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承古韵.传新声:《石柱黄连赋》品鉴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 陈鱼乐 | 发布时间: 2025-09-15 | 17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所作《石柱黄连赋》,今夏刻石于“天上黄水大剧院”前,引发广泛关注。它以古典文体承载现代科学精神,融药理于文心,汇医理于诗笔,实现古典文学形式与现代学术内涵的有机统一。其辞采雅驯、结构精严、意境宏阔,具有较高的文学与学术价值。在当代文学创作日趋多元的背景下,《石柱黄连赋》以鲜明的文体创新意识,为传统赋体的现代转型提供重要参照,并在科学人文交融、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等方面展现出深远的时代意义。

 

结构森严而法度灵动

 

仝小林院士此作深得汉赋“述地-叙物-言理-结旨”之精髓而富于创新。开篇“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气象恢弘,将石柱黄水之地置于宇宙视野之中,既承袭古典诗文的苍茫意境,更契合“天人合一”的哲学传统,赋予地方物产以崇高的宇宙论维度。中段系统铺陈黄连的本草源流、性味功效及药用配伍,如“解五脏六腑之毒,燥湿止泻除满”,以赋体特有的铺排笔法构建出完整的药学谱系,体现“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文体特征。结尾“天下黄连看石柱,石柱黄连即药典”一句,既具现代传播语的力度,又不失赋体“曲终奏雅”的收束功能,展现出科学自信与文化自觉的统一。

它在传统汉赋结构基础上,创新融入现代科学论述逻辑,形成“自然生态-人文历史-药理特征-当代价值”的四维架构。这种创新既保持赋体“侈丽闳衍”的古典韵味,又增强文本的现代性与说服力,实现古典文体与现代科学内容的深度融合,堪称汉赋体制在当代的成功转型。

 

语体创新的现代探索

 

全文骈240字,偶精工而不失灵动,如“须叶可用,肿毒疮疡不生;饮片沸泡,味薄逆转糖前”,在严格对仗中自然融入“逆转糖前”等现代医学术语,实现古今语汇的创造性对接。用典方面,“本经”“香连丸”等中医经典意象与“菌群”“剂量”等现代概念交织并置,既延续赋体“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的传统,又构建起跨越时空的学术对话。

音韵处理颇具功力,平仄交替铿锵有致,承《诗经》韵律传统,而“糖前”“除满”等现代词汇的嵌入,体现出旧体新声的语言实验精神。此类创新并非简单语词叠加,而是通过声韵、对仗、用典等传统技法,将现代科学概念有机融入古典文学形式,形成独特的“科学骈文”语体,既保持传统文类的审美特质,又实现现代科学内容的有效表达,为传统文体当代化开辟新路。

 

表达策略的现代转型

 

赋中比兴手法运用精到:以星象天道喻中药之宇宙观,以莼菜柔美衬黄连刚峻,继承《离骚》“香草美人”传统而别出新意。此类比兴不仅是修辞技艺,更是一种认知方式,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通过文学意象得以生动呈现。

铺陈技法突破传统物象罗列,构建“药理-病理-疗效”的三维叙事框架,实现文学描写与科学说明的复调交融。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虚实相生的现代性表达——“九星七曜”的哲学想象与“调整菌群”的微观实证彼此呼应,既延续中医“取象比类”思维特征,又体现现代科学实证精神,形成“宏观-微观-象征”三重意蕴的叠加。这种叙事策略不仅增强文本层次,更在古典文学形式中开辟科学表达新路径,为专业知识的文学转化提供重要范式。

 

文体实验的时代意义

 

此赋实现三重跨越:在文体学层面推动赋体当代复兴,证明古典形式仍可有效承载现代专业表达;实现中医话语的文学转译,将“性味归经”等专业理论转化为诗意表达,增强中医文化传播力;探索科学传播的人文路径,为学术大众化提供“文理相济”的范本。此举与鲁迅《半夏小集》等旧体新创之作一脉相承,彰显中华文脉在现代语境中的生生不息。

该赋成功不仅在于形式创新,更在于开创“科学赋”这一文学新亚型,为专业领域文学表达提供新的可能。这种创新并非背弃传统,而是立足深厚传统之上的创造性发展,体现“旧瓶新酒”的智慧。在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创新趋势的今天,此类跨界文体实验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此写作范式的当代启示

 

此赋既为地域文化立传、为传统中药赋形,其写作范式——在科学维度与文学维度间建立平衡,在赋体夸饰传统与科学求真精神间找到契合点。此种折中调和,是通过文学想象与科学理性的创造性融合,形成新的知识表达方式。

传统文化形式的当代活化,关键在于实现“形神兼备”的创造性转化,既要承古韵,又要发新声。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此类尝试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示范意义。传统文化绝非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而是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新生的活态文化。

其文体创新表明,在全球化、数字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学形式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与表现力,核心在于找到传统与现代、文学与科学、本土与全球的创造性结合点。其实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宝贵经验,也为世界文化交流中如何保持文化主体性同时实现现代转型,贡献中国智慧。

在文化自信成为时代强音的今天,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不仅需要内容创新,也要形式创新;不仅需要学术深耕,也要创作实践;不仅需要专业探索,也要传播突破。唯其如此,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活在当下、走向未来。

综合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