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贤明,壮族,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
乙巳年夏天,我在内蒙古呼伦贝尔满洲里市的博物馆参观时,意外发现当地竟有“茶马古道”的记载。这座祖国北面的边境城市,其茶马古道遗迹竟与家乡广西百色的“茶马古道”遥相对望——一条向东北延伸,一条往西南辐射,南北呼应间似有天意安排。这份惊喜让我急忙拍下展陈图片,也瞬间想起广西田东县博物馆里关于“茶马古道”东部起点的记录,那个名为横山古寨的地方,便从记忆深处浮现出来。我渴望循着这些跨越古今的商贸脉络,打捞近千年马市的喧嚣,重见那段被尘封的历史荣光。
满洲里博物馆展陈图 作者摄
满洲里博物馆展陈图 作者摄
满洲里博物馆展陈图 作者摄
其实就在赴满洲里之前不久,我才在田东县博物馆里,真正读懂了脚下那片土地的沧桑。此前数次漫步横山古寨旧址,我只顾泛舟赏荷,看田田荷叶了无边际,娇艳荷花粉嫩高洁,待放荷苞蜻蜓驻足,清澈池水鱼群潜游,沉醉于天高云淡、芳草萋萋的惬意。那时竟不知,脚下这片看似宁静的土地,曾书写过几百年贸易往来、人文交融的辉煌,永远地载入南部边疆百色的史册,闪耀着智慧和勤劳的光芒。
横山寨的崛起,与南宋王朝的命运紧紧缠绕。1126年北宋覆灭,赵构南渡建立南宋新朝,半壁江山岌岌可危。西域丝绸之路被金国阻断,江南丝绸、茶叶失却外销通道。北方战马来源断绝,重建骑兵迫在眉睫。危难之际,朝廷将目光投向西南交界水陆交汇腹地,开辟一条新生的商贸通道由此萌芽。
田东县博物馆展陈图 作者摄
1133年,南宋设横山博易场,每年在此采购战马1500~3500匹,加上民间交易,年交易量达4万多匹。这些被称为“广马”的战马,多来自大理国及自杞、罗殿、特磨等西南少数民族政权。以此为中转,江南的茶叶、丝绸、瓷器经水陆联运——从洞庭湖入湘江,过灵渠下漓江,转郁江入右江,最终抵达横山寨码头;而西南的麝香、胡羊、云南刀、药材在此汇聚,形成繁荣的国际贸易市场。云南茶叶、马匹沿右江流域进入中原,中原的盐、铁器则南下流通,构成“茶叶—马匹—商品”的双向脉络。
在百色境内,茶马古道南线分三条网络:
北线(军事要道):横山寨→田阳→百色→汪甸→田林→凌云泗城→跨南盘江入贵州册亨→兴义→云南罗平→昆明→大理,因距离较短,多用于军马快速调运。
中线(商旅主道):横山寨→田阳那满→田阳那坡镇→百色阳圩→云南富宁剥隘→富宁归朝→广南八宝→砚山稼依→开远→昆明→大理,设有驿站,是民间贸易首选。
南线(边境贸易线):横山寨→田阳那满→田阳那坡镇→德保→靖西安德→那坡县→云南富宁,紧邻中越边境,是通往东南亚的捷径,也是文化交融前沿。
如今的横山古寨,位于广西百色市田东县祥周镇百银村。九百多年前,这里是中国西南最大的国际贸易枢纽,茶马古道东线第一城。从现存1.5万平方米的内城遗址中,仍能窥见当年“南北宽4公里,东西长5公里”古城四周的雄浑——城墙底宽12~20米,残垣高达4米,石头城墙与护城河遗迹印证着它完备的防御体系。
田东县博物馆展陈图 作者摄
遗址内功能分区清晰:上寨(军政区)居高处,是军事防御与行政管理中心,留存官署、军营基址;下寨(民居区)地势较低,密集的民居遗址还原着往日生活;银匠屯出土的冶炼炉、铸模等遗物,揭示这里曾是金属加工聚集地。大量宋代遗物更见证着繁荣:景德镇青白瓷的碗、盘、壶等日常用具,与马匹交易、军事活动相关的铁器、铜器,还有“皇宋通宝”“元丰通宝”等铜钱,都在诉说中原与西南的紧密联结。
环绕古城的护城河,如今成了300亩的“十里莲塘”,而当地地名仍藏着历史密码:“银匠屯”曾是金银器与钱币打造地,“平马镇”因“评估马匹”得名,“上法村”(壮语“铁匠”谐音)则是锻造马掌与兵器的工坊。
横山寨不止是商贸枢纽,更是汉文化向西南辐射的起点。史书记载,大理商人曾在此采购《史记》《汉书》等史籍,以及《本草纲目》《王叔和脉诀》等医典,让文化顺着茶马古道渗入西南腹地。学者发现,德保、靖西壮话与越南、泰国、老挝、缅甸等国语言存在相似性,如父母兄弟、鸡鸭猪牛及数量从一到拾的口音,有百分之九十的相似性,很可能是南宋时经这条“文化走廊”传播所致。贸易还催生了混杂汉语、壮语、傣语的“古道官话”,成为跨境交流的媒介,深刻影响着东南亚语言发展。
商贸与文化的双向流动,在此催生出“以茶易马,以书易道”的独特现象:中原造纸、印刷技术随书籍传入西南,少数民族的医药知识(如麝香应用)则反向流入中原;云南铜矿、广西盐铁在此中转,更巩固了枢纽地位。即便到了清代,这里仍是“万里茶道”南线的一环,茶叶经此远销东南亚、南亚乃至欧洲。
百色茶马古道的遗迹远不止横山寨:德保古粤坡活态遗迹博物馆里,1.75公里的青石古道上,深浅不一的马蹄窝、岩壁上的拴马石孔、山脚的饮马水池,都在重现马帮休整的场景,驿站残基则是昔日“古道服务区”的见证;靖西安德照阳关上洞的岩壁,刻着跑马人的辛酸故事;广西与云南交界的标村驿站,老寨的染井、青石板、断垣残壁中,仍能找到马帮客栈的痕迹;富宁剥隘古镇远眺滇桂马道,马帮文化遗存至今清晰可辨。
关于古道的传说也代代相传:南宋时,横山寨商人“马锅头”率马帮入滇换马,迷路时得白发老者指引,发现一片优质野生茶林,此后这条山道成为必经之路,“马锅头”也成了开拓者的象征。
这座“方圆20平方公里”的繁华都市,终在13世纪中叶遭遇浩劫。1259年,蒙古大将乌兰哈达率骑兵与少数民族联军南下,南宋守将向士壁、刘雄飞率6万官兵浴血抵抗,终不敌蒙古铁骑。城池陷落后被焚毁,一代名城化为焦土。元朝统一后,北方丝绸之路重启,西南茶马古道重要性骤降,马匹需求锐减,商贾星散,横山寨渐渐湮没于历史的演进中,如滚滚东流的右江河,一去不复回。
如今,当我们在靖西安德照阳关抚摸古道青石,在德保百粤坡触碰拴马石孔,在标村老寨凝视长满青苔的古碑,或在田东博物馆端详“皇宋通宝”时,仍能感受到那份穿越九百年的力量。百色茶马古道,始于南宋战马需求,却意外成了连接中原与东南亚的文化血脉;承载过赶马人的血泪,也孕育出《马帮情歌》这样的艺术结晶;虽经战火焚毁,却在当代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先行先试中重获新生。它是百色的文化根脉,更是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勇毅前行的生动见证。
横山古寨,留下了文明的记忆,展现了历史的繁荣,憧憬着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新的历史使命,承载着“一带一路”互惠共赢的重托,让“茶马古道”南线荣光又演绎新的历史,续写千姿百色新的传奇。
(黄贤明,壮族。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现在广西百色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工作。爱好文学创作,业余时间勤于撰稿,1996年开始发表各种作品,先后在“人民网”《广西日报》《当代广西》《中国劳动保障报》《广西人大》杂志、“中国散文学会”“大散文通讯”“中国作家在线”“今日作家”和“乡土文学”等微信公众号以及《右江日报》《黔西南日报》《百色工作》“百色人大网”《靖西文艺》《驮娘江》等报纸杂志发表一些散文、诗歌、时事评论、新闻报道、理论文章等。公开发表的各种文章近300篇,近50万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2025-08-05
2025-08-05
2025-08-04
2025-08-04
《弦上匠心,奏响岁月传奇》—— 一位乐器修理师的传奇人生与传承梦想
2025-07-29
助燃城市“烟火气”,伏羊节点亮消费新图景——2025’中国徐州第22届彭祖伏羊节(上海会场)开幕
2025-07-26
老挝山河大学老子学院在首都万象开展“公益健康,老中同行”慈善义捐义诊活动
2025-07-22
2025-07-22
台湾红藜“源”动两岸 ——粤北试种项目成果亮相 第七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
2025-07-13
2025-07-13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