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胡国民:朱店啊,朱店!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胡国民 | 发布时间: 2024-02-03 | 1325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

“明天到朱店去,你有没有时间去呀!”

兔年冬至日的前几天,先接到县诗词学会会长周学建先生邀请去朱店村的电话,那时手头有点事正忙,但一听说第二天上午到朱店去,就好像突然接到一个特大喜讯,嘴上还来不及答应,心里就先忙不迭地答应了。接着又接到县检察院分管宣传工作的汪劲松先生的盛情邀约电话。劲松先生从事检察工作几十年,不仅是写新闻报道和调研文章的行家里手,还是县里有名的诗家和联家,与我相交多年,朱店村是县检察院的乡村振兴驻点联系村,他又是这次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他没有忘记我这个老朋友,热情地为我安排前往的车辆。学建先生和他说的是同一件事,都是“到朱店村去采风”,家乡朋友们的这份深情让我非常感动,那句“到朱店村去!”更是拨动了我心海沉寂了多年的波澜,让我激动之情难以自抑!

“到别的地方去没有时间,到朱店去有时间呀,百分之百的有时间,我一定去!”好像是生怕二位先生的邀请没坐实,或者节外生枝,把这个难得的机会让给了别人,“到手的鸭子飞了”。在电话里我很激动,就先声夺人,表示出了一种势在必去的架式,很有点人们常说的那种瞎子爱老婆拉住了就不放手的蛮味儿

(二)

“真是久别了,难忘的朱店!”

我在半个世纪前到黄冈报社工作,记得报到的日子正值寒冬腊月。那天天还没亮,从老家农村起早到县城车站搭车,坐在那满载旅客的老客车里,冻得闪。

老客车出了车站,就在雾里一路摇呀摇呀,晃呀晃呀,速度非常慢。一会儿,好像听人说“过了麻桥”,又过了一会儿,这台“老爷车”就别别扭扭地停在了路边。这路边大概只有几户人家,雾没散尽,看不清楚,车里挤挤卡卡的也没心情去细看,只感到这是一个小小站点,车门刚打开,外面买了票的人不要命地往车上挤,有的甚至从车窗恶呲地往车里钻扒,这时就听在县城始发站上车的坐在车上挤得有些受不了的人发牢骚骂娘:“朱店这个芝麻大点的地方哪来的这么多鬼人,在这里停个什么车,他娘的,挤死人了!”

这要算是我第一次接触朱店,也是朱店留给我的最初印象,我就是这样记住了朱店这个名字!

那时社会治安不好,柳界公路客车上小偷猖獗,还经常发生抢劫,坏人横行,一条柳界线几百公里,家乡浠水为此含恨蒙羞多年,至今外地人说起浠水还揭那时“浠水土匪县”的伤疤,疼呀!

那时到黄州主要是走柳界公路,来来往往次数多了,就熟悉了,出了县城就是麻桥,过了麻桥就是“芝麻大点地方”的朱店,再过去就是夏凉、王祠、竹瓦,过了上巴河大桥就出了家乡浠水,属于当时黄冈县的地盘,一路上接着就有上巴河镇、孙镇、陶店和路口等等,我后来就想,从浠水到黄州这一条柳界公路一一尽是麻骨马路,七弯八折,怎么看怎么想就像小时候老家稻场上玩马戏的人“啪”的一声甩向空中的那条长长的由旧布条搓成桐油浸过的老鞭子,它在空中太阳底下弯曲成了一条蛇,浠水老县城就像灵动在半空中鞭梢上的那块沉甸甸的铁铸箭头,麻桥、朱店、夏凉、王祠就是鞭子中间挽成的几个小结结,中间的竹瓦、上巴河、路口呀要算上面的几个大结结,老客车在上面摇呀晃呀,来来去去,像大蚂蚁在一条老黄龙背脊上艰难地爬行。现在想起来,那时真落后呀,搭客车无论是从浠水县城老车站到黄州还是从黄州老车站回浠水,最快至少要在又挤又脏的车上摇晃两个多小时,真的是苦不堪言,在现在看来实在是有点不可思议,那时班次少,能搭上车还很不容易,买票还要站很长的队,有时赶时间不得不找熟人开后门,那售票员恶声恶气,神气得不得了。客车在沿途竹瓦大点的站点靠站还好点,坐车的人有上有下,还能松动一下喘口气,最烦的就是出县城不久在“芝麻大点地方的朱店”停靠,不知哪来那么多搭车的人,满车挤得紧棒棒的人不仅没下的,到朱店还尽是往上上的,像“加塞子”样,真是挤死人。

车上五乡八堡的人经常发生矛盾纠纷,骂骂咧咧,甚至动手打架,特别是热天,人挤人,又没空调,那简直就是活受罪。我回浠水多搭车也多,算是领教够了,所以车子一到朱店,停下之前就作好准备,坐在位子上把双脚蹲得稳稳的,两只手把前面的椅背抓得紧紧的,作寸土必争状。所以一搭车就很烦很头疼朱店这个“芝麻大点的地方”。后来慢慢地习惯了,在车上没事逐渐关注这个让搭车人头痛的地方,发现这里的路两边人家那时真的不多,房屋多半很破旧,街不像街,镇不像镇,就是路边搭车的人特别多,特别脏……

这就是我那个时候看到的当时的老朱店的真实情况。实在没有什么好的印象,就是那种又脏又穷又落后让人不上眼不上心甚至很看不起的农村的一个小塆子。从县城上车的人称其“芝麻大个地方”还真没歪曲它,有一点真的,那就是“不知道哪来这么多搭车的人”。我现在仍用当时搭车人用“芝麻大个地方”来形容当时的老朱店虽然显得有些不恭不敬,但也没有更形象的比喻更能逼真地描绘当时的老朱店的不堪。

我这样说,虽然是当时县城始发站搭车人烦当时在朱店这弹丸之地的搭车人多,给本来就很拥挤的客车恶呲“加塞”让他们苦不堪言的诽语,我想今天心怀包容的朱店人不会发火上怒。

(三)

其实,朱店那种不堪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后来的日子里也在不断改善,我每次经过朱店稍一留神,就能够感觉到它在静悄悄地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柳界公路经过几次大动干戈开肠破肚式的裁弯取直和加宽,变得宽敞好走多了,在我的记忆里其嬗变首先是由麻骨土路变成全程水泥路,后来又由水泥路改造成柏油沥青路,路两边绿柳浓荫,一幢幢标志农民日子越来越好的农家小樓房小庭院越建越多,那些寒碜且散发着穷气的破旧土砖瓦屋被逐渐取代;从家乡浠水县城到黄州的班车往返班次逐步增多,摇摇晃晃的“老爷车”换成了豪华大客和有冷暖两用空调的中巴,漂亮的私家小轿车也一天天多起来,来来往往的各色豪华车辆如巴河上春天溯流而上或顺流而下的彩斑鲤,柳界公路成了当时乘车人特别享受的一条美丽风景长廊。车多了,路好了,搭车人再不受拥挤之苦,没有搭车之忧,人们对“芝麻大点地方的朱店”非但再无烦无恼无怨了,相反车一停靠在朱店,乘客还会笑靥如花抓紧几分钟的停靠时间,跑下车从路边小摊贩那里兴高彩烈地购买一些土特产或便宜时鲜蔬菜带回去,那些提篮小卖的农家女一边叫卖一边将热乎乎的卤鸡蛋、面窝、油条、包子或炒熟的蚕豆瓜子花生等小吃,从车窗外热情地递到探身窗外的乘客手中,欢声笑语把个小站活生生炸爆了棚。再后来黄冈有了铁路和更多的自驾私家小车,搭车出行就更加享受了。这时,宽而平坦、风光如画的柳界路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搭车出行更是今非昔比,六个字:“宽松、舒适、便捷”。无论是从黄州回浠水还是从浠水到黄州,就像在家里上下班一样,拎起袋子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想什么时候回就什么时候回,车多得很,过去车少乘务人员男的是大爷、女的是姑奶奶,态度生硬,牛逼哄哄,后来反过来搭车人成了上帝,他们就像是从长时间连绵阴雨的极恶劣天气里迎来了永远的艳阳高照,霞光漫天,朱店这一段路柳界路让人感到阳光分外灿烂,还没等到停车,车上的人就开始准备购物的零钱。朱店小站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快乐驿站。当然,变好了的不止是一条柳界路,一个朱店小站,我那时虽然仅仅是路过,只是透过车窗看窗外的朱店,我的脚还没有真正踏上朱店的土地,算不上真正到了朱店,更谈不上了解与时俱进的朱店的变化。只是凭一叶预见大地之春,一孔窥管世间之美。

(四)

在后来改革开放的若干年里,从县城到黄州的柳界公路在麻桥处还没有向左分岔直接跨过下巴河大桥到黄州的葛洲坝大道,当时往返浠水和黄州的柳界公路途中所看到的朱店,虽然变化不小,改变了像我这样的老搭车客的看法,但朱店真正让人刮目相看的大约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初期和中期。

我记忆特别深刻的是,好像是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末,从县委办公室下来了一个写“大材料大报告”的文弱书生主政当时朱店乡的工作。

这人叫高迎涛,我熟悉。当时在黄州听说他从县委办公室下到朱店当了朱店乡的党委书记,我不禁为他捏了一把汗。因为在我心中写材料的文人毕竟只是在纸上写写改改,舞文弄墨的手治理和领导一方疆土谈何容易?我不怀疑,如果下去当个副手沉淀几年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再担任主职,主政一方,他可能会很出色,但他突然空降,县委将朱店一方天交给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出身的他,怎么不让人担心?

没想到秀才还真能成就大事!

大概就是两三年工夫,他就把个积贫积弱的老朱店搞得井井条条,像模像样,旧貌彻底换了新颜。特别是他搞的那个“百店兴乡”战略,当时在整个黄冈都很有影响,接下来沿柳界公路兴起的十里桃园建设影响更大。我回浠水时路过朱店,春天这里沿柳界路的村塆,几乎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是桃之夭夭,山山坡坡,条条地岸田埂都桃花似锦,蜂声嗡嗡,鸟语花香,个个村塆都是桃花盛开的村庄,人们看到的是笑脸在桃花丛中绽放,歌声在桃树林里荡漾;春之仲,绿叶托着成形的青乎乎的嫩果,夏之初,那缀满枝桠羞红了脸的拳头般大小成熟了的红艳艳桃子,脆生生,甜蜜蜜,一篮一篮、一筐一筐压断了田埂地岸,朱店沿柳界公路两边绿荫里姑娘、嫂子卖桃子的摊便一眼望不到头,十里桃市快把车水马龙的柳界公路两边压撇了。路边到处是从车上下来尽情品赏和购买鲜桃的人,树荫下,姑娘嫂儿好听的叫卖声,买桃子的人的欢声、笑声和赞叹声,不绝于耳,那时节,一整条满是生机和活力的朱店柳界路二面的桃市就像一条流淌着欢乐的河,朱店的名子响遍了几百里柳界线,车上的人南来的还没到上巴河,北归的还没到麻桥、便想着到朱店路边买桃孒。

朱店因此又盛及一时,成了著名桃乡。



(五)

后来从浠水到黄州的国道改到了从麻桥往左到闻一多故乡巴河古镇,从古镇旁边擦身而过直上下巴河大桥然后就到了南湖,进入了黄州。这条由宜昌葛洲坝集团公司修建的被叫做葛洲坝大道的半高速公路沉沉一线穿珠,减去了许多不必要的弯弯绕绕,只需四十分钟就从浠水直接快捷地到了巴河对岸的黄州和江那边的鄂城,到武汉也近了很多。

自从葛洲坝大道建成通车后,我回浠水或从浠水到黄州就没有再经过柳界公路朱店段了,就再没有再见到朱店了。我想,过去从浠水到黄州和从黄州到浠水的车绝大部分分流了,久违了的我那老朱店一定变得非常冷落和寂寞了……

所以人们说起朱店来,我只有以前那段相对比较漫长的老朱店的那些由衰到兴的段代式的记忆,只是印象里的朱店再也不是最初的那个“芝麻大点地方的朱店”了而已了,对后来至今的朱店是什么样子一无所知!

当然,朱店在几十年前的那个年代在我脑海里打下深刻烙印的,除了名噪一时的由县委办公室的那位文弱书生“百店兴乡”战略带来的一座很具灵性且很繁荣的朱店商业小镇和柳界公路朱店沿线春季里十里桃花香,夏季里十里桃果红,十里新桃市以外,还有至今一想起来就满口生津的很想吃这一生都很难忘的“朱店粉丝”!

那是那次在朱店实地采访“百店兴乡”战略从构想成为现实的的全过程情况,以及探索这个最初令乘客厌恶唾弃的地方何以一下子成了人见人爱的沿柳界公路一线几百里一颗耀眼明珠的奥妙。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这里的一切让我非常激动,这一切让我看到了家乡一个真实的朱店,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书生,小看舞文弄墨的读书人,认定真正能办成事办成大事、能行稳致远的还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人。知识决定命运,改变命运,改变世界。这位书生后来政绩伴着官阶和荣誉一路飚升,先后出任蕲春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黄州区区长、区委书记,最后官至黄冈市政协副主席,可谓功德圆满。前不久有亲著的反映一生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的成长和从政经历的长篇自传问世,为后来人留下了一份不可多得的地方政鉴和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当时在朱店乡任上的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他当时在朱店柳界公路西南边那面半山坡上的朱店乡政府食堂陪我吃的第一顿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时招待客人可不像若干年后讲吃讲喝,动辄山珍海味,美食佳肴,再不济也要把大鱼大肉翻出新花样、整出新名堂来,几百上千块钱一桌。那天桌子上的菜基本都是食堂师傅从自己食堂菜园里扤来的,极为普通的农家饭,色香味俱佳,其中像样点的是一盘子浅汤粉丝烩猪肝。这个粉丝猪肝让我吃得不想放下筷子,真的从没吃过这样的好菜,那粉丝的口感是那样纯那样爽,软软的,绵绵的,根是根,缕是缕,相互不粘,汤色清亮,粉丝、猪肝、小葱花色泽分明,品相极佳,又香又鲜,口感说不出的好,一点不稠不糊。书生自得地笑道:“好吃吧,这是正宗的朱店粉丝,在别处很难吃到,市场有不少冒牌!”是呀,别的地方的确是无论如何也吃不出这个味道来,做出来也没有这样清爽的品相。饭后我特地到后厨向大师傅讨教这道菜的的做法,师傅笑了,说:“做法简单得很,一把粉丝半斤肉肝加上一勺子猪油,一炒一烩,再撒点葱花蒜蓉出锅就行了,但一定要正宗的朱店粉丝!”后来我回家将这道菜的做法传给了我的母亲,每年回家过春节吃年饭都做这道菜,但有几次硬是吃不出那个味儿来,一问,原来买的不是正宗朱店粉丝。只好怏怏不甘地放下筷子,母亲见此就说她跑了好几个地方,都买不到真正的。朱店粉丝,只好将就了。后来才听说,那些年没到春节,朱店粉丝没出厂门就都被作为家乡贵重的士特产珍品,让人作为年礼拿到武汉送给重要的往来户了,造成朱店粉丝供不应求,市场缺货,假冒朱店粉丝乘虚而入,不是真正的朱店粉丝就自然没有那样的好味儿了。好在后来产量增加了,加上社会送礼的风向变了,正宗朱店粉丝好不容易又回到了市场,成了我家节日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主打菜,至今依然如此,特别是年夜饭一家团圆的酒桌子上!

如今朱店豆制品公司年生产绿豆粉丝100吨,豌豆粉丝200吨,蚕豆粉丝100吨,马铃薯粉丝80吨,红薯粉丝50吨,年产值2200万元,每年向国家缴纳税费66万元。公司拥有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一批技术人才,2020年5月获得“中国口碑评测·优质农产品诚信供应商”,2021年3月获得“三信三优3.15消费者可信赖企业”,“全国绿色无公害有机健康产品”。2021年4月获得“全国食品安全卫生双达标企业”。还获得“全国质量检验稳定合格产品”。每年与“盛百客”、“黄冈黄商集团”、“浠水黄商洪都店”、“浠水商场”等超市签订了一系列的商品购销合同,与福建“又一城”平台签订了合作战略,于2021年10月16日与“小爱联盟”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把诚信和服务放在首位,"朱店粉丝″是地标产品的招牌,也是百姓舌尖上的好口碑。



几十年未见,当年柳界公路上的老朱店“百店兴乡”的百店还在么,朱店小镇还像当年那样热闹繁荣么,十里桃林桃花还是一如往常地年年开年年红么,那里的桃花依旧笑春风么,那当年在柳界公路两边的桃市还是当年那般兴旺那般热闹那般风景独好么,那摊上的桃子还是让人那样口谗那般令人口舌生津么,当年就想见却因忙于公事一直没有见到的朱店粉丝的产地如今怎么样,超市赫然在目的“湖北省浠水县朱店粉丝厂”到底建在当年朱店老乡的哪里呢,现在的规模和生产量一定很大了吧……

学建、劲松二位先生突然送给我这样的好机会,带我去看那个做梦都想的朱店,怎不叫我高兴,那澎湃在内心的兴奋之情又何以能够自抑呢!

(六)

话说接到学建和劲松二位先生的邀请电话后,就止不住思绪如潮,几十年前的朱店给我留下的记忆放电影一样浮现在眼前:

第一次到黄州上班在拥挤的客车上与“芝麻大个地方的朱店”初相见,后来多少年每次从这里路过时的“烦恼”与“不堪”,再到改革开放若干年后在车上看到的柳界公路两边朱店点点滴滴的变化,以及后来深入采访当时“百店兴乡”使这个曾经不堪的地方脱胎成为几百里柳界路上的一颗闪亮明珠一一一个仅次于历史名镇竹瓦、上巴河规模却非常精致的年轻特色风情小镇,还有沿柳界路两边起伏丘陵一带的十里桃园、十里桃花、十里桃市,还有越变越宽越变越直越变越平坦越变越漂亮的坐在车上令人心旷神怡、看在眼里让人舒服欣喜莫名的柳界公路“十里百锦朱店长廊”,包括座落在柳界公路西南边朱店小镇新街后面的山坡上当时的朱店乡党委政府那片永远向阳的半山院子,以及院子里格局清奇朴实的几排黑瓦土砖白墙、彰显着务实精神的朴实平房,这些让我当年在那个寒冷的冬天感到是那样清新和温暖,一辈子都忘记不了!

(七)

其实,在我的概念里,这些都属于朱店乡,包括朱店粉丝厂和朱店粉丝也都是朱店乡的,并不知道朱店乡还有一个朱店大队(现在的朱店村),一个大队有这么好的队办企业,能够生产出这么好的粉丝产品,更不知道朱店乡的乡名来自于历史悠久的我们即将就要前往的朱店村,其实那时老朱店乡管辖的有好多个村(当时叫大队),虽说是小乡,小乡其实也不算小,地盘很大,坐着小车够一跑,要说正宗的朱店,大的当然是朱店乡,真正文化意义上的朱店应该还在朱店村,历史文化的根和魂在朱店在当年的朱店大队,朱店的血缘血脉来自那里,朱店乡乡党委和乡政府所在地在朱店村的地盘上,这是没办法的事。为了好懂,打个不贴切的比如,就像我们伟大祖国现在的首都在北京一样,到首都大家都知道去北京,因为地球人都知道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哪个还在意那里还有个北京市,除了北京人,到首都去谁还记得北京有个北京市,更不会没事找事到北京市委市政府去!

这样一想,就纠结了,那明天要去的这个朱店村又在大朱店乡的哪里呢?虽然可以肯定至少它就在老朱店乡附近,但具体的地方或说得更直白一些我们首先要去的朱店村的村部在哪里呢,当年采访反正就没听说朱店乡还有个什么朱店大队(村),更谈不上去过,这就让人费猜了。朱店村究竟在哪里,第一站要去的村部方位何处,想来想去也想不出个究竟,反正明天坐在车上跟着学进先生和劲松先玍他们去就行了,庸人自扰,紧想个么事?关键是搞了大半天说的全是老朱店乡的事,“乡愁”了半天所“愁”的也都是老朱店乡的事,究竟与朱店村有多大关系?与朱店村沾边不沾边?如果是一毛钱的关系也没有,心里多多少少免不了还是有些失落和遗憾。想来想去,最后就想到那些朱店往事乡愁即便与朱店村不沾边,阔别了几十年的老朱店总还是在的,哪怕是去走一走也是好的,这样一想就不再纠结不再想了,心里就安然了。问题是,我这个人有个特别不好的毛病,一有点事就爱想,特别是遇到即将要见到的好多年都没见到的老熟人老地方,大脑就爱提前介入,就想分别这么久、这么多年,这将要见到的老熟人是不是还是当年的那个好模样呀,是不是像我老得连牛肉也咬不动呀……那将要去的那么熟悉的老地方变没变呀,变化大不大呀,还找不找得回当年的那些难忘的记忆呀?这胡思乱想一开了头就像破了口的堤坝,奔腾汹涌的水就如收不住缰绳的野马,特别是到夜静更深,越发如此,不想不行,不想头脑就一片空白空得痛,就失眠睡不着觉,想多了想累了无非将所想带入梦乡。这也是几十年形成的改不了的沉疴顽疾。没办法,就随手拿起一本《海底两万里》,躺在床上就着灯翻书等天光,等着天明吃了早饭到朱店去,开开心心地尽情享受那旧地重游之乐!



(八)

接连几个小小雨雪天,第二天早上雨过雪住天晴,上午天上虽然出现了一些太阳花,冬腊月的天气,还是有些冷雾朦胧,天地间早早的就呈现出旧历年正款款而来的气象。

真是个出行的好日子!

我们的车子从县城南财政大厦停车站出发,一路沿着新柳界公路向北而去,车过麻桥不远,大十字路东南西北四方出现了现代化大交通严格的红绿灯管控,向西往左是去黄州的葛洲坝大道,向右是过白石山可到关口。余堰和县城的沿河公路,直行往南过浠河上的大桥向前则直上国道麻竹高速公路入口收费站。我们的车子既不向左也不向右,径直过红绿灯向北上老柳界公路。虽然说是老柳界公路,多年未走,给人的印象焕然一新,又宽敞又平坦又漂亮,全线都是沥青,路面乌光闪亮。变化太大了,首先是路变得更好了,路两边楼房接着楼房,几乎看不到多少过去的土砖瓦房平房,偶尔看到从树林中的村塆某个角落露出一处当年的旧红砖瓦屋,感觉是又稀奇又新鲜,就像是考古工作者突然发现了珍稀的名贵古物,又是惊喜又是兴奋。眼里和心里有说不出的温暖。柳界公路原来是通往黄州武汉、麻城及红安的一条主干省道,进入大交通时代以后,公路交通变得四道八达,到武汉和黄州有了更好更快的高速公路可走,我以为这一段老柳界公路肯定衰败冷落人车稀,不成想依然是车水马龙,只是路更好了车更漂亮了,好得往昔无法相比,这一路也印证了进入了新时代的浠水,,处处都是新的发展景象,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连按常理应该是衰败冷落的老柳界公路和它的两边也是如此的日新月异,蒸蒸日上,一处不落,衰败消亡的只是落后的过去。在我这个阔别已久的路人眼里,一切都是新的,都是那样有生气,把我看的惊喜不已,感慨不已,禁不住思绪如潮!

同车的诗词学会顾问九如先生、学建会长和开车的秘书长杨老师,也好像多年没走过这条“老柳界公路”,对沿途的巨大变化着了迷,迷迷瞪瞪跑过了朱店街好一大段路竟然全不知晓,一直到后面的大部队到了朱店村村部好久,还不见我们这车先头部队到达村部,有人担心我们迷了路连忙在手机里发“寻人启事”寻问我们在哪里,我们知道跑过了马,才又掉转车头往转开,搞得车上几个人都快笑岔了气……

哦,这就是朱店,这一段老柳界公路好宽阔,全是沥青街面,路二面店铺林立,与当年相比,不说当年老旧“芝麻大”的朱店小街,就是当年令我流连忘近的“百店兴乡”的朱店新街也无法相比。我没想到这里都属于朱店村,包括老朱店乡党委和乡政府旧址。今天的朱店村村部办公大楼就在穿街而过的柳界公路东边的街边上,村部大楼座落在一个好有乡村振兴范的通透宽敞阳光的院子里。走进村部群众服务中心,那氛围也是满满的秀美乡村味道。

看了朱店村的村部暨群众服务中心的里里外外,再参观村史馆和党建活动中心,与令我欣喜的家乡浠水许多秀美乡村相比,朱店村又有不一样的令人眼睛一亮的外表和丰富内涵,这些秀美乡村一个个虽然都是身怀大美,但各有各的不同的美的特质,各有各的不同的美的丰富内容,但每个村又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很有文化个性,文化一般虽然被称为“软实力”,但在这些地方却让人感到是“硬核"和灵魂,这最让人感到温暖和踏实!

我想,这里应该是朱店村的新村部,这里聚集着反映朱店村过去、现在的精华,同时展示着朱店村更加美好的未来。因为这里太有新时代现代新农村的气息了,太有新时代新农村的文化气息!这里是今天新朱店的核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其心脏!

像北京之于中国,武汉之于湖北,黄州之于黄冈,清泉之于家乡浠水!

老朱店村的村部一定不在这里,这里应该连老村部的旧址都不是,老村部应该在离路边很远的地方,那里应该是别有另一番景象。我猜的一点没错,这里只是老朱店村的属地,村里人手指现在村部背面东北边丘山连绵的远方告诉我,老朱店村村部在那边。新村部是朱店乡撤乡并入竹瓦镇以后,为了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在人口密集的朱店街边新建立的。朱店人有远见有气魄呀,原朱店乡并入了竹瓦镇,乡党委和乡政府也随之撤销了,原来的朱店乡政治文化中心突然一下子消失了,朱店街这么一大片街市等于失去了灵魂,失去了很大的支撑,没有了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了一盘散沙,哀败没落势成必然,而且近在眼前。怎么办?朱店村一班人当机立断,在紧挨街市的柳界公路边及时补位,建起了新的朱店村村部和群众服务中心,使党旗政帜在朱店街上高高飘扬,为这里及时注入了新鲜血液,安上了定海神针,保持、稳住和发展了朱店生机勃勃的大好局面!

朱店村这个新村部建得好哇、建得及时!

这个集全村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于一身的党政综合工作和群众服务大楼,与对面山坡上昔日的朱店乡党委政府大院在地理位置上互为倚角,它们似乎牵手相随,相互照应,踔厉奋进在新的征程上,无形中却有着同工同曲之妙……

朱店街一如既往,成了如今朱店村人改革开放的前沿和更加有活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朱店街依然保持着小镇的繁荣和形象!

这一片繁华闹市成为了新朱店在新时代谋求新突破新发展的强有力动能和新的巨力引擎!

(九)

难怪当年只知道家乡有个朱店乡,而不知道有个朱店村(大队),原来朱店村十多个村民小组绝大部分深隐在朱店街后面的纵深里,一如陶渊明梦中的世外桃源;在柳界路两边只有少数塆组,随着朱店街的不断拓展,人数户头越来越多,小集成大集,街道越来越宽,两边建楼房别墅的越来越多,全部都是临路面街的商住两用楼房,上居下商,后院前街,路成了街,街亦为路,南来北往,车水马龙,都从街上流过。街两边的商铺鳞次栉比,商贸较之“百店兴乡”时更为繁荣,人旺财旺,当年零碎的塆组、零散的人家,几经发展,如今小集成镇。在村的直接管辖下,朱店街成立了一个社区,社区成立了行政管理机构和党支部,就像一个直辖“市”,当年的村党支部改成了村党总支,下管三个支部,一个是街道社区支部,另两个是村组农村支部,这就大不一样,小镇大村相容,美镇美村互应,农商兼备,商农携乎,城乡一体化的格局水到渠成,乡村振兴、镇村比翼齐飞,共振共荣,共同缔造,共筑文明富强新朱店,一个具有中国范的社会主义特色秀美乡村像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闪亮在南家山、寅仰山和茅草山三山之下、柳界公路线旁!

朱店老镇展新姿,新村更好看!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走马观花参观了朱店村新村部漂亮的里里外外以后,又浮光掠影地看了人来车往的朱店街,之后,从村部左侧顺着一条龙形上游的黑乌乌的沥青路正式进入新时代的朱店村新农村。真是个人杰地灵的好村子。从地形上看,这个村的绝大部分都在村部和东北朱店边街的背后,好长的一线楼房背面就像一条有形的灰色屏障把公路上的车声和街上的市色人声牢牢地隔在了外面。这后街长长的背影下好长好宽一条垅,秋收留在田里的长长谷蔸子一把把泛着银光,从波光粼粼的垅田里,就可见这条高产垅田生产时节的好水成,收获时节的好收成。

进入真正朱店村秀美乡村的沥青路从这条横卧着的长垅的垅腰中穿过,两边丘陵里的塝田山地半弯成一道道半轮新月,内面绿悠悠的油菜像灵动的翠玉碧毡铺满田地,长势喜人,镶嵌在路边塝田梯地间的渔塘波光闪闪,微澜不惊,寂静无声,这村的静美与前不久看到的大美郭毛岭村似乎又有许多的不同,这些不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这条黑色环村大迂回主干沥青路顺着两边丘陵沿茅草山、寅卯山、南家山下往上蜿蜒穿过两口塘以后,就到了韦家下塆,农家的小楼房一栋一栋,就像春播时从一位老庄公手中撒出去的金黄稻谷,依丘就塝有序地散落在路边的竹园树林前,我们在老书记的带领下走过一段坡路到了几户人家的大门口,老书记就是这个塆的人。这个被人称为朱店村第一塆的韦家下塆不同一般,塆头一棵高耸挺拔的老枞树在此仿佛一树擎天,小孩子一怀抱不住苍劲树干就像长箭一样直刺天穹,粗大劲拔的主干数丈高,中间就没见一个枝桠,一直到树顶才见满是绿色松针的树冠,那树冠就像如今流行在那些有范的外表强悍的帅哥帽儿似的盖儿头,这棵古枞怎么就像如今两米高的“高富帅”那样长得那么帅气那么有范?从树下朝树顶上一望,我就一惊,无形中就跳出一个想法:仅凭这树这朱店村在气势上和人气上就能得满分!

再朝这树的对面望去,不远处就有三座肉滚滚的染了浓墨一样的山,由低到高一座一座像经过上天的精心挑选和安排,一步步向上环抱着这一大村塆向着天上的云雾而去,这三座山就像三名忠诚卫士紧紧护卫着山边山下那些树丛里好宁静的黛瓦白墙人家,包括我们此时所在的韦家下塆。

这样的好风水上哪里去找?

这三山像故乡许多地方的山一样,不仅有灵牲而且有故事。

就说与下面茅草山手拉着手的寅卯山与南家山吧。

传说中,两山本来是当地大族南家的两座私山,一座叫大南山(即现在的南家山),一座叫小南山(即现在的寅卯山)。这大南山巍峨雄伟,且资源丰富,而小南山又矮又小,不仅比不上大南山雄伟壮丽,相较大南山,它就像个干瘦的小老头,资源更是与大南山无法相比。南家有两个儿子,大儿经商,小儿务农;大儿狡猾,小儿老实。父亲临终前留下遗嘱,将大南山分在了本分老实的小儿子名下,小南山就分给了有头脑会算计的大儿子。本来老子分家的时候,本意是想老大脑子灵光好使经商又有不薄的积蓄,小儿子本分老实则没什么家底,将大南山分给细儿明摆着就是为了帮一下弱小的他一把,量来大儿也不会有什么意见。万万没想到的是,老父过世尸骨未寒,霸道刁钻的老大却无视父嘱强占了大南山,这大南山本身就比小南山高大巍峨,加上风水又好,资源得天独厚,到了老大手里以后,就越发出落得壮丽峻峭,老大凭借这大南山的好风水好资源,自然发家更快,而小南山本身比大南山就生得矮好几个山头,先天不足,资源有限,本分老实的农民工弟弟日子自然过得艰难许多。是年天干大旱,田地颗粒无收,弟弟一家眼见得日子过不下去了,老子当年临终时曾拉着兄弟俩的手,留下遗言,希望兄弟二人有难时都要相互关照,特别是对本分老实的兄弟,老大要多拉一把。老大这时虽然动了侧隐之心,有出手帮助兄弟之意,但无奈惧内,那嫂子原本是个一心只顾自家发财不顾他人死活之恶妇,她不仅拒绝向小叔伸出援手,还讥笑小叔无用。那天晌午,红日当头,这恶妇正出言不逊,讥笑弟媳,她指指自家的大南山,又指指弟媳家的小南山,不屑地道:“你还说么事,你家连山都不长,还指望别人来帮你?”也是巧,自南家这兄弟俩分家后,大南山是长了又长,快高耸入云了,老大一家更是富爆了,而这小南山经历一样的雨雪风霜和阳光露水,就是死也不长,且资源枯竭,主人的日子每况愈下,遇上灾年就揭不开锅了。恶妇讥讽之语愈来愈是尖酸刻薄,说得兄弟媳妇无地自容,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想寻短见。恰在这时,从黑暗中走来一银须白发飘飘老叟,安抚道:“别难过,别灰心,小南山一定会超过大南山的,今天寅卯二时就见分晓!你们的家运会好起来的!”第二天天亮,旭日东升,就见小南山紫气东来,果然长到了与大南山比肩的高度,而没几天一场山火把大南山烧了个精光,老大家从此道中落,兄弟的家境一天好一天,当年梦中得仙人指点的兄弟和弟媳,在关键时候向老大一家伸出了援助之手,帮他们度过了难关,从此这本是一家亲的兄弟俩又和好如初。

“劝人莫笑小南山”成了人们善小扶弱的口头禅,这个故事在三山下流传至今,成了滋养朱店人不笑弱小助人为乐美德的传村厚家之宝。

在朱店村,说到如今的好村风好家风,人们还忘不了给我们讲这个来自大小南山的故事。也许是为了永远不让子孙们忘记,从那个很久的古代起小南山就改叫了“寅卯山”,而大南山后来就改叫了南家山,表示南家世世代代一家亲,三山下的朱店人永远和睦团结如一家人!

这就让人不敢小觑的朱店!

说到朱店这个名字,村里人说,很久以前,朱店并不叫朱店,没有这个地名。这里是个闭塞的峦荒之地,十里八乡没有一个教书育人的处所,愚昧落后是这一带最显著的特征。

为了教化后人,开启世代文明风气,有一天三山下来了个姓朱的教书先生,他来此地走家串户劝导农家送自己的子弟上他创办的私学。他在办学育人的同时,在私学附近港上的古石桥头边的柳荫下还专门开办了一个专营笔墨纸砚的店铺,方便在校学习的学生。几年下来,这一带重教崇文之风大盛,不仅民风变得淳朴和善,很多农家的子弟通过读书还考取了功名,在外做事。

为了铭记朱先生的恩德,人们当时就把朱氏文具店称作朱店,再后来干脆把这三山下方圆几里地的范围统称为朱店,朱店代有才人出,耕读传家的烟火几百年旺盛不息。解放后更是如此,出了很多有知识像样儿的人。几十年来,乡、大队、村行政区号虽然走马灯似地变动,风车一般地转换,无论怎么改怎么变,“朱店”二字却始终没改没变,建乡时叫朱店乡,朱店的范围更大,改大队时朱店还在,叫朱店大队,大队改村时,朱店依然涛声依旧,叫朱店村,变的只是乡、大队和村,不变的是永远是朱店!

朱店永远在前面!

之所以这样,主要是朱店的历史文化底蕴太深厚了,它的根扎在人心深处和骨子里,根深叶茂,每次分分合合,上面不是没有改的动议,但朱店人不愿改,他们说不能改,改不得、民心不可讳,上面顺民心,就不敢改,有人即使想改也改不了,现在列入国家地名录更是坚稳得如磐石一般!

老朱店乡并入了大竹瓦,乡消失了,但朱店还在,老朱店大队撤了,又有了朱店村,朱店仍然在,变来变去,朱店变得更实在了,更具体了,朱店实至名归,回归了本位。拿这次到朱店村来说,我就见到了几十年前都没见到的真正的朱店,这回算是见到了真正本真的朱店,“见到了真佛”,能不亦乐乎?

真的是不虚此行!

(十)

如果以将近半个世纪以前划线,前面说到的许多事都是过去见到的老朱店的事,如今眼前见到的则是新朱店,是原汁原味地地道道的朱店村!

老朱店有老朱店值得回味的方方面面,新朱店让我感受到了老凤新声,看到的则是老朱店在新时代惊人的新变化和新发展!

大概念上的朱店的新变化新发展因篇幅关系今天就不去写它了,我在这里只能是把且行且看到的拣重点的说一说,朱店街和柳界公路朱店段的大致情况在前面已经说了,不再重复,现在就再接着上面的说一说我在朱店村看到的纯粹的秀美新农村这一块。

农村这一块是秀美朱店村的主体部分。

如果把通村通组通塆的道路说明白了,秀美朱店村之大概就说了个八九不离十。

说来并不复杂。,前面说的那一条黑色沥青主干村道从朱店街上新村部右边的茅草山、寅卯山、南家山三山脚下绕过,在接近寅卯山、南家山时挽了一个大大的黑色倒“∩”,这“∩”随山就势两头搭在弦一样的柳界公路朱店街的南北两端,就像一块很大的马口型磁铁一样把十多个塆组吸在了这只大马蹄的前端、后端和两侧,中间圈着的尽是高产的垅田和塝田、塝地,以及一方方镶嵌其间的清水池塘,还有一处处竹树掩盖不住的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美楼靓组新塆,塆中树下绿荫场里有许多曲廓廊坊长亭和舞榭歌台,流动着温婉的古香古韵。

在一个地势高朗的叫韦中塆依高就低而建的一片星散的楼群里,有一户平常人家的别墅坐落在一个大院子里,院墙精美的栏杆都是用不锈钢管做的,造型新颖大气,在三面通透的院子里,桂花树下几个婆婆和她们的子媳、孙儿们正围坐在烧得很旺的火炉旁取暖,火炉上壶里的水烧得冒跳,雾气汤汤,她们喝着热茶嗑着瓜子,谈天说地,好生自在悠闲,安康喜乐,这一大家子在这三九天让我感受到了朱店村冬天里的春天,感觉到了什么叫做温暖和幸福;这院子正中木工匠人正忙得热乎,身边木料摆了一地,原来这户人家在装修房子,准备迎接即将从外面城市打工的家人们回家过年。弯向右边的沥青主干道在这家大院门前分出一条彩虹道岔路向下而去,从一偌大观景塘边伸向对面山坳上的人家。在院子下面石砌四周的鹅蛋形观景池塘右边又分出一条绕着池塘的弯道来,比肩连着从池塘岸边水里做上来一条仿古雕廊栈道,栈道贴着道路右边一片半月型开阔地,整理得很干净,是个小广场,广场头边半披下有一仿古长廊,供村民茶余饭后没事时前来转悠;上面是一道弯曲的岗岭,不少村民的楼房在竹园丛林里露出白壁红墙碧瓦,其古色新风流韵实在难以描述,只觉得即使再曼妙的丹青用在这里也会为之失色,然而最吸人眼球的还要算从步道前路边伸向观景池塘上的那座古亭。村里人说,每天早晨和傍晚有不少村里人前来散步坐在亭子间聊天,夏天早晚前来就着沁凉的塘水和悠悠轻风坐在亭子间乘凉说笑的人就更多。据说像这样供村人休闲漫步的长廊和亭阁全村一共有五处。

顺着观景池塘岸边步道绕过去,几棵老香樟树的怀抱里有一处红色院落,院子里是一连三大间明三暗五红砖瓦房,白色屋飞上还保留着那个年代的口号标语。看得出,此屋外观上经过精心修复打造,整旧如旧,保持着当年的风貌,它最能勾起人们对往昔的回忆,令人流连忘返不已。

朱店村曾经也是一块红色革命热土,屋内陈列着不少红色文物。原来,这里既是村里的一处红色纪念馆和红色教育基地,也是朱店村党总支下面的一个农村党支部所在地。

这里的红色文化和新时期的党建工作非常引人入胜。

回头沿观景池塘外环路回到塆边主干道上,前面拐弯处又是一处画墨飘香文气洋溢的百姓文化广场,广场对面靠近一长满松杉的绿色山峦前有很大一块露天宣传银屏,这是村里的几个重要宣传重地之一,老百姓早晚在这里就知道国际国内的新闻和天下大事,广场南北两边白墙壁上尽是反映朱店村现实温馨生活的淡雅水墨。广场南头壁画前还有各种彩色健身器材。傍晚霓虹灯下婆媳姑嫂姐妹们早早地吃了晚饭便风风火火前来跳舞健身,南家山和寅卯山前霓虹闪烁,火树银花,轻歌曼舞,广场文化深深融入朱店人的好日子,迷人的文化流风暖了村人,醉了游客!。

村里人说,像这样像样的文化广场全村一共有五个。

(十一)透过冬日塆边路边朗木疏林,在这一处文化广场可以看清对面靠南面北由西向东步步登高步步牵手的茅草山、寅卯山和南家山,三山近在咫尺,触目可及;三山文脉交相辉映,仿佛一切都是为朱店而来为朱店而生。

沿着这处文化广场边迷离斑驳的沥青主干村路而下,在紧靠路北被削去了大半矬山只剩下一块山墩子上有一片似乎是在那个年代的房子,我万万没想到在这里,我见到了让我心系心想了几十年而一直没有机会见到的朱店粉丝厂。

那是在我们顺着主干道上一处拐弯溜坡下来的时候,湿漉漉的沥青路紧贴着右边一溜围墙顺坡由上向下延伸,围墙尽处的右边突然又岔下一条柏油路来,侧回身一看,靠内是敞开的两扇霸气的铝合金大门,右边高高的门壁上挂着一长方形大招牌,上书“湖北朱店粉丝食品制品有限公司”,白底黑字,赫然入目,分外抢眼,心里不禁又是惊诧又是喜悦,哦,几十年来一直在念的朱店粉丝厂原来就在这里,那好吃的粉丝烩猪肝的粉丝就产在此地!

我迎着进门的柏油坡道三步并作两步直奔厂内。



迎面的生产车间是一排两层楼房,简朴厚重,一副历经沧桑不改其高贵品质的横样。厂区干净卫生,在几十年的记者生涯中我曾跑过许多食品加工企业,这里的一切都符合食品加工生产的严格标准要求,厂房外表虽然保留着那个年代艰苦奋斗的印记,但内里却很有现代企业管理的气息和那个年代勤俭治厂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勤俭节约。一点不张扬外露,主要生产流程依然保持手工生产的传统作法,连体制都是那个年代的集体所有制。这令我感到分外震惊,那个年代的老牌队(大队)办企业至今风骨犹存,风采依然,不说全省全国,在家乡大浠水恐怕也是一枝独秀,很难找到第二家,这又使我这个当年大集体时代在公社企管会工作过的人,心里倍感亲切,仿佛又回到隔世的当年,那个年代很多难忘的有关乡镇企业的往事涌上心头。看到从那个大集体时代过来的朱居粉丝厂今天仍然风采依然,我如见隔世的故人,好像又看到了那个火红年代的影子,那时的乡镇企业“针尖削铁”的创业精神,那一代人为了幸福的今天不舍昼夜无私奉献甘心情愿无怨无悔的国家主人翁风貌和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又历历在目。这里的一切很符合我的想像,这个历尽沧桑的传统企业的厂址一定是被当年那些不讲条件的朱店社员日以继夜将山头挖平,用扁担箢头挑出来的,然后艰苦创业建起了这个在今天依旧如日中天粉丝厂,几十年了,不要说乡镇企业队办企业,连国有企业几乎也都垮干净了,它却硬是被一代代朱店人传下来了,不容易呀!

只见院子内厂地分高低两块,下面一片低些,是生产区,门前面的空场上凉着一大片白晃晃的粉丝,高处与厂区齐平的一排平房是员工食堂和休息的宿舍,前面的门卫处是办公室,摆满了荣誉,从那些多彩的牌匾上可看出这个企业的悠久历史和光辉历程,它们同时也见证了朱店村这一路走来的昨天和今天,它们还将见证朱店更加美好的明天和未来……

昨夜下了一场小雪,不少地方还结着冰,这一处高地房前一片空场上立着一排排架子,上面挂满了刚出厂不久的粉丝。厂负责人说,前些天一直雪夹雨,天气不好,今天雪后初晴,正好赶凉赶晒粉丝。这也是朱店粉丝的一道天然的传统关键工艺。工人说,如果用烘干机烤,粉丝的味就变了。

整个院子内上下两个大晒场上都是雪一样的白花花的粉丝,那场面壮观漂亮得让人眼花缭乱。

啊,这就是正宗的朱店粉丝!



这里就是真正正宗的朱店粉丝生产厂家和发源地!

朱店村实在不简单,当年许多队办企业都垮光了,而朱店粉丝厂作为集体企业一直永葆集体企业的本色名号不败,成为了黄冈市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其粉丝品质更是保持了不变,当之无愧地被列入湖北省著名地优和地标产品目录。

朱店粉丝不但进入全国市场,还到了国外。它是朱店村村集体经济的支柱之一!

朱店人为拥有朱店粉丝厂这样的企业和品牌而骄傲!

朱店粉丝厂虽然依旧是当年的格局构架,因受地理条件限制,厂区虽然没有多少扩大,但产量翻了好几番,与当年相比,产品保持了百分之百的传统工艺制作和百分之百的原生态,产品质量更是不断提高,每年近百万斤产能,仍供不应求,销售很多依然走的是豪华的礼品通道!

好传统好实在好有品味的朱店粉丝厂,难怪生产出那么好吃的朱店粉丝,当年老书记开山建厂时提出的兴厂“十六字”诀至今仍在遵遁。

在未来的日子里,朱店粉丝厂将迎来百年华诞,成为湖北省百年“老字号"企业了,宋店粉丝也将成为浠水百年品牌。

人生不过百年,朱店粉丝厂建厂史将近百年,它的资格不算不老,但朱店粉丝品牌历经近百年洗礼,产品质地历久弥坚,历久弥新,其文化精神与日月同辉!

今天的朱店人更是像珍惜爱护自己的生命和眼睛一样爱护珍惜它!

朱店粉丝厂的创始人老书记今年年过古稀,他高兴地说,我们朱店村有个好接班人,大家选他当村党总支书记选对了。朱店村在他的带领下这些年发展更快了!

集省党代表、省人大代表荣誉和责任于一身的年轻村党总支书记对朱店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基业十分珍惜,对朱店粉丝这个品牌如视村宝家珍,他说:我们一定会像继承发扬传说中的寅卯山的故事所反映出的传统美德一样,把朱店粉丝作为文化品牌来打造,使这个传统品牌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在朱店粉丝厂隔壁,我非常有幸地看到了当年朱店村的老村部,这里修旧如旧,焕然一新,既保持了当年的原貌不失当年的风采,又给人与时俱进的强烈新时代感,见到它,就想起那个年代的人们大干快上的情景和一心一意为集体的忘我奋斗精神。村部迁到朱店街上去以后,这里便改造成了村老年活动中心,当年的村部成了老一代奋斗者养老怡情修身的天地。村党总支一班人不忘做好这里的党建工作,建立了党支部,党支部在这里开展经常性的党建活动。学习氛围非常浓,政治生态非常好,老人们高兴地说,有党支部在,过去的优良传统就会发扬光大,我们的灵魂就不会丢失!

从老村部再一路下来,靠近茅草山的一条山背上出现了几幢钢构的蓝顶蓝墙钢构厂房,它们十分引人注目。那是新时代村里发展起来的新的农业产业化基地。

智慧勤劳的朱店人具有非凡的远见卓识,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他们建设秀美乡村,始终立足于一个美字,道路美,村庄美,环境美,空气好;发展给济选择产业时,始终坚持环保底线,以发展农业产业为主,影响环境的企业一个不要。在这方面,村里在外的企业家们非常给力,这些年,他们在家乡砸下了几千万元的资金投入,在村里办起了与农业息息相关的支柱产业,为朱店村产业振兴、秀美乡村建设、共同缔造作出了很大贡献。

产业兴,经济旺!

2022年,朱店村村级集体纯收入就突破了七十万元,二0二三年村集体可以实现纯收入过百万元,是继全国文明村十月村之后全县第二个有经济实力的秀美乡村。村级经济一年比一年壮大,村民在乡村振兴、秀美乡村建设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逐年增多!

产业兴,经济旺,村风正,家风好!

这就是今天新朱店的真实写照!



说起这些来,归根结底还要归功到村里崇文重教的好传统,朱店村秉承耕读传家的好传统,读书的人多,在外当领导的多,在外经商成为老板的人也多,朱店村是有名的“老板村”。在乡村振兴和秀美乡村建设的热潮中,回乡参与投资和建设的老板成了柳界公路线上最让人羡慕的人文经济风景!

回顾这些年所走过的发展道路,朱店人得出一个结论,要想发展得好,就要让子孙多读书,读好书,读书人多了,知礼知理的人多了,许多事就好办,谁不说自己的家乡好,谁不想自己的家乡好,机会来了,谁不愿意回来助力家乡,共谋家乡发展。

今日新朱店,秀美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能够走在全县的前列,与老板回乡反哺紧密相连!

我终于读懂了朱店新发展的密码,难怪他们对若干年前的那位来朱店办学的朱先生念念不忘,把寅卯山的故事讲得那么动人,对朱店如此痴心不改!朱店乡不存在了,还要把朱店村的村部搬到改革开放的前沿朱店街上来!

从老朱店到新朱店,我看到了文化的魅力,看到了“耕读传家”家兴村兴业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和力量!

啊,朱店啊,朱店!

你这让我痴心和想念的地方!

你这柳界公路线上的明珠!

(作者 胡国民)

最新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