琢与修饰,却更贴近大地那深沉而温暖的心跳,更真实地反映了先民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房县人的血脉之中,流淌着对生活炽热的爱,对美执着不懈的追求。这种追求,恰似山间肆意绽放的野花,自由而烂漫,芬芳而持久。无论是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山间的薄雾上,还是傍晚夕阳的余晖将整个村庄染成金黄,房县人都能从中发现生活的美好。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物质财富,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着精神世界。在农闲时节,他们会聚在一起,唱着自编的山歌,跳着欢快的舞蹈,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尹吉甫的祠堂,静静伫立在房县的一方土地上,青砖灰瓦,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与厚重。尹吉甫,这位房县的骄傲,是《诗经》的重要采编者之一,他的功绩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房县文化的天空。每年三月初三,诵诗会如期开场,这已经成为房县的一项传统盛事。老人们身着朴素的衣衫,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他们用那带着泥土芬芳的方言,深情吟诵着《豳风·七月》 。那质朴无华的声音,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流淌,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在他们的吟诵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先民们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场景,感受到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丰收的渴望。文化的传承,恰似那永不干涸的河流,滔滔不绝,生生不息。一代又一代的房县人,在这诵诗声中,汲取着文化的养分,传承着先辈们的精神。

 

二、黄酒的醇香,酝酿三千年的诗行

房县黄酒,宛如一颗镶嵌在房县文化皇冠上的明珠,是时光精心酿造的馈赠。它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房县历史和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三千年的酿造智慧和情感积淀。

本地糯米与神秘小曲在陶缸中悄然交响,这是一场微观世界的奇妙盛宴。“三蒸三酿”的古法,宛如神秘的咒语,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先辈们的智慧和经验。从糯米的挑选、浸泡、蒸煮,到小曲的添加、发酵,再到最后的压榨、过滤,每一个环节都严格遵循着传统,不容有丝毫的马虎。工匠们就像一群虔诚的信徒,用心去感受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将漫长的岁月细细酿成甘美的琼浆。

汉代酒窖的陶文“房陵佳酿”,静静诉说着往昔的辉煌。这些陶文,如同历史的密码,揭示了早在西汉时期,房县黄酒便已成为皇家贡酒的尊贵殿堂。想象一下,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一坛坛精美的房县黄酒,被精心装载,沿着蜿蜒的古道,运往京城,成为皇室贵族们餐桌上的珍品。它的醇厚口感和独特风味,赢得了皇室的青睐和赞誉,也为房县黄酒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土城镇的作坊里,蒸米的气雾如梦如幻,弥漫在每一个角落。这气雾,仿佛是黄酒酿造的精灵,带着糯米的香甜和小曲的芬芳,在空中翩翩起舞。工匠们的双手,宛如灵动的舞者,在热气腾腾中轻盈翻飞。他们的动作熟练而精准,每一个手势都蕴含着多年的经验和技巧。他们将精湛的技艺与深沉的情感,一丝一缕地注入每一滴酒中。在他们看来,酿造黄酒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使命,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守护。

霜降后的开坛节,是一场盛大的狂欢。这一天,整个房县都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万人共饮,那琥珀色的温柔,如同一场醉人的梦境,醉了整个房县的时光。酒杯交错间,是邻里间真挚的欢笑,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生活的喜怒哀乐,增进着彼此之间的感情。是游子对故乡深深的思念,无论身在何处,每当开坛节来临,他们都会想起家乡的黄酒,想起那熟悉的味道和温暖的氛围。是历史在舌尖上的悠悠回响,每一滴黄酒都承载着房县三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品尝着黄酒,就仿佛在与历史对话。那浓郁的酒香,宛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过去与现在紧紧相连,让每一个品尝的人,都能穿越时空,感受那份沉淀千年的醇厚与温暖。

三、忠烈之魂,屹立山水间的丰碑信仰

   (一)土司抗倭,忠诚永铸

明嘉靖年间,华夏大地战火纷飞,倭寇肆虐,沿海地区深受其害。在这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土司龙霄毅然投身抗倭的战场。他深知,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人民的生命安全,是自己作为土司的神圣职责。

他的身影,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岳,在风雨中坚定挺立,守护着一方安宁。在战场上,龙霄身先士卒,率领着士兵们与倭寇展开了殊死搏斗。他手持长刀,冲锋陷阵,那勇猛无畏的气势,让倭寇闻风丧胆。每一次战斗,他都毫不退缩,即使身负重伤,也依然坚守在阵地上,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

墓前石狮怒目圆睁,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两只石狮,是龙霄忠诚和勇敢的象征,它们静静地守护着龙霄的墓地,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那是他对国家和民族无尽的忠诚,在岁月的长河中,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永不磨灭,熠熠生辉。他的事迹,被后人传颂不已,成为了房县人民心中的英雄传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房县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二)军民护红,情深似海

1932年,红三军转战房县这片热土。当时的房县,正处于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下,但红三军的到来,给这片土地带来了希望的曙光。百姓们深知,红军是为人民谋幸福的队伍,他们纷纷伸出援手,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赞歌。

天坑护红,便是这曲赞歌中的一个动人篇章。那是一个风雨如晦的夜晚,七名红军战士在执行任务时不幸被敌人追击,躲进了天坑。村民们不顾自身安危,迅速行动起来。他们有的负责在洞口警戒,防止敌人发现;有的则悄悄地为战士们送去食物和水。在那个寒冷的夜晚,村民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守护着希望的火种,让它在黑暗中继续燃烧。

军民鱼水情,宛如房县那清澈而深沉的溪流,默默滋养着这片土地。在红军驻扎房县的日子里,军民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红军为百姓们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百姓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百姓们则为红军提供粮食、衣物和情报,支持红军的战斗。这种鱼水情深的关系,让爱与温暖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三)遗址铭记,精神传承

九道乡的遗址,静静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这里曾经是红军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每一块石头、每一片土地都承载着那段不平凡的历史。银质听诊器闪亮,“贺”字铭刻,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这枚听诊器,是红军医疗队的遗物,它见证了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为伤病员治疗的场景。“贺”字,或许代表着某位红军将领的名字,它象征着红军的领导和指挥,激励着战士们奋勇向前。

那是革命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他们奋勇向前,永不退缩。清明时节,学生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敬献花篮,缅怀先烈。他们在烈士墓前庄严宣誓,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们的光荣传统,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继续传扬,如春日的种子,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四、新时代浪潮,房县奋进的篇章

(一)科技引领,产业腾飞

当新时代的曙光洒在房县大地,这里正奏响奋进的激昂乐章。科技的光芒如璀璨星辰,照亮产业新方向。在现代农业园里,智能设备闪烁光芒,仿佛是一群勤劳的小精灵在忙碌地工作着。传感器实时监测着土壤的湿度、温度和养分含量,自动灌溉系统根据监测数据精准地浇水施肥,无人机在空中盘旋,进行农药喷洒和作物监测。特色种植与养殖,搭乘科技翅膀翱翔。原本靠天吃饭的农业,如今在科技的助力下,实现了高效、精准、可持续发展。

电商的浪潮汹涌澎湃,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房县与世界紧密相连。房县的诗经文化、黄酒佳酿,通过网线跨越千山万水,走向四方。电商平台上,房县的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消费者的目光。农民们不再为产品的销路发愁,他们坐在家里,通过电脑和手机就能将自家的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电商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农业的增收,还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物流、包装等,为房县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工业崛起,创业逐梦

工业园区中,机器轰鸣作响,仿佛是一首激昂的交响曲。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涵盖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创业者们怀揣梦想,挥洒汗水,在这片热土上书写辉煌篇章。他们有的是从大城市返乡创业的青年,带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有的是本地的大学生,凭借着创新的思维和敢拼的精神,投身于创业的浪潮中。政府为他们提供了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创业环境,帮助他们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创业者们的努力下,房县的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推动房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教育滋养,希望绽放

教育领域里,知识如清泉流淌,滋润着每一个学子的心田。莘莘学子在书海中汲取力量,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校园里书声琅琅,那是未来的希望在歌唱。学校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一应俱全,为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们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同时,房县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

(四)旅游兴旺,魅力彰显

旅游产业蓬勃兴起,房县的山水与人文吸引八方来客。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神农架的余脉环绕着房县,为房县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古色古香的街巷,焕发出新的活力,青石板路、古建筑、传统手工艺品店,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民俗表演精彩纷呈,房县的花鼓戏、皮影戏等传统艺术形式,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游客们在这里感受历史的厚重,领略自然的美丽,品味文化的芬芳。他们可以参观诗经文化园,了解《诗经》的起源和发展;可以品尝房县黄酒,体验黄酒文化的独特魅力;还可以走进红色遗址,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当夜幕降临,房县的灯火渐次亮起,那是一首首无声的诗,在黑暗中闪烁着温暖的光芒;那是一杯杯温热的酒,散发着诱人的醇香,让人沉醉其中;那是一段段不朽的传奇,在时光的长河中流传,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我们坐在古老的庭院中,聆听着老人们讲述过去的故事。那些故事,如同陈年的美酒,越品越有滋味。老人们讲得绘声绘色,我们听得如痴如醉。在他们的讲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房县从古代到现代的变迁,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沧桑与辉煌。

看着孩子们在月光下嬉戏玩耍,他们的笑声,如同银铃般清脆,回荡在每一个角落。孩子们是房县的未来,他们天真无邪的笑容,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他们将在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上成长,传承和发扬房县的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五、诗酒交融,忠魂铸就永恒华章

房县的诗,是黄酒的灵魂。那醇厚而悠远的诗句,宛如老者的低语,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流淌。它诉说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变迁。每一首诗,都是房县人对生活的感悟;每一句词,都是他们对历史的铭记。在诗中,我们看到了房县人的坚韧与不屈。他们如同山间的松柏,在风雨中傲然挺立,永不低头。无论是面对自然灾害还是外敌入侵,他们都能团结一心,共克时艰。

房县的酒,是诗的韵律。那激昂而奔放的酒香,宛如青年的呐喊,在天地间回想。

(作者:万义早,湖北仙桃人,十堰市五届政协专职常委,一级调研员退休,现居广州。)

散文随笔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