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回望军旅的深情写作王培静小小说简论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杨晓敏 | 发布时间: 2024-09-08 | 91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上世纪90年代,《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后勤文艺》开设小小说专栏,也联合《百花园》《小小说选刊》举办了小小说“潼关”、“南京”笔会,加上当时的军队报刊编辑李鑫、丁临一、王宗仁等人的大力推动,军旅作家陆颖墨、陶纯、钟法权、王培静、申永霞以及后来的张子影、胥得意、丁新生、梁丰、薛培政等,都曾创作出优秀的小小说篇章。他们坚持立足火热的军营生活,为塑造当代军人形象进行着可贵的新文体实践。1992年,王培静参加“潼关”笔会后,对军旅小小说创作情有独钟,注重对“人的主题”的开掘,着眼点面向边防官兵和社会弱势群体,抒发的是小人物的大情怀,彰显出光明和向上的旋律。他迄今出版有作品集《怎能不想你》《王培静小小说选》《谁不愿做只飞翔的鸟》《幸福的感觉》《寻找英雄》《编外女兵》《拾荒人的梦想》《军魂》《从心底打捞出的时光 》等21部,在军内外的读者中广有影响。

 

《最美女兵》故事开篇写军车在雪道上抛锚受阻,鲁队长下车脱掉自己的棉衣塞到车轮下,助力车子开出泥淖,借此渲染特殊的场景,以凸现感人的力量。同时打下铺垫,为下文设置了悬念。作者采用倒叙的手法,讲述一位把青春和年华奉献给国家边防事业的女兵故事。“过去医疗队没有车,我们都是搭车队的车,那时的车都是烧柴油的,车况也差。一熄火,车就发动不起来了。没办法,我们先是撕了大衣烤车,还不行,再撕棉袄,再不行,一个个接着撕棉裤。我们温暖汽车,让汽车再去温暖当地藏族同胞和沿线的官兵。当时车队拉的大都是军需和生活物资。”文字抒情,叙述耐心,军人情怀,跃然纸上。

 

这位被战士们称为“鲁阿姨”的女兵,个子不高,身材瘦小,描写的高原人物肖像格外鲜明:“紫外线照射导致她的脸黑里透红,里边的条条细血管清晰可见。她脸上写着刚毅和果断,同时也流露出母爱的慈祥,在青藏线上奔波了几十年。”单从外在形象来看,这位女兵与美丽、漂亮等词汇也许不沾边。她的美,在于她有一颗冰清玉洁的心。在于她对国家边防事业的热爱与无私奉献精神。作品通过人物对话、行为方式以及插叙等不同表现手法,勾勒出鲁队长历经磨难、志坚行笃的大半生经历,也将人物的精神品格一一展现出来。

 

“她五十多岁了,一生未嫁。在线上官兵们的眼里,她是他们心中的女神,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女兵。”评论家刘海涛读后说,王培静的《最佳女兵》在单一故事场面里,采用“横切+直缀”的取材和结构方式,将人物的一种报恩军队和献身祖国的精神做了突出的单线条勾勒。通过“横切”的动作细节和特征情节,通过“直缀”的叙事材料连接上人物几十年的成长历史,将故事主人公看得见的人物行为内容、行为方式和看不见的人物行为动机、行为代价全部丰满地做了小小说式的文学叙事。

 

《编外女兵》讲述了一个随母亲来雪山军营探亲的五岁女孩程菲菲的故事,构思极其巧妙,饶有新意。“她的到来,成了军营里的一道亮丽风景。她天真浪漫的样子,着实惹人喜爱。她粉嫩的小脸蛋上,一笑有两个好看的小酒窝,谁见了都会情不自禁地想摸一下她的脸。”这所昆仑山脚下的军营里,四十几个守库军人,因为生活艰苦单调,因为女孩的到来,因为她稚嫩的歌声和新疆舞,为男子汉的军营带来了欢声笑语。因为女孩突患肺气肿,由于大雪封山得不到及时救治而病死军营,令官兵们痛心不已。

 

作者在千把字的篇幅里,透露出这样几个信息:边防偏远荒僻,一旦大雪封山,犹如与世隔绝;父亲是个老志愿兵, 因工作需要,在部队已超期服役八年;女孩五岁,来队探亲只有六天;菲菲被埋在了格尔木烈士陵园外的角落里,进城或出差路过的连队官兵, 都会去看看她,因为在战士们心中,她是连队独一无二的文艺战士,是永远活着的“在编女兵”。于是,女孩菲菲离开的15年来,连里形成了不成文的规定,每次点名, 都会点到程菲菲的名字,而由全体军人共同回答:到!这个结尾力若千钧,击打着读者的心灵,让人百般滋味丛生,真乃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文入选《新中国军事文学作品选》。

 

在《一碗泉》中,描写了罗布泊艰苦的生存环境,“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吃水贵如油,风吹石头跑,太阳如灯照”的茫茫戈壁大漠,身处这样艰苦恶劣的地方,守边卫士尤其是新兵初来乍到时,难免会有失望落寞的情绪滋生。面对新兵的情绪波动,班长以故事套故事的形式,讲述了历代守边战士的成长历程。生存在沙漠里并不浪漫,当年的南方小战士,如今的营长,曾经差点当了逃兵,生死边缘,在他渴昏倒地的瞬间,恍惚中竟然有一眼碗口大的清泉,在不远处淙淙流淌,吸引他努力向它爬过去。后来战友们把他从沙漠深处救了回来,令他如梦初醒。至今,营长已在这里守卫16年。虽是无形的泉,后来被营长命名为“一碗泉”,因为它是军人站岗放哨和精神守望的地方。

 

“这儿的土地再贫瘠,环境再艰苦,也是我们祖国的土地,也需要有人来守卫。男子汉可以流血流汗,但决不流泪。”军人也是血肉之躯,一时的犹豫彷徨过后,犹如淬火的锋刃更加锋利。营长倾吐出一位边防军人的铿锵誓言,读来让人肃然起敬。边防部队对一茬茬新兵的传统教育故事,同样感动着和平时期的每一个人。作品故事简单,立意深刻,虽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情节,以朴素的语言,袒露出铁骨铮铮的边关男儿的赤子之心。

 

网上看到过李洪华的评说:王培静的小小说并不是单纯的质朴粗放,他既喜爱在生死关头和是非冲突中升华人物的英雄品质,也擅长通过家国矛盾和生活纠结来表现英雄人物内心深处的似水柔情,从而使作品彰显出柔软细腻的一面。身在军营的王培静深知,虽然奉献和牺牲是对英雄的最好注解,但英雄也是血肉之躯,也有父母妻儿,也有儿女情长。

 

《意志》颂扬的是军人的英雄主义情结。作品没有详细叙述空中敌我作战的搏斗过程,而是通过一个惊心动魄的情节,让读者参与想象:一场激烈的战斗过后,我军屡立战功的神鹰一号战斗机失去了联系,正当大家担忧的时候,飞机摇摇晃晃地飞了回来,轰鸣声简直能把整个世界震醒——这哪里是飞机,简直就是一团废铁。飞行员刘飞身上全是弹孔,双手紧握方向盘,掰都掰不开,他是在死亡的过程中把飞机开回来的,这简直是超自然的力量!部队“让那个飞机方向盘随他下了葬。在给他授予英雄称号的命名大会上,洪副参谋长说:我们军队有这样的钢铁战士,还有什么打不赢的仗……”这是人民军队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写照。

 

坚持小小说创作数十年,王培静的体会是:小小说因其篇幅短小、轻松幽默和结尾意外而见长,它能滋润心灵,启迪人生。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小小说这种文学样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欢,好像是一夜之间,这个文学新品种应运而生迎来了繁荣的春天,郁郁葱葱的繁茂起来。在小小说创作中,立意相当重要,就像写诗要有诗眼。一篇小小说,有一个好的故事核,设置两三个情节,加上精彩的细节就能站得住了。好的小小说,不要写的太满太实,要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拾荒人的梦想》不能简单地看作一个励志故事。一个年轻的乡村民办教师祥春入伍时,与村主人的女儿小青订了婚。三年后退伍返乡,不但学校没了位置,还因为“没多大出息”被退婚。祥春来到青岛创业,进城以收废品谋生,一个“破烂王”开始了崭新的人生。“我心里一直有个理想,等我攒够了钱,一定回家乡的镇上去建一所希望小学,要建最好的设施,请最好的老师。”逆境中不忘初心,真可谓大丈夫穷则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于是作者感慨:“人人心里都有梦想,这就是一个拾荒朋友的梦想。望着面前的祥春,我还想到:芸芸众生中,有的人穿着体面干净,心里却很脏;有的人穿的脏点旧点,他的心灵却干净透明,像我的这位祥春朋友。”

 

在一般常识里,小人物承担的似乎只是个人的命运,只有大人物才能承担起国家民族的未来。在王培静小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的小人物,所做的努力却显得平凡而伟大。拾荒人人微言轻,萌生的理想却远远超出了个人的生存范畴。他怀揣一个梦想:攒够了钱,回乡办一所希望小学,自己当校长。在这篇小小说里,“理想”和“精神维度”是两个关键词。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有志者事竟成,主人公孜孜以求的,是人类高贵的精神价值的建构和阐发,谁能认为它“小”呢?小小说告诉读者的,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那么多的优秀品质,可以勇敢、仁爱、体恤和创造、任怨、逆袭、担当等,迸发出激情的火花,在人生漫长的道路上,拥有一个梦想,既然改变不了过去,那么就努力改变未来。

 

《天使的翅膀》的故事,作者以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真实人物为原型。语文教师张米亚正在给学生们布置作文,作文题目是《假若我有一双飞翔的翅膀》,这等于是让孩子们抒发心中的梦想啊,飞到北京,飞向蓝天大海……突然大地震爆发,张老师紧急组织学生疏散,全力施救后仍然不幸牺牲——他展开的双臂下仍然护着两个活着的学生。当年这则新闻让无数人泪飞如雨,他就是感动中华的英雄教师——张米亚舍身救人的故事。

 

王培静饱蘸感情之笔续写了这个故事的结尾:后来孩子们都写了张老师布置的那篇作文,不过内容不是他们在课堂上叙述的,而是这样写:假若我有一双翅膀,我要飞到天堂去看你——张老师,还想听你给我们讲课,一齐打篮球……有了这个结尾,作品前后呼应,师生情和人间大爱怦然接上。这篇作品的成功告诉我们,小说的真实性固然重要,然而作为文学创作,合理的情节设置和艺术表达,才能产生出触动人心的审美效应。

 

2015年,王培静以《军魂》《父亲的眼神》《散步》《最美女兵》《暗访》《军营内外》《面试》《大雁的质问》等10篇小小说,荣获第七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评审意见为:王培静是一位长期坚守在文学阵地的军旅小小说作家。无论写军旅生活还是写世相百态,均能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以新颖独特的视角与质朴简洁的叙述,真实地表现出生命的昂扬大气与人性的复杂多变,具有一定的思辨力量。

 

补充一点题外话。2015年,王培静为回报桑梓,助力文学振兴,将自己30多年的文学创作成果(发表的一千多篇作品的样书样刊)、出版和收藏的部分图书捐给家乡山东平阴县的图书馆。不仅如此,最近,王培静还在朋友圈发出“致作家师友们的一封信”,提出倡议,号召公益捐赠书刊活动,得到了如湖南作协原副主席聂鑫森、北京著名作家高国镜、山东著名美文作家矫友田等众多师友们的积极响应,分别寄来了自己的著作和部分藏书。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下,县城三家图书馆设立“作家捐赠图书专柜”,用来展示和传播作家们的文学作品,供广大作家、文学爱好者公益性读写交流,此举在当地传为美谈。最近家乡又为他成立了“王培静文学室、王培静文学资料馆”,可喜可贺!

 

还是用王培静自己的话作结尾吧:人这一辈子,说长也长,说短也短。我们都是人世间的一个匆匆过客,是浩瀚宇宙里的一颗微尘。当我们白发苍苍要离开时,能不亏心地对这个世界说:这个星球,我来过。这就足够了。所以人在世上走一遭,一定要留下点什么痕迹。咱不是科学家,我想,对我们来说,最好的东西是文字,因为你的所有文字都承载着你的思想和愿望。


文章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