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行
作者:王博生 摄影:王博生
由于航班延误,飞机从首都机场飞抵温州龙湾机场时,已经是下午5点多。我们泰顺采风团由20多人组成,主要是北京的作家和摄影家。接机的是当地的导游小温和当地女作家毛爱华。受疫情影响,所有外地来温州的人员都要通过健康码验证,20多人的队伍难免要费一些时间。旅游大巴车就停在机场出口的路边,准备接我们到目的地——泰顺。
说实话,在此之前,我只知道温州而不知道泰顺。泰顺位于浙南边陲,浙闽交界处,是温州市海拔最高的县城之一。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置县,县名寓“国泰民安,人心归顺”之意。大巴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大家一边欣赏温州城区的城市风光,一边听导游讲解行程安排,女作家毛爱华不失时机地介绍她老家泰顺的风土人情。
“中国廊桥之乡”、“中国茶叶之乡”、“中国木偶之乡”等美誉的泰顺,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泰顺在我脑子里只是一个概念,并没有太多的印象。五天的采风究竟能有多大收获,还是个未知。我要做好两个准备,一个是作家眼中的泰顺,另一个是摄影家眼中的泰顺。
大巴车驶出温州城区不久,天色就暗了下来。公路两边的山色渐渐朦胧起来,直到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车窗外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到了。毛作家为此感到惭愧,如果是白天,一路上的美景会让大家欣赏到一个美丽的泰顺。现在,我们只能去想象。两个多小时的行驶之后,我们到了雅阳镇玉龙山氡泉度假村酒店。
氡泉:藏在深山人未知
欢迎宴会结束后,大家就迫不及待地要去体验氡泉。氡泉据说是泰顺特有的。之前也去几个温泉胜地,但泡氡泉还是第一次体验。因为是夜晚,氡泉疗养区特地为我们采风团加班开放了1个小时。让我们这些远道而来又经过一路旅途劳顿的北京客人体验了一次氡泉之浴。酒店是在半山腰上,氡泉浴池也是在半山腰上。露天池与室内池供客人自己选择。因为是晚上,周围的环境无法看清。晚上的气温比白天气温低,但氡泉常年水温可达到60℃。氡泉水除含有微量氡外,还含有40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医疗、美肤、健身之功效,是国内罕见的高热含氡自涌温泉。来泰顺能体验氡泉也不虚此行。晚上准能在这静谧的深山中睡一个好觉了。
出了酒店才发现,这里群山环抱,空气清新,峡谷幽深,只听见哗哗的流水声,却看不到溪流。溪流在峡谷底处,被茂密树木和灌木掩盖。风景秀丽的山或远或近,或浓或淡,像极了泼墨的山水画。不时被升起的云雾淹没,云雾散开,山的秀色又会显现出来,反反复复,如同仙境一般。这时东方的天空越来越明亮,天空的云也开始由浅白变得通红,一枚鲜红的太阳,突破云层与晨雾,从远处山坳处升起,金色的光线越来越强烈,照在层次分明的山峦之上,不一会,云雾再次升腾,把群山再次淹没。
我和另外几个摄影家,不停地按动快门,不断地拍摄着周围的美景……手机和相机轮番上阵,左右开弓,照片和视频一个都不能少。
廊桥:泰顺的文化坐标
看过了如梦如幻的粉黛花田风光之后,终于见到了泰顺的第一座廊桥——泗溪镇上的溪东桥。溪东桥和北涧桥称为姐妹桥,两桥相距不过百多米。溪东桥比北涧桥略晚几年修造,因为两桥分别在溪的上下游,后人又分别称它们为“上桥”和“下桥”。泗溪因水得名。东南西北有四条溪流环绕,形成了“泗水回澜”的景观。
这座宫殿式造型极佳的木拱廊桥,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中国科技史话丛书《桥梁史话》刊载图文,视之为全国桥梁典型之一。为了保护拱骨和梁柱,防止风雨侵蚀,两侧桥身被深红色油漆木板挡风,显得古朴典雅。站到对面四孔桥上望去,极为雄伟美观。单孔跨度25多米,中央有主檐阁楼,飞檐翘角,盘龙卧虎、斗角绕云,颇为壮观。二层拱骨相贯而成,拱骨贯穿,自成稳固的梁架。在拱内又置三角形木架,加强横向力的作用。穿过通道上的石踏跺,欣赏过“影摇波月”的题匾,穿过15间梁架上古朴的廊式桥层,穿过凌空的河面,仿佛穿越了时空,仿佛置身天明代或者清代的廊桥之上。当年建造溪东桥的发起人林正绪塑像就立在桥头东边,塑像面对桥头,像是不离不弃的守桥人。
东溪水清澈见底,粉红色鲤鱼在河底的鹅卵石间游动。碇步桥形成一个段拦河坝,河水穿过上游的单孔石桥,经过一段水平如镜的河面,再穿堤梁式碇步桥,形成一段急流,然后缓缓流过古老的溪东桥底,又穿过一座四孔现代石桥,沿岸边的茂林修竹,往下游去了。
几百米的东溪河面上,四桥相映,是美极了的江南水乡画面。溪东桥桥头是古老的建筑群,下游的现代四孔石桥桥头则是白粉墙村四五层南方的现代楼房,古老与现代,在这里融洽的恰到好处。
我站在急流的碇步桥上摄影,一对情侣就是在不远处的河堤上拍照。我看到行人穿过古老的廊桥,便想起了诗人卞之琳《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原来这就是诗意中的江南水乡,诗画中的泰顺廊桥了。
泗溪廊桥文化园里的溪东桥非遗馆,再次让我领略到泰顺的古老文化。泰顺的非遗项目之多,让人眼花缭乱。最著名的要数世界遗产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以及木偶戏(泰顺药发木偶戏)、木偶戏(泰顺提线木偶戏)、龙舞(碇步龙)、畲族民歌等6项国遗、15项省遗、102项市遗、172项县遗项目,合计非遗项目达296项之多。
桥头有当地人卖当地“绿豆腐”的小吃,当地人说是一种叫鸪睢树植物的叶子加工制作而成,当地人叫它“鸪睢饭”。晶莹剔透的“绿豆腐”,翠绿欲滴,如翡翠一般,让我们这些馋嘴的北京游客都禁不住要品尝一碗。味道果然与众不同,嫩滑爽口,柔软滑腻,清凉解热,带有一种草叶的清香,炎热的中午吃上一碗“绿豆腐”,我感觉也是人间的一道美味。
泰顺最美的廊桥要数北涧桥。为“姐妹桥”之一,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廊桥”。
从临水殿下来,出陈大翁宫右拐,穿过挂满天雨伞景观的白粉墙村主街道,越过来时的公路大桥,河面猝然变宽了数倍,河水依旧清澈见底,数条硕大的鲤鱼在水中游来游去,远去的高山秀丽而壮美。山倒映在水面,山水相连,绿竹绕岸,像是桂林的山水一般。河水拐了个大湾,河面被一条古老的碇步桥隔断,而北涧桥就是碇步桥的北端。它横跨在泗溪水的另一条溪流的交汇处,被两棵古树掩盖了半个桥身,一棵是古老的乌桕,一棵是一千两百多年的大樟树,粗壮的树枝伸向半空,茂密的樟树叶子罩住了半个河面。主杆粗得要数人才能合抱,主杆再分出两个粗大的支杆,远远望去,独木成林,走近树下,更能体现树的古老与沧桑。沿古老的石阶而上,穿过光滑的青石板小路,便置身于这座叠梁式木拱廊桥上。
北涧桥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嘉庆八年(1803)修建,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修。桥长五十余米,净跨二十九米,桥屋二十间,桥柱八十余根,桥面则由厚木板加固。远远望去,气势如虹。同样的飞檐走兽,同样的青龙翘须、斗角绕云,在青山碧水、古树翠竹、碇步画舫的相互辉映下,古意盎然,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山水画中。
从廊桥上看桥下的风景同样迷人。游人们穿着旗袍,撑着花伞,小心地从碇桥上穿行,溪水在堤梁石间流过。更多更大的鲤鱼成群结队,聚集在岸边的水里,等待游客投食。鱼跃挣食,水花四溅,为游客增添了不少乐趣。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传说中与影像中的碇步桥,也被称作琴桥。双层式堤梁式桥,高的一排,低的一排,高低错落,非常形象。相对而行,互不干扰。一般来说,高的供肩挑的人行走,低的供一般行人通过。
廊桥是泰顺文化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交通的要道,更是地方文化的体现。它是泰顺的文化坐标与精神图腾。建桥修路,有更多的故事藏在这里。泰顺近沿海,海洋气候对泰顺地区影响很大,特别常见要数台风形成的降雨,每年都会有多次台风暴雨影响泰顺,影响泰顺的江河上的桥梁。有历史记载的特大洪灾就有数次,每一次都会冲毁桥梁无数。桥冲毁了再建,建好了隔些年又被毁,毁了又建,反反复复,考验着泰顺人民的毅力与在耐力。文兴桥数次被冲毁,北涧桥也被冲毁六次。
在老景房品尝当地的农家菜后,又过碇步桥和北涧桥去看非遗文化表演的提线木偶戏。在廊桥文化展厅里,我们看到了更多有关廊桥的图文介绍。对泰顺的廊桥有了更多的了解。泰顺的廊桥非常多,但没有一座桥的造型是完全一样的。在文化礼堂观看当地提线木偶传承人表演的提线木偶剧,路过文重桥,然后去参观了文兴桥。
筱村,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我们穿镇而过,文兴桥就藏在一大片金黄的稻田边上,玉溪的水不多,上游是成群的白鹅,下游还是成群的白鹅。充满了田园的情趣。只有相机能拍出美,文字略显苍白……旧桥已经在2016年9月15日台风暴雨中毁掉,我们眼前的这座桥是当地村民集资千万修造而成。当天被冲毁还有薛宅桥和文重桥,均为国家重点保护单位。在文兴桥乡村馆里,我们看到了村民重建这座廊桥的图文介绍,重新回味一座新的廊桥重新矗立在溪水之的过程。
和廊桥相关的故事还有很多。令人感动,令人感慨。廊桥申遗中心的庄通老师,一个用生命保护廊桥的人。廊桥被冲毁之后,为了尽快收集木材,发动所有保护廊桥的志愿者,向下游沿河寻找,最终把一座桥的木料,一根不少地从下游收集起来……每一座廊桥背后,都有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廊桥是泰顺人的文化坐标,是泰顺人的精神图腾。廊桥印在每一个泰顺人的心里,它不仅是交通之桥,更是遮蔽风雨之桥。如今,廊桥是泰顺人手中的一张文化名片,只需要说到廊桥,我就知道是泰顺。
古村:泰顺的历史记忆
我们来的季节应该是泰顺最美的季节。9月中旬,正好是稻田金黄桂花飘香的季节。更难得的是天朗气清,蓝天白云。对摄影人来说很难得,对于在泰顺的旅游的人来说更是难得。要知道,在泰顺经常阴雨连绵。到处是山,山路在山中缠绕,车在山路上盘旋。这里的山路十八弯,一点都不为过。道路两边的风景一直不停地转换,忽而一片翠绿的毛竹,略过眼前,忽而一片金色的梯田消失在视野之外,忽而又是驶过一个村庄,忽而又进入了半山腰间。走到哪里都是风景,手里的相机几乎不能停,一张接着一张拍,生怕错过了沿途的风景。
一路翻山越岭,一路峰回路转。当大巴车停靠在一条叫作新浦溪的溪流岸边时,那个叫库村的唐宋古村落就在眼前了。
过了库村桥,首先进入眼帘是一座三层木厝的古建筑,坐南朝北,背水而建,黑瓦板墙,独树一帜。蛮石垒筑基石外墙,有石阶可下到小溪。因建筑造型罕见,精湛的建造技艺,成为了库村古村落的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古村落中到处可见的卵石墙和卵石铺设的路面。村中道路纵横交错,狭长而深远,青苔细草长满石缝。两株千年古柏,苍劲挺拔,告诉你村落的古老。墙上的每一块石头,在历经几百年风霜雪雨之后,更显得厚重和沧桑。
库村有记载的开村历史已有1200多年。唐元和七年(812)包全从会稽山迁居泰顺今库村。唐乾宁四年(896),谏议大夫吴畦也隐居于此。包全和吴畦相继归隐白云山下后,开泰顺耕读文化之先河,一千多年来子孙昌盛,先后创建三个书院,将耕读当作传家至宝,代代延传。据县志记载,唐五代两宋时期本境考中文武进士共有82位,而单单库村的吴氏后裔,在两宋就占了19位。现在的库村由包宅村、吴宅村、新仓村和乌石村组成。
库村的三合院式古民居均保存完好。包宅村现存古民居主要有衣德堂、食德堂、恒德堂、树德堂、贵德堂五座含“德”字堂号建筑,当地人称为“五德堂”。明清之前的古建筑有19座,主要历史遗存还包括世英门、清阴井、古戏台、牌坊、吴畦园陵等。吴宅石门楼库村最著名的古建筑。始建于宋代,明嘉靖年间重建,整座石门楼是按仿木结构建造的单间式建筑,抬梁式三架梁,以青石做成悬山式屋顶。世英门和世英街把古村落分为两个自然村,东面是吴宅村,西面是包宅村。
卵石墙没有墙角。均匀排列的卵石,即有规矩,又不刻意。影壁墙、围墙、石门、拱门等都可以用卵石砌成。整个村落像一座石头砌成的古堡。“壬”字“悬鱼”,装饰着库村的屋角,古朴的门楼无人穿行。我行走在空无一人的石巷中,看修竹摇曳,看凌霄花开,寻找历史的痕迹,感受历史的变迁。
库村还有许多个景观,因来去匆匆,不能一一游览。即使停下来的也只是走马观花,没有更多的时间让我去感受。只能用手中的相机多拍些景物,以作留念。
在傍晚时分,我们还去了筱村镇的徐岙底古村落。夜晚就住在了雅阳镇的塔头底古村落,由古民宅院改造的氡泉古典民宿。主要由“下厝”“中央厝”和“旧厝”三座300年的古宅院落。大多数人住在了“中央厝”,我和两个作家和两摄影家住在了“旧厝”。
第二天一早,游览了塔头底古村落后,又乘车去了万排茶园,之后又参观了三魁镇的胡氏大院。
2020.9.30于超然居
未完稿部分:
东溪:采茶舞曲诞生地
岭北:最美的世外桃源
泰菜:舌尖上的百家宴
摄影:王博生
王博生手机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