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郭荷郭瑀:张掖城阙下的文明守夜人
来源:中国旅游文化网 | 作者:黄克斌 | 发布时间: 2025-11-01 | 9 次浏览 | 分享到:

河西走廊的风永远带着羌笛遗韵,从乌鞘岭翻卷而来时,总在张掖的临松薤谷打个旋 —— 这座被祁连山雪水滋养的古城,恰如丝绸之路上的一枚玉玦,镶嵌在河西走廊的腹心。当十六国的烽火在中原烧成燎原之势,张掖却因 "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 的险要地势,成为文明的诺亚方舟,而郭荷与郭瑀师徒的身影,就在这羌笛与烽燧交织的时空里,于张掖临松薤谷勾勒出斯文不灭的微光。

郭荷的书斋总浮动着简牍与沙尘的气息,这位生于西晋末年的敦煌学者,束发时见过洛阳太学 "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的盛景,垂鬓时却在张掖城头目睹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的苍凉。他案头的《周易》爻辞藏着天道循环的密码,手中校订的《尚书》竹简刻着上古先王的遗训,每当关中士民扶老携幼涌入张掖,总能看见这位长者在残阳下辨读典籍的身影 —— 他以朱砂笔在讹误处写下批注,如同在破碎的时代里缝补文明的衣衫。那些被战火焚毁的经卷,在他笔下重获新生,恰如张掖城外被风沙掩埋的汉长城,经他拂拭后重现夯土的纹理,让后世得以透过《尚书》古文经,窥见 "郁郁乎文哉" 的先秦幽光。

他的私学设在张掖临松薤谷,千余弟子席地而坐,听风穿竹简的声响与先生的讲解织成韵律。郭荷不讲玄虚清谈,只授 "明经致用" 的实学,让弟子们从《诗经》"呦呦鹿鸣" 中悟为政之道,于《礼记》"礼仪三百" 里明处世之方。当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的战乱阻断官学薪火,他却以个人之力筑起教育的城垣 —— 那些来自破落士族与流亡庶民的青年,在他讲堂里寻得精神归属。暮色漫过祁连山时,书声从茅屋里溢出,惊起归巢的雀鸟,将知识的种子撒向张掖各城邑,恰如黑河的支流,在荒漠中滋养出片片绿洲。

郭瑀叩响师门时,张掖的胡杨正落尽金黄。这位酒泉青年带着对玄学的痴迷与对天文的好奇拜倒门下,继承的不仅是经籍训诂之学,更是张掖作为文化十字路口的兼容气度 —— 他研习《春秋》时融入墨家思辨,注解《孝经》时参透纬书奥秘,如同张掖城中汉风与胡俗的交融,让学术在碰撞中焕发新生。郭荷临终前交付的那一箧古籍,竹简上留着先生指间的温痕,那是比焉支山的胭脂更贵重的遗产,比张掖丹霞的岩层更厚重的传承。

接过衣钵的郭瑀,将讲堂搬进张掖周边的密林深处,石阶被弟子们的木屐磨得发亮。晨雾中,他拄杖而立讲授 "学不博则不能守约" 的道理,教弟子观测星象以知天时,绘制舆图以明地理,将儒学根基深扎在河西土地里。当北凉骑兵掠过姑臧城头,他的学堂仍如孤灯亮着,弟子刘昞等人在烛光下抄录典籍,将学问刻进石碑、藏进洞窟,恰似张掖大佛寺的卧佛,在乱世中以沉默守护文明的精魂。

姑臧城的暮鼓带着苍凉回声,而张掖因郭氏师徒的学术活动,成了北方的文化灯塔。中原流民带来的典籍与河西文化在此交融,正如黑河水系与祁连雪水的汇流,形成陈寅恪先生所言 "中原魏晋文化保存于河西一隅" 的奇观。那些在长安洛阳失传的经注,却在张掖学者案头完整保存,如同沙漠中意外存活的胡杨,保留着文明原生的基因。当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郭瑀弟子刘昞站在洛阳废墟上,手中《春秋墨说》带着张掖的风沙,却为改革提供了思想基石 —— 鲜卑贵族研习的《礼记》注解里,藏着张掖学人数代人的心血,如祁连山的冰川融水,在乱世中汇成文化潜流。

如今行走在张掖大佛寺的飞檐下,仍能想见当年临松薤谷学宫里的盛况。郭荷与郭瑀留下的不仅是几部典籍,更是一种文明存续的智慧:当整体文明遭遇浩劫,以张掖这样的地理枢纽为载体进行局部保存,再通过教育传承实现 "基因重组"。这种 "河西模式" 如同张掖城外的万亩良田,将散落的文明种子播进沃土,最终在隋唐时期长成参天大树 —— 唐代孔颖达编纂《五经正义》时,笔下某些注解思路,隐约可见张掖学者校勘典籍的影子,那是跨越数百年的学术对话,是风沙也掩不住的斯文之光。

河西走廊的风仍在吹拂,掠过张掖的钟鼓楼,掠过马蹄寺的石窟。郭荷与郭瑀师徒如同文明的守夜人,在 "大漠孤烟直" 的苍凉里点燃一盏灯,让儒学火种在张掖的土地上悄然燎原。他们用生命证明:文明的韧性不仅在于 "九天阊阖开宫殿" 的辉煌,更在于 "风萧萧兮易水寒" 时的坚守 —— 当天下沉睡,总需有人在寒夜抱着典籍不眠,如张掖城头的更夫,敲着梆子等待黎明。那些散落在敦煌写卷的字句,刻在酒泉石碑的经文,都是他们留给后世的启示:真正的传承从不是被动等待,而是如张掖人引祁连山雪水灌溉荒漠般,主动将文明种子埋进每寸可能生长的土地,让它在岁月长河里,终成荫蔽天下的林海。


2025年6月26日星期四于甘州

散文随笔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