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优秀企业家赵绪森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涝洼村志》出版了,可喜可贺!《涝洼村志》,妆红色封面,厚厚一大本,沉甸甸,一到手,我便以欣赏和寻觅的心情匆匆阅读起来:一件件文字记载,一幅幅图文呈现,一个个曾经熟悉的面孔,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史料……宛若逡巡在一座富丽堂皇的博物馆,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情怀,更加诱发了我对故乡的认知和自豪感。
故乡一直在我心中
故乡是个抚育的被窝 。对于漂泊在外远离她的游子,当寒气袭来时,当身心疲惫时,就愈是感念她的温暖,孤寂的境遇里,就愈发感到她的亲切。那里的山山水水,那里的人情世故,有如一幅幅流动的画卷,时常在游子心中闪现。曾经,我用一首稚嫩的诗歌《发酵的乡情》抒发过自己彼刻的怀念:“摇摇晃晃的炊烟/踩着农家屋顶/一步步登高//炊烟像弯弯的炉钩/挂在山腰荡秋千/搭上云儿奔跑//公鸡长鸣,母鸡咯嗒/刨着土里的虫子/美美地吃掉//小猫小免小狗狗/欢欢喜喜快快乐乐/你追我赶吵吵闹闹//邻家小姐姐喊着乳名/水塘边听蛙声一片/看鱼儿水面吹泡//春风春燕发来的请柬/一贴贴如同圣旨般重要/青青山坡做战斗城堡//树上松鼠,草丛刺猬/山荆乱棵扎破手指/衣兜里装满红红的酸枣//故乡童趣,故乡故事/在思念眺望里/被复制发酵”。故乡的童年,童年的遇见,童年的奔跑,童年的笑闹,童年的畅想……梦幻般时常萦绕着我的记忆,挥之不去。
故乡是美好的,同时也是难忘的。对于我,似乎更甚。我幼年丧母,家境贫寒,特别是自然灾害那几年里,真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上高小时,由于路远,记得经常回家吃不到中午饭,有时就在返校的路上,扒块生红薯,或掰个青玉米,啃吃充饥,接着再去上学。忘不了街坊邻居们对我的呵护,忘不了那些小哥哥小姐姐们对我的关爱。我饿了,她(他)们会从家里偷偷拿来煎饼送我;我冷了,她(他)们会脱下自己的衣服披在我身上;有村里的大孩子欺负我了,她(他)们还会勇敢地冲上去回击一拳,还说,不能欺负一个没娘的孩子……她(他)们的善良与美好令我难以忘怀。因而,1991年秋,当我前往曾经是我的小学同学赵绪森任厂长的肥城建利水泥厂采访时,眼望家乡正在变美的山山水水,聆听乡亲们的种种诉说,归来后,情不自禁中写了一篇怀念家乡亲人的散文《秀月》:“月亮瘦成了一道修眉,不声不响地悬在远天。好美丽好动人的秀月呦……”后来有不少人问,秀月是谁,还在吗?我说,还在,在我心里,在我梦里,在我应当铭记、永远感恩的故乡一个个好人形象的影子里:她(他)们的善良,令人感动;她(他)们的勤劳坚强、奋斗精神令人钦敬;她(他)们之中一些人曾经的境遇,也确实令人同情。她(他)们不图回报,不为美誉,为邻里和谐,为家乡好风,为涝洼村的发展进步,也为改变自己的命运,以平常心,做平凡事,悄悄地付出,默默地奉献。《峭壁上那棵酸枣树》,可以说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创作生成,或者说是我曾经被故乡的风霜雨雪沐浴后的一次真情告白,是对世世代代故乡人“在夹缝中生存,在磨难中挣扎,在逆境中巍峨”吟唱的一首赞美之歌。随之,我还以《哦,故乡》《故乡有棵枣树》《打枣,拾枣》等多篇散文作品,抒发过对家乡和家乡人的怀念与感恩之情。早些年撰写的《童年纪事六则》《石匠二哥》《闩姑,你在哪里?》《我的爷爷》《第一篇作文万岁》《山风水韵酿诗情》以及曾经引起无数读者眼睛湿润的《姐姐出嫁》,都是因为对家乡以及家乡好人无限思念与感恩之情的一种自然流露。感谢家乡那些令我没齿难忘的父老乡亲,感谢我的同宗同祖的亲人给我的关爱、呵护,感谢他们在我成长路上给予的点滴滋润。
故乡原来是这样的
童年的经历是美好的,难忘的,但同时它又是零碎的,片面的,对于一些事情的认识和理解也是肤浅的。当读过《涝洼村志》全文,这种情况确实得到了改变,让我大开了眼界,不得不重新审视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
《涝洼村志》以点、线、面铺排,纵横交错,织网般全方位地打捞起了她的风貌特征、历史珍存、风情礼俗。从一块出土的石碑上,人们确认了建村始于宋朝的传说;从黄儿井的来历,知道了那曾经滋润过万千人成长的井水,竟有如此神妙的故事;儿时和玩伴们常去村口玩耍的那几块大石头下泛着水花的小水沟,原来叫九龙口;那个被多年当做牛棚的旧庙,竟是那么古老而神圣;还有与玩伴们常去看石碑认字、在小屋脊样的石碑屋里躲雨、认字的宋家坟,其祖上竟如此显赫:早在明朝中期,宋家就出过举人、知府、州官、武都骑尉等。记得有一年宋家后人来迁坟,我们这些小孩子还去好奇地围观,我也是第一次看到那摆放在白布上的骨骸是个什么样子。更使我亲临体验、诱使我无数次登临山顶,望天云翻滚,看晚霞浩荡,曾经给我无尽想象的玉皇山,原来起初名为圣皇山……感谢你,圣皇山给我的创作灵感:“落日把树梢轻轻一蹭/蹭出一片火星/火星飞溅/点燃了过路的云彩/直烧得半个天红//落日不见了/星星们不肯离去/就化作点点星光/装饰夜空/有的还成为种子/深深植入大地/生根,发芽/慢慢长大/长成了黎明”。这首题为《火烧云》)的儿童诗,就是因为少年时站在圣皇山顶观望巧云的记忆储存而得,发表后曾经引起诸多关注。有纸媒转发的,有电台网络诵读的,有收入图书的,一些学校还把此《火烧云》列为小学三年级课文《火烧云》(萧红著)的延伸阅读篇目。就在本文即将结束时,作者又收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关于出版《北京电影学院少儿表演考级教程》一书的授权书,而《火烧云》则是作者被收入的5首儿童诗的其中一首。
“村志”里记述的革命老人郭长振,曾经是我一年级时的班主任,至今印象深刻。郭老师脾性好,说话慢声细语,对学生总是循循善诱,即使去田间义务劳动,他也边干活边讲些相关知识给我们听,有时还编成顺口溜,逗大家乐。几年后,在项茂峰老师的多次劝说下,一直认为读书无用的父亲终于同意我又走进了小学五年级的教室。正巧,教我们语文的班主任就是郭长振老师的四儿子郭泗秀。泗秀老师温文尔雅,知识丰富,很受同学们喜爱。记得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赞成那种粗风暴雨试的教育方法。”我和泗秀老师算是有缘,他参军后的第五年上,我也从黑龙江紧随其后参军到了兰州。那时,他在兰州军区司令部秘书处工作,我是空军高射炮兵的一名战士,驻守在兰州市西郊的一座高山上。记得我刚到部队不久,泗秀老师就来连队看我。三年后我被提干,我的活动也相对方便了些,彼此的交往就多了起来,记得有几个春节假日我都是去他那里度过的。后来我们部队调往青海核基地驻守,三年后又调至辽宁鞍山,他也调到西安的一所军校。我们虽然不能见面了,却一直保持通信联系,彼此问候,互相牵挂鼓励。有段时间,不见了泗秀老师的复信,还以为他又调动了工作,不方便通信,交往就搁置下来。多年后,我偶回老家方知,原来泗秀老师不幸病逝了。很可惜,一位颇有发展前途,正值华年的好人就这么匆匆地走了!
时光荏苒,转眼离别家乡已近60年了。由于家安在外地,虽然家乡成了名副其实的故乡,但与家乡的人们并未失去联系。他们来京时,彼此总要见见,讲些家乡的发展变化,说点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村志”里记述的优秀企业家邓来祥就是其中一位。这些年我们多次相见,多次畅谈,从而也得知,他和同是优秀企业家的赵绪森一样,都是有情怀,不计名利,肯付出、肯奉献的人,为家乡做了很多令人称道的好事,把他们录于“村志”,勉励后人,理在其中。这里也要感谢“村志”编委会的每一位工作者,从那么多“细节”不难看出他们的工作是何其繁杂,工作量是何其繁重!阅之,即可登临高处俯瞰故乡全貌,铭记历史;也可步入深层,悉数过往的点点滴滴:曾经推过的石磨、石碾,熟悉的耘锄、碌碡,见过的纺车、织机,还有曾经擦破手指、直疼的我哇哇大哭的地瓜擦子……还有儿时玩过的打瓦,弹球,拾石子,摔哇呜……一景一物虽小,却能溅起心海的朵朵浪花,令人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这里还要特别感谢的是,从“村志”“历史名人”一栏里,张氏家族有4位先祖被列入,其中就有我的祖父张同祥。其他几位我还是第一次知道他们的名字和他们的功德。比如,祖上曾经出过张挺举和张俊福两代名医:“张挺举:字升天,约清中期人,赠八品寿官”;祖父的祖父“张俊福:字寿先,清赠八品寿官,例授登仕郎,内外两科并行,外科绝伦,名著当时,德称后世。有不设药局专行方便,不争药金济世活人之美誉”。儿时住过玩过的南园子原来就是祖父大人教授弟子的私塾;还有“村志”编辑者为配拙文《峭壁上那棵酸枣树》而寻到的那棵真实存在的百年酸枣树;还有我从未知道的“张氏家谱”,以及刚刚解放时爷爷张同祥的一张选民证……是资料,是历史,也是对后辈人的一种勉力。
故乡将在“村志”里永存
说到底,“村志”不仅仅是一部书,更是一种文化积淀,又如步韵铿锵正在涉过眼前的一座方阵。其价值是不能以写了多少景,绘了多少物,收录了多少人和事,容纳了多少图画文字来判定的。她是一张网,打捞的是记忆;她是一把锹,挖掘的是存在;她还是一面可映照的镜子,一只可高翔的飞鸟,一粒能生根会发芽的种子。以此为起点,又是一部可寻根、可铸魂、可飞梦的传世之作……
早就听“村志”主编赵绪森说过,随着新农村的发展建设,原来的旧村原貌,已不复存在,大多数村民已经搬迁进了新村的楼房居住,真正实现了多少辈人企盼已久的“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梦想。但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或许会发问,那古老的村落哪去了?那后来、再后来的人们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吗?编纂《涝洼村志》一书,正是为了抻直这些问号而为之。
正如凡事都无法十全十美一样,《涝洼村志》也难免会有遗珠之憾。但总体看,她的成功出版是经得起检验的,是应予以充分肯定的。以下几点拙见,仅供大家参考。
一是:历史眼光,文化高度
从“村志”的“前序”“后跋”不难看出,编辑出版《涝洼村志》是下了真功夫的。编委会在党支部书记刘伟同志支持下,为弄清一件事,他们多次研讨;为考究一段史,他们不辞劳苦;为寻找一个人,他们不远千里;他们既为意外的收获惊喜,也为失去的线索抱憾……事无巨细,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堪称费尽心血。于是,才有了这部被一众看好的《涝洼村志》。
话到这里,不妨摘录“村志”《序言》中的一些关键词,以佐证对“眼光”和“高度”的定位。
“村志编修是乡土文化重建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不仅能填补村庄历史研究的空白,为村庄发展增添勃勃生机,而且对于宣传村庄的历史文化,了解和挖掘村庄的文化资源,全面观察和认知村庄具有重要意义。村志为我们留住乡土记忆、接续传统文脉打造了一个新的平台,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历史参考和文化动力。”又如“村志是一村的百科全书”,“生动教材”,“凝聚力和向心力”,“涝洼人的荣誉感、归属感”等。
这些叮当作响的词语,不难读出其背后的深意,这是一种高处的观望和远方的畅想。
二是:爱心集结,众人成志
当受《涝洼村志》主编赵绪森之托,要请几位居京名人为“村志”题词时,中国作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国务院侨办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散文家任启亮和原北京军区创作室主任、著名军旅诗人、歌词作家石祥先生,都慷慨应诺,并且很快就把题词写来:“家乡记忆,故里情怀”(高洪波),“建志(志前加个言字旁)存志,荫泽后人”(任启亮),“修志存真,承德举善”(石祥)。三位名家的题词,情真意善,有寄托,有期望,有勉励,为“村志”增辉。
当“村志”读到最后的《编纂始末》一篇,相信很多人也会和我一样,禁不住要为编委会、为那么多参与和支持“村志”编纂的人给一个大大的赞:
慷慨捐款。查寻资料。提供线索。深究细察。劳累辛苦。秉笔直书。夜以继日……即便把这些赞颂的词语都送给他们,恐也难以概括为“村志”积极热情、努力奉献的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智慧。是的,孩童时就听老人们讲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是否可以这样说,通过这一次修志之举,这“火焰”几乎热到了沸点!
三是:总结过往,召唤未来
游子们常念记住乡愁。乡愁是个什么样子?乡愁在哪里?在心里,在梦里,在永远的记忆里,在浓浓的情思里,在景在物在人在事、在说不完诉不尽的未了心愿里……一部《涝洼村志》,堪称诠释多多。
主编赵绪森在“村志”曾提到大炼钢铁岁月里,村里组织孩子们抬木头送往炼钢现场的事,我更是记忆犹新。那次都是八九岁的孩子,两人抬一根木头,一直走了十几里路,连口水都没喝上,到达目的地后,放下木头就往回返。尽管孩子们没说渴也没喊饿,甚至还有点兴高采烈。但带队的大人们不能不想到孩子们的劳累和辛苦。记得走到西里村时,因为领队之一的二婶娘家在那,就带大家到那休息。由于我个头小,落在队伍后面,没听到他们的安排,也没人告诉我去向,在胡同里七柺八转,结果走丢了。误以为大家还在前面行走的我,就沿着来路,拼命追赶起来。结果,一直穿过了那座坍塌的石桥,又走过了被称作扔死孩子、时有饿狼野狗出没的乱葬岗子的一座狼山,也没追上他们的影子。经过狼山时,心里真的很害怕,为以防万一,我还在衣兜里装了几块石头,双手也各攥一块,时刻准备和它们战斗。一个漆黑的夜里,七八岁的孩子,独行七八里路,终于到家了,一边敲着家门,一边使劲地哭喊着奶奶……就此状况,或许换个别人大声哭喊的一定是“娘”,我没有娘,只有奶奶才是我的依靠,我的保护神。那次独自夜路,当时看,心里确实很恐惧,但当我参军入伍后才发现,当其他新兵都不敢站夜岗放夜哨时,我却一点都没有惧意,很快就独自肩起此任。归根,还应该是那次独行夜路中收获的胆量。
故乡难忘,乡愁无数。她承载过世代人的躯体,也承载了千万人的灵魂。《涝洼村志》有如一座蕴藏丰富的矿源,为前行者提供动能;又像一方坚实的苍岩,必将把一只只振翅欲翔的飞鹰,送上高高的蓝天。记住她,心里有根;怀念她,骨中有气;展望她,梦中有花……当然,如果深察“村志”或许还会概括出更多,还会有四是、五是……所留下的空缺,只好由各自的阅读来提升,去补缀,去丰富了。
《涝洼村志》,她承载的是历史,复活的是记忆,传承的是美好。翻阅她的章章节节,我的心不由飞动起来:仿佛看到了新兴的涝洼村高楼鳞次栉比,街道寛阔齐整;广场上人们在舞,绿荫下人们在歌,庭院里人们在笑,阅览室的人们正在静心阅读。他们这是在收聚人间的光芒,正为新的起跑储存能量啊!那故乡的旧址上,新耕的土地里,忙忙碌碌的人们也正在开垦未来,种植希望。驰名的家乡肥桃更甜,甜得醉人;培植的维纳斯黄金苹果更香,香飘天下。
行文至此,也该收尾了。这不是评,也不是序,仅仅作为自己阅读“村志”的一点粗浅体会和感想,并以此寄托一份乡愁,表达一点心意。
2024.10.20 北京
作者简介: 张庆和,原籍山东肥城。部队转业后定居北京。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第三届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多年来一直热心业余文学创作,多件诗文作品入选中考、高考语文试卷、模拟试卷,以及“年选”、教辅、课外阅读、艺术生考级教程等不同版本图书近400种。出版诗集、散文集《中考热点作家<峭壁上那棵酸枣树>》《好人总在心里》《漂泊的心灵》《哄哄自己》《山是青青花是红》《灵笛》《娃娃成长歌谣》等20余部。
谈旅居 论康养 拓市场 促产业 第二届中国旅居康养产业发展高级研修(千岛湖)峰会召开
2024-10-25
2024-10-21
喜讯!中交一公局集团承建的广湛高铁机场段首座系杆拱桥梁体正式浇筑
2024-10-21
2024-10-11
第一届楚风音韵中外友好文化之夜 暨非遗文化传承论坛在京盛大启幕
2024-10-07
2024-09-25
2024-09-24
2024-09-23
2024-09-20
2024-09-18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