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 | 出行遐思
来源:学习强国 | 作者:王祖芝 | 发布时间: 2022-06-16 | 735 次浏览 | 分享到:

去年夏天,我回了趟河南省潢川县老家。

那天上午十点多,一个不好的消息突然传来,家属在电话里哽咽着告诉我说:“母亲不行了……”我也犹如五雷轰顶,心想着无论开车、乘火车、乘高铁,还是转飞机,必须马不停蹄往家赶。经过和孩子商量一番,最后决定还是乘坐高铁,先到信阳,尔后转乘短途班车回老家,这样时程最短、到家时间最快。我赶紧购买了最近一趟从北京西站出发的高铁,京广线上一路风驰电掣,到信阳东高铁站用时不到四个半小时;再转乘到潢川的高速约百公里,用时也差不多一个来小时。没想到相隔1100多公里的路程,不到半天时间就赶到了,及时给家人带来了莫大的安慰。

从这件事上,也给我带来了深深的沉思,国家交通事业发展日新月异,方便全民出行,造福于人民,那种幸福感和获得感顿时油然而生。

我的老家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家乡交通的变迁,也是一日千里。从过去雨天泥泞不堪的羊肠小道,到现在村村通双车道的水泥路,公交车每天就有好几趟。记得1993年以前,县城还不通铁路,后来有了京九线、宁西线两条铁路主干线在潢川交汇,普快、特快、高铁最多时达十多趟。以前去趟首都北京需要从信阳市候乘转车,用时达20多个小时,并且列车上条件一般,人多拥挤,特别是夏季,车厢里混合着厕所里散发出来的味道,连同人们身上的汗味、脚丫子味,以及抽烟时发出的味道掺和在一起,真可谓臭气熏天;而现在快车5个多小时、慢车才10来个小时就能直达。另外,106国道和312国道穿城而过,四通八达,已经成为豫东南最大交通枢纽和豫皖鄂交界最大的商贸物流集散地。令人感慨万千,今非昔比。

回眸孩提时代的交通状况,历历在目,感受颇多。因我家所在的村距县城有10多公里,虽然不远,但比较偏僻,交通十分不便,没有一条像样的大路可走。要想进一趟县城相当困难,但也是我们小孩子最渴望的一件事。记得我上初中二年级那年,学校要组织学生去县城看电影《渡江侦察记》,我们别提有多高兴了。下午放学,我们迫不及待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家长。可是怎么去?这可成了个老大难问题。那个年代我们这里的农村一不通公交车,二没有自行车可骑,由家长陪同前往是不可能的,因为家里农活比较忙,大人们根本离不开。要想去,只能步行。这是个唯一的选择。舍不得失去这个机会,我们几个同学约定步行前往,按照学校通知时间到就好。头天晚上,母亲给我烙了几个馍馍,作为第二天早上和中午的干粮。在那缺衣少食的年代,不要有过多奢望,能填饱肚子不挨饿就不错了,别想下饭馆什么的。想着第一次去县城,就兴奋得不得了;想像县城的繁华,想像那里的车水马龙,想像城里人是怎样的生活,那一夜真的让我失眠了。鸡叫第二遍,没等天完全亮,母亲就喊我起了床。随后,按照和同学的约定,我们三五成群,步行前往县城,看完了电影又步行返回。虽然脚上起了好几个泡,心中还是有种说不出的满足感。那时常想,我们的村庄何时能修上马路,再通上公交车该有多好。

一晃高中毕业了,那是1981年秋天。没有考上大学的我,毅然决定放弃复读弃笔从戎。临别,我们几个应征入伍的战友,胸戴大红花,享受了一次特殊的待遇,乘上村里唯一的一台手扶拖拉机,赶往县城武装部汇集。当时乡村土路上颠簸着,几个人在车上难以自立,胃里翻江倒海的滋味,至今很难忘怀。十多公里的路程,竟走了两个多小时,可见当时出行之难。入伍启程去信阳火车站时,我们改乘坐上了解放牌敞篷汽车,沿着国道进发,100多公里的路,用了3个多小时才到达,路上坑坑洼洼、起起伏伏,让人不知所措。从信阳乘闷罐火车经北京到塞外大同部队,对第一次乘坐火车的农村娃来讲,有种说不出的感受。闷罐车厢铺了一层竹席,大家席地而坐,铺上被褥,当成卧铺,说说笑笑,在接兵干部的引导下,该唱歌时唱歌,该休息时休息。最令人兴奋的是到兵站吃饭地点,可以出来放放风,透透气。跨越三省一市上千公里的铁路运输,共用时三天两夜才到达目的地,现在想起来真是不可思议。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这几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我国交通事业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无不令世人赞叹。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交通建设,推进乡村振兴,已是硕果累累。

从交通的变迁,看人世间的百业兴旺。如今,祖国各地到处春意盎然、繁花似锦,交通便利、岁月静好,中华儿女正意气风发地行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我们生逢伟大时代,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的同时,更加有理由相信,经百年筚路蓝缕,再携手接续奋斗,乘着新时代和谐与复兴的快车奔向新征程,梦就会实现,梦一定会实现。


高铁列车宛如条条巨龙蓄势待发。

最新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