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3日至25日,第三届北京交叉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此次大会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作为指导单位,北京交叉科学学会主办、北京工业大学承办。大会以“融交叉之力,创新质未来”为主题,汇聚126所高校、117家企业,800余名跨学科专家学者及国家级人才,聚焦交叉科学前沿突破与新质生产力培育,为全球创新网络注入中国智慧。
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何明,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北京交叉科学学会特聘专家李昭玲,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张耀天,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交叉科学学会副理事长陶庆华出席并致辞。北京交叉科学学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周济,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原社长丁力,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王美艳、北京市侨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登新,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陈树君,北京交叉科学学会监事长、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翟天瑞,北京交叉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研部原主任方玉诚,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理事长茅为中;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海虹,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发展处处长李彬等各届领导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北京交叉科学学会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李静主持。
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何明,首先代表北京工业大学致辞,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对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北京工业大学是北京交叉科学学会的发起人之一,秘书处的常设单位,始终秉承“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校训,建校65周年以来,北京工业大学走过一条不平凡的建校之路。通过学科重组、机制创新和平台共建,已形成以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生物医学为核心的交叉学科发展格局,“立足北京、服务区域”的定位,推动学校成为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成为首都北京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李昭玲在致辞中指出,本次大会的举办旨在有力推动交叉科学领域的深化发展与突破。她希望北京交叉科学学会积极发挥引领和枢纽作用,主动参与并努力推动建立全国性乃到跨国全作项目,广泛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和青年英才积极参与,持续提升我国在国际交叉科学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为促进全球科技协同发展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张耀天在致辞中表示,应充分发挥北京高校科技资源高度集聚的独特优势,重点布局前沿交叉学科领域,通过系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科学传播体系建设,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整合,助力涌现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为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交叉科学学会副理事长陶庆华在致辞中表示,
北京交叉科学学会成立四年来,始终秉持“学术立会”宗旨,积极促进学术活动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持续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渠道,不断深化与国际知名交叉科学组织的联系与协作,致力于为科学家、企业家、行业从业者构建开放、协同、高水平的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学会聚集国际科技前沿,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有力地推动交叉科学学会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为创技科新和学科整合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开幕式上,北京交叉科学学会与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
多维学科交叉 覆盖九大前沿领域
大会设置主旨报告、颠覆性技术专题论坛、青年科学家论坛、女科学家论坛和成果路演。专题论坛涵盖基础学科、智能科学、生命健康、人文艺术等跨界融合方向。大会分别邀请北京交叉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周济,北京交叉科学学会监事长、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翟天瑞,首都体育学院体育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霍波,东莞理工学院孙长庆;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as科学艺术研究中心创始人蔡潇做主旨报告。在主旨论坛上,周济教授以《人工物质、人工智能与人工生命》为题,提出前瞻性的观点;“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实体,智能作为物质的高阶属性,生命是物质的存在的高级形式,超材料作为一种重构物质的策略,有望获得具有超常性能的人工物质,为各种类型人工智能的实现提供了理想的物理载体。”
在颠覆性技术专题论坛上,北京新材料和新能源科技发展中心主任蔡永香以《北京“人工智能+新材料”融合创新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为题,作了政策解读与实施指导。专题论坛上,16位青年学者围绕前沿领域作了创新技术报告。
融交叉之力 创新质未来
“融交叉之力 创新质未来”,是此次大会的主题。学界权威和企业家代表共同牵头,从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及应用、成果转化、产业对接等方面开展交流与研讨。
在8月24日举行的平行论坛上,青年科学家们围绕数学、物理、化学与地球科学的深度融合展开,旨在推动基础理论在解决地球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环境等重大科学问题中的应用。
各平行论坛创新点和亮点迭出。
一是聚焦前沿交叉学科,强调空天地一体化技术突破,推动遥感从观测向认知决策跨越,凸显多学科交叉在提升气候变化应对能力中的核心价值,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二是深度融合数学、物理、化学与地球科学,并涵盖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与实验技术的协同应用,展现了基础科学驱动重大前沿问题解决的强大能力。
三是材料设计与能源应用的深度融合创新。亮点集中于通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驱动新材料的高效筛选与性能预测,以及通过创新制备工艺(如3D打印)实现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定制,显著提升能源器件的效率、寿命与经济性,展现了解决未来能源问题的强大潜力与前沿方向。
四是医药与健康领域内展示多项创新成果。
五是聚焦于人工智能与营养健康的深度融合,应对全球慢性疾病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健康管理方式转型的迫切需求。
六是聚焦于交叉科学驱动下的教育变革,展示了多项前沿教育创新成果。
七是关注传统设计方法在智能化转型中面临的挑战,旨在探索AI如何重塑从产品设计、空间媒介到智能座舱等广泛领域的设计流程与创新模式,推动设计学与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等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
八是面向高端制造、新能源与生物医学等领域的重大需求,致力于软组织,
致力于软组织、功能材料与表界面科学研究。
九是聚焦智能材料、界面力学、仿生设计等前沿方向,推动人工智能、多物理耦合等新兴技术在材料研中的创新应用。
十是聚集人工微纳结构在物理与器件中的前沿研究,探索纳米尺度下光、电、声等领域的创新调控机制与功能实现。
在北京交叉科学学会大会闭幕式上,学会理事长周济、监事长翟天瑞共同为大会优秀报告、优秀成果获奖者、优秀志愿者颁发了荣誉证书,表彰他们在交叉科学领域的优异表现以及会议期间的支持贡献。
北京交叉科学学会理事长周济表示,未来将继续发挥平台作用,推动交叉科学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第三届北京交叉科学大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我国交叉科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入新阶段,为推动交叉科学向新质生产力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09-12
2025-09-12
2025-09-11
2025-09-10
2025-09-10
2025-09-09
著名报告文学和传记作家刘书良长篇纪实文学《罪证731》出版发布会在哈尔滨举办
2025-09-09
2025-09-08
2025-09-08
金色的烟叶让哀牢山乡焕新颜——云南省新平县烟草产业发展新纪实
2025-09-08
著名作家徐则臣做客“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解码“故事的力量”
2025-09-08
2025-09-08
北下关文联协助完成著名作家徐则臣做客“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相关组织保障任务
2025-09-08
2025-09-08
诗与远方·寻访李白——甘陇文化艺术交流暨研学采风活动圆满举办
2025-09-07
[文化新闻] 海淀文联召开文艺人才库建设专题会议 打造新时代文艺人才矩阵
2025-09-12
[文化新闻] 融交叉之力 创新质未来第三届北京交叉科学大会在京开幕
2025-09-12
2025-09-11
2025-09-10
2025-09-10
2025-09-10
2025-09-10
2025-09-09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