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橙红与金黄交织的穗浪在粤北土地间翻滚,台湾原住民传承百年的“生命粮”跨越海峡,在华南大地上迎来首个丰收季。
仲夏时节,粤北田间地头泛起一片橙红与金黄交织的色彩——由台湾原住民传承百年的传统作物“红藜”将快迎来了在华南土地上的首次试验种植收获。
红藜现代生态农业(营口)有限公司与固舜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开展的试种项目,填补了华南地区引种空白,将这种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证为 “全球唯一单体植物可满足人体基本营养需求”的超级食物带入了广东农业版图。
当古老的“药食同源”智慧遇上现代健康科技,一粒红藜正编织起两岸融合的纽带,开启大健康产业的新篇章。
01 “谷物红宝石”的营养密码
在台湾少数民族文化中,红藜不仅是主食,更承载着祈福、丰收的精神寓意,被尊为“神圣作物”。作为藜科植物,其种子拥有近乎完美的营养构成。
蛋白质含量高达16%-22%,足以媲美牛肉;膳食纤维含量达14%,是燕麦的3倍、地瓜的6倍。这些数据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健康价值——浙江大学医学院研究证实,全谷物中的不可溶性膳食纤维能使双歧杆菌等益生菌数量增加32%,而这类菌群代谢产生的丁酸盐具有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的作用。
更令人惊叹的是其微量元素的丰富度:含铁量是白米的28倍,钙质是白米的50倍,同时富含硒、镁等20余种矿物质及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证其为唯一单体植物即可基本满足人体营养需求的食物。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一项追踪11.8万人的研究发现,每日摄入全谷物增加28克,过早死亡风险下降5%,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风险下降9%。
02 跨越海峡的“生命粮”
从台湾山林到粤北丘陵,红藜的“跨界之旅”背后是一位台胞十年的坚持。台湾中华商务交流总会会长孟鸣,自2013年创立交流总会起,便致力于架设两岸农业合作的桥梁。
“辽宁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与台湾花莲县有着相似的少数民族风情,当地的气候、土质和纬度等因素都为红藜种植提供了理想环境,”孟鸣在2023年考察时发现了这一关键契合点。
辽宁的成功试种为粤北铺路。2024年,辽宁桓仁、辽中、清原、营口四地的试验田同步丰收,形成了“种植-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模式。
在辽宁阜新县泡子镇代屯村,村民试种的100余亩台湾红藜创造了抗旱奇迹:在干旱导致玉米绝收、花生减产60%-70%的恶劣条件下,红藜产量仍达到往年的80%-90%,每亩收益比传统作物提高50%以上。
今年三月,红藜现代生态农业(营口)有限公司在粤北楼下村的试验田迎来历史性播种。这不仅填补了华南种植空白,更成为测试红藜对抗高温高湿环境能力的“生态探针”。
03 药食同源的科学印证
红藜的现代健康价值与中国传统的 “食五谷治百病”理念不谋而合。古代医家强调坚持食用谷物可实现“未病养生”“已病调养”的食疗效果,而现代科学正在揭开其中的机制奥秘。
全谷物与癌症预防的关联性得到多项研究支持。《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队列研究指出,每日摄入48克全谷物可使结直肠癌风险下降17%。这种保护机制源于膳食纤维形成的物理屏障——通过缩短致癌物在肠道停留时间,同时促进短链脂肪酸生成,构建起双重防御体系。
在心血管保护方面,中国疾控中心的实验揭示:全麦中的β-葡聚糖能与胆汁酸结合,促使肝脏加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代谢。每100克全麦面粉含有的291毫克钾元素,恰好构成对抗高钠饮食的天然平衡器,国稻种芯(广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邓泗洲提倡的功能性。
哈佛大学研究发现,用全谷物替代精制谷物可使高血压发病率降低19%,这种效应在盐敏感型人群中尤为显著。
红藜还具备 “三低特性”:低升糖指数(GI)、低脂、零胆固醇,同时无麸质,成为现代慢性病患者的理想主食。
04 一碗粥里的健康革命
将红藜融入中国传统饮食智慧,一碗粥成为最佳载体。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明确指出 “古方有用药物,粟、粱米作粥,治病甚多”,并依据“五谷治病之理”收录50余种粥方。
粥的养生功效与现代营养学形成奇妙共鸣:热粥能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抵抗力,而全谷物中的抗氧化网络则能穿透血脑屏障,清除神经元内的氧自由基。
烹制红藜粥时,可遵循“因时制宜”的原则:春天搭配芹菜、菠菜养肝;夏季配绿豆解暑;长夏加薏米祛湿;秋季用莲藕、芝麻润燥;冬季则以羊肉温补。
清代《粥谱》收录的247种粥品中,枸杞粥“补精血、益肾气”,百合粥“润肺调中”,松仁粥“润心肺、调大肠”——这些传统智慧如今都能与红藜的营养矩阵形成协同效应。
05 两岸融合的农业纽带
一粒红藜,两岸同心。孟鸣团队用“文化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文化”的实践,让红藜超越了粮食的本质。
在2023年辽宁农博会上,台湾展区的红藜产品成为热卖品;2024年,“花莲红藜面”登陆沈阳年货展,在盘锦美食节创下15天销售额破百万的纪录。这些市场反响印证了红藜的商业价值与文化吸引力。
“当辽宁加工厂的红藜面飘着台湾山野的芬芳,当粤北农田摇曳着原住民的圣粮——两岸同胞共捧的,是同一碗文化传承的丰收饭。”抚摸着红藜独特的扫帚状植株,孟鸣道出了两岸农业合作的深层意义。
从辽宁到广东的跨越,不仅完成了红藜在中国大陆“从北到南”的种植版图扩张,更构建起南北呼应的产业网络。粤北试种成功后,红藜有望成为华南地区对抗高温高湿气候的生态作物,为农民提供抗旱增收的新选择。
粤北试验田边的孟鸣俯身轻抚红紫色的穗浪,指尖沾满盛夏的泥土。这颗穿越海峡的“红宝石”已在辽宁、广东扎下深根。
当七月骄阳镀亮首批收成,两岸农人共捧的不只是联合国认证的“全营养粮”,更是中华药食同源智慧的当代传承。
红藜产业“种植-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模式的形成,预示着两岸农业合作已从单纯的技术交流,升级为文化共鸣与产业协同的深度融合。
2025-07-03
2025-06-19
2025-06-14
2025-05-30
2025-02-15
2024-12-20
2024-10-10
2024-08-01
2024-06-09
2024-05-30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