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黔江石会镇工农村的生机岭,当地老一辈人都记得邓家那两间茅草屋。
邓绪兵
1992年春天的一个深夜,邓绪兵就在这里出生,六斤重的小瘦子,哭声盖过了屋前吹过的山风。这娃儿的命呀,就像被大风暴雨袭击过的茅草屋不是漏风就是漏雨。才八个月大时,小绪兵的娘生了急病,看着看着人就没了。爹抱着咿咿呀呀的小绪兵和五岁大的姐姐,跟七十岁刚过的奶奶哭成一团,哭得茅草屋的脊梁都像在跟着发抖。
小绪兵两岁那年,一家人还没因失去亲人缓过气来,爹在山上开山采石挣钱时,突然,“轰隆”一声石坡垮塌,人就没从石头堆里爬出来。真是屋漏又遭连夜雨,破船又遇挡头风,奶奶搂着两个孙娃子,坐在门槛上哭得撕心裂肺。那会儿小绪兵还不懂事,只知道跟着姐姐哭,哭累了就趴在奶奶膝盖上睡,醒来还扯着奶奶的衣衫角硬要喊爹抱他。
邓绪兵的伯伯见状,主动为他们提供粮食,塆中的邻居不是送菜就是送柴,有时逢年过节还端一碗回锅肉,一碗河水豆腐之类好吃的东西送给他家。当地政府领导也给予了大力的关心,关爱,关怀和帮助。
尽管如此,可邓绪兵的背实运就像半山腰里的雾,散了又来。五岁那年冬天,奶奶在当天晚上还和小绪兵姐弟俩吃饭,洗碗,洗脚,睡觉都还好好的,可第二天天刚亮就悄然断气了。当时的小绪兵两姐弟哭得死去活来,姐姐只好由同样困难的伯伯家领养,五岁的小绪兵则去了二伯家里。
二伯,二伯娘很疼爱小绪兵,与他的三个娃儿同吃同穿同住,就像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对待。1998年,二伯妈在街上扯了一尺蓝布,给六岁的小绪兵缝了个书包背在背上,跳跳蹦蹦地去了解放小学发毛读书。小绪兵懂事得让人心疼,每天早上六点钟就起床,牵着家里的牛儿到山坡吃草,他一边放牛一边读书,放完牛急急忙忙回家吃早饭,吃完早饭又往学校飞起脚儿跑,从没迟到早退。小学期间,学习成绩总排在班上一二名。星期天做完作业,还到山上采集野生中草药,拿到街上供销社收购站去卖,不管卖了多少钱,他总是分文不少地全交给二伯。村上明明通了电,为了节省家里开支,邓绪兵从来都舍不得拉开电灯,点一盏煤油灯,昏黄的光把他读书的影子投在墙上,晃晃悠悠的好像一棵茁壮成长的树苗。
邓绪兵小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学,读到初二时,看着二伯家还有三个娃儿需要负担,家境实在困难,便主动要放弃学业。二伯二伯娘说啥也要让他继续读书,可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一边擦泪一边说:“二伯,二伯娘,我读到初中二年级,这些文化知识用在农村也差不多了,你们整天肩挑背磨,我真是于心难忍啊,如果你们累倒了,有个三长两短,我们四姊妹怎么得了哦。”二伯二伯娘实在拗不过,第二天他就跟着去帮村民家采茶,他眼明手快,每天能挣50元,帮家里解决了一部分困难,邓绪兵心里乐滋滋的。
2005年刚割完水稻,村支书气喘吁吁跑到邓绪兵家里,说有免费上学的机会。可他一听,却一个劲地摇脑壳,摇得像拨浪鼓似的对支书说:“不去不去,我现在能为二伯挣钱了,我还去读啥子书嘛?”二伯二伯娘一听急了:“绪兵,这次就由不得你了,你是读书的时候,还没到挣钱的时候,为啥不去读书?二伯再困难,也不能耽误你免费读书的机会呀,你晓得不?只有共产党领导才有这么好的机会,不能辜负了党和政府的希望呀。”
就这样,他进了重庆行知学校,学校创始人吴安鸣老师——孩子们都叫她“吴妈”,专门收养贫困孤儿,包吃包住包学习。开学第一周,吴妈在办公室对每个孩子进行心理摸排,问邓绪兵:“孩子,你这么小,爸爸妈妈就离你而去,这对你有什么影响?”他思考片刻,抬起头,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望着吴妈,满脸认真,一字一句不紧不慢地说:“我爸爸妈妈的离开对我来说是件天大的好事。”在场的老师一听,个个像被触了电似的,嘴巴张像大斗碗。目瞪口呆地望着他。可邓绪兵见状却继续说道:“如果觉得是件好事改变不了现状,爸爸妈妈不能起死回生,如果觉得是场灾难也改变不了现状,既然如此,我为啥不朝好的方面去想呢?是爸爸妈妈用生命的代价教会了我如何成长呀。”老师们听了一下回过神来,满脸的惊讶变成喜笑颜开,个个频频点头,竖起拇指,没想到这孩子说话挺有哲理的呢,无不对他刮目相看。
学校里,薛正忠既是校长也是班主任,还特意为他们班写了首班歌:“走进行知,走进了家,老师是家长,校长是妈妈,快乐学习,快乐成长,有家好幸福。”邓绪兵在心里默默立下奋斗目标:在这200多名孤儿中,或许做不到最优秀,但一定要做最争气、最懂得感恩的孩子——吴妈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叫出“妈妈”的人。邓绪兵在“春雷班”学的是机电一体化专业,他勤奋刻苦,成绩优秀,当上了班里的学习委员。
三年学业期满,同学们纷纷走上了工作岗位。但吴妈考虑到邓绪兵个子矮小,担心他进入社会不能胜任工作,又加上他品学兼优,便把他留在身边,继续跟着老师们学习,后来就在学校工作。在此期间,他一边工作,一边又学习了“办公”“餐饮”“旅游服务”等专业。2015年自学考上了重大视觉传媒本科。他不但工作积极肯干,自觉努力学习,在思想上还积极要求进步,十八岁那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还担任了学校的后勤主任。期间,他总想着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办较好的事,常常在00:00~4:00期间到蔬菜食品批发市场采购,挑最新鲜、价格最低廉的食品,让全校师生能用最少的钱吃到最新鲜、价廉物美的食品。老师和同学们都夸奖他:“贴心人,细心人,会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人。”凭借他出色的工作表现,在教育集团20周年庆典会上,他被评为集团感动人物。
黄草山上邓绪兵翠冠梨果园
2011年,吴妈在黄草山上买了100亩土地,作为重庆行知学校的免费实践基地。邓绪兵跟着吴妈来到这块基地,他发明创造了一种“三吃”文化:一是吃饭文化,二是吃苦文化,三是吃亏文化。吃饭是生存的本能,吃苦是精神的美德,吃亏是情怀的境界。他用这“三吃”文化教育学生,陶冶情操,培养品行,主要针对行智学校调皮捣蛋、不爱学习、成绩低劣的学生。具体做法是:由学生本人申请,经家长签字同意,再由年级班组、学校审批后,到黄草山翠冠梨园基地进行一周的劳动实践,主要做果园管理工作。这群学生特别难管,只要邓绪兵不在,就偷懒耍滑不干活。邓绪兵便想了些办法。比如,他到长寿城内学校办事,总骑着摩托车、戴头盔,学生们见不到他,就以为可以放心玩耍不干活。他摸清了这个情况,就提前把头盔拿到前面最远处,让调皮的学生以为他还在果园,就乖乖认真劳动,可他办完事从学校回来,学生们却全然不知。
值得一提的是,有个叫李明(化名)的学生,经过一周劳动实践后,拉着邓绪兵的手说:“邓老师,我告诉你吧。我到学校来交的学费,就是我和妈妈背着苞谷到街上去卖的钱。通过这次劳动实践,我才深深地知道爸爸妈妈在农村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干活是多么的艰苦,我原来在学校是校霸,到处欺负同学,老师批评多次,我都没当回事。我这才知道自己错了,今后一定要改正。”邓绪兵一听,顿时眼眶红了一圈。李明回到学校后,果然像变了个人似的,遵守纪律,刻苦学习,成绩短期内从倒数第一上升到班上前茅。班主任问邓绪兵:“邓老师,李明这个学生在山上你是怎么训练的哟?回来完全成了两个人似的,整天踏踏实实学习,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邓绪兵回答:“主要是三吃文化的效果。”后来,李明毕业后开创了自己的事业,生意红红火火,家里人乐开了花。
邓绪兵开办的孝悌缘农业有限公司
在吴妈的大力支持下,邓绪兵在黄草山梨园基地创办了“孝悌缘农业有限公司”,以“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八雅文化为主题,打造共享农场,致力于为大家提供创造情绪价值的平台。种了六十亩优质翠冠梨,每年7月中旬举办采摘节,还与顺丰快递公司达成合作,畅享采摘,运输,快递一条龙放心优质服务,将绿色环保的翠冠梨包邮送到全国各地。上海的吴先生、广东的李先生,去年因为避暑错过了采摘期,没吃上邓绪兵果园的翠冠梨,特别遗憾,今年早早分别把5件10件的钱打到了邓绪兵的账号上。
绿色环保的翠冠梨邮到全国各地
邓绪兵不仅把他的各项工作干得风生水起,而且,还把自身长寿区商业联合会副会长的工作干得有声有色。他把献计献策,抱团发展作为己任;把发展会员壮大队伍,互通有无作为职责。邓绪兵是个有爱心,有温心,有温度的人,翠冠梨熟了,首先免费送到当地敬老院,给老人们尝鲜。还对当地村里不懂技术的果农进行整枝、疏果、施肥、喷药等技术帮助,无偿地帮他们推销翠冠梨。还时不时地为当地村民修理电灯开关,水龙头更换,燃气灶调试等。他对笔者说:“我种植了60多亩翠冠梨,共有3000多株翠冠梨树,每年能收入好几十万呢,日子甜蜜了,这都是我们党和政府的恩,吴妈关爱的情。而今,虽说自己不是一个最优秀的,但至少是一个最争气,最懂感恩的人。”
邓绪兵果园挂满枝头的翠冠梨
如今,黄草山上邓绪兵果园的翠冠梨挂满了枝头,青黄相间的果子在风里轻轻摇晃,像极了邓绪兵这一路颠沛却始终向上的人生。咬开一口,清甜的汁水在舌尖炸开,那滋味里藏着许多故事——有党和政府送来的光,让他在辍学边缘重圆求学梦;有吴妈掌心的暖,把200多个孤儿护成了自家娃;有二伯二娘肩上的情,用并不宽厚的肩膀为他挡住了风雨;更有乡亲们递来的热,让他在最难时没饿着冻着。
站在翠冠梨树下的邓绪兵
这个曾在茅草屋里不知为什么哭得撕心裂肺的小孤儿,从没忘记那些伸手拉过他的手。他把所有恩情都融进了黄草山邓绪兵翠冠梨果园的泥土里,让每一颗梨都带着感恩的甜。现在,这甜正顺着顺丰公司的快递车,往全国各地赶——如果你也想尝尝这份裹着暖意的甜,就来找邓绪兵,那个站在梨树下,眼睛亮闪闪的小矮个子,会笑着递给你一个带着阳光和恩情的翠冠梨。
(长寿区商业联合会黄盈明供稿)
台湾红藜“源”动两岸 ——粤北试种项目成果亮相 第七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
2025-07-13
2025-07-13
2025-07-13
2025-07-10
2025-07-07
2025-07-04
“心”之所向,健康所至—— “家家检检”居家检测新突破,国内首创
2025-07-04
2025-06-28
2025-06-22
2025-06-21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