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看着餐桌上摆满七碟八碗花样繁多的菜肴,听着年轻的后辈七嘴八舌品评挑剔的言辞,就不由地想起了当年吃年饭的场景。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吃食不缺了,过年菜就不经意间慢慢退出了人们的餐桌。
如今,这道令人难以忘怀而让我们熟视无睹的过年菜,又从家庭餐桌被深谙人性的精明厨师再度请上了宾馆酒家的席面,堂而皇之的走上了大雅之堂,成了中老年食客追忆过去艰难岁月不可或缺的“忆苦思甜菜”,这道菜让他们追寻到了自己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和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青春岁月。
过年菜食材配料很简单,就四样:大肉、粉皮、豆芽和白菜。当然,排在前面的食材相对昂贵,炒菜时放的也少,主要还是以白菜为主。过年菜是那个年代最豪华最奢侈的菜品,也是过年餐桌的唯一菜品。一大盘热气腾腾的过年菜端上炕桌,一家人大块朵颐,吃得红光满面,不亦乐乎。在今天看来,这只是一盘普通不过的菜品而已,但在当时,普通老百姓也只能在春节期间才能吃到,足可见其是何等的弥足珍贵了。
过年菜,大肉就是其中最主要的食材了。大肉就是猪肉,我老是想,为什么把猪肉叫“大肉”,是大众消费的肉吗,但回民却不吃。猪肉叫大肉,那牛羊肉,鸡鸭鱼就成了小肉了,但口头称谓上也不冠小。
大肉在计划经济时代,也不是你随心所欲,想吃就能吃到的。大肉每斤只有九毛几分钱,但城里人凭票供应。乡里人也只能在过年时,农业社也才能宰杀几口集体饲养的皮包骨头的瘦猪,按人口分配给社员过年。那时候买肉,人们都拣膘份厚的肥肉去买,而不是挑瘦肉去卖。
白菜是自留地种植的,秋天收获后搬运贮藏进菜窖,防止受冻,平时节约着吃,更多的得留下过年。
粉皮是农闲时自家晾晒的,根据小麦的品种,有的出粉多,有的出面筋多。粉皮在屋顶上晾晒后扎捆待用;面筋要上笼蒸熟或者上鏊烙熟;不定那天,舅舅或者姑姑等尊贵的客人突然造访。因为生产队要按时上工,时间来不及,女主人就可当现在的方便面一样,快速泡煮,让客人食用,不耽搁下地上工时间。
豆芽一般是黄豆芽。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过后,就浸泡好黄豆,盛在一个瓷盆里,放到热炕上,上面盖一块湿毛巾,天天下午拿温水淘洗,直到黄豆芽长到两寸长就可食用了。
过年菜,是我们童年生活中最好吃的美味了,现在每每想起,都不由地馋涎欲滴,她像一张五彩的老照片一样,永远鲜活地定格在我们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