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步西部散文欣赏:甘凉古道
来源:文旅网 | 作者:周步 | 发布时间: 2023-04-27 | 506 次浏览 | 分享到:

甘凉古道


 文/周 步


我一直觉得历史犯了个错误,不该把甘州叫张掖、凉州叫武威,在某种意义上,这消减了甘、凉二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力。甘、凉二州,那可是历史上最负盛名、最具影响力的地域名词和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之一,现在是甘肃省很有名的两座城市和中国商品粮高产区基地。  

甘州取意其泉甘醇清冽,或以州西南甘峻山得名。甘州这个名字最早出现于公元554年。在这之前,这片土地还有过一段“西凉州”的岁月。北魏灭了北凉之后,太武帝拓跋焘把凉州富商吏民、大户世族十万余众迁至平城(今大同),凉州几乎成了一座空城。于是,负责凉州军政的乐平王拓跋丕便把凉州府治移到张掖。张掖在凉州往西,所以叫西凉州。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地域更名,因张掖城内溪流四溢,清冽甘甜,西凉州更名甘州。甘州辖张掖、建康、酒泉3郡,那是甘州历史上地域范围最大的时期。

而凉州其历史渊源则深远的多。凉州属古雍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地域范围则不尽相同。如曹魏时,凉州“统郡八,县四十六(《晋书地理志》)”,包括整个河西走廊和甘肃、宁夏、青海、陕西的一些地区,所以历史上有“大凉州”一说。大凉州的州治不是现在的武威,而在冀城(今甘谷县,也曾在陇县)。隋唐时,凉州则相当于汉代的武威一郡,既现在的武威市。我们一般指的凉州,就是现在的武威市。甘凉古道,就是甘州到凉州的这条古道。千百年来,这条古道上走过多少民族,走过多少部落,走过多少商旅,走过多少兵车,不记得了,历史只记得这里苍凉冷落,热闹繁华。

甘州距离凉州四百余里,距离肃州(今酒泉)也四百余里。肃州往西便是沙州,沙州往西便是阳关和玉门关。阳关和玉门关是西北地区地理标志性的两个地方,“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说的便是此处关隘。这两个关隘往西就是新疆,新疆既西域,古时属他国。凉州在甘州以东,距离金城(兰州)五百余里,距离兴庆府(银川)八百余里。凉州、金城、兴庆府呈三足之势。凉州是自古长安出发经兰州去往西域和自张家口、包头出发经银川去往西域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历史上西北地区最大、最有影响力的边防城市。“欲开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等等,从这些精辟的论述和地理特质可以看出,河西走廊和甘、凉二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所以中国历史上好多次有关西北的战争,都是围绕着甘、凉二州展开,得到了甘州和凉州,就得到了河西走廊,也就得到了西北地区战争的主动权,反之,中原腹地则袒露于西北游牧民族的视野之下。甘凉二州,责莫大焉。

甘州即张掖,凉州即武威。甘州后来怎么更名张掖再改名甘州、凉州后来怎么更名武威再改名凉州的呢?我一直未究其里,直到数十年前我来到北京,在北京生活了数年之后,我才系统的探究我的家乡河西走廊以及甘州和张掖、凉州和武威、肃州和酒泉、沙州和敦煌之间的关系。我的故乡都有些什么呢?我的故乡什么都没有,但有甘凉古道;我的故乡什么都没有,但有羌笛胡歌;我的故乡什么都没有,但有边城号角;我的故乡什么都没有,但有冷月弯刀……哦,这就够了,历史留给我们的,总是精神上的居多。


凉州七城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唐)岑参

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

——(民国)罗家伦

凉州美酒说葡萄,过客倾囊质宝刀……

——(清)张澍

葡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

——(唐)元稹

莫道武威是边城,文物前贤起后生……

——(清)许荪荃

五凉相睦烽烟静,碧野无垠麦秀稠……

——(当代)冯冶

两山张掖如鸾峙,一水中流似马奔……

——(明)岳正

等等,这些诗句,是对河西走廊地理景色的描写和风情特质的记述。“两山张掖如鸾峙,一水中流似马奔”写的是甘凉古道的蜂腰地段——山丹定羌庙一带的雄奇景象。那是一个天远地阔、若临苍穹的高原险峻之地。“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这首被无数学人引用过的诗句,描写的是甘州城市秀美景色和旖旎风光。“五凉相睦”,说的则是凉州在十六国时期,曾先后建立了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和西凉五个小凉国的历史更替,所以凉州又有“五凉古都”之称。河西走廊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四千多年前,那时,便有先民在此刀耕火种。秦汉时期,这里是游牧民族匈奴的天下。东汉时,甘、凉二州已初具城市的规模。“凉州七城十万家”,十万家,在一千四百多年前的西北边陲,这实在是一个规模不小的人口数目。据记载,唐宋之前,甘、凉二州不仅仅是丝绸之路上最繁华的都市,凉州更是西北地区仅次于长安的最大古城。有史学家说,在西北,敢于和长安叫板的城市,大概只有凉州了。丝绸、茶叶、马匹、玉器在这条古道上汇聚,技术、技能、文化、文明在这条古道上汇合。河西走廊是一个多民族的聚集地,更是一个东西文化的对接点。战时,这里阴云密布,旌旗猎猎,和平年代,这里就是一个交易的大舞台。“通货羌胡,市日四合”、“胡商贩客,日款塞下”、“使者相望于道”等等,是对甘凉古道的记录。甘凉古道之繁华景象,由此可见一斑。

但凉州给人的感觉总是沧桑的,这与凉州的地域有关。凉州地处西北边陲,地域广袤,气候凉寒(“凉州”由此而来),城市之外四野八荒都是戈壁沙漠,最近的城市就属甘州了,而甘州则远在四五百里之外。这样辽阔的疆域,这样雄奇的风光,再加上西北地区强劲的风沙和“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异常骤变,难免给人一种精神上的苍凉。但也正是这种遒劲雄浑、空旷高远,成就了那么多描写西北大漠风光和塞上景色的优秀篇章。于是,便有了《凉州词》,便有了《塞下曲》。便有了王之涣的千秋绝唱,便有了陈子昂万古流芳。边塞诗,中国诗坛的一朵奇葩,在西北大地首开先河,并且以甘州和凉州的地域名词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这大概也是时至今日甘肃依然作为中国诗歌大省的原始根由。

西凉快骑是我在史书上看到的一个名词。西凉快骑是驰骋中国历史舞台上的一支骑兵劲旅,也是让凉州驰名天下的一个特殊兵种。这支劲旅以其迅捷的进军速度和极具攻击性的作战能力,常常让对手措手不及,让强敌望而生威。西凉快骑的主要工具——马匹,当然是来西北名山焉支山了。焉支山坐落于甘凉古道中间,一山独秀,雄峙西北。这座山下有亚洲最大的马场——山丹军马场。马超是西凉快骑最卓越的领袖人物。他的西凉快骑,就连当年纵横四海威震天下的曹孟德也发出“马儿不死,吾无葬地”的感叹,可见西凉快骑的作战能力。这支部队后来成为蜀国的三大精锐之一。西凉快骑的威力,使得西域诸强不敢觊觎中原。但也正是这支劲旅,又使得中原王朝在得到保障的同时,也时常感受到来自西北的军事压力。汉末的董卓进京,便是一例。

在这里,我想说说几位与甘州、与凉州、与甘凉古道、与河西走廊有关的战争人物。凉州,有时指“大凉州”。

霍去病是这片土地上流传范围最广、影响力最深远的人物。“霍去病征西”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河西走廊这片土地上,到处都有霍去病将军的遗迹和塑像,如山丹县的霍城乡,就是当年霍去病征战过的地方。汉元狩二年春,霍去病率近万精锐之师,长途跋涉,由青海西宁进入河西走廊,转战千里,六天攻克五座匈奴王城。从此之后,拉开了汉军大战匈奴的历史大剧。河西走廊这片千里沃野,自此归入汉家的版图,威武之师,从而张开了拓展中国的臂掖(“张掖”由此而来)。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在西北地区用兵打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朝代,所以卫青、霍去病、班超、李广等能够名垂青史。河西走廊,自此结束了不知稼穑、草木计岁的时代。

但历史总有它的多重性:“……一将功成的地方/另一个民族/自此消失。”这是我在一首诗中的句子。我为那个消失了的民族一直不能释然,甚至耿耿于怀。匈奴族,一个强悍的北方民族,一个曾经让大汉王朝“谈匈奴而色变、窥胡马而远遁”的民族,永远的消失了。匈奴健儿呼啸突奔的身影和北方天空下剽悍遒劲的英姿,是留在河西走廊数百年间的一个整体形象。历史,永远也无法抹去。

哥舒翰、王进宝都是这片土地上功勋卓著的人物,但他们的名气却不甚响亮。这大概与河西走廊文化传播滞后和无如椽之笔记录有关。《唐诗三百首》中有一首托名西鄙人的五言绝句《哥舒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写的就是哥舒翰将军。哥舒翰是西突厥哥舒部落人,祖籍安西,生于新疆,曾任唐朝河西节度使、征讨安禄山兵马大元帅等职。他多次率兵抗击吐蕃族的侵犯,为河西走廊的安定和唐王朝的西北边防,战功赫赫。甘肃省山丹县境内的焉支山,有哥舒翰奉旨督建的宁济公祠,后更名钟山寺。王进宝,甘肃靖远人,以平定吴三桂之乱,被后世称为“再造清室”之名将,授奋威将军,曾任陕西提督兼西宁总兵等职。据说他食量过人,力大无比,使两根铁鞭,重六十余斤。康熙八年(1669),王进宝驻守山丹军马场草原一带,青海蒙古厄鲁特部首领怀阿尔赖率兵来侵,王进宝奉命迎敌。他身先士卒,冲入敌阵,左冲右杀,无人能挡,直杀的敌军人仰马翻,大败而逃。此一役,王进宝因作战勇猛、以少胜多而名扬京城。后来康熙帝召见王进宝,赐“五凤楼”,并御书“龙飞”二字,手书唐诗手令字画一幅赠送。还有一位在甘凉古道上留有传说的将领是狄青。据说,狄青戍边,修复长城,积劳成疾,临终之时,嘱其子打一口石头棺材葬埋于石峡口。其子性倔,偏偏这件事情却依了父言,真的给父亲打了一口石头棺材。狄青随身所带的宝物“闭水珠”也一同葬埋。于是,石硖口的水就干涸了。“找到狄青的坟,富裕山丹一县的人”。这是流传在河西走廊山丹境地的一句顺口溜。优美的故事,神奇的传说,寄予了甘凉古道上的人们对这位将领的爱戴之情和对水的奢望。石峡口,就是现在的硖口古城,那是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古城关隘。

贾诩,凉州人,这位从汉末走向曹魏鼎盛的乱世谋臣,可谓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其军事才能和卓越远见,就拿当时一流的军事家诸葛亮、周瑜相比,也毫不逊色。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贾诩,很可能就没有官渡之胜。贾诩之谋,使李傕、郭汜(张掖郡人)等几个几乎无路可走的败军悍将,在数战之后成为掌控汉室的乱世权臣。然李、郭无谋,且暴戾,致使贾诩另去他方。贾诩劝张绣降曹反曹投曹,无一不是军事与政治的双重佳作。辅佐曹丕,更是大智慧的表现。贾诩,惟其之才,才能被政治家、军事家曹操所倚重,也惟其之智,才能与曹操一起相伴到老。

马超是从大凉州走出去的一代骁将。马超之骁勇剽悍,不在霍去病之下,然而他的功绩却无法与霍去病相比。他未能用盖世的勇武,开创千秋伟业。好在历史不因功绩而忘却一些名字,马超,永远是大凉州人民尚武精神的完美化身。还有两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不能不说,那就是姜维和董卓。姜维,这位智勇双全的蜀国名将,惜乎其主不智,时不济,费尽心机也未能成就大业,最后落得个为国谋计、身遭惨死的下场。但这丝毫不影响姜维身后的威望和他在老百姓心目中的位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对于姜维,同样是恰如其分。董卓,这位从大凉州走向汉庭的一代枭雄,他没有成为大凉州的骄傲,他是汉室走向灭亡的一代罪臣……

……先说说甘州。甘州这座城市,从来都是一座安祥宁静的城市。河西走廊是一个谋伐进取、居险守要的兵家必争之地,但发生在甘州城市的战争却不是太多。翻开一部甘州史,你会惊奇的发现,这座城市除过西夏与回鹘之间的战争,其它时期,这里则相对安宁。一座安详的城市,多么让人羡慕。甘州素有佛教盛行闻名于世。也许是佛教思想的浸淫,使得这片土地有一种慈悲善爱的基因。张掖有“金张掖”之称。敢在名字之前冠以“金”字的地方,实在不多,可见其地之富庶。甘州是河西走廊物产最丰富的一片绿洲。这里种植西域的胡麻、孜然,也种植中原的水稻、玉米。这里有冰川雪山,也有芦苇荻花。说到甘州,有一件事不能不说,那就是隋炀帝西巡。隋大业5年(609年),隋炀帝杨广率众经青海由扁都口到达甘州,在焉支山接见了高昌、伊吾等27国使团,并在此举办了轰动世界的万国博览会。一时间,甘凉古道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甘州城之热闹景象,不自细说。这应该是甘州历史上最热闹、最繁华、最风光的一次特大盛会,也是中原帝王首次抵达河西走廊驻足甘州。这次盛会,可谓世博会的雏形。

如果说隋炀帝西巡是张掖最大的热点,那么明、清时期,才是甘州最大的看点。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中兴行省治所由银川移至甘州,也许从那一天起,就注定了甘州这座城市的不同凡响。至元十八年,更名河西行中书省,旋即改为甘肃行中书省。甘肃行中书省辖甘州路、永昌路、肃州路、沙州路、亦集乃路、宁夏府路、兀刺海路及山丹、西宁两个直隶州,省会甘州。这个区域远远超过了今天甘肃地理版图的面积。明朝的甘肃巡抚都御使、九边重镇甘肃镇、清初的甘肃巡抚、甘肃提督都在甘州。由此可知明、清时期甘州城市的热闹繁华和风光无限。这也是后来甘州作为甘肃省首字“甘”的由来根据。

再说凉州。凉州城市的历史,和中国历史简直无法分开。凉州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边防城市。凉州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排名中,甘肃第一。有好多次,我和喜好西夏历史的学者聊起凉州,他们一致认为,西夏国如果不是拥有凉州这样的战略要地,它不会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凉州又名西夏陪都。凉州自2200年前匈奴人修筑了形状怪异的姑臧城开始,它就一直是西北地区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凉州是唐初十大节度使中兵力最强盛的河西节度使所在地,“猛将精兵皆聚于西北”。“五凉古都”,更让凉州雄峙于世。在中原王国与西域诸强地战争中,凉州这座城市,是实际意义上的分野之地,谁占领了凉州,谁就拥有了西北战场的主动权。凉州,可攻、可守、可退、可进之地。凉州,扼守西北和进取西域最重要的城市。

但你千万不要把凉州想象成一座充满硝烟的城市。凉州是一座战略的城市,更是一座文化的城市。凉州是一个多民族相居的城市。在数千年的相融共生和与时俱进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凉州文化。凉州文化是了解西北、认识西北的必修课。凉州更是以凉州词为代表的边塞文化主体城市。唐代的诗人们,大都写过有关边塞的诗篇,有的还亲赴西域,感受战地气息,欣赏塞上风光。凉州,理所当然的成了边塞诗的意象题目。在这座城市里留有佳话的诗人有王之涣、陈子昂、岑参、高适、李益(武威人)、王翰、王昌龄等等,王之涣的一曲《凉州词》更是名满天下。一时间,凉州城人文荟萃、名篇佳作比比皆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羌笛胡马、冷月弯刀、旌旗号角、响箭战鼓、铁马冰河、朔风逆雪、黄沙牧草、烽燧列障,等等,构成了边塞诗苍茫绚烂的景象。凉州,成就了边塞诗的辉煌,边塞诗,塑造了凉州的文化形象。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唐)王之涣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唐)王昌龄

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

——(唐)岑参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

——(唐)岑参

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

——(唐)岑参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唐)李益(武威人)

……

这些诗歌是对西北地理景色的描写,也是对河西走廊、甘凉古道的描写,更是对西部大漠风光、雄关漫道、古城关隘、边墙塞寨、风俗物种、军情战事的描写。甘凉古道在哪里,就在这些诗歌里。这些诗歌的背后,就是甘州,就是凉州,就是数千年的河西历史,就是数百里的古道沧桑。

来这里看看吧,甘凉古道,比历史更精彩,比传说更神奇,比马蹄更急促,比驼铃更悠扬。

(原载《飞天》2013年

《兰州日报》20201012整版刊登)

周步,甘肃山丹人。现居北京。作家,诗人。写作题材以西部历史散文居多。作品入编多个文学选本。多部作品被拍摄成电视散文等在电视台、广播电台朗诵播出

更多
文章列表
 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