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花神到我家》命运交响 ——钦州市作家协会第十五期读书分享会圆满举行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陈丽丽 | 发布时间: 2025-04-16 | 215 次浏览 | 分享到:

人间四月天,唤醒八面风。在钦州市作家协会第十五期读书会上,一场关于广西作家冯艳冰散文《花神到我家》的讨论正如火如荼地进行。2025年读书日到来之际,一篇发表在《十月》杂志上的万字散文,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思考,引发了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年龄层次读者的强烈共鸣。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授,从幼儿师范学生到文学评论家,近三十位与会者围绕文章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写作手法等展开了多维度的解读,共同完成了一次跨越职业与代际的文学对话。



一出反映女性命运变化的悲喜剧

——读冯艳冰散文《花神到我家》


裴仁伟


冯艳冰的长篇散文《花神到我家》发表于著名文学杂志《十月》2024年第6期。初看它的题目就觉得有些好奇:这花神是谁或是什么东西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抽空把这篇万字散文一口气看完。看完之后,我觉得从反映女性命运变化的角度来说,它是一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悲喜剧。

首先,文章深刻反映了女性长期被歧视、被压抑的悲剧性命运。

中国女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遭受了命运的不公,在家庭和社会中都处于被歧视、被压抑的状态。在该文中,奶奶的重男轻女思想十分明显,她不喜欢只生女孩的儿媳,也不喜欢孙女们,“她从没抱过我,连我的手都没拉过,一天到晚只背着堂弟”。外婆也受“株连”,没得到亲家婆的好脸色。外婆虽然比较开明,“不在乎”她女儿生姑娘还是生小子,但身处重男轻女的社会环境中,她也觉得自己的“身份地位自比奶奶矮了一截,便常常有抑郁之气积于胸间”。

虽然重男轻女的现象在当时普遍存在而且非常明显,但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对表面现象的描写,而是通过简洁传神的描述对这一现象做了深度剖析:“奶奶是不太喜爱这些孙女们,除了受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影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肯定是她自己没感觉到做女人的尊严和乐趣。”这就揭示了奶奶重男轻女的深层原因:她自己没感觉到做女人的尊严和乐趣。当然,女人得不到应有的尊严和乐趣,其直接的原因是在男权社会里男人对女人的轻视和压抑。请看:“大奶奶气都不歇一口生下了五个女儿,爷爷为此愁白了头。”而作为二房的奶奶“她这辈子做人最有底气的是生了两个儿子”,也就是生了“我”的父亲和叔叔。“两位小男生成了家庭的小祖宗”。相比之下,大房养的女儿,也就是作者的姑妈们,她们根本不受重视,其中两位不仅被剥夺了上学的权利,甚至被剥夺了婚嫁的权利,只能在家里做免费长工,在家里帮工看顾弟弟,直至终老,过完蝼蚁般的人生。这是多么凄惨的人生啊!

令人叹息的是,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这种农耕时代的传统观念至今还在某些地方“发挥”它的威力。如文中所写的,在完成呛菜最后一道工序(封盖)时,处于生理期的女性是不能动的;女性处于生理期是不许上香的;女人坐月子期间是必须跟丈夫分床睡的;族谱里的女性是只有代号而没有名字的……面对着对女性的种种偏见,作者感叹道:“在人们的生育观里,以生男为荣生女为耻,这种观念过去流传广泛,今日仍有余响啊!”

作者对重男轻女生育观“余响”的感叹如同一记重锤敲击着我的心灵,引起了我内心的强烈共鸣。

其次,文章表达了对女性的赞美,反映了女性命运的喜剧性转变。

作者虽然以现实主义笔法描述了社会对女性的偏见与歧视,但作为一位具有自豪感的当代女作家,冯艳冰在文中以饱含热情的文字表达了对女性的赞美,反映了女性命运的喜剧性转变。

我们从作品中看到,外婆是一个相当开明的女人。她虽然也希望自己的女儿能至少生育一个小子,但那也是社会氛围的压力所造成的。在“想而不得”的情况下,她始终百般呵护着四个外孙女。特别难得的是,她常常教导几个外孙女,女孩应该骄傲、自重,因为“女孩是再金贵不过的,要不怎么有男方求婚、婆家下聘礼了女方才应允,最后得有八抬大轿来接亲我们才过门的。”外婆还说:“都是女孩来我家,女孩就女孩,女孩还是花神呢。”外婆把女孩称为花神,这是对女性实际价值和所做贡献的高度肯定。“这些日常的耳濡目染及规训,让我们知道,女孩的花容月貌本来就是上天恩赐的,人人皆可貌美如花。”外婆对外孙女们进行的女性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也是非常有效的。

作者的母亲也继承了外婆的开明思想,她对四个女孩子有更多的呵护。她为了保护女儿的身体,一岁后就都不再给穿开裆裤;“她说女孩子是一朵花,我们的小秘密就是花蕊,最是娇气的。……花蕊要是受伤了,这朵花就没有了香味。母亲要我们都得好好保护自己。”母亲对女儿们的保护和教育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为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女性知识分子和作家,冯艳冰比她的外婆和母亲更开明、更进步、更爱女孩子。她说:“我天生爱孩子,对养育儿女有无限的热情,尤其适合做女孩的母亲。我对好友说,如果只能生一个,我肯定毫不犹豫地选择女孩;如果能生两个孩子,我还是会选择女儿;要是能生三个孩子的话,我才会考虑要一个男孩。”在作者的精心呵护和培养下,她的独生女儿先后成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最后还以当年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博士研究生,成为令她全家自豪的“花神”。至此,女性的命运已经发生了喜剧性的转变。

再次,文章通过描述壮族民间关于花神的传说为女性的圣洁美好增添了浪漫的色彩。

作为壮族的后裔,作者由家里出了学霸型的“花神”联想到壮族民间关于花神的传说。关于花神的传说非常浪漫。“说的是壮族创世女神姆洛甲孕育于花朵诞生于花朵,后来的子民均由姆洛甲花园里的花朵转世为人。姆洛甲因主管送花赐子之事而得花王、花王圣母美名。”在作者的家乡人看来,花神(花娘神)是真实存在的,她是生育的女神和儿童的守护神,是需要定期举行特定仪式来祭拜的。在作者的想象中,她似乎也见过花神:“她如此迷人又法力无边,被视为伟大的母亲忠贞的妻子,是自然和魔法的守护神。”作者采取虚实结合的写法,将现实中的花神与传说中的花神联系起来,通过描述壮族民间关于花神的传说,为花神这一名称的内涵作了生动的注解,为女性的圣洁美丽增添了浪漫的色彩和观念形态的依据,也为照应题目和完善文章结构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从整篇文章来看,《花神到我家》所反映的女性命运是有悲有喜、前悲后喜的,再加上壮族民间关于花神的传说的描写,从客观上和观念形态上反映了女性命运由悲剧性向喜剧性转变。可以说,它是以散文形式呈现的一出反映女性命运变化的悲喜剧。


灵动婉约中照见女性生命的本真


陈丽丽


文学的功能不仅是歌颂真善美还有揭露假恶丑。《花神落我家》通过赞美女性之美揭示和摈弃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形成的陋习,表达了作者尊重女性、赏识女性之美、唤醒更多女性生命本真的思想意识。

作品语言灵动婉约独特,字里行间见风物、见人物、见思想。很多语言读来叫人忍不住回头多读几遍,如:

“外婆生活在几千年传统观念的阴影之下,这些观念虽是口口相传,却活在大众的眼神里语气上,念念重似千斤。”

这种语言跟现在非常流行的申公豹的经典语录“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动。”“我努力让家人以我为榜样,却依然无法摆脱世俗的偏见。”相比,申公豹的语言显得刚硬直接,甚至歇斯底里给人当头棒喝之感。而作者的语言婉约含蓄却不乏剑指人心的锋芒。

“一本落满时间尘土的族谱,看得我们目瞪口呆颜面全无。”短短数语,信息载量极大。

“反蹿的热浪仿佛无形的加压阀,玉兰树上的花朵与掉落地面花瓣的香味,填得整个夜空满满当当的。”本来是一个现实生活燠热难当的晚上,作者却能从中提炼上升到一种文学上的诗意。

“这棵从不言语的花树准备了这么些年的能量,一朝落英无数,真是让人喜不自禁。”一般人悲落花,而作者却喜不自禁。这是不是文学老师常说的不要用人家经常用过的语言腔调,语言要陌生化。这句话,虽然写的是落英无数,却充满对花树生命轮回敬重和喜爱,且字里行间喜气洋洋,如歌如画般精准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不得不说,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自然,这只不过是一种面上的程序,要把它做成了做好了让饕餮之徒吃了赞不绝口,还有许多讲究和禁忌。”一句话从侧面写出“呛菜”的人间美味,又带出了作品的主题思想。这种自然又巧妙的语言转换的方法,值得我学习。

文中以不同的风物来比拟女性。以玉兰树、玉兰花、玉兰香来暗喻女孩的花容月貌,蕙质兰心。以树冠高大挺拔,花朵粉紫妖艳硕大的木棉花比拟女儿万万独占花魁。以衣裳落满缤纷的花瓣,披肩的长发是花,秀密的眉毛是花的花神娘和集生命、魔法、婚姻和生育于一身的古埃及女神伊西斯礼赞魅力无限的完美女性。

文学就是人学,散文也属于人学范畴。作品洋洋洒洒万言书中,家族四代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展现了不同历史时代生活背景下一个个不同容貌不同姿态不同命运不同思想的女性形象。

作品一开篇就以景衬人,黄昏笼罩着郁郁寡欢的人群中,外婆就是一个。外婆的惆怅总是在黄昏里。因为外婆眼巴巴地等着我母亲生个男孩,母亲却接二连三连四地让外婆失望了。外婆说,我倒不在乎你生姑娘还是生小子,我是不爱看你婆婆那张脸。就这样,外婆和奶奶就联袂出场了。

一出场,作品即从奶奶的外貌和奶奶住在有孙子的乡下比住在只有孙女的城里体面,两方面入手,写出两人的不对付。从中,我也读出了奶奶和外婆身上既有矛盾的正面也有统一的背面。其实奶奶和外婆心里都希望母亲生男孩。奶奶恨不得母亲生的四个都是,外婆却退而求其次,一溜的小姑娘哪怕有一个是男孩都好。这统一的背后,其实两位老人家都受到了重男轻女传统陋习的禁锢。只不过奶奶幸运,生了两个儿子,就顺理成章,更加重男轻女。她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男人是这个世界的核心,做女人的,只能母以子为贵。作品用了两个细节来体现奶奶娘家财力雄厚,还能接济夫家。一个是“小镇上半条街的房子都是奶奶娘家的”“奶奶要回夫家时,张家舅舅差遣长工挑着担子跟回去,挑子的一头是米另一头是铜钱。”这给了奶奶做人莫大的底气,当然她这辈子做人最大的底气是生了两个儿子。

奶奶是不太喜爱这些孙女们,除了受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影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肯定是她自己没感觉到做女人的尊严和乐趣。而外婆生了一男一女,在生养一男一女中,想必外婆天长日久深受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养女孩的美妙之处,以及自己满满的母性经验、女人体会,尽管也念念不忘男孩的事情,最后还是自己觉醒并悟道:女孩就女孩,女孩还是花神呢。并不断规训,让我们知道女孩的花容月貌本来就是上天恩赐的,人人皆可貌美如花。

作品通过“我”细腻的感触,这样写外婆盼望母亲生男孩——外婆看着一溜排排坐的小姑娘,外婆肯定在想,哪怕有一个小子也好啊。可惜我们都不是,想而不得的遗憾外婆只能在黄昏后独自叹息而已。这样写母亲——母亲尽管全心全意地爱着我们,她仍盼望有一个儿子。自己对生男孩的态度明明白白:我不像她。我天生爱孩子,对养育儿女有无限的热情,尤其适合做女孩的母亲。我对好友说,如果只能生一个,我肯定毫不犹豫地选择女孩;如果能生两个孩子,我还是会选择女儿;要是能生三个孩子的话,我才会考虑要一个男孩。

同样爱孩子的还有灵动活泼,扎一根又粗又长辫子的五姑妈。作品有一个五姑妈很爱惜孩子的细节:姐姐左手骨折了,经不住疼痛,哭了一夜。五姑妈背着姐姐也哭了一整夜。这样的五姑妈要是有自己的骨肉,还不知道会怎样地宝贝。可惜她没有,没办法有。因为受传统陋习影响至深的五姑妈,没上过学,不许婚嫁,成了家里的免费长工,要在家里帮工看顾弟弟,直至终老,过完蝼蚁般的人生。最后只有“我”沿着那根粗大的辫子遥想她的青春,心疼不已。

五姑妈代表着深受重男轻女陋习禁锢下许多女性的真实写照。除此之外还有:族谱上女孩没有名字。妇女们不能上桌与男丁同餐。女性生理期制作“呛菜”和“拜祭先人上香”的“禁忌”,产后不能跟丈夫同睡一张床。日常中,大老爷们吃烟遛鸟唠嗑,妇女们赤脚泡在早春的水田里插秧种地,家有小孩儿的还得背在背上。可幸的是,时代社会不断进步,人类文明不断提升,促使是人性的不断觉醒,女性的地位也不断得以提高,然而现实生活中,还留下很多对女性的偏见和陋习。如此种种,作品并不是义正辞严地说教,而是通过人物间的互相交流,轻风细雨,花叶互怜和自身的觉醒中感悟女性生命的本真。通过“万万”这个美好的女性来唤醒更多女性,不再受到偏见和歧视,让女性之美之智慧得到更好的绽放和施展。我想《花神到我家》这篇散文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此。


《花神到我家》读后感


李红霞


《花神到我家》是冯艳冰老师发表在《十月》的作品,“花神”,让人联想到温婉美好的女子。初看题目,我在想,文中给读者展现的会是怎样的女性?

文中的母亲连二连三地生女儿,对这几个女孩,奶奶和外婆持不同的态度。从而引出了一个无解的难题,从古至今的女性似乎都处在一个尴尬的困境中。这个困境源于几千年以来根深蒂固的世俗偏见——重男轻女。冯老师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和独特的视角给读者展示了一幅意味深长的画卷。这篇文章,让同为女性的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值得反复阅读,细心品味。下面从两方面谈我的收获。

一、痛诉世俗偏见

文章中的奶奶、叔叔、三姨等无疑是受世俗偏见所影响的人物代表。奶奶深受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影响,没有感觉到做女人的尊严和乐趣。她作为夫家的二房,因生育了两个儿子而子凭母贵,深得夫家宠溺,而只生女儿的大房则倍受冷落。结合自身的经历,奶奶自然而然觉得住在有孙子的乡下比住在只有孙女的城里体面。

奶奶不待见孙女们,去城里住,令姐姐挨罚,跟“我”也不亲近。“奶奶背着堂弟点烟,回头看到‘我’轻轻一笑。”文中一个小细节,几个动作写出奶奶的偏爱,表达了作者未有得到奶奶同等的关爱心生失落,寥寥数笔就把奶奶差别对待孙子孙女的样子勾勒出来。

在农村,像奶奶这样有着重男轻女世俗偏见的人比比皆是。有位同事只生育一个女儿,婆家卖家里的山木时,收入分给了大哥二哥,她家没分到一分钱。家里的三层楼房,她只分得一间婚房,剩下的全归了大哥和二哥。老人对孙子们呵护有加,对孙女从不过问。日常种种司空见惯,女同事感觉到委屈,也无从诉苦。毕竟,所有人都认为理所应当。

家族的传承和延续被认为主要依靠男性,这种观念认为,只有男性才能继承家族的姓氏和血脉。虽然母亲生育的女儿中有研究生、有博士,但家中族谱登记并没有女孩具体名字,看似不起眼的一件小事情,却说明人们的生育观仍深受重男轻女的思想禁锢,以生男为荣,生女为耻。

人性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文中,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女性的同情与对现实的不满和控诉。

深受重男轻女思想压迫的还有大房生的两个姑妈,她们没上过学,一辈子不许婚嫁,一直在家免费干活,原本秀气圆润、灵动活泼的姑妈,一个早早过世,一个孤独终老。

文中写作者最后一次见姑妈的片段,让人难忘。“姑妈已经失明,生活不能自理,整天坐在昏暗老房子的矮凳上。”她命运多舛,为家庭奉献了青春年华,辛苦操劳,老年却十分凄凉。姑妈认出了作者,“拉”着作者的手,语气平和地说话。简单动作,却触动了作者内心的疼痛和对姑妈的同情,对世俗不公的控诉。

两位姑妈为什么会接受家里安排自己的命运?她们是不是从小就被灌输了女性地位低下,应该顺从的思想?因此,她们才不敢反抗这种不公平的待遇。

《活着》中,余华笔下的富贵因家珍给他生了女儿凤霞,内心不满,经常流连赌场妓院,有身孕的家珍去找他,被他又打又骂,还叫人拖走。如果家珍生的不是女儿,而是男孩,富贵应该也不会这样吧。

时至如今,虽说大家都提倡男女平等。可重男轻女的现象比比皆是。在村里,如果只生女孩没有男孩,老人会觉得没得当“真公”。只有添男丁,才办满月酒,老人才觉得真正是有人传宗接代了,这显然对女性是不公平的。

倡树文明新风

“花神”带着素雅又朦胧的美降临在文中一家祖孙几代人身上。

文章多角度选材,对外婆作了细腻而传神的刻画,充分体现人物个性特征,人物形象丰满。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外婆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外婆希望母亲能生男孩,不是不爱外甥女儿们,只为母亲不受婆婆的气。文中外貌描写介绍到奶奶坚挺的鼻子时,外婆说,那该叫鹰钩鼻。外婆的一句嘟囔,透露着对奶奶重男轻女的不满。

外婆宠爱女孩,无暇顾及儿子,只跟在女儿身边。母亲没有生育男孩,外婆是遗憾的,但并没有影响她爱护外甥女的责任心。

外婆不辞劳苦、精心照顾外甥女们的生活起居,家里大小事务都由她操持。她精心培养外甥女们的生活习惯,从梳妆打扮,到穿衣吃饭,事无巨细。外婆忙碌的身影,严格的要求以及细致的关爱,让女孩们学会了自尊自爱。

文中除了介绍外婆腌制呛菜,还写外婆带外甥女们捡拾掉落下来的玉兰花瓣,穿成耳环或缀成手链。通过这些细节,可见外婆心灵手巧,留心发现身边美好事物,热爱生活,富有生活情趣。

“随便一抬头,看到的星星月亮都自带玉兰花的香味。”充满诗意和浪漫的描述,反映出作者对童年美好的记忆。

重男轻女的思想如同一副沉重的枷锁,几千年来束缚着世人。外婆没有受着陈旧的观念影响,她认为,“女孩还是花神呢”。外婆的觉醒,和对女孩们的认可、赞赏,对母亲和外甥女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母亲爱惜自家的女孩儿,一岁后不再给孩子穿开裆裤,穿开裆裤的时候不放在地上坐。她把女孩比作花朵,把小秘密比作花蕊。母亲对女儿家的呵护与要求,说明了女孩是珍贵的,需要珍惜。母亲用勇敢的声音,呼唤男女平等的曙光。

在外婆、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文中的“我”对重男轻女的腐朽思想也奋起反抗。“我”细心呵护自己的女儿,“每次换掉湿尿布后,都用温水洗女儿的小屁屁。”“养女孩就得跟养花似的”,“我”悉心照料,努力培养女儿成才。

整篇文章取材于真实生活,叙事不蔓不枝,语言朴实流畅,感情真挚感人。《花神到我家》告诉我们,生活的美好需要我们放慢脚步,慢慢用心体会点点滴滴。当文明之风吹散愚昧的世俗偏见,重男轻女的陋习会逐渐消亡,关爱女性,尊重女性才会成为常态。

文章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