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历史文物与六坝镇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宋进林 | 发布时间: 2022-05-14 | 432 次浏览 | 分享到:


盛夏,当你行走在甘肃省民乐县沿国道227线路经该县六坝镇时,道路西侧昔日连片的农田如今变成了花田,吸引市民和国内外游客纷纷拍照“打卡”,这里已经成为乡村旅游的集结地和乡村振兴的活标本,而坐落在这里的圆通寺、三官庙、望乡槐等历史文物便成为景区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既给景区赋予了源远流长历史长度,也给游客展示了积淀在这里的历史文化厚度。

圆通寺塔位于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六坝镇城堡内,明清喇嘛塔古建筑。史载,圆通寺原为河西重要密宗寺院,始建于北宋,为宋徽宗敕建,明清时重修。现寺已不存,仅存孤塔。塔为砖石结构金刚宝座式喇嘛塔,通高23.37米,自下而上由塔座、塔身、相轮、塔顶组成,塔座为三重方形须弥座,第二、三层四角各置一座高2.2米的小型喇嘛塔。塔身为覆钵状,高5.2米,上砌“亞”字形须弥座。相轮十三重,高8.8米,塔顶置流苏宝盖,周悬风锋,中坐1.5米高的黑釉宝瓶。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河西走廊是多民族汇聚之地,在宋代时这里仍然是多个民族相处。地处河西走廊西段的民乐县六坝镇南接祁连、北通张掖、东走山丹,是一个多民族经济交流的中转站和交通要道。而修建圆通塔在当时象征着民族融合、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圆通塔修建至今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它经历了历史的沧桑,曾多次破败,又曾多次被重建和修缮过。据《四部丛书.大清一统志》载:“圆通寺在张掖县东乐堡,始建于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重修。内有砖塔,清乾隆年间重修,高八丈有余,较旧址更宽”。《甘州府志》也有这样的记载。史料显示,在顺治十七年(公元1655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两次重修,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修塔,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又补土包修塔一座。根据从塔上取下的清代康熙年间铁碑《重修寺塔碑记》记载,此塔修于康熙元年(1662年),座东向西,是一座砖包土藏传佛教金刚宝座塔,寺塔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历史悠久,居民乐古建筑之首,为藏传佛教金刚宝塔式佛塔建筑的典型形式。也是一座从古至今不可多得的、雄宏壮丽和精美奇巧的人文景观。历代许多文人墨客至此观光,留下了许多赞美歌颂圆通塔的不朽诗篇。清代文人许士梁题诗云:疆归李夏寺宣和,十二监军禁若何,会阐无遮通震旦,尽容越境奉祗陀。举人赵赓云赞曰:何年古刹建圆通,高耸浮屠接碧空;世界大千资觉悟,金铃十万最玲珑。揭开贝叶诸天雨,雅表室和宋代风;暮鼓晨钟同慧业,一般聋聩振林丛。民国慕寿祺有诗云:古寺萧然人绝迹,老僧犹自诵黄庭;澄心兀坐枯禅寂,日暮松风语塔铃。当代张掖诗人李中锋有诗赞曰:阅尽沧桑几整容,浮屠高耸笑春风;铎铃善解人间意,祝福声声上苍穹。

六坝镇还有一株古槐,株高约30米,树冠如盖,至今600余载仍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当地老百姓把这株古槐叫做“望乡槐”。2005年,这株“六坝三官庙台古槐树”被民乐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于这株古槐,民间还有一段传说,据当地老人讲,最早六坝镇这片土地荒无人烟,明朝时候皇帝朱元璋推行移民政策,从那时起,中原的百姓就陆续迁徙到河西走廊,由于路途遥遥,关山万里,一些老人们总不愿意背井离乡,但皇命难违啊。为了能让后代记住自己的家乡,他们临行前从家乡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上折了一截槐树的枝条,老人们拖家带口来到了祁连山北麓的一片荒野开荒种地,第一年他们把这一截槐树枝条插入新开垦的土地。说来也神奇,这段槐树枝条真有灵性!第二年就长出了繁茂的枝叶,第三年竟然开出了一串串白色的花朵……在荒凉的土地上奇迹般的生根发芽了!在先民们的悉心呵护下渐渐长成了参天大树。从栽上槐树的第一年起,这里的人们每逢清明节,都会在这株槐树下举行一场思乡祭祖盛典,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年复一年,六百多年过去了,当年的一段槐树枝扎根这片热土已长成了参天大树,乡民们在槐树下祭祖思乡活动也已成当地风俗,槐树也因此称之为“望乡槐”。虽然这株与圆通寺塔相望的古槐树,历经沧桑,遭电击火烧,但它历千年而不枯,堪称民乐第一槐。有诗云:望乡台上望乡槐,道是先祖亲手栽。四海子孙同一脉,寻根都到此处来。如今,这株古槐以它顶天立地、百折不挠的风骨仍在激励着自强不息的六坝镇人民与时俱进、继往开来。

在民乐六坝镇还有一座三官庙,坐落在六坝古城的东北隅的高坡上,与古槐树东西相对。据史书记载,民乐六坝三官庙始建于【唐】开元三年(公元715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身临此处,古树苍天,香烟缭绕。庙院内东西各有厢房三间,中间为九间正殿,整体错落有致,气势恢宏,既有庑殿建筑雄浑的气势,又有攒尖建筑俏丽的风格。殿内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也就是 “三界公”的尧、舜、禹三圣帝。即:上元紫微大帝—尧帝,寓天官赐福;中元清虚大帝—舜帝,寓地官赦罪;下元洞阴大帝—禹帝,寓水官解厄。

三官大帝的信仰渊源于中国古代先民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据民间传说,天官名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隶属玉清境。天官由青黄白三气结成,总主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间,校定人之罪福。故称天官赐福。地官名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隶属上清境。地官由元洞混灵之气和极黄之精结成,总主五帝五岳诸地神仙。每逢七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赦罪。释放幽冥业满之灵。水官名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隶属太清境。水官由风泽之气和晨浩之精结成,总主水中诸大神仙。每逢十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消灾减厄、解冤释结。三官大帝诞辰分别为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自唐宋以来三元节是道教的大庆之日。每逢三元节,人们都是要到庙里祭拜山神审慎忏悔罪过,祈福免灾。

民乐六坝古城三官庙曾是民乐县较大的道教活动场所,属于典型的道教庙观。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沧桑,几经变迁,数次修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可惜毁于二十世纪60年代,只有庙前一棵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槐树(望乡槐)依旧根深叶茂,默默守望和见证着三官庙数百年的沧桑巨变,不管岁月如何变迁,三官庙就像这棵古槐的根一样深深扎入这片土地上信众的心里。2005年10月15日,这里的信众自发募捐物资,在原三官庙遗址处重建了三官庙大殿。新建的庙宇座东向西,南北长9.9米,东西宽6米,是一座歇山式建筑,其屋面峻拔陡峭,四角轻盈翘起,玲珑精巧,古色古香、气势轩昂。庙宇旁清澈的人工湖,波光粼粼,宛如耳型,更若宝葫芦造型,东边建有游人歇脚凉亭,满目花草相伴,处处生机勃勃。成为市民游客驻足赏景、品味历史的胜景。张掖当代诗人任武德先生为三官庙写诗云:“一庙巍巍别有天,萧萧古木隐苍烟。泽民赐福多灵气,圣境清幽倒玉泉。”

民谣曰:六坝古城有三宝,古塔古槐三官庙。如今,六坝镇“三宝”已融入民乐县文化旅游鼎盛潮流,造福乡邻,在历史风雨的洗礼中依然焕发出日久弥新的历史光环。


作者简介:宋进林,笔名芳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甘肃诗词学会理事、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乡村作家。作品民间故事、新闻通讯、文史随笔、散文、诗词、摄影散见于《党的建设》《飞天》《丝绸之路》《厦门文艺》《中华辞赋》《中国诗词》《中国诗赋》《诗词百家》《甘肃诗词》《甘肃日报》《农民日报》等杂志、报刊。主编出版了河西宝卷丛书《甘州宝卷》《悦读甘州·故事》《乌江镇志》,参与编纂了《甘州区志》,著有《父子文集》《系列丛书·芳草园》等。


最新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