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亚卿
时间刻写奋斗的辉煌,记录勇毅前行的脚步。十年,在整个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是谓沧海一粟;十年,对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却谓翻天覆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的家乡甘肃省,坚持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抢抓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以奋斗者的姿态书写下一份精彩答卷:综合实力大幅跃升,重大项目顺利推进,产业布局持续优化,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生活品质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更加有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一幅“富民兴陇新甘肃”的锦绣画卷全面铺展开来。
时间长河穿流不息,每一代甘肃青年都自觉承担了各自的历史使命。从经济欠发达的落后省份,到奋力赶超的全国示范城市,2490万陇原儿女以艰韧勤勉、永不懈怠和百折不挠的斗志和干劲,书写了改革发展的壮丽篇章。
党中央高度重视甘肃发展和甘肃工作,十年来给予了许多亲切关怀和特殊支持。甘肃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很多方面都是全国发展的缩影和写照。2012年6月,全省86个县市区中,有58个被列为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县,还有17个插花型贫困县,这些县主要集中在干旱区、高寒区和林缘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基础条件滞后,很多都是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十年前,甘肃最基本的省情特征就是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问题在全国都是典型的,脱贫攻坚期间一直是全国脱贫任务最重的省份。“苦甲天下”的定西是甘肃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十年来,定西市上下团结拼搏、顽强奋斗,尽锐出战、精准发力,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84.24万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110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7县区全部脱贫摘帽。十年来,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甘肃如期夺取了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全面完成“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目标任务,7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26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5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在我国减贫史上留下了厚重的甘肃印迹。
十年间,陇原大地的巨变,激荡着深沉的历史回响,彰显着磅礴的时代力量。甘肃作为欠发达地区和老工业基地,是发展潜力和困难都比较突出、优势和劣势都比较明显的省份,面临着扩大经济规模和加快转型升级的双重任务。随着传统产业的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茁壮成长、酒泉、张掖等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新材料基地的打造,甘肃工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十年来,甘肃坚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基本原则和行动先导,将着力点放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发展最大的成效就是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最大的进步就是科技创新驱动作用显著增强、最大的变化就是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2021年,甘肃经济总量跨上万亿元台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经济发展总体走上了良性循环可持续的轨道。
甘肃地处三大高原交会处,是黄河、长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回首新时代十年的“美丽蝶变”,甘肃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向绿而行、逐绿而进,美丽甘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十年来,甘肃坚决整治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全面完成保护区内矿业权、水电站、旅游等项目分类整改,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十年来,我们加快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森林草原的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得到有效提升,甘南的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观吾乡之小变可见中华民族之大观。“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我的家乡山丹县,位于甘肃境内的河西走廊中部。从十年前经济落后的仅有20万人口的西北小城,到如今社会经济大力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省级示范、全国文明县,十年沧桑铭刻心魂,十年蝶变引领奋进。
何其有幸,曾经作为乡镇干部参与过家乡基层的乡村振兴工作,虽然我只是这伟大征程中平凡岗位上最普通的“螺丝钉”。但这些年,从“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到“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接续向好;从河道综合治理、生态宜居村庄建设到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从民生工程和重大基建项目相继建成到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一次次参与,让我感受浓烈,体验真切。从乡政府到村委会,我见证了党委政府政策落实,支部村委产业落地,易地搬迁新居落成,人民群众增收致富。我们披星戴月不言苦,栉风沐雨不畏难,而这一切只为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效,生活富裕”成为现实。
十年,是奋进的时间坐标,十年,是圆梦的空间半径。十年来,甘肃各族人民能够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斗志和干劲,刻下激动人心的中国印迹,点滴历程铭记于心。在百年大党的迎来她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时刻,在全面实施、纵深推进“十四五”规划的关键时刻,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多轮冲击和持续加剧的经济下行压力,我们沿着高质量发展的道路砥砺前行、拼搏竞进,追梦奔跑、奋力出彩,划着平凡的弧光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我们在峥嵘岁月中初心如磐、在平凡日子里默默奉献,在使命召唤下勇攀高峰,用艰苦奋斗的汗水、攻坚克难的勇毅绘就了新时代中华民族接续奋斗的美丽图景。
回望这十年,我们办成了一件件大事要事,战胜了一系列风险挑战,展现了一个坚韧不拔、欣欣向荣的中国。如斯宾塞·约翰逊所言,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这十年,在变化中汲取经验,焕发新生。
这十年,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令人陶醉。古语有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中华民族历来讲求的“天人合一”,文明的进步,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过去十年,我国落实对草木河流等自然资源的管理保护,通过有效减少碳排放,实现了山青、水绿、天蓝的人居环境。中国这十年,不一般。在党的正确生态方针下,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成为共识,华夏文明得以向永续发展迈进。绿水青山常在,让我们真正得以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这十年,我们在浩瀚的宇宙书写了一个个属于中国人的浪漫。神舟问天、嫦娥揽月、北斗指路、祝融探火、羲和逐日……一个个写满艰辛与荣耀的飞天梦的实现,为中国的航天梦写下生动注脚。天宫、嫦娥、玉兔、鹊桥、祝融、羲和,十年,中国航天用硬核实力,对古老的故事传说进行了全面诠释和精彩演绎。 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从交会对接到空间站建造……一系列重大成果竞相涌现,中国航天的高度不断被刷新,这背后是我们中国人民永不服输、敢于创新的信念。
这十年,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一个都不掉队”成为全面小康的标志性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进口商品越来越多,进博会、服贸会、广交会、消博会等国际经贸盛会成为开放的最佳示范窗口,中国不仅“卖全球”,同时也“买全球”。教育、医疗、住房等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开花。在党的正确经济方针下,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用一张张笑脸展示了“民生答卷”。我们的国家有实力、有底气面对任何挑战。
“风雨多经人未老,关山初度路犹长”。十年,是历史,更是开始!是足迹,更是未来!“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我们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筑梦者”前赴后继薪火相传。向未来,新的征程已经开启,击鼓催征,奋辑扬帆。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践行者,只有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工作中奋勇争先,才能保持状态永不掉队,让我们在青春的画卷上谱写奋斗的诗篇,让岁月铭刻奋斗的艰辛,让时代印证铿锵的脚步!(作者系甘肃省山丹县人社局社保中心干部)
2025-02-15
2024-12-20
2024-10-10
2024-08-01
2024-06-09
2024-05-30
2024-04-28
“绒耀榆林”2024中国榆林羊绒毛服饰设计大赛启动仪式在上海隆重举行
2024-03-06
首届国际(年货)直播(美食)消费节成都主题会场 龙泉驿区数字国潮农科文旅康养新春消费季直播达人助农直播启动会
2024-02-18
2024-01-16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