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董素印:妈妈做的“贴锅饼”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董素印 | 发布时间: 2025-10-06 | 6 次浏览 | 分享到:

妈妈做的“贴锅饼”


文/董素印(江苏射阳)

 

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离别已久的双亲,思念妈妈每次亲手做的“贴锅饼”。

妈妈不是做饼专业,但绝对是做饼能手,在那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她总是变着法子将普通的面饼做出花样来,增加我们的食欲。

记得小的时候我们家里生活很困难,就连中秋节做饼也要做成白面饼和粗面饼两种,白面饼是用来“祭月”和招待客人的,粗面饼供自己食用。每到中秋节前几天,妈妈和姐姐们一起将有限的小麦和部分大麦拿到磨房里磨了又磨,筛了又筛,千方百计多磨出一些面粉来,直到磨不出面粉了,尔后将先前几番磨出的小麦白面粉综和起来,相对白净好看一些,做出的自然是白面饼;再将后几番磨出来的面粉与大麦粉掺合在一起,增加面粉的劲道,这种面粉做出的饼,我们称之为粗面饼。两种面粉做出来的饼,视觉上就有天壤之别,正常情况下口感上自然也相差甚远。

为了缩小两种饼的“差距”,母亲可谓想尽了办法。在和面时,她将粗面中适量多加入些糖晶,增加甜度;有时用食盐加入大量葱花,或者用韭菜制成馅料,增强食欲;尽管面粉质量相差甚远,但做出来的粗面饼与白面饼口感和味觉上毫不逊色,特别是我有时还抢着吃带“馅”的粗面饼呢,博得全家人哄堂大笑。

做饼有多种做法。有笼蒸法,就是将一块块拿捏好的生面饼放在蒸笼上蒸煮;有贴锅法,直接将做好的生面饼贴在铁锅周围烤煮,这样做出来的饼,贴在锅上的一面会烤出一层厚厚的锅巴,香香的、脆脆的,香甜浓郁,口味独特。妈妈就喜欢这种做法,她说虽然程序繁杂,但做出的饼口味好。

要想做出好吃的贴锅饼来,除了精心涨面、和面,火候更是关键。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做饼却要把握好四个“三把火”:热锅火,就是用三把火将刚涮净的锅烧热,“锅不热饼不靠嘛!”所以,第一个“三把火”烧得要猛!第二个“三把火”是贴饼火,小火慢烧,既要保持锅中有一定高的温度,又不能让先贴在锅上的饼烤糊,只见妈妈将一块块拿捏得薄薄的长长的、如成年人鞋底大小的生面饼,挨个贴到锅壁上方三分之二位置上,待四周贴满后,在贴饼的下方锅中放上冷水,一是防止饼被烤糊,二是以沸水激发蒸汽,让饼尽快烤熟;第三个“三把火”也要烧得猛烈,要尽快将倒入锅中的冷水煮沸,这样才能散发蒸汽,尽快将饼烤熟;最后一个就是“行笼火”,慢慢地烧三把温火,在保持锅中热度的同时,又不能将锅中有限的水提前烤干。

这个时候妈妈最忙,既要贴好锅里的饼,又要指导姐姐将不同阶段的“三把火”烧好,锅上锅下忙的不亦乐乎。经过大小的“三把火”适度把控,大约半个小时过去了,蒸汽笼罩着的锅灶上升腾出满屋浓郁的香味,这时,第一锅香喷喷的手工饼终于出锅,妈妈揭开锅盖,用早已洗净的手沾上冷水,分别揪一块白面饼和粗面饼,细心地品尝一番它们的火候和口味,觉得不错,便从锅中取出,再将一块块白面饼一分为二,分给我们每人半块品尝,他自己也抙了半块粗面饼,躲到一旁,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懵懂的我问妈妈为何不与我们一起吃白面饼,她总是说白面饼不甜,又没咬嚼,不喜欢,还是这粗面饼好吃,说着,她扬了扬手中尚有的“火柴盒”大小的粗饼,整个塞进了嘴里,洗洗手,又开始了下一锅饼的加工流程。

一锅饼做出来,常常忙得妈妈大汗淋漓。我们既不会做饼,又不能烧火,只能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有时用毛巾轻轻的擦去妈妈额头的汗珠,或者用芭蕉扇猛烈的扇上一阵,给汗流浃背的妈妈降降温。说实在的,名义上是在做帮手,实质是在眼巴巴的等饼吃呢!

每每想起妈妈做饼的情景,我总是禁不住泪如涌泉,直到现在才明白,妈妈哪里是不喜欢吃白面饼,分明是舍不得吃嘛:一是省饼待客,无论邻居张家李家王家大人小孩路过门前,都会分享到一块喷香白面饼;同时,也好让家人都能分享到吃白面饼的口福和快乐!

随着物质的丰富,甜饼、咸饼、各种馅饼层次丰富,每每带给母亲的这些“洋饼”时,她都要说出许多这样那样不喜欢的借口,总是爱不释手、津津有味地吃着她自己做的白面饼,不但阻止我给她买那些高档月饼,还将她亲手做的“贴锅饼”给我带上几块回家品尝;说实在的,超市里买的那些高档月饼固然好吃,但怎么都吃不出妈妈做的“贴锅饼”的香味来。

散文随笔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