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浪文化是天山南麓阿克苏市域极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它包含了历史文物遗存、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承、游牧和农耕文化、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方面面,它见证了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三交”史实,见证了各民族多元一体构建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
一、多民族融合汇聚“多浪人”
多浪文化大致发祥于14 - 16世纪末的元末明初。尤其在蒙元时期,大量的蒙古人、汉人、女真人、契丹人、党项人等迁徙新疆(南疆)。清朝时期,为巩固疆土和驻防,有大量的蒙古族、汉族、回族及少量的满族、锡伯族等驻军及家眷来到南疆(清中期阿克苏城)地区。在今天的阿克苏市域阿依库勒镇辖区的阿沙遗址、库木巴什乡辖区的索勒古城遗址等都有蒙古屯军史料佐证,构建了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三交”史实,为“多浪人”的形成、多浪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多浪文化产生历史背景
蒙元时期,新疆大片区域(南疆阿克苏)是成吉思汗的四子察合台的封地。察合台去世后,其后裔子孙为争夺权位互相争伐,于是南疆地区形成了许多割据的地方小帮派组织。这些盘踞地方的势力以蒙古贵族为主导,为了立稳根基,他们大量掠夺贫民或滞留的驻军家眷为奴。
为了反抗压迫和躲避战争灾难,一些群体(含部分迁入新疆的蒙古兵役家眷及蒙古族平民)便逃到阿克苏河中下游的原始森林中,有的则躲进了荒无人烟的大漠胡杨林深处。“多浪”在察合台时期是“集中”“成堆地聚在一起”的意思。因此,这部分人被称作“多浪人”。
“多浪人”包括数量不少的蒙古人、“畏兀儿”人(维吾尔族先民)、汉人、党项人、契丹人、女真人等的聚居、融合的群体。这一过程从蒙元时期,明清时期、民国时期至今从未停止过。因此,“多浪人”并不限于某个民族,而是各民族大融合的组合体。
逃到阿克苏河中下游的原始森林中的群体,后来逐步走进绿洲平原地区,与当地的“畏兀儿”人融合。躲进大漠胡杨林深处的群体,则较好保留了狩猎、游牧等民族文化习俗。清朝初年(17世纪中叶左右),多浪人在文化等方面已与其他“畏兀儿”人迥然有别。原因之一:蒙古杜格拉特部的蒙古贵族衰落后,他们的后裔虽与维吾尔先民“畏兀儿”人形成了杂居、混居的融合,但少部分较好保留了其文化特征。如狩猎、游牧、歌舞及民俗等方面。从14 - 16世纪,其不断得到发展,逐渐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多浪文化。
三、多浪文化的区域范畴
从多浪文化产生的历史沿革来看,其分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地域分布为:阿克苏河中下游、塔里木河流域,即阿克苏市域至兵团一师阿拉尔市各农牧团场全域,阿克苏地区绝大部分县市;广义上的地域分布为:天山南麓至昆仑山脚下,即影响波及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克州等地。
四、多浪文化的几种代表性元素
1.地名中的‘多浪’。如阿克苏当地各族群众的母亲河“多浪河”的命名,直接体现了“多浪人”溯水而居的历史文化沿革。在区域管辖方面的命名,具代表的有多浪片区管委会,该区域目前居住的人口有汉族、维吾尔族、回族等民族,以维吾尔族为主。在民俗美食方面的命名,有“多浪人家”农家乐等,上述较好体现了当地群众对多浪文化的民间自发传承,以及当地政府对多浪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的客观历史尊重。
2.民族乐器方面。多浪文化的传统乐器种类丰富,如热瓦甫、达卜(手鼓)、卡龙琴、艾捷克、“石响板”等。艾捷克音色富有森林荒原风韵;“石响板”则体现了“多浪人”勤俭朴素的生活,它取材于当地戈壁大漠石砾,用两根长10余公分的石条组合而成,粗过大拇指,握在掌指间,撞击声清脆悦耳;卡龙琴则是维吾尔族古老的乐器之一,追溯其历史,13世纪中叶由蒙古传入西域地区。它音域苍翠、婉转,配合歌唱极富感染力,是目前维吾尔族乐器中弦数最多的古老乐器。
3.民俗舞蹈方面。灿烂多姿的民俗舞蹈,是多浪文化的鲜明特色代表性之一,如《多浪木卡姆》《多浪麦西热甫舞》《却日库木麦西热甫》等,都是阿克苏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它们也是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述民俗舞蹈中,尤以《却日库木麦西热甫》艺术成就最高,2007年入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传承项目名录,2023年代表我国民族地区优秀民俗文化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却日库木’维吾尔语汉译为沙漠中的水,而“却日库木麦西热甫”维吾尔语汉译则是指:在沙漠区域围着(或沿着)河水载歌载舞等表演。既生动又形象地展现了民俗文化产生的特殊历史发展阶段,以及演化进程。
《却日库木麦西热甫》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它不同于维吾尔族木卡姆。舞蹈动作丰富多样,节奏明快有力,通过舞者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独特的舞步来展现“多浪人”的生活、情感和心理文化传承等。尤其通过男女民间艺人的不同肢体语言,生动还原了“多浪人”大漠篝火围炉、渔猎、农业收割、放牧奔足,青壮年英武摔跤,以及茶余饭后的嬉戏打情骂俏,男女青年火热爱情等淳朴、活泼、清新生活画卷。
可见,多浪文化是生活在新疆地区南疆区域,各民族民风民俗文化融合发展、社会历史演进的综合体,是构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历史印证。
五、游牧与农耕文明的叠加
1.游牧方面:多浪人在历史上逐水而居,以游牧生活为主。他们赶着牛羊群,在阿克苏河中下游(塔里木河中上游地区)的草原和荒漠地带迁徙。在游牧过程中,多浪人逐渐形成了适应游牧生活的社会组织和文化习俗,如以部落为单位进行迁徙和放牧,遵循着一定的季节性迁徙路线等,这方面较好反映了蒙古游牧文化的特性。
2.农耕方面:受中原文化影响,多浪人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他们掌握了适应当地干旱环境的灌溉技术,利用阿克苏河等河流的水源,发展了绿洲农业,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创造了如今的塔里木绿洲盆地农耕文明。代表性农作物如香梨、红枣、冰糖心苹果等,中央电视台编辑、记者在一次来阿克苏市拍摄活动中,亲切地将此绿洲奇迹称为“塔里木盆地百果园”。
3.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多浪文化在早期的民间发展与传承中,受中原地区文明影响,衍生了独特的民族手工艺。早期的交通工具如:大轱辘车等;早期的灌溉工具如水滚轮等;早期的木工工艺如:带有榫卯结构的木制门窗、家具等,富有中原文化的蝙蝠、喜鹊、寿桃、莲枝等图案;早期的生活日用品如:多浪花帽制作技艺、维吾尔族服饰编织技艺、多浪小刀制作技艺、多浪羊毛毯编织技艺等等,都深深融入了蒙古族文化、中原地区文化等技艺特征。
目前仍广泛流传的技艺有多浪花帽制作技艺、维吾尔族服饰等。以花帽制作技艺为例,多见于维吾尔族妇女手工刺绣,图案以花卉和几何图形为主,色彩鲜艳,针法细腻,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特色,是维吾尔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代表性有韩尼克孜的手工刺绣花帽,其鲜明特色:在保留维吾尔族传统构图审美基础上,将中原福瑞文化的龙云纹饰等嵌入其中,展现了新时代非遗技艺之美。(作者系诗人、散文作家,新疆南部地区历史人文研究者)
2025-07-29
2025-07-29
2025-07-29
2025-07-29
2025-07-29
2025-07-29
2025-07-28
中华左祖右社理想都城范式——美后肆时景山市民文化中心举办纪念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讲座
2025-07-28
2025-07-27
2025-07-27
2025-07-27
2025-07-27
2025-07-27
忆峥嵘,传温情!中华慈善总会双拥健康爱心驿站“八一 ”慰问老兵活动开启
2025-07-26
2025-07-25
2025-07-29
[文化新闻] 孙魁坚持全国公益巡讲九年今成北京“五老”宣讲团成员
2025-07-29
2025-07-29
[综合新闻] 《弦上匠心,奏响岁月传奇》—— 一位乐器修理师的传奇人生与传承梦想
2025-07-29
2025-07-29
2025-07-29
2025-07-29
2025-07-28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