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黄河故事”·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
---黄河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塑形铸魂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李伯祥
编者按 9月29日,“弘扬黄河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助推甘肃高质量发展”研讨会议在甘肃社会主义学院(甘肃中华文化学院)举行。甘肃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孙雪涛,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陈青出席并致辞。甘肃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甘肃社会主义学院(甘肃中华文化学院)党组书记、常务副院长焦玉兰, 副院长李晓霞分别主持会议。会议主旨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扣时代主题,挖掘地域资源,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甘肃贡献。来自山东师范大学,甘肃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政法委等省直部门有关单位,统战系统、民主党派及工商联,在兰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市州社院等45家单位和提交论文作者约180余人参加了会议。兰州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甘肃省文史馆、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九三学社甘肃省委会、甘肃政法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乡村振兴局、甘肃社会主义学院(甘肃中华文化学院)等单位的12位黄河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主旨演讲。发言立足甘肃是黄河上游重要省份的实际,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对新时代弘扬黄河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同时为甘肃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甘肃省乡村振兴局调研指导处处长、一级调研员李伯祥受邀参加研讨会,围绕《讲好“黄河故事”·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作主旨发言。现予刊发,以飨读者。
内容摘要 甘肃是党中央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首倡之地”,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甘肃义不容辞的责任;黄河流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甘肃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生动实践是最鲜活的黄河故事;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红色资源是乡村振兴塑形铸魂最壮丽的“黄河故事”;黄河是陇原儿女重要的历史文化带、重要的生态景观带、重要的民生福利带;甘肃博大精深的乡村历史遗存是不可再生的珍稀资源,是乡村塑形铸魂的宝贵财富;甘肃是我国农业文化起源地之一,是国家寒旱农业的重要发源地和示范试验基地;甘肃推动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四强”行动,正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谱写“黄河故事”新篇章。
关键词 黄河故事 塑形铸魂 乡村振兴
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弘扬黄河文化,甘肃得天独厚,使命光荣。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最强音,讲好黄河故事,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甘肃大有作为。
一、甘肃是党中央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首倡之地”,讲好“黄河故事”使命光荣
(一)甘肃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讲好“黄河故事”,得天独厚。
甘肃曾经是贫困落后的穷地方,甘肃又是诗情画意的美地方。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3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仔细端详甘肃省地图,由衷赞叹“甘肃地域辽阔,自然风光优美,黄土高原、广袤草原、茫茫戈壁、洁白冰川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卷,宛若一柄玉如意。古老的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蜿蜒1600余公里”。2019年8月19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在听取甘肃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语重心长地说:“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会处,是黄河、长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经甘肃长达900多公里,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60%的水来自兰州以上的河段。甘肃要负起责任,抓好黄河上游流域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工作,突出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和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水土治理两大重点,坚决防止生态恶化,为黄河生态治理保护做出应有贡献。下一步,党中央将就黄河流域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研究和部署,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不断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19日至22日在甘肃省考察工作不到一个月后,9月18日上午,又在河南省考察黄河治理,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黄河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二)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甘肃省会兰州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实施强省会行动,讲好“黄河故事”使命光荣。
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兰州又是全国省会城市56个民族最齐全的城市。2019年8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兰州黄河治理兰铁泵站项目点,称赞“黄河之滨也很美”。习近平总书记幽默地说,你们幸福的一个原因还有兰州拉面。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
甘肃省委书记尹弘在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要实施强省会行动。兰州是全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开放中心,地位举足轻重。甘肃现代化建设需要兰州当好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当好带动省域整体发展的火车头。充分彰显省会担当、展示省会作为,不断增强在全省整体发展中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
因此,必须要坚定不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黄河流域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增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兰州要在保持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殷殷嘱托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定不移推进全域生态修复,坚持把保护治理作为首要任务,切实筑牢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努力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良性循环。
(三)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甘肃义不容辞的责任,谱写挺立潮头、掌握主动、续写辉煌的黄河故事正当时。
甘肃省委书记尹弘在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甘肃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方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升流域整体生态功能,担好上游责任,展示上游作为。以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祁连山地区为重点,加快实施一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治山增绿、防沙治沙等工程。高标准建设黄河生态廊道,努力将黄河建成岸绿景美的生态河。
为此,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始终怀着一颗珍视之心、责任之心,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在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最强音的伟大奋斗中展现新担当,体现新作为,再做新贡献。
二、甘肃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最蕴含时代价值的“黄河故事”
(一)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和生态环保成为甘肃两大底线性任务。
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和生态环保成为甘肃两大底线性任务。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甘肃发展和甘肃工作,给予了许多亲切关怀和特殊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视察甘肃,三次面对面给予指导,对甘肃作出“八个着力”重要指示、提出“五个方面”工作要求,勉励甘肃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叮嘱陇原儿女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篇章,为甘肃省广大干部群众提供了根本行动指南和强大精神动力。
阜平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地方扶贫考察的首站。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县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的总动员令后,把脱贫攻坚调研的第一站选在了大西北的甘肃,并做出“甘肃是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甘肃人民长期都在和贫困做斗争,我国区域性扶贫开发的实践就源于甘肃,甘肃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的重要指示精神,不仅指导甘肃,而且指导全国的脱贫攻坚。
甘肃在历史上曾有“陇中苦瘠甲天下”之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临夏州东乡县是国家三区三州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地区;习近平总书记在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殷殷瞩托“让我们一起努力,把日子过的越来越红火!”,在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富民新村李应川家,习近平总书记讲,“老百姓的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这些都是新时代最现实最生动的中国故事…
面对脱贫任务全国最重的特殊省情,甘肃省委站在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高度,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以贫困不除誓不罢休的豪情壮志,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定意志,打了一场声势浩大、惊天动地的脱贫攻坚战役,书写了我国伟大减贫事业的甘肃篇章。十年间,甘肃深化脱贫攻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农业生产条件极大改善,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在我国减贫史上留下了厚重的甘肃印迹。陇原大地山乡巨变、圆梦小康,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陇原儿女和全国人民一道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这是广大陇原儿女矢志追求幸福美好生活创造的伟大奇迹,也是甘肃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和划时代影响的伟大胜利!
(二)南梁精神中的“面向群众”,是伟大建党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中“不负人民”之初心所在。
精神的传承生生不息,精神的力量无穷无尽。党史是指引方向的明灯,也是催人奋进的号角。红色资源既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19日至22日在甘肃省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中强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就是要检视我们党到底是不是为人民服务的党。要始终牢记,我们的航船行驶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上,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永远不要失去民心!党的初心使命集中反映了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永远都不能变。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甘肃要运用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准确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这个总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20日上午,来到张掖市高台县,瞻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碑和阵亡烈士公墓,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习近平强调,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甘肃丰富的红色资源,是讲好党史故事,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甘肃庆阳革命老区南梁精神(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是中国红色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37年至1949年的陕甘宁边区时期,南梁精神又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精心培育和倡导下,在承接井冈山精神、中央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的基础上,增添了新内容和特色,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扬光大,发展成为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延安精神的源流之一。面向群众是南梁精神的根基所在,坚守信念是南梁精神的核心力量,顾全大局是南梁精神的特质体现,求实开拓是南梁精神的精髓要义。南梁红色文化的内涵体现在坚定信念、务实理念、为民宗旨、优良作风和责任意识等方面,南梁精神是对陕甘边革命精神的最佳概括,是老区精神研究的丰富和深化,南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南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体现和加强党的建设的宝贵精神资源,南梁精神是继往开来奋进伟大新时代,富民兴陇谱写发展新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努力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南梁精神中的“面向群众”,是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和脱贫攻坚精神(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中“不负人民”之初心所在!也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初心之所在!其中南梁精神中的“求实开拓”,也是脱贫攻坚精神中“精准务实、开拓创新”初心之所在!
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是新时代最伟大的历史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最现实最生动的伟大实践,是新时代最现实最生动的党史教科书,是新时代最壮丽的中国故事,是新时代思政课最鲜活的教科书。脱贫攻坚让新时代的奋斗精神熠熠生辉,乡村振兴续写奋进新征程的精彩华章。
(三)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脱贫之后,乡村如何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早在2020年3月6日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的乡村发展擘画方向,“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时代的中国,正在合力描绘更加美好的时代画卷,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2021年以来,甘肃省委坚持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牵引带动“三农”工作,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开展乡村建设,农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民增收渠道更加稳定,陇原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全省上下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向着新的胜利进发。
成就彪炳史册,使命昭示未来。脱贫攻坚历历在目,刻骨铭心;乡村振兴前景美好,催人奋进。我们在享受胜利带来喜悦的同时,更应大力弘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团结一心,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方能在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行稳致远。
初心如磐,使命如炬。脱贫攻坚,8年弹指一挥间,一个个贫困村庄山乡巨变……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在乡村里读懂中国。千年梦想,今朝梦圆,当代共产党人书写最生动、最真实的中国故事。这份情怀,体现为民本色。 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新时代的恢弘画卷里,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最美最动人的风景,也是广大文艺工作者致力书写的时代篇章。广袤的农村,真实动人的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甘肃省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甘肃与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指引的结果,是中央和国家各部委、各单位以及东部对口省市全力支持帮助的结果,更是全省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顽强拼搏的结果。甘肃摆脱贫困的艰辛历程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缩影,甘肃脱贫攻坚的艰辛奋斗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一个历史印证。甘肃探索脱贫攻坚实践的点点滴滴,也是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时代画卷的缩影。
(四)黄河流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甘肃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生动实践是最鲜活的黄河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壮丽的中国故事,也是最现实最生动的黄河故事。一个个生动鲜活故事,蕴含党的初心使命。正是一个个生动精彩的故事,绘就了一部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壮丽画卷,体现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和时代价值。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既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史诗,也是一首豪情壮志的赞歌。历史镌刻着奋斗的辉煌,也指示着未来的方向。脱贫攻坚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异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让黄河流域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脱贫攻坚对黄河流域的改变是历史性的、全方位的,深刻改变了黄河流域落后面貌,有力推动了黄河流域整体发展,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短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让黄河流域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落后面貌根本改变,精神风貌焕然一新,特殊困难群体生存发展权利有效保障,基层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五)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也是创造奇迹的时代,更是黄河流域乡村振兴大有作为的时代。
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为新时代留下永续留传的宝贵精神财富。
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脱贫攻坚让新时代的奋斗精神熠熠生辉,乡村振兴续写奋进新征程的美丽新华章。脱贫攻坚历历在目,刻骨铭心;乡村振兴前景美好,催人奋进。精神的传承生生不息,精神的力量无穷无尽。成就彪炳史册,使命昭示未来。我们在享受胜利带来喜悦的同时,更应用心感悟脱贫攻坚精神,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团结一心,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方能在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行稳致远。我们要从脱贫攻坚精神中汲取不竭的精神动力,深刻感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继续“上下同心”增强大局意识,把“两个确立”的政治共识转化为“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进一步增强抓落实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要继续“尽锐出战”提高主动作为,更大力度打好脱贫成果保卫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歼灭战和生态地灾搬迁攻坚战;要持续“精准务实”促进科学实干,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推动巩固脱贫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开新局;要持续“开拓创新”推动工作高质量,要把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作为政治责任、首要任务;要持续“攻坚克难”练就过硬本领,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持续“不负人民”锤炼政治品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尽心竭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用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对人民的赤诚热爱呈现积极向上、不负人民的昂扬姿态,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扎实成效践行初心使命、体现忠诚担当、做到“两个维护”,把对党忠诚刻在心里、铸入灵魂,始终紧跟领袖、拥护领袖、爱戴领袖,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满怀信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三、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红色资源是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的最壮丽“黄河故事”
(一)甘肃丰富的红色宝贵资源,是乡村塑形铸魂,讲好黄河故事的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19日至22日在在甘肃省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中强调,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甘肃要运用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准确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这个总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甘肃的红色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甘肃是红军长征经过的重要省份和最早创建中共党组织的省份之一,是各路长征部队到达最全、活动时间较长、行经地域较广的地区,甘肃是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省区之一,全省有红色遗址遗迹景点800多处。
(二)甘肃丰富的红色资源,是讲好党史故事,讲好黄河故事,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
乡村振兴塑形铸魂,更加需要用好用活红色资源。甘肃的长征资源是讲好党史故事,是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以甘肃生动长征故事坚定信仰、凝聚力量,用伟大长征精神鼓舞乡村振兴斗志、砥砺品格,意义深远。甘肃省委书记尹弘2021年6月25日主持省委常委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时的重要指示精神时强调,要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最大机遇,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国家战略,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
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任振鹤2021年4月8日带领省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在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镇,瞻仰革命旧址,缅怀革命先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现场学习时强调,学党史要学出伟大复兴的自信力,在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为了打江山,当年革命前辈走过的地方都是边远偏避、人迹罕至、贫穷落后的地方。如今,先烈热血浸染的地方,都已摆脱贫困,迎来别样的新风景: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饮水不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广大脱贫群众露出了真诚笑脸,这是对脱贫攻坚的最大肯定,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倾情付出的最高褒奖,也是对革命先辈和英烈的最好告慰。
(三)深入挖掘整合红色资源,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讲好黄河故事。
乡村振兴塑形铸魂,可通过红色资源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深入挖掘整合红色资源,通过修旧如旧的方式,对红色旧址进行修缮保护,进行修复和旅游开发,规划红色旅游线路,开发红色研学产品。围绕旅游体验,深度游、文化游,让青山绿水环绕,红色旅游与生态观光游、休闲度假游有机结合,改造旅游公路,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对部分革命旧址进行展陈功能提升,进一步推进红色拓展基地,将产业发展、乡村生活、红色文化传播等结合起来,以点带面,增强红色资源的核心吸引力,打造集景区、产区和社区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区。用以小见大的方式,讲好红色系列故事,展示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不仅体现当年红军的爱民情怀,也体现百姓对红军的热诚,让参观者通过游览红色旧址、聆听红色故事,深刻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通过盘活红色资源,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
四、甘肃这片灿烂的土地上,五千年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三千里丝绸之路横贯东西, 是乡村塑形铸魂的活水源头
(一)黄河是陇原儿女重要的历史文化带、重要的生态景观带、重要的民生福利带。
人类逐水而居,人们因水而兴。位于黄河中上游的甘肃,黄河在黄土高原画了一个优美的“几”字弯,流经省会兰州市域的黄河就长达123公里。
黄河成为陇原儿女重要的历史文化带、重要的生态景观带、重要的民生福利带,也是甘肃人民实现伟大梦想和不懈追求的理想奋斗带。甘肃黄河上游地域之美、人文之美、生态之美,为新时代弘扬黄河文化,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带来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感悟黄河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甘肃得天独厚。甘肃省委书记尹弘在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甘肃历史悠久而厚重,文化多彩而独特。我们既要代代守护、薪火相传,也要紧跟时代、推陈出新,让文化成为最富魅力、最吸引人、最具辨识度的甘肃标识!要依托厚重历史文化和丰富旅游资源,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建设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物和古籍保护利用,推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任振鹤指出,要深耕细作甘肃这片文化沃土,让宝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展现新时代风采、滋养新时代生活、助力新时代发展,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二)甘肃博大精深的乡村历史遗存是不可再生的珍稀资源,是乡村塑形铸魂的宝贵财富。
甘肃博大精深的乡村历史遗存是农业文明的载体,古村古镇则是历史遗存的集中体现。有些村镇生成久远、传承厚重,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稀资源,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传家宝,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更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它们承载的历史沧桑、社会信息、经济兴衰、文化内涵、艺术凝聚、审美情趣、思想情感、时代特征等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是今天无论给多少投入、下多大功夫都无法再造的。
因此,要按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遵循乡村建设规律,优化村庄分类标准和布局,科学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加强传统村落、特色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传承文脉,留住乡愁。
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深化乡村治理和人居环境整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幸福优美陇原新乡村。
五、甘肃是我国农业文化起源地之一,是国家寒旱农业的重要发源地和示范试验基地,谱写黄河故事正当时
(一)“现代”方向引领、“丝路”时空定位、“寒旱”内在特质、“甘味”品牌标识的甘肃特色农业,让黄河故事在新时代更加充满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2月5日在甘肃考察工作结束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甘肃是我国农业文化起源地之一,农业自然条件多样,要充分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在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取得新进展,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甘肃由于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净土、净气、净水的自然环境及干燥、凉爽、病虫害少等优势,成为国家寒旱农业的重要发源地和示范试验基地,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最大的蔬菜、花卉制种基地,最大的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最大的高原夏菜生产集散基地,最重要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等。
(二)推动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将让黄河故事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熠熠生辉。
甘肃省委书记尹弘在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甘肃省必须毫不动摇走产业兴省富民的路子,下更大力气优化产业布局、落地产业项目,不断提升产业层次、扩大产业规模,切实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底盘和支撑。
随着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和倡议的深入实施以及国内国际市场的深刻变革,甘肃作为生态屏障、能源基地、战略通道、开放枢纽的特殊功能定位越来越凸显,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发展前景更加美好,
需要我们把国家所需、甘肃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更好统筹起来,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以系统观念谋篇布局,以奋斗姿态推动发展,确保跟上全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进程。因此,必须着眼甘肃整体发展、立足各地优势,推动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牵引带动全省协同联动发展。尤其要在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四强”行动中,把发展县域经济摆在突出位置,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多元富民产业,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继续落实“四个不摘”要求,
任何时候都要把广大农民装在心中,扎实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均衡发展,集中更多要素和资源,推进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让农村更美丽,让农民更幸福!
作者简介:
李伯祥,男、现任甘肃省乡村振兴局调研指导处处长、一级调研员。曾担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宣讲团成员,甘肃省委宣传部特约评论员,甘肃省三农问题研究会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城乡发展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专家。近年来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30多篇理论文章先后刊登在中宣部《学习强国》、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论坛网、光明网、中国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新闻网、农业农村部中国农村网、国家乡村振兴局官方网站、中国乡村振兴网等网站。长篇理论文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现实最生动的党史教科书》(两万七千多字)及姊妹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最壮丽的中国故事》(两万八千多字)入选“第十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应邀与300余位专家线上参会,50多万人关注本次论坛。先后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政部、国家医疗保障局举办的培训班宣讲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政策。
2024-12-06
2024-11-12
2024-11-06
2024-05-26
2024-05-21
2024-05-11
2024-05-01
2024-04-25
2024-03-28
2024-03-06
2024-02-25
2023-08-16
2022-10-08
2022-08-07
2022-06-15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