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广袤的版图上,乌蒙山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孕育着一 种承载千年文明密码的珍禽。在“乌蒙磅礴走泥丸”的壮美诗篇中, 云贵高原最珍贵的自然馈赠——盐津乌骨鸡,它正以其独特的生命印 记,续写着新的传奇。
你可曾知道?在昭通盐津古文化遗址出土的东汉陶鸡中,盐津乌 骨鸡的身影最早被发现:它一一拥有 1800 年以上的悠久养殖历史, 历经岁月沉淀,承载深厚文化底蕴,见证无数时代变迁,宛如“会说话的黑凤凰”,堪称中国的“始祖鸡”“天下乌鸡王”。
盐津乌骨鸡生活在乌蒙山海拔 800 米以上的密林深处,呼吸着富含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饮用含硒量达 0.02mg/L 的山泉水, 放养在生长虫草和天麻之地。它们每天喜欢飞在树林里栖息,保持着 日行数里的运动量。按当地苗彝农户延续“林间轮牧”的传统,每只 鸡年均活动范围达 3.6 公顷。现代卫星追踪显示,其日常活动轨迹 垂直高差达 200 米,这种运动模式促使肌纤维密度较笼养鸡提高 41%。如今,区块链溯源技术正将每只鸡的生长数据写入不可篡改 的数字档案。昼夜 15℃的温差淬炼,奠定了盐津乌骨鸡独特的代谢 机制。古籍有云:“乌鸡者,骨肉俱乌为上品。”盐津乌骨鸡不仅满 足传统认知,更实现了多维度超越。经过 20 余代自然选育,形成 了独特的“五黑”特征(黑羽、黑皮、黑肉、黑骨、黑内脏),成为 鉴别真伪的生物指纹,为《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留下了独特注脚。 正如当地歌谣传唱:“三斤鸡,两斤肉,骨如玄铁羽如绸。”它已成 为活态的农业遗产。
(盐津乌骨鸡偏爱“飞”上树梢栖息, 堪称"会飞的黑凤凰;它从羽毛到皮肤,从肌肉到骨骼, 再到内脏,皆为黑色。独特而珍贵,又堪称"五黑珍禽"。)
盐津乌骨鸡被权威的养殖专家评定为云南绝无仅有,可与世界名 鸡相媲美的乌骨鸡珍禽品种之一,其营养价值之高可见一斑。它不但 具有高蛋白、高矿物元素、低脂肪等显著特征,尤其是为人体所需的 肌苷酸、氨基酸、富硒元素含量较高。经华大基因研究院检测表明: 盐津乌骨鸡每百克肌肉中,肌苷酸含量达 346.5mg(普通鸡种 115.5mg),必需氨基酸总量提升 27%,γ-氨基丁酸含量为普 通鸡种的 2.3 倍。这些数据再次印证了《滇南本草》中“乌骨鸡补 虚劳、益产妇”的记载。经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证实,“盐津 乌骨鸡具有独特的抗氧化活性。”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李教授指出: “盐津乌骨鸡是自然选择与人文传承共同作用的活标本。其黑色素沉 积机制为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了全新方向,建议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 化遗产。”盐津乌骨鸡正以科学的数据诠释着“食药同源”的现代价值。
作为国家独特的双地理标志产品、农业农村部名特优新农产品, 盐津乌骨鸡的传奇早已超越食材范畴。无论是从蜀汉建兴三年诸葛亮 南征时作为军需贡品,还是明清时期的“药鸡”美誉,再到如今的现 代分子营养学的验证,它都遵循着自然与时间的双重认证。当消费者 手握这份来自北纬 28°褶皱深处的馈赠时,品味的不仅是舌尖的鲜 美,更是千年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凭借其卓越的品质和鲜美的口感, 盐津乌骨鸡广受青睐,受众群体极为广泛。
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 曾以细腻的镜头和生动的旁白,将中华大地的美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 致,让无数隐匿在山川湖海、市井街巷的美味佳肴走进大众视野。盐 津乌骨鸡也因此在市场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其品牌价值也随之不断攀 升。越来越多的人因为盐津乌骨鸡而认识了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也 有越来越多的人因为盐津乌骨鸡而爱上了这片土地。
(新年伊始,云南昭通的盐津乌骨鸡作为上海援滇结对帮扶的重要项目之一,受邀亮相上海农业展览馆的迎春会展。凭借其独特的“五黑”特征以及味美滋补的卓越品质,盐津乌骨鸡在活动现场一鸣惊人,迅速成为备受市民关注的展位。)
堪称“舌尖上的黑凤凰”的盐津乌骨鸡,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 造就了“鲜在舌尖,补在根本”的养生特质,成为现代人“平补养正” 的理想选择,更是养生滋补的绝佳食材,并成为盐津县对外宣传的一 张亮丽名片。据悉,自 2019 年以来,盐津县委、县政府每年投入 涉农整合资金 7000 万元,把盐津乌骨鸡作为土鸡中的中高端产品 进行市场定位,实施盐津乌骨鸡全产业链建设,提出了到 2035 年 末,年养殖出栏 4000 万只,产值实现 100 亿元的总体目标。
(盐津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兼盐津乌骨鸡产业专项领导组组长严巨奎与盐津中军军创公司董事长张翔,正在参加盐津乌骨鸡推介发布会,共商产业大计。)
选择盐津乌骨鸡,就是选择一份健康,一份营养与美味,一份传承千年的文化。让我们一起品尝这份来自乌蒙山区的馈赠,体验它独特的风采与魅力,解码千年盐津乌骨鸡的基因奥秘。
(作者:宋文祥 李昂 摄影:陈春连)
2025-02-22
2025-02-20
2025-02-20
2025-02-17
2025-02-17
2025-02-15
2025-02-15
2025-02-14
2025-02-13
2025-02-13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