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州的秋天
文/梁平林
甘州,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适合大部分农作物和植被物生长。全国第二大内陆河一一黑河从祁连山汩汩泄下,横穿甘州全境。两岸水草丰茂,牛羊成群,农作物绵延万里,金灿灿、黄橙橙的。森林、温地、植被多,覆盖面广。近些年来,由于生态建设的需要,这里还引种了一些南方热带植物,如海棠,红枫,还有北方沙漠胡杨等,也都在这里安家落户,把我们美丽的甘州装扮得更加绚丽多彩。特别是到了秋天,各种植被五颜六色,有绿的、黄的、红的、紫的、白的、粉的……应有尽有。不论是农村、城市、街道、小区、公园、林带,姹紫嫣红的景象到处都是。市民们"开窗见绿,出门进园″的梦想早已实现。自然生态、生活环境质量大为提高,正所谓:“绿水青山绕,红花遍地开。人民真幸福,四季盛丰来”。就是这里生态景观的真实写照。
而说起甘州的秋天,也总绕不开甘州人民的那条母亲河一一黑河。
黑河的水,它不像南方的河水,总是绿得有些黏稠,泛着些温吞吞的波光;它从祁连山那皑皑的雪顶上流泻下来,带着一身凛冽的寒气与不容分说的决绝,一路劈开戈壁的荒漠,浩浩荡荡地来了。河水是浑厚的,带着些泥土的本色,流得却不急,仿佛一位见惯了风霜的哲人,步子沉稳,每一步都踏在岁月的节拍上。我常想,倘若没有这条河,甘州的秋,怕是要失了一半的灵魂。而正是它,将那祁连山的高寒与河西走廊的广漠勾连起来,将那远古的苍凉与今朝的丰饶融成了一体。河水两岸,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广袤的田野。夏日里那逼人的、几乎是带着些呐喊意味的绿潮,此刻已然平息了下去,沉淀为一种更为厚实的底色。玉米挺着焦黄的穗子,像一排排披着金甲的兵士;向日葵沉沉地垂下了它那过于丰腴的头颅,仿佛在向土地做着最虔诚的祷告。风从田野上吹过,便带来一种熟透了的、阳光与谷物混合的香气,那香气是干燥的,暖洋洋的,吸一口到肺里,便觉着整个人都踏实了。
但这田野的秋,终究是平铺直叙的,像一篇写得工工整整的骈文。而甘州真正的秋天,则是在那些华彩一般的颜色里——那些被精心“引种”来,又肆意生长着的、近乎奢侈的胡杨黄和海棠红里。于是,红、黄便成了这座城市秋的主色调。
秋日的一天清晨,我走进了这座城市里最近抑或最大的一个森林公园。抬眸间,我便恍如踏入了一个精心布置的、光与色的迷梦里。这里的秋,则是另一番景象了。它不再是那旷野之上,带着原始力量的单一的金黄,而是被人的巧思与自然的造化共同调和出的、一片斑斓的锦绣。那南国来的海棠,叶子是那种最纯正、最热烈的红,一树一树,像烧着了的不熄的火焰,又像是天边遗落的一抹晚霞,凝固在了它的枝头。走近看时,那叶子薄薄的,透着光,脉络清晰得像画上去的,红得是那样的纯粹,那样的不讲道理,让你疑心它是不是把自己的生命也一并染红了,要在凋落前做最后一次酣畅淋漓的燃烧。旁边的红枫,却又是另一种性子。它的红不那么咄咄逼人,是绛红的,带着些紫的调子,沉静而高贵,像是陈年的葡萄酒,盛在玲珑的杯里。风过时,那一片片精致的小叶子便簌簌地,如一群窃窃私语的、穿着华服的小精灵在低声笑闹。
最令我心头一震的,却是那北地来的胡杨。它们长得不算很高大,却有一种旁若无人的高傲、倔强的气度。它们的叶子,在秋天里变成了一种纯粹的金黄,不是田野里那种暖黄,而是一种更为耀眼的、近乎金属质感的亮黄。它们就那么静静地站立着,一身的光华,与身旁海棠的红、松柏的绿交相辉映着。看着它们,我忽然想起清人一句诗来:“忽然觉得,这胡杨,这红枫,这甘州城里一切的异木,不正是‘他生未必重靑眸’么?”而胡杨的精魂,正是印证了那句永恒的经典:"三千年不死,死了三千年不倒,倒下三千年不腐"的刚烈精神,同时也印证了甘州人民不畏艰苦,与自然抗争,与命运抗争,改造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景期盼。
写到这里,我的思路又飞驰到了另一个空域。我想,这斑斓的秋色,并不囿于公园的围墙之内。秋日的阳光,不再酷烈,变得分外地明净,像过滤过似的,斜斜地照下来,将这一城的秋色都镀上了一层柔和的、辉煌的边。像一种流动的盛宴,漫溢到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街道两旁,不知名的树木也换上了秋装,或黄或红,将一条条笔直的水泥路,妆点成了印象派的画廊。最动人的,是那些寻常的居民小区里,一推开窗,便可能撞见一树热烈的红;一走出门,便踏进了一片柔软的、金黄的落叶毯子上。这真是“开窗见绿,出门进园”了呀!
我于这光与色的迷宫中信步走着,不觉日头已渐渐偏西。暮色如一层薄薄的、蓝灰色的纱,从祁连山的背后,从城市的边缘,悄悄地弥漫开来。白天的喧嚣与光彩,都在这纱幔里渐渐沉淀了下去,灯火次第亮起。一盏,两盏,继而汇成一片温柔的人间星海。那灯火是暖黄色的,与日间所见树叶的金黄不同,它更带着一种家的、安稳的气息。晚风凉了下来,吹在脸上,已有清冽的寒意。白日里那一片惊心动魄的斑斓,此刻在这暮色与灯火的交融里,仿佛也安静了下来,成了一段遥远的、华美的旧梦。我忽然明白了,甘州的秋天,原来是有两副面孔的。一副是白日的,是色彩的,是人们用智慧与汗水营造出来的、是为了对抗荒芜与凋敝,营造繁华与喧闹的杰作;另一副,则是属于这夜色的,是静谧的、安祥的;是这片土地千年以来从未改变的、深沉的、属于甘州人民休养生息的永恒底色。那白日里的一切绚烂,都像是开在这静默底色上的花朵,因其底色的殷实,而愈发显得珍贵动人。
回到家里,推窗望去,夜空是那种幽邃的、天鹅绒般的蓝,星宿疏疏朗朗地缀着,清亮得像要滴下水来。远处的黑河,在月光下该是成了一条银白色的带子了吧,它依旧那样不言不语地流淌着,曾经流过汉唐的月,流过昨日的烽烟,也流过今朝这灯火辉煌的、安详的古城。我忽然觉得,那满城的五颜六色,固然是好的,是让人喜悦而感奋的;但惟有理解了这甘州秋夜的静、这土地深处的沉稳,或许才算真正懂得了这片土地上秋天的本色。那是一种在荒芜中创造繁华,而后又将这繁华,安然落于仓廪中的、殷实的、从容的智慧。
2025-11-08
2025-11-08
2025-11-05
2025-11-03
2025-11-03
2025-11-02
2025-11-01
2025-11-01
2025-11-01
2025-11-01
2025-10-29
2025-10-26
2025-10-25
2025-10-16
2025-10-16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