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五彩山丹:河西走廊的千年长卷
来源:中国旅游文化网 | 作者:黄克斌 | 发布时间: 2025-11-01 | 11 次浏览 | 分享到:

祁连雪水如银线蜿蜒,在河西走廊的中段绣出一方神奇土地。山丹,这座被时光反复晕染的小城,是自然的调色盘,是历史的竹简,更是人间烟火的百衲衣。在这里,每粒尘埃都藏着色彩的密码,每阵清风都携着岁月的絮语,踏足其间,便似走入一幅流动千年的斑斓画卷,一步一景,皆是风情。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 古老的匈奴歌谣仍在风中飘荡,道尽焉支山与美的千年羁绊。秋日的焉支山是天地最慷慨的馈赠,阳光穿过层叠枝叶,将那些不知名的叶燃作灼灼火焰,或镀成灿灿金箔,唯有苍松翠柏固执地捧着一汪碧色,不肯让绿意随秋风褪色。红的似霞,是地层深处铁矿物质积蓄的万载热情;黄的如缎,是亿万年风沙打磨出的温柔肌理;绿的欲滴,是祁连雪水浸润的生生不息。山岩的青灰、溪流的碧蓝,在光影交错中晕染开来,恰似杜牧笔下 "霜叶红于二月花" 的诗意,立体得能触到叶尖的晨露,生动得似能听见风过林梢的轻响。偶有云雾漫过山腰,便如宣纸泼墨,将赤、黄、绿、青、蓝揉作一团,分不清是山在画中,还是画在山间。

从焉支山南麓漫步而下,绿色便铺天盖地涌来。山丹军马场的草原像被天地精心铺开的绿绒毯,一直延展到祁连山的雪线之下。这片世界上最古老的马场,曾见证霍去病驯养的战马在此扬蹄嘶鸣,马蹄声震碎戈壁的寂静。如今万匹骏马依旧在草原上奔腾,鬃毛飞扬如墨,与远处山峦的赭红相映成趣 —— 绿的草、红的山、白的云、蓝的天,还有牧马人腰间飘动的绸带,随手定格便是一帧流动的《千里江山图》。北朝民歌里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的景象,在这里从未褪色,那份辽阔与鲜活,早已刻进这片土地的基因。偶有牧歌响起,混着马蹄声穿过草原,让人想起王维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的恬淡,却又多了几分西北的雄浑。

山丹的色彩里,沉淀着千年的历史年轮。四坝文化遗址中,距今约四千年的陶罐静静躺着,绳纹清晰如昨,那是游牧与农耕文明最早的对话痕迹。后晋天福年间,来自西域的人们曾惊叹于这里 "六十街市繁华",将山丹赞为 "中国王城"。彼时的街巷,驼铃声声穿梭,胡商与汉贾共饮一壶烈酒,丝绸与皮毛在同一屋檐下交易,多元文化的色彩早已在此交融碰撞,绘出独特的风情。

最动人的,是金戈铁马与霓裳羽衣交织的瞬间。西汉元狩二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轻骑越过焉支山,大败匈奴,将河西走廊纳入汉室版图。"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的豪情,至今仍在山间回荡,仿佛能听见战马的嘶鸣穿透时空。公元 609 年,隋炀帝西巡至焉支山下,接见西域二十七国王公使节,一场集商贸、文化、外交于一体的 "万国博览会" 在此上演。胡旋舞的裙摆与中原乐舞的水袖共起,葡萄美酒与祁连雪水同醉,正如李商隐笔下 "万国笙歌醉太平" 的盛景,让文明的火花在此碰撞出绚丽光芒。

山丹的色彩中,有一抹来自佛国的金碧辉煌。始建于西晋永康至北魏始光年间的大佛寺,红墙绿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寺内中国最大的室内泥胎贴金坐佛垂目含笑,掌心的纹路里仿佛盛着千年的月光。这座被海内外佛教界誉为 "天下第一佛" 的庙宇,在风沙中屹立一千六百余年,红墙映着丹霞,金佛照着人心,如杜牧诗中 "南朝四百八十寺" 的意境,却更添几分西北的雄浑与庄严,成为河西走廊上最温暖的色彩。晨钟暮鼓时,诵经声与风声交织,恍惚间似有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的禅意,洗去尘嚣。

更古老的色彩藏在夯土筑成的城墙里。山丹境内的汉明长城保存完整,被誉为 "露天长城博物馆"。城墙的黄土是大地的底色,它们与草原的绿、山岩的红、雪山的白缠绵共生。站在长城上极目远眺,仿佛能看见张骞的驼队从烽火台下缓缓走过,听见戍边士兵在城墙上低声诵读家书。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的沧桑感在此刻变得触手可及,连风中都带着历史的厚重。偶有夕阳西下,余晖为长城镀上金边,便如刘禹锡所咏 "一片孤城万仞山",苍凉而壮阔。

山丹的五彩,终究是人的色彩。这里是多民族聚居的家园,汉族、回族、藏族、蒙古族等各十多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他们的服饰、歌舞、饮食织就了最生动的人间画卷。集市上,回族的白帽、藏族的彩裙、蒙古族的银饰流动如彩虹;酒馆里飘出青稞酒的醇香,戏台上演着《霍去病出征》的秦腔,一声高腔穿云裂石,惊起草原上觅食的飞鸟,恰如 "一声秦腔吼,吓死山坡老黄牛" 的野趣。剪纸艺人的剪刀在红纸上灵动游走,剪出丹霞的起伏、骏马的奔腾;绣娘的丝线在布帛上绽放,绣出焉支山的秋景、军马场的春色,烙画师傅用一支简单的烙笔在平平无奇的木板上烙出山丹炒拔拉的生动场景,这些民间艺术是山丹人民智慧的结晶,为这片土地添上了最鲜活的注脚。

山丹的色彩是流动的,是生长的。晨光中的山峦是绯红的,似李贺笔下 "丹霞夹明月" 的瑰丽;正午的草原是翠绿的,如 "风吹草低见牛羊" 的生机;暮色里的佛寺是金红的,若 "南朝四百八十寺" 的庄严;星空下的长城是青灰的,像 "秦时明月汉时关" 的沧桑。霍去病的铁骑踏过的土地,如今生长着丰美的牧草;隋炀帝接见西域使节的地方,现在回荡着各族儿女的欢笑。

在这里,每一步都在与千年历史对话,每一眼都在和天地自然相拥。当你站在焉支山顶,看山峦与草原交织成诗;当你抚摸长城的夯土,感受岁月留下的温度;当你在集市上,遇见不同民族的笑脸 —— 你会懂得,山丹的五彩,不仅在眼中,更在心里。这方土地用它的多元与包容,在河西走廊的腹地,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正如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壮阔,又似陶渊明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的悠然,等待着每一个向往远方的人,来此读懂它的斑斓与深情。

散文随笔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