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津柏路上双河桥(散文)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黎强 | 发布时间: 2024-01-16 | 748 次浏览 | 分享到:

津柏路,是江津老城区至江津柏林区并通往贵州的一条老公路。双河桥是这条公路上的幺店子、招呼站。

乍一听“双河桥”这地名,总以为是一个水码头或是一个江河奔流的地方。其实,双河桥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地名,在津柏公路上的一个完全可以忽略的乡野不毛之地,因一条瘦瘦的名叫“李市小溪”又名“大肚子河”流经此地而得名。

那些年,拉木材、运生猪的货车叮叮咚咚从凹凸不平的泥巴石子公路上经过,立马卷起一股沙尘,直呛鼻腔。冬天雨水带来的泥泞,又在汽车咣当咣当的疾行中,四处飞溅起黄泥浆。长不足20米、宽不过5米的一座石质拱桥下,一条似干未干的小溪河从桥下流过,直通到下游的夹滩古镇汇入笋溪河。桥上,有国产解放牌老式卡车通过,偶尔还看得见苏联制造的嘎斯汽车突突突开过。这些车辆,基本上是去四面山深山老林运输圆木、板材的。桥下田园阡陌,还有成群的鸭子、耕田的老牛过来过去,以及当地农家屋顶飘出的炊烟、大片大片的包包白、莴苣菜、葱子蒜苗,以及从猪圈牛圈中飘来农家肥味儿。

在我的心目中,双河桥却是好玩的地方。屁股大的地盘上,有三两家杂货铺,卖些香烛、钱纸、鞭炮、瓜子、花生、胡豆以及老白干、水果糖等副食杂货。以家为店的摊主店主会泡一壶自制的灯笼花、侧耳根、夏枯草、车前草等中药晒干之后的茶水,供路人饮用,毫厘不收,且客套有加热情有加。售卖的500响或1000响的鞭炮,防潮纸包裹得严严实实,妥妥当当。售卖之后,摊主还会帮着把盘状或条状的鞭炮,在背篼或箩筐中放好,再用谷草盖严,怕在路途中遇雨受潮。买来的鞭炮在祭拜的坟头上或过年的院坝中点燃,个个劲爆,个个响亮,一个哑子都没有。

遇到大太阳天气,口渴难耐,实在难受,过路人只要随便走进哪户人家借口水喝,都会是如愿以偿的。有时,刚到双河桥,突遇暴雨倾盆,还要赶路的路人开口向这些住家人户借件斗笠、草帽或蓑衣,主人家把家里的雨具一股脑儿搬来,让过路人挑选。见过路人带着雨具走进瓢泼大雨中,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而主人家一没询问借雨具人姓甚名谁,二没有约定雨具归还时间,就大大方方地让过路客借走了,质朴之心、淳朴之情,可见一斑。

小时候,每年父亲带我回荒沟老家,必经双河桥,且要在此小憩并购买一些鞭炮呀红糖呀之类的杂货。与摊主店主一闲聊二攀谈三瞎侃之后,就锁定店主人是老辈子。于是乎,店主人高兴,舀一碗高粱酒出来,顺手在摊子上抓一把砂炒花生瓜子放在油光光的老桌子上,与我父亲你一口我一口抿着。我按照父亲的吩咐忙不叠喊着老辈子,乐得老辈子赶紧掏出荷包的角票打发我,算是过年的压岁钱,让我眼睛笑成豌豆角儿。

这些年,乡村振兴给双河桥带来了新变化新气象。场镇公路拓宽了,农家小院变靓了,村民荷包有钱了,一条崭新的高速路在山峦起伏间穿行而过。原先的路边幺店子全都变成宽敞明亮的商铺,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在双河桥社区,既有修建的乡村别墅群,还看得见漫山遍野的花椒、广柑以及时令蔬菜。不远处,还有偌大的燃气中转站,为江津城区提供燃气能源。如今的双河桥,社区整洁,乡民和谐,与从前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双河桥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上个月,我回老家时在双河桥歇脚,小时候我在父亲的耳提面命下认的那个老辈子的儿子,经营着一家超市。在聊天中了解到,他放弃了在沿海一家企业的高薪留用,毅然回到老家双河桥,带领父老乡亲一起,搞养殖,搞种植,从原来的“土旮旯”中刨出了“金疙瘩”。

津柏路上双河桥,在乡村振兴的恢宏画卷里,精彩绽放,异彩纷呈,迈上了更加宽广通畅的快车道……

 

黎强,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已在全国各类报刊网络发表散文、诗歌、随笔、歌词作品1500余首(篇),获奖无数。著有歌词集《爱在心底流淌》、《爱的音符生动点缀》。代表作《老家在中国》曾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播出,美国北美电视台播出之后在华人中引起广泛好评。近年来,相继创作出《中国故事》、《美丽中国》、《腊月》、《向你靠拢》、《中国,我的永远爱》、《我的名字叫七一》、《红军党员》等歌曲广泛传唱。

旅游产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