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推进卢古祠里的统战思想传承与发展的途径及对策
来源:文旅网 | 作者:​ 王诗语 | 发布时间: 2023-06-05 | 603 次浏览 | 分享到:

万物和谐,相融共生。大道至简,无影无形。

 

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淬炼了优秀而富有精神意义的中华文明。钻木取火、结网而渔、种稻收麦、烧陶为碗,人们一直在自然的馈赠中生活,自然在人们的对抗中却始终如一。然而,工业革命的到来,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广大农村人以和为贵的思想。改变了广大农村人靠自然和土地存活的局面。也就是人类掌握了改造自然的强大武器,自然也相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农村赖以为生的土地,几乎成了任由人类手工“雕琢”的玩偶。

 

“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在中华大地,广大农村,数千年前,古人就讲求天人合一,善待自然万物,是在长久的农业生产中所获得的生活智慧。然而,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加,动植物、微生物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已经被麻木的功利心所屏蔽,人与自然之间,少了亲密的接触,也少了必需的磨合,成为互相对抗的敌人。如农作物种植,以无机物的大量投入为标志,现代农业成了“化学合成”的代名词:“添加剂、农膜、转基因、大农药、大化肥、除草剂”这六大物质成为现代农业必不可少的“六君子”。无论是城市郊区的大棚蔬菜还是偏远农村的应季瓜果,都离不开“六君子”。“六君子”齐上阵,在快速有效地增加了农作物产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令人头疼的问题:耕地、空气、地下水、植被、冮河、湖泊等相继遭到严重汚染和破坏,人类生存所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差。于是,原先深受农民朋友喜爱的“六君子”,没过多久就变成了人人讨厌的“六大害”。然而,更严重的还在后面。“六大害”投入成本高,俏无声息地瓜分走了农业生产中本就为数不多的利润,致使农民本就不多的收入逐年降低。在种地已经不能维持生活成本的情况下,农民纷纷放弃土地进城打工,以致农业成为国民经济几大产业中最不受欢迎的产业。

 

可是,繁华的城市需要农业的支撑,百姓的幸福离不开农业的垫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保障。这既是一种发展常识,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还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生存和发展基石。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国,农耕文化是每个祠堂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此,唐代李坤有诗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种惜地劝种的农耕情怀,情深意切,动人心扉。如今广大农村人弃农务工,拋妻别子,背井离乡,远离故土,上难顾老,下难顾小,夫妻分居,家业难全。为钱奔波,为钱漂泊,为钱自己难顾自己,心里怀的是钱,脑子想的是钱,什么文化?什么“礼仪”?什么传统?什么道德?什么法纪?什么理想?统统抛置脑后、置之身外。唯有“钱”才是一切。为扭转这种状况,山口舖村卢古祠人,作了不舍的努力,提出了“六传六习”,悬挂于墻,昭示于众,以唤醒民众。

 

一、传科技习兴业。实施科技兴业,大力普及推广绿色发展,低碳环保,食品安全,防灾减灾,健康养生等科技知识,倡导科学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开展向基层群众送科技、送健康、送信息,送保障等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广大群众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脱贫致冨技能。村里设立了油茶合作社、电商服务平台,还定期不定期开办种、养殖专业技术培训班,狠抓科技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广大村民的种养技术水准。

二、传法律习法治。强化法治理念,深入宣讲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和重大任务,讲清楚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根本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广泛营造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浓厚氛围。为切实抓好“传法律习法治”工作,山口村开展了“学生联系家长、党员联系户、三老(老党员、老村干部、老退休国家工作人员)联群众”的“三联”学法习法活动,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成效,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肯定。不少年长的族里的长者感慨地说“这是卢古祠‘祠堂教育’的发扬光大,祠堂修好后,要设立‘传法习法’讲堂,增强族人遵纪守法的意识,且代代传承下去。”

 

三、传文化习新风。突出以文化人,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讲承德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独特创造、鲜明特色、价值理念。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开展家风家训宣传展示活动,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评选宣传活动,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起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对此,退休老教师卢梅林老同志很感动地说:“这届村支两委做了事,村支两委阵地建设旧貌变新颜,村组公路入组到户,道路硬化亮化如城,环境美化如图,文旅广体设施齐全,腰鼓队、龙狮队、秧歌队、龙舟队等样样不缺,还建有农家书屋和爱心书屋等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卢老师越说越洋溢着无穷的自豪和憧憬。

 

四、传道德习品行。传播主流价值,围绕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逮活动,开展“积善承德”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强化道德责任,提高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激励人们崇尚道德,向上向善,忠于祖国。卢古祠里有联云:“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清至山铺立根基,其裔子孙流荟萃。”山口铺在历史上水陆交通便利,商铺林立,商贾云集,是连接茶、攸、炎、永、耒等县,乃至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等省的车马古道交通要塞。来往人流物流水陆铺陈,农、林、牧、富、渔百业兴旺。特别是康熙盛世期间,朝庭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关于民生的措施。以民生为重,思百姓之苦,念百姓之危。史载:康熙在做重大决策之前,会认真评估每一步,做到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今人所讲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山口铺自此开始,兴旺发达起来,乾隆盛世期达到鼎盛,那时的山口铺沿河绵延一二十里铺面,人欢马啸不夜天,水陆繁忙客云集。虽历经几次改朝换代的动荡,直至清末民初山口铺还相当繁荣。一个地方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这种文化软实力主要指一个地方人的道德与品行,人无大义,必无大智。如今还在大众广庭之中悬挂“十礼”,别处不可多见,唯有山口铺卢古祠人还在坚守。可敬可佩。

 

五、传政策习富路。阐释方针政策,加强扶贫政策宣讲,把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以及出台的产业发展政策。扶贫脱贫政策、改善民生政策阐释清楚,帮助广大群众用好用活有关政策,理清发展思路和举措。为了解决“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及土地抛荒的问题,把外出务工人员请回家,2021年底,县领导带领村支两委主要成员去广东东莞招商,引进东莞市鸿骏电子有限公司在本村兴办一个电子加工分厂。最初,广东东莞随着产业升级、产业转移,不少生产厂家向东南亚国家或内陆其他省份转产转厂,但直接转进村组尚属首次。企业负责人面对前去招商的安仁县、乡、村领导,抱着试一试的理念,通过厂里的安仁老乡,在牌楼乡山口铺村上街组租借民房,从事电子元件加工。由于场地的限制,只能安排下一套工序生产线,另一套工序生产线安排到茶陵界首设厂。当时厂里仅设12个工作岗位,只能容纳60余名工人上班。由于县、乡、村配合厂方负责人对企业的生产管理服务到位,企业效益令投资商很满意,本地进厂务工人员的工资受益,也出人意料的让务工人员满意,真正实现了双盈。为了扩大生产,用好用活用足政策,促推乡村经济发展,让投资商得到更好的受益,让更多的老百姓能赚到更多的钱,村支两委决定在村委会院侧兴建一座面积达800多平方米的专用厂房,将原界首那套工序生产线搬到本厂加工,实现一厂一体化生产,既降低投资商的生产成本,更扩大了本地人员的就业,现厂可以解决300人以上的就业问题,吸引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进而解决“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及“土地拋荒”的问题。让全村父老乡亲走向稳当的致富路。更为可喜的是每年还能为村集体经济带来10万元以上的收入,让村集体经济走出困境。

 

六、传思想习理论。宣传科学理论,努力把学习好、传播好、践行好等工作落到实处,让“新思想”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一个地方的兴衰人才是关键,古人说:一个地方能不能出人才,要看地方的“风水”与“龙脉”。事实上,一个地方真正的“风水”和“龙脉”还取决于一个地方的“人文”情怀,“人文”情怀好,处世“格局”大,思想境界高,“风水”和“龙脉”自然好。山口铺历代人才辈出,古代有卢兆鳌为代表,当代就不胜枚举,仅1979年恢复高考以来,山口铺村仅联扩片区就出了博士5名、研究生23名(前5年统计数据)。为了这份“人文”的传承,为配合“同心美丽乡村”建设,在村支两委的召唤下,本村贯前组有识之士,深圳商会安仁分会会长卢一出资创建“同心书屋”,旨在培养孩子们见识。书屋现建在卢一的老家,面积约200平方米。村里计划,待卢古祠完全修缮好后,将该书屋搬至卢古祠内,与山口铺农家书屋合在一起,面向全村开放,并向同院的牌楼中学学生开放。到那时,书屋环境更优雅,设施更完善,藏书可达40000册以上,一次可接待100人以上读者阅读。每周双休日对外开放,并由爱心人士卢一聘请两位老师到书屋进行阅读辅导。希望孩子们通过到书屋阅读文学书籍,或开展讲文学故事比赛,或开展文学创作赛事活动,陶冶孩子们的文学情操及兴趣爱好。自书屋创办以来,每到双休日,这里就成了孩子们欢聚地、阅读巷。据不完全统计,书屋自创办以来,每年接待不同类型的读者多达近5000人次。特别值得一提旳是:卢氏祠堂卢氏家族乡贤们自愿捐助三十余万元慈善款作为助学和济困基金,用于奖励优学生、帮助贫困生、救济特困乡亲,让他们享受到家乡人的特别关心与关怀。

 

对此,走访中了解到,不少曾经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都万分感慨地说:“同心书屋”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一是留守儿童双休日呆在家里,留守老人管不住,急气!二是留守儿童双休日有了去处,既能学到知识,还有老师带着。留守老人少了份操心,留守儿童有了个快乐学习的好去处。山口村能出这么多优秀学子,是与他们自古以来遵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密切相关。

 

卢古祠也好,山口铺村也罢,两者为推进卢古祠里的统战思想传承与发展均做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工作。特别是在本县工作的山口铺卢古祠后裔卢良俊、卢贤柏、卢德贤、卢庆平、卢良楚、卢梅林等社会界有识之士,为卢古祠的修缮与保护奔走呼号,筹资捐款,上串下联,申请立项,特别是为卢古祠申报纳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到省厅争取維修资金,与县文化文物主管单位一道跑市跑省,问政策、找史料、做资料,佐证卢古祠为“朱德整军”红色革命纪念地,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但是,从统战思想传承与发展的时代要求看,特别是卢古祠作为“朱德整军”红色革命纪念地,其硬件设施建设和史料陈列布展滞后,如祠堂修缮未完成,两侧厢房破败不堪,整军广场空空如野,既没标牌设施,又没必要的人物或实物(整军)雕塑,祠堂内朱德、王尔琢住的是哪间房?有些什么设施都是一片空白。朱德在祠堂里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会场设置没有。还有卢古祠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实,但祠堂里除了一尊山口铺卢氏开山鼻祖塑像外,其他列祖烈宗没见其踪(仅有的匾牌陈列也不规范),连一本族谱都未存放,这无疑是“祠堂教育”的一大遗憾。为尽快扭转这种现状,要切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切实抓好卢古祠的修缮工作,一方面做好卢氏族人烈祖烈宗传统文化陈列设置;另一方面,按照“朱德整军”红色纪念地的要求,在祠堂内配备功能房,做好相关陈列布展。

 

二、切实抓好祠堂修缮保护的资金筹措工作,房屋维修要钱、设施配备要钱、资料征集要钱、陈列布展要钱等等,处处都要花钱。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卢古祠作为“朱德整军”红色革命纪念地,其房屋修缮及革命文物的陈列布展,可向省、市、县争取项目资金;另外,卢古祠作为山口铺卢氏宗族的公共建筑或历史文化传承载体,为弘扬卢氏祠堂教育的优良传统,动员族氏社会各界人士献爱心,募集部分资金,用于祠堂的修缮及本族姓历史人文陈列布展。

 

三、加大卢古祠为“朱德整军地”史料和实物征集,以县统战、史志、文物部门为主体,组织专门队伍,开展资料征集,并进行学术研究,力求出成果。并由卢古祠管理委员会负责相关实物征集,为布置“红色卢古祠”展室作准备。

四、加大卢古祠族人的人文史料的征集力度。包括宗祠的、家庭的、名人的祖训,如族规族训、家规家训、名人史料及个人著作、科研成果、事业成就等,为布置“祠堂教育”成果展室作准备。

 

五、应群众的要求,也是作为革命纪念地的必备,在整军广场中央设立一座朱德雕像,让人缅怀。且在此设立好宣传窗口或标牌,介绍整军的历史背景、现场情形、朱德讲话内容等,让参观者有看有读有听,每到此一次,都能接受到“党的初心”教育,进而坚定党的信念,在心中牢牢树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坚定信念。

旅游产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