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鸡心岭的界碑劈开三省晨昏,竹溪如一块被岁月反复摩挲的青玉,在鄂、渝、陕三省的交界处沉淀出温润的光泽。这里,山峦起伏,似大地隆起的雄浑脊梁;河流纵横,如血脉中流淌的灵动诗行。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自然的密码与文明的基因,在时空的交织中,织就一幅独一无二、韵味悠长的文明经纬图。
一、山水的语法:地质史诗与生态诗学
1、地质长卷的深情诉说
十八里长峡的雾,宛如大地写给天空的一封缠绵情书。当晨光穿透云层,峡谷恰似一本徐徐摊开的地质史诗。三叠纪的砂岩、侏罗纪的页岩、白垩纪的火山岩层层叠叠,每一层岩石都像是一位沉默的历史讲述者,记录着地球亿万年的呼吸与变迁。漫步其间,仿佛能听见远古时代地壳运动的轰鸣,感受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奇力量。
2、地理与历史的双重交响
鸡心岭的界碑,宛如地理与历史的双重坐标,矗立在时光的长河中。站在海拔1890米的山巅,一脚踏三省的瞬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而奇妙。恍惚间,仿佛能听见战国时期楚国工匠夯筑长城的号子,那激昂的声音穿越千年,与当代高铁穿越隧道的轰鸣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宏大对话,诉说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与发展。
3、历史遗迹的岁月低语
关垭楚长城的夯土墙,是竹溪最古老、最厚重的文本。那些被风雨无情侵蚀的城堞,曾是楚国抵御巴蜀的坚固军事屏障,见证了无数金戈铁马的战争场景。如今,它们虽已失去了往日的威严,却成了时间的珍贵标本。墙根处,陶片与箭镞静静躺卧,仿佛在默默诉说着“芈月出关”的传奇故事;墙头,野蔷薇攀援而上,用娇艳的花朵为这段冷峻的历史添上了柔情的注脚。
而南部高山的红豆杉群落,则像一群沉默而睿智的哲人,在云雾中静静思考着生命的永恒。它们的年轮里,藏着冰川期的寒冷记忆,也刻着当代生态保护的温暖印记。每一棵红豆杉都是一部活着的史书,见证着大自然的沧桑巨变和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守护与尊重。
4、灵动之水的生命律动
水,是竹溪的灵魂所在。堵河从这里发源,带着秦巴的灵气一路向东,最终汇入南水北调的浩荡长河,将竹溪的清冽与灵动输送到远方。在鄂坪水库,水面如镜,平静而深邃,倒映着蓝天与青山,也倒映着人类与自然和解的智慧。这座调节库容的水利工程,不仅是防洪的坚实屏障,更是生态的忠诚守护者。它巧妙地调节着水流,让下游的江河得以保持生命的律动,滋养着沿岸的土地和生灵。
二、味觉的考古:舌尖上的文明层积
1、厨房里的文明博物馆
竹溪人的厨房,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味觉博物馆。蒸盆里的土鸡、腊蹄、山药与竹笋,在陶瓮中慢炖四小时,汤色如乳,肉质酥烂,香气四溢。这道唐代贡菜的现代演绎,不仅是味觉的盛宴,更是文明的层积。陶瓮的质地、食材的搭配、火候的掌控,无一不透露着农耕时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巧妙利用。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生活哲学,让人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
2、四蒸菜系的生活密码
四蒸菜系(蒸肉、蒸菜、蒸豆腐、蒸芋头)则像四枚珍贵的活化石,封存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方式。蒸肉的肥瘦相间,是物质丰富后的享受,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蒸菜的朴素,是战乱时期的生存智慧,展现了人们在艰苦环境下的坚韧与乐观;蒸豆腐的细腻,是佛教文化影响下的素食传统,反映了文化的交融与传承;蒸芋头的软糯,则是山地作物与烹饪技法的完美结合,彰显了竹溪人对本地食材的独特理解和巧妙运用。
3、市井小吃的乡愁记忆
小吃是市井生活的生动诗行。酸辣魔芋丝以泡椒点睛,开胃如一记清脆的响指,瞬间唤醒人们的味蕾。其原料魔芋,自古便是竹溪的“山珍”,《本草纲目》载其“去肠砂、消痈肿”,现代营养学则证实其富含膳食纤维,具有多种健康功效。高山土豆粑外酥内糯,咬下时仿佛能听见山风的呼啸,这颗海拔1500米以上生长的土豆,承载着山地农业的艰辛与馈赠,每一口都饱含着大自然的恩赐和劳动人民的汗水。懒豆腐用酸浆点制,保留大豆最本真的香气,配一勺辣椒油,便是竹溪人最朴实的早餐。其制作工艺,至今仍遵循着“不弃酸浆、自然发酵”的古法,传承着古老的智慧和传统。
这些味道,是游子记忆的锚点、舌尖的乡愁,更是文明传承的密码。竹溪的美食不仅承载着味觉的记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礼仪,每一道菜肴都是竹溪文化的生动载体。
三、茶香的礼仪:流动的文化基因
1、贡茶的传奇与魅力
竹溪的茶,是流动的文化基因,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荣耀。梅子贡茶自唐代封为贡品,以其卓越的品质闻名遐迩,氨基酸含量高达2.95%。泡开时,叶脉舒展,如少女翩跹起舞,姿态优美动人。轻抿一口,茶香在口中散开,滋味醇厚回甘,让人回味无穷。
2、茶俗中的处世哲学
茶俗里,藏着竹溪人的处世哲学。客来敬茶,一杯茶众人分饮,喝几口便摸一摸杯沿,这是共享的礼仪,更是对“和”文化的生动实践。在竹溪,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情感的桥梁,通过品茶,人们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增进了友谊和团结。
3、婚俗丧葬中的茶香寓意
婚俗中,女方陪嫁的茶叶与米、枣子同装,寓意“早生贵子”,茶叶在此成为生命延续的象征,寄托了人们对新人的美好祝福。丧葬时,死者口中塞茶叶以防孟婆汤忘情,枕头里装盐茶米谷随葬,生死皆与茶相伴,茶香成为连接此岸与彼岸的桥梁,表达了人们对生死轮回的思考和对逝者的缅怀。
4、地方戏曲与民歌的文化传承
山二黄是竹溪地区极具特色的地方戏曲,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是竹溪人生活态度、价值观和社会关系的生动反映。其唱腔高亢处如山风呼啸,展现出竹溪人豪爽奔放的性格;婉转处似溪流潺潺,蕴含着他们对生活的细腻感悟。在当地的民俗文化中,山二黄常常与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重要场合紧密相连,成为竹溪人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向坝的原生态民歌,作为山二黄之外的另一支旋律,同样具有独特的魅力。高腔如山风穿谷,响亮而激昂;平腔似溪流潺潺,舒缓而悠扬。背工调里藏着劳作的号子,记录了竹溪人民辛勤劳作的场景。每年六月六的民歌节,山民们聚在晒谷场,用最原始的方式唱和,歌声撞在崖壁上,又弹回人间。这些没有乐谱的民歌,像活态的史书,记录着竹溪人的喜怒哀乐,传承着“以歌代言”的古老传统。
四、红色的心跳:革命记忆的当代回响
1、革命标语的精神力量
1932年的风,曾吹过蒿子坝的土墙,贺龙红三军的标语“穷苦老百姓要觉悟起来”,至今仍刻在斑驳的砖石上。字迹虽已模糊,但精神依然清晰,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竹溪人。这简单的几个字,蕴含着革命的火种和对自由的渴望,唤起了穷苦百姓的觉醒,让他们勇敢地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去。
2、反抗压迫的英勇壮举
双坝黑耳坪的刑场,曾是黑暗与正义激烈交锋的地方。当伪区长与恶霸地主的头颅落地时,百姓的欢呼声震落了槐花,那是对压迫的愤怒反抗,对自由的热烈渴望。这一声欢呼,如同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照亮了竹溪人民追求解放的道路,彰显了他们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3、军民鱼水情的生动诠释
丰溪镇的粮仓前,战士们将粮食分给饥民,孩子们捧着麦粒,眼睛里闪着光。这一温暖的场景,是对“军民鱼水情”最生动的诠释。在那个艰苦的年代,红军与百姓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红军为百姓谋幸福,百姓为红军提供支持和保障,这种深厚的军民情谊,成为了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
4、革命精神的当代传承
桃源老爷顶的激战中,黄桃匪部的溃败声与山雀的啼鸣交织成胜利的乐章,那是革命者用鲜血书写的壮歌。如今,这种红色基因依然在当代竹溪人身上传承和体现。例如,某村干部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在面对资金短缺、技术不足等重重困难时,毫不退缩。他积极联系金融机构争取贷款,邀请农业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带领村民日夜奋战在田间地头。经过不懈努力,特色产业逐渐走上正轨,实现了脱贫致富。这充分体现了革命时期艰苦奋斗、依靠群众的精神在当代乡村振兴中的激励作用,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5、红色教育的时代意义
龙坝镇肖家边的红三军司令部旧址,成了红色教育的课堂。孩子们触摸着弹孔累累的木门,听老人讲述“一颗子弹换三把锄头”的故事。那是战士们用武器换取农具,与百姓共耕土地的承诺,体现了革命者的智慧和对人民的深情。这种“军转民”的智慧,不仅是革命时期的生存策略,更是当代乡村振兴中“军民融合”理念的先声。通过红色教育,让孩子们了解历史、铭记先辈,传承红色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五、现代的变奏:绿色发展的文明跃迁
1、传统与现代的激情碰撞
武陵不夜城的灯火,在秦巴的夜色里亮成一片星海。山二黄的戏台与街舞的舞台比邻而居,传统与现代在此碰撞出绚丽的火花。游客们穿着汉服在古街漫步,仿佛穿越回了古代,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韵味;又转身进入VR体验馆,在虚拟与现实的交织中,体验科技的魅力,感受文明的多元性。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为竹溪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沉浸式旅游的文化传承
肖家边电影小村里,游客们穿着戏服在《草原枪声》的取景地拍照,仿佛穿越了时空。这种“沉浸式旅游”的模式,不仅是商业的创新,更是文化传承的新路径。游客们在游玩的过程中,深入了解竹溪的历史文化和电影艺术,增强了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3、科技引领的绿色农业
数字经济产业园里,国芯一号智算中心的服务器嗡嗡作响,26家科技企业在此孵化未来。以某科技企业为例,其研发的基于大数据的农业监测系统,能够实时收集土壤湿度、温度、养分等数据,并通过智能分析为农民提供精准的种植建议。这一系统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实现了绿色发展。然而,该企业在研发过程中也面临着数据安全、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通过与高校合作、加强内部培训等方式,企业逐步解决了这些困难,推动了农业科技的进步。
4、产业升级的创新发展
茶叶超级工厂的流水线上,机械臂精准地分拣着茶芽,展现了现代科技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魔芋果胶生产线将山珍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商品,提高了魔芋的利用价值。魔芋果胶生产线在市场拓展方面,初期面临着品牌知名度低、销售渠道有限的问题。企业通过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销会、与电商平台合作等方式,逐渐打开了市场,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而VOSS矿泉水的瓶装线,正将竹溪的清冽送往世界,让更多的人品尝到竹溪的优质水源。这些现代产业的落地,不仅是经济的转型,更是文明形态的升级,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数字文明,竹溪在每一次跃迁中,都保持着对生态的敬畏,对传统的尊重。
六、未来的注脚:文明经纬的永恒编织
在时光长河的奔涌中,竹溪宛如一艘稳健的航船,正驶向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这座镶嵌在鄂、渝、陕三省交界处的璀璨明珠,正以独特的姿态,在文明经纬的画卷上,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永恒篇章。
1、生态守护:绿动未来的永恒底色
未来,竹溪的生态画卷将更加绚丽多彩。那连绵起伏的山峦,不仅是地理的标识,更是生态的守护者。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为众多珍稀动植物提供了栖息繁衍的家园。十八里长峡中,曾经濒危的动植物种群数量逐渐增加,野生大熊猫偶尔在竹林间悠然踱步,金丝猴在树枝间跳跃嬉戏,它们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生态良好的生动见证。
河流是竹溪的灵动血脉,未来的堵河将更加清澈。通过持续的生态治理和水资源保护,河水中各类水生生物繁衍生息,鱼群在水中畅游,水草随波摇曳。鄂坪水库周边,生态湿地不断拓展,成为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每年秋冬时节,成群的天鹅、大雁等候鸟在此驻足停留,它们或展翅高飞,或低头觅食,为竹溪的天空增添了一抹灵动的色彩。
同时,竹溪将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在广袤的山地间,风力发电机组如巨人般矗立,巨大的叶片随风转动,将风能转化为清洁电能,输送到千家万户。太阳能光伏板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光芒,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绿色能源的广泛应用,不仅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更让竹溪的天空更加湛蓝,空气更加清新。
2、文化传承:历史记忆的现代回响
文化是竹溪的灵魂所在,未来的竹溪将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热土。关垭楚长城将得到更加完善的保护和修复,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战国时期楚国的辉煌与沧桑。游客可以穿上古代的战甲,手持兵器,在模拟的城墙上巡逻,体验古代士兵的生活;也可以参与模拟的战争场景,感受金戈铁马的激烈战斗。
竹溪的美食文化也将焕发出新的活力。传统美食将与现代烹饪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多新颖美味的食物。例如,将蒸盆与分子料理技术相结合,打造出外观精美、口感独特的创意蒸盆。同时,美食文化博物馆将拔地而起,通过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全面展示竹溪美食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游客可以在博物馆中品尝到地道的竹溪美食,还可以亲手参与美食制作,深入了解竹溪的美食文化。
山二黄和向坝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弘扬。学校将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专业的艺术团体将深入基层,开展巡回演出,让更多的人欣赏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此外,通过与现代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融合,山二黄和向坝民歌将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吸引更多的观众。
3、科技引领:创新发展的智慧引擎
未来的竹溪,科技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数字经济产业园将不断壮大,吸引更多的科技企业入驻。在人工智能领域,竹溪将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农业管理系统,通过传感器和大数据分析,实现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的精准监测和调控。农民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随时随地了解农田的土壤湿度、温度、养分等信息,并根据系统提供的建议进行精准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在生物医药领域,竹溪将充分利用本地的中药材资源,开展中药材的深度研发和加工。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提取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开发出具有更高疗效和更低副作用的中药新药。同时,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和加工园区,形成完整的中药材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智能交通系统将在竹溪全面普及。城市中,自动驾驶公交车和出租车将穿梭于大街小巷,为市民提供便捷、安全的出行服务。乡村地区,智能物流配送车辆将准确无误地将农产品和物资送到农户手中,解决农产品运输“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此外,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交通设施的智能化管理,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4、产业融合:多元发展的活力画卷
未来的竹溪,产业融合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将打造出一批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在茶叶种植基地,游客可以参与茶叶采摘、制作过程,品尝到新鲜的茶叶,还可以入住特色民宿,体验乡村生活的宁静与惬意。在魔芋种植区,建设魔芋主题公园,展示魔芋的种植历史、文化内涵和加工工艺,让游客在游玩中了解魔芋的知识。
工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将为竹溪的制造业注入新的活力。传统的竹编、木雕等手工艺品将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出具有时尚感和文化内涵的创意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受到欢迎,还将走向国际市场,展示竹溪的文化魅力。同时,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吸引设计师、艺术家等创意人才入驻,开展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推动竹溪文化产业的发展。
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将提升竹溪的整体竞争力。金融服务业将为农业、工业和文化产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教育服务业将培养更多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竹溪的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医疗服务业将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5、社会和谐:幸福生活的温暖乐章
未来的竹溪,社会将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的生活将更加幸福美满。教育将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将进一步缩小。学校将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优秀的教师队伍,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孩子们将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为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医疗卫生体系将更加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将大幅提升。通过远程医疗技术,患者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上级医院专家的诊断和治疗服务。同时,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保障居民的身体健康。
社会保障体系将更加健全,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将实现全覆盖。社区将建设更多的养老服务设施,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等全方位的服务。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推动养老服务业的多元化发展。
竹溪的明天,写在“一城四地”的蓝图里:山水旅游名城、绿色产业基地、生态康养胜地、文化传承高地、乡村振兴样板地。十巫南高速的隧道正在贯通,鄂坪调水工程的管道延伸向远方,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是地理的连接,更是文明的纽带——它们将竹溪与更广阔的世界相连,让这座秦巴山区的明珠,在全球化中保持独特的个性。
当夕阳为鸡心岭的界碑镀上金边,当十八里长峡的雾再次漫过崖壁,竹溪的故事仍在继续。它是一首未完的诗,一曲未歇的歌,在秦巴的褶皱里,静静流淌。这里的山,是文明的脊梁;这里的水,是文化的血脉;这里的人,是传统的守护者,也是现代的开拓者。他们用双手编织着文明的经纬,让竹溪在时光的长河中,始终保持着生命的温度与文化的厚度。
2025年10月6日
作者简介,万义早,仙桃市沙湖镇人,十堰市五届政协专职常委,一级调研员退休。爱好文史哲,喜欢运动旅游,作品散见于网络平台、报刊杂志,现居广州。
2025-10-08
2025-10-06
2025-10-06
2025-10-03
2025-09-29
2025-09-29
2025-09-27
2025-09-26
2025-09-26
2025-09-23
2025-09-22
2025-09-21
2025-09-19
2025-09-18
2025-09-18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