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在祖国的沃野浪漫行走——探寻杨志学诗歌境界、观念与语言策略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方严 | 发布时间: 2025-04-12 | 140 次浏览 | 分享到:

拜读了杨志学老师诗集《在祖国大地上浪漫地行走》深受感动并有所这部诗集曾获得方志敏文学奖,当之无愧。诗人于现代性或后现代性语境中,既讲求技术理性,用大量史实还原了烽火连天和热血沸腾的岁月,同时又让浪漫主义的情怀,以独特且微妙的方加以呈现,而不是单纯的抒情与讴颂。可以说,“抒情”似乎成为一种褪色的传统,被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美学原则遗弃,在这方面,作为“主旋律”诗章,诗人作了创作风格上的艰辛探索,已自成一格,具有无可置疑的辨识度。当然杨志学从不掩饰抒情的“欲念”始终以个体观察世界和人类,乃至于宇宙,诗集中也有不少篇什“感性”喷发,即的诗歌并不回避主体寻归精神原乡的迫切,一再坚持的也是清新自然、诚实可靠的诗歌风范。我以为,在“祖国的大地上浪漫地行走”,也是一个矢志不渝又永无止境的归途,追随诗人虔诚的和敏感的辨认一路往下读,我试图理解想象那些纯洁赞歌和朴素喟叹之中的抒情主体如何被建构的?是否可以说,“行吟”和“及物”以生成主观意念的“自我”和唤醒“有情”的当下,成为主体的一种存在方式,自然的韵律和朴素的诗心撑起诗篇的审美格局,存在与形式的同步或对位,构成了抒情的盛大,或如诗评家所称“极限的抒情”

《在祖国大地上浪漫地行走》书分五卷,第一卷大多为聚焦理想信念之作,第二卷是浪漫的行吟诗歌,第三卷是感人的怀人诗歌,第四卷是叙写温馨的亲情诗歌,第五卷是语浅意深的爱情诗歌。杨志学用敏锐的目光,通过复杂历史叙述中意象的寻觅、显现、组合,加上象征的妙用,创造了诗化的审美意境,将个体的生命体验和哲学沉思融入其中,这些蕴涵生命意味的意象“引导”读者,由浅入深进行思考和推进,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审美体验,同时诗人有选择地萃取互为对立的自然意象,使读者身处明与暗、冷与暖、干与湿的鲜明对比下,形成强烈的文本张力和审美感受。通读了这本诗集后,我深感,诗人以真诚的浪漫抒写,表达了对理想的执着坚守、对亲友的思念和对祖国大地美好风物的歌吟。

   纵观这本诗集,有关崇高理想与始终不渝的信念对中华好儿女人生的照耀和启迪,是其主旋律,诗中选取的人物既有伟人和先烈,也有普通人,如《长征:写实或写意》《山楂已红,秋色正浓》《补课》《第一步》《关于四渡赤水》《到赤水河走一走》《沂蒙红嫂》《想起主席》等诗,还原了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那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热潮,是中国工农红军为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而进行的伟大长征,以及它在中国革命史上如著名的“四渡赤水”出奇制胜的战例。诗人沿着那条红色的河流,去捕捉、拾取那些美丽的浪花。在历史长河中飘逝了的时空里,诗人纵橫捭阖,信手撷取红军锃亮的铜号、火红的旗帜、奔驰的骏马、雪亮的刀刃、潮湿的斗笠、流淌的鲜血、浪漫的歌舞……还有长征中惨烈的战斗、悲壮的道别、曲折的斗争、不屈的斗志、闪光的精神……以及天地间险峻的山峰……这些深深感动了诗人的点点滴滴。在和平年代里,人们心灵深处的英雄情结,常表现为对英雄过往事迹的追寻和探求,杨志学就是众多极具英雄情结中的一位,其中最让我流连忘返、反复吟诵的诗篇是《长征:写实或写意》,这是一首一读再读的诗作:“冰雪是现实的阻隔/而火光也不是幻觉——/或者是野外篝火取暖/或者是心中坚守的信念”。是的,我们英勇的红军战士,高举着红色的旗帜,从江西的瑞金出发了 ,他们胸怀远大理想和深重抱负,就是伸出的“新鲜树枝”。红军长征,与黑恶势力作艰苦卓绝的斗争,是走出阴霾,走出泥泞,走向阳光,走向光明,走出大道。因此,无论遇到何等的艰难困苦,无论遇到怎样的激流险滩,我们英勇的红军战士,都会顽强地、矢志不渝地奋勇向前:“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却甩不掉饥饿和环境的凶险/却也因此创造了世间奇迹/像冰雪悬崖上绽放出血色杜鹃”。在这首诗的写作手法上,杨志学把写实性和抒情性有机结合,形成了历史与现实交错、融合,互为里表,虚实相承的艺术特色,读来别具一种美感。我特别喜欢《长征:写实或写意》,更看重字里行间诗人所展示的精神风骨,由里向外所投射出的求真意志,以及对历史客观又浪漫的凝视与沉思。《想起主席》也是本诗集很重要的一首,同样为我喜欢,也引发了我深切的共鸣:“想起主席/便想起一种超凡的手势/那手势是风格是言语是气质/手势下有欢呼有颤栗/手势过后是天地的翻覆”。岁月流转,时隔四十八年,中国人民对毛主席的怀念与崇敬未有丝毫减退,伟人的丰功伟绩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屹立于我们民族的记忆之中,永远激励着我们及后来者不断前行。我想起了A.E.豪斯曼说的话,“一首好诗能从它沿着人们的脊椎造成的战栗去判定。”,也想起了罗伯特·沃伦说的话:“读完一首诗,如果你不是直到脚趾头都有感受的话,那不是一首好诗。”是的,一首好诗带给我们的,既有身体上的感觉,肉体上的感觉,更有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受。诗人在这首诗的结尾写道:“想起主席/又想起许多亲切熟悉的歌曲/东方红太阳升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有多少/知心的话儿要对您讲啊主席”,诗人呼喊式的诉说,不正也是我和全国人民要倾吐的吗?全诗大气干净,激情与诚实并蓄,全无华丽修辞堆垒,是心灵的激奋,也是纯情的流涌,表达了诗人对伟大的领袖深沉思念。

    如果把这本诗集当作共和国的“诞生史”和“奋斗史”来读,是绝对恰当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党的英明领导下,我们战胜了血吸虫灾害;在新世纪开始之时,我们打赢了防治非典型肺炎的攻坚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多难兴邦,苦难辉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冰雪灾害,非典疫情,汶川地震,新冠肺炎疫情,我们目睹巨变,敦煌铁路全线通车,西部路网布局进一步完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通航,打造辐射全球的国际航空枢纽……一个个记忆犹新的成就,记录下一个个印刻在人们记忆中的历史瞬间,汇聚成国家民族的宏大叙事。关山万千重,山高人为峰。前行中既乐见风景也不拒风雨、既喜见寒梅又无惧寒霜,这是探路者应有的素养,是远行者宝贵的品质。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每一个追梦人都奋力划桨、搏击风浪,就一定能推动“中国号”航船劈波斩浪,把梦想刻写在新的年轮。以上种种,诗人都是一个“在场者”,一个“记录者”,也是一个“思想者”。诗人为国家的每一点成就和进步而欢呼,也为之鼓舞,为战而胜之的每一个艰难险阻而感慨而讴歌。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诗集中“平凡人”的普通生活和工作成就的描述,尤其生动而感人。如广为诗界点赞称道的《三只鹰》,写的是2008年特大冰雪灾害中因抢修电网而不幸牺牲的三名普通电工:“三只鹰/丝毫未去想有什么危险/不加犹疑地向上攀援,冲锋/站成鹰的姿势”。诗人用了“格言式”的风格,语言凝练和简洁——坠落、掉落、攀援、冲锋,就已将“三只鹰,是三个为了他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的寓意完整呈现,语言功力极深。然而,这诗并不简单只是哀悼英雄,诗人同时扪心叩问,陷入深思,提出足以警示人们的话语:“三只鹰掉在/僵硬的雪地,加快了/冰雪融化的过程”。本诗集中,还有很多地方色彩浓厚的人物刻画,如用青春、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主义赞歌的《沂蒙红嫂》,她们是平凡的女人,却又是不平凡的英雄,“嫂子们”与子弟兵的情感关系的建立,应是这首诗的亮点:“苦命的女人,命运如蓬草/谁能保护你们/最后的危急时刻/只能靠自己,靠自己的人/靠你们的奶水养大了的子弟兵”。

《汶川十年》这首诗,更是源自于民族苦难。汶川大地震是建国以来,除了唐山大地震外最大的一个“天灾”,成千上万的人倾刻丧命,千家万户支离破碎,对于这样一个题材,杨志学采取了将“大事件”作“小写”处理的语言策略,即以一种个人化的话语来对照“大事件”,从而有效规避了宏大叙事话语的“化约”作用。如“如果/一次新的诞生/要以灾难为前提/我们宁愿不要这新生/如果一场巨变/要以涅槃来呈现/我们宁可选择不变/我们愿意在不变中延续祥和/我们愿意慢慢地走——慢慢享受,慢慢变老?”,确实,一场特大地震能够改变庸常状态的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由生活平庸所导致的文学的平庸,让我们看到了当代新诗在灾难后再一次崛起的契机。杨志学以平静缓和的文字,再现感动全世界的这个队礼,让我们能从文字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关怀中,获取良多,又能从不屈努力与八方支援中,思索良多。杨志学简单宁静的文字里,饱含着的火热情感和生命质量。说实话,书写苦难的诗,好写,更难写,尤其是天下诗人一起来写,就很容易陷入一种图式化,大多沉陷一种附着在激情之上的、空泛的“骟情”,也就是说,大都以直接渲染或把情感用到了激情之极的“热抒情”里,而真正的“冷抒情”,少之又少,可“冷抒情”其实更有力量,比如塞萨·瓦叶霍的许多抒写死亡的作品,就是如此。杨志学的诗中写道:“逝者如落叶/我们悲/柔条舞动于芳春,我们喜/春风。春鸟。春雨。春花。/看我中华大地多锦绣/多少美景在默默地神秘地呈现。”,诗人借自然之美好,来告慰亡灵,而不是一味伤感,伤痛中所寄予的仍是人间大希望。“春风”“春鸟”“春雨”“春花”预示着希望再来,因为生命坚强的力量,是从灾难中挺立起的。人们不会忘记苦难,只是要活得更坚强,家国情怀更为浓郁。仰望历史的天空,家国情怀总是熠熠生辉;跨越时间的长河,爱国恋家情结总是绵延不绝。从历史到现实,家国的书写、大我的境界,始终激励着人们勇毅前行,映照着奋进者的赤子之心——无论经受何种考验,都能永葆初心;彰显着奋斗者的顽强意志——无论遇到何等艰难,都能坚忍不拔;体现着奋斗者的奉献精神——无论做出何种牺牲,都能全力以赴、无怨无悔。浓郁的家国情怀,背后是深厚的家国责任与强烈的家国担当。我想,杨志学诗歌的“家国情怀”意识,是其诗歌总能打动千万读者心房的不二秘诀。

同样,诗人通过平凡的行走,热忱赞美了祖国的山水和人文,如《你是清水》《在祖国大地上浪漫地行走》《秋之湖》《骑马进入朱仙镇》等,这些诗可不是简单的“游历诗”,诗人在赞叹一路风光的同时,传递给我们的,是更清晰的认知:“如今硝烟远逝,人间祥和/我骑马来到这里,缱绻逗留/古代的战马,早不知去了何处/我的马儿亲吻着泥土,怎么也爱不够”(《骑马进入朱仙镇》),警示人们要万分珍惜当下难得的发展环境和成果,守好这片好山水,并爱上它们。作为诗性“行走”,杨志学是一个有“远方”的人,但他又绝对是一个有准备的行者。可以说,“远方”充满着极大诱惑,是个有着极大魅力的词,它以无尽的可能性和未知的神秘感吸引着无数以梦为真的诗人们前赴后继。一句话,他是一个追寻“诗与远方”的人,那个曾经的追风少年在行走中感悟生命的成长和丰富,亦面对命运的捶打和馈赠,携带激情向着远方前行。他多年来跋涉于祖国的山川大地,更是通过切身的观察与实践,将“真情”与“所爱”置于其中,这是他“写大文章”的内在动力所在。《为什么要去敬亭山》中:“去一趟敬亭山可能/会帮助你找到真正的自己/敬亭山是一个大本营/不管出去多久,走得多远/最后都要回归”,诗人巧妙借用古代文人墨客借酒浇愁、寄情山水的抒情方式,表达宠辱皆忘、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与生活态度,本诗内敛沉郁,铅华尽洗,对情感发出时光的喟叹,既是平和的叮嘱,也有些沧桑的意味:“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千古名诗《独坐敬亭山》,是诗人李白表现自我精神世界的名篇,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快乐和美好,其实表达了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犹如陈子昂“望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涕下”,而杨志学诗中的“敬亭山”完全是另一种风貌和状态,是对宇宙规律更为透彻领悟后的叹喟,又是一种内心自由意识在另类时空的自由飞翔:“人不可能像云一样地飘/但可以像云那样/时而散,时而聚/人不可能像鸟一样飞/但可以像鸟儿那样/自由地来,自在地去……”,但同时,人类又是有“牵绊”的:“不管出去多久,走得多远/最后都要回归/也随时可以回归/回归到自己/回归到一个人”,所以,这首诗既有李白等人的影子,又和古人作了切割,借古诗之名但反其意而用之,借自己的情感描述,对现实世界的爱情或友情进行深刻而又坦诚地表达,而又重在表达一种自由的意志,可以说,杨志学这首诗,在一种情感倾诉和关照的语境下,写就了一首“心灵之诗”。

杨志学作为当代诗人,敏锐地感应时代的变迁,用诗歌的形式对当代社会政治生活也进行艺术化的反映,这是非常珍贵的,他能够深入生活表在而及至内核,总能祛除表面掩饰与假象,还原真实故事,但又总能给读者提供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他的诗,是对历史行程的总结、讴歌与思考,更是对当下及未来的观察、展示与憧憬。尤其是他写在新时代的颂歌,即在时代呼唤中应运而生的时代之作,非常具有文本的存在价值,因其所承传了诗歌的美颂传统,写出了时代精神,契合了大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心理需求,表达了当代的民族精神,又能引发我们思考。杨志学的之所以被大众喜爱,成为广为传颂的诗歌佳作,我想离不开他自愿成为“时代的歌手和沉思者”的定位。诗歌可以是号角,可以是旗帜,可以是精神的抚慰和心灵的救治。

综上,诗集《在祖国的大地上浪漫的行走》是一部好书,写的是好诗,真诗。相信杨志学在自己的诗学之路上,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简介:方严,安徽省池州市人。著有诗集六部,被评为中国诗歌学会“年度优秀会员”、曾获2023年度中国散文年会二等奖,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青年联合会委员,鄂州周刊专栏签约作家,作品散见《文化月刊》《作家》《诗选刊》《长江丛刊》《北京文学》《上海文学》《中国艺术报》等刊物。《中国诗人生日大典》执行主编。

文章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