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少帅”的家国情怀 文/董素印(江苏射阳)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董素印 | 发布时间: 2025-07-30 | 44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历史的长河中,家国情怀,自古便是华夏血脉中不熄的薪火,如同一股不竭的力量源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田。它既是个人对家庭、对故乡的深情厚谊,也是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与热爱。家国情怀,是一种深沉而炽热的情感,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到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他们或投身革命,或致力于国家建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这些光辉的名字和英勇事迹,如长河浩荡,汇成民族脊梁的魂魄,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和一位显赫的民族英雄,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产生过积极的重大影响,这就是当年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事变的主要策动者就是人称“东北王”的少帅张学良。

张学良恰如一颗轨迹奇特的星辰,闪耀过历史的星空。他年少时承父业执掌东北,“少帅”威名赫赫;然而“九一八”事变骤起,东北军奉行“攘外必先安内”之策而退让家园,令大好山河黯然失色。其后围剿红军又屡屡

失利,外寇盘踞故土,内斗却无休无止,全军上下悲愤与屈辱交织。当蒋介石亲临西安,并以三十个嫡系师如黑云压境,强令东北军再赴“剿共”前线,报国无门的张学良面临深渊绝壁。

1936年12月12日黎明,华清池寒霜凝刃,“兵谏”之举石破天惊。张、杨通电八项主张,字字句句皆是泣血之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民族危亡之际,这雷霆手段,终于将介石逼回谈判桌前。经中共代表周恩来等人周旋,艰难达成了六项协定,内战的硝烟渐散,一致抗日的烽火终得点燃。

历史何其吊诡:一念扭转乾坤,竟要用一生自由抵偿。“西安事变”如暗夜惊雷裂开一道光隙,十年内战僵局至此消融,民族统一战线的长桥才得以铺设。然而,在和平曙光之中,“少帅”却迎来了个人命运的漫长黑夜。他从此身陷囹圄,半世纪光阴竟在幽禁中寸寸流逝。

幽居台湾期间,张学良心怀悲郁,常去台南延平郡王祠凭吊令他敬仰的郑成功。1958年早春谒祠,他凝望郡王塑像,百感交集,挥毫题诗:“孽子孤臣一穉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此诗表面咏史,实则字字自喻。郑成功当年孤悬海外,犹以孤军驱荷虏、复台湾,护金瓯无缺;而张学良自己,亦曾在民族存亡之秋,以“兵谏”的非常之举,强行将国共两党之手拉在一起,只为那“确保”二字——确保国土不裂,确保血脉不断。

郑成功焚舟登岛,血战驱逐红毛,让台湾重归华夏版图,其功业岂在尊奉哪个朝廷?在乎寸土不让,在乎精魂不死。张学良遥隔数百年,在诗中与这位孤忠英雄神交心印:当年西安华清池畔的决绝,与郑氏当年金戈铁马直指热兰遮城的孤勇,原是同一种精神在历史不同断面上的灼灼闪光——以一身之危难,换万民之生机;以一人之沉沦,开时代之新局。

当年周恩来赞其为“千古功臣,民族英雄”,张学良担此盛名,却已在软禁中沉默半生。他的一生恰如那首题壁诗——在“孽子孤臣”的孤愤里燃烧着“填膺大义”的火焰,在“丰功岂在尊明朔”的彻悟中,始终指向“确保台湾入版图”的永恒信念。

如今思之,少帅张学良与延平王郑成功,隔着滔滔岁月,竟在民族大义的祭坛前完成了灵魂的相认。少帅半世幽禁,犹如将自己活成一座行走的碑石,其一生功过,早已融入那八项主张所开启的抗战洪流之中。

家国情怀,既非虚悬天际的星斗,亦非只存于史册的墨迹;它是在破碎河山前不惜燃尽自己的决绝身影,是身陷幽谷依然心系版图完整的耿耿丹心。张将军以“兵谏”之姿劈开混沌时局,其功其憾,都如延平郡王祠中那炷不灭的香火,袅袅诉说着最沉、最亮、最不容退让的担当:护我金瓯无缺,乃千秋万代。

文章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