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4月30日14:30——18:00,广西钦州市作家协会举办“品读《八度屯》”读书分享会,十几名市作协会员和文学爱好者欢聚一堂,深入交流中国著名作家李约热的中篇小说《八度屯》。李约热于2020年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中短篇小说集《人间消息》讲述底层民众的生存实态与感觉结构,饱含着冷静情感中的悲悯与同情。而《八度屯》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提名 我们因其作品包含了深刻意义的农村生活而关注,换句话说,关注他的作品,就是关注农村问题。
时代思考与艺术价值并蒂花开
——读作家李约热《八度屯》有感
邱桂丽
也许我2014年-2016年曾做过两年多的驻村第一书记吧,小说《八度屯》的乡村人物、村容村貌、风土人情如幻灯片一样非常熟悉,令我情不自禁读读划划。
《八度屯》是荣获骏马奖的广西作家李约热小说集《李作家和他的乡村朋友》中开篇章节,是李作家正式融入野马镇整个乡村的前奏。全文以扶贫工作为故事的贯穿线索,集时代思考与艺术价值于一体的扶贫叙事作品,思想性强,构思巧妙,语言朴实且有张力,用文学表现现实,用作品回答时代,凸显新时期一名作家双重身份的责任担当。
读了这篇小说,感触颇深,我有三点值得作家去思考和学习的。
一、思想性强,赋予时代强音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进程中,作家要用文学来记录时代的声浪与变化,书写着时代的跫音,需要写作者敏锐的感知力,在繁杂的生活细节里把握住时代的主题,同时也要将时代的精神内涵内化于心。在《八度屯》,听到了作家的脉搏,是作家为时代书写的一部反映脱贫攻坚的乡土小说,讲述时代大潮之下扶贫攻坚扶贫干部、乡村百姓的酸甜苦辣的诸多故事,饱含了作者对八度屯的山水、民俗民风和父老乡亲的热爱之情,为脱贫攻坚记下鲜明的时代符码与现实印记。小说“精准扶贫”的主题既是当下农村现实题材创作的重点遥相呼应。以其洞幽烛微的时代目光观察着的新农村建设,置身于本土原乡自觉地书写着时代的主题,展现了李作家对扶贫攻坚的热情关切与独立思考。
二、文章构思巧妙,文学艺术性强
主要体现在:
一是文章结构布局缜密。全文二十个小节,每一小节的人物出场、场景出现,精心设计得环环相扣,循循渐进。
文章第一节,开头从“一个人进村,确实不方便,语言不通,狗又多。”一句话拉开了李作家走向乡村朋友的序章,本节文末再次强调了这句话,为李作家的扶贫生涯将面临的难度埋下注脚和挖了冰窖。给读者留下“怕‘’的忧患:这是怎样的一条村呢,扶贫工作难度如何……
在扶贫攻坚中,驻村干部是进入乡村的“外来者”,通过“外来者”视角来呈现扶贫攻坚的文学经验。第一次进村把整个村容村貌、人情冷漠等抛出;第二节,贫困户健民、黑狗(二叔)出场,村民冷漠的缩影;第三节,八度屯发生过的两件大事,青年农民告状堵县政府,土地纠纷村民打架而至人员死亡, 屯长忠深入狱坐牢,点出村民怨气满腹的根源;后续小节,李作家为村民解决问题,树立威信,成了村民心目中的“领导人物”,再去看望屯长忠深……等等,每节都设计悬念,内容紧扣,潜移默化吸引读者“追剧”。从上扶贫叙事,是作者从开始的被排斥到逐步被接纳,再到最终完全融入村民、成为朋友的见证。本文结尾:“好吧,接下来的日子,我跟你们混。” 至此,李作家(也许更多的是李约热本人)与村民之间的等级差异与隔阂开始消解,这也是后续故事能够发生的直接原因。
如下从健民家的“二叔”对李作家每次态度的转变描述就感觉到。
A李作家第一次到八度屯,有村主任汉井陪同,负责翻译和赶狗。之后李作家再去八度,就没有这个“待遇”了。
B 镶金牙的贫困户建民,他家的黑狗又冲出来了。
C 李作家动都不敢动,他觉得如果他手中的棍朝它挥舞,自己可能会很狼狈。他讨好般地露出笑脸,这一招管用,二叔也认得笑脸,李作家示弱的表情使它放松警惕,嘴上的皮舒展一些,牙齿封住一半,但是喉咙里的暗雷依然低沉。
D 二叔,走,松林家……很快,二叔就在松林家门口停下来。大门开着,李作家拍了拍二叔的头,走进松林家……他走出门外,没想到二叔还在那里等他。他说,走,建民家……
建民家安静下来。他们都看李作家,连二叔也跪在一边看李作家,它吐着舌头……
二是人物设计有象征性。文中出现的建民、二叔、村民和黑狗(二叔)、忠涛、忠奎、建堂、刘松林、瑞明、忠深、绍永等一系列人物,并不是单一存在的文字,而是具有穿透力和象征性的代表。他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折射了这个社会最末梢神经的异动。通过生动朴实的语言描写和人物形象刻画,写的都是老百姓的喘息,老百姓的生活,并且不带任何滤镜和粉饰。用小人物讲脱贫攻坚的故事,令读者眼前呈现的是一户户乡村人间烟火气息的画面。
三、人文情怀和精神向度浓厚
2018年4月至2020年5月,作者到广西崇左市大新县五山乡三合村扶贫,任党组织第一书记。驻村扶贫的七百多个日夜,随着作者与当地群众从最初的陌生抵触,到后来的相融相亲。李作家的人物形象也在破冰中日渐显现,描摹出一个村庄冷暖鲜明又交织共融的生存状态。之所以能够“破冰”,是因为作者有一颗柔软和善良的心。
你会发现,小说在叙述过程中,刚开始展现出来是一种旁观者式的冷静与克制。这或许可视为作者“零度叙述”理念的延续。但“零度”背后,又充盈着作家对乡间众生的慈悲与深情。作者完成了一次对南方(广西)乡村的整体性表达,同时也变更了其乡村叙述的关注点——从注重审视“平庸之恶”走向了对人性温度的开掘。正如作者在一次创作谈中所言:“我们的作品,更应该传达情感。真相可以冰冷,情感必须炽热。”
作者在驻村扶贫工作及文学创作中,同时具备“零度”与“温度”情怀。一方面,他能客观地、诚实地记录现实,在书写中不过多地掺入个人情感;另一方面,他能够将自我的理解或情感趋向有温度地赋予人物并温暖人物,写出骨子里、灵魂里的东西,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人性之光。作者更多地将目光投放于乡土,他用文字表现了一个写作者对于这片土地,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思考、理解、期盼,以及爱。
“将印在骨子里的东西写出来。写那些看见的,经历的,思考的,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这是一个作家的宿命。”李约热说。所以,近几年,在李约热大部分故事的结尾,我们都能找到某种温暖之处。在《李作家和他的乡村朋友》集中,八度屯里有人中毒,二十个人,从南宁、北海、崇左甚至海南赶回来,为中毒的人输血。野马镇上三个异乡人照顾了一位素不相识的老人直至她生命的终程,且四处托人找来冰块保存尸身,赶着马车将其送往火葬场。赵桃花为了丈夫能获得更好的生活,也为了他不会因为骗婚而落下口实,居然主动提出与丈夫离婚(《捕蜂人小记》),等等,这些细节描写都有暖人心脾的效果,给读者有一种道理之外的原始情愫由此浮现,暖人至深。
虽然脱贫攻坚的阶段性工作已经结束,作者收队了,但作者从未忘记过那些愁苦的脸庞。我非常能体会这种情感的印记。他在《代后记》中写道:“这两年,感觉一点都不轻松,我也知道网上每天都会有不幸的事情发生,但在网上阅读,比不得在人群中目睹更让人感到惊心动魄。”野马镇内,李约热探寻着人性至微至极的地带;野马镇之外,他正将生命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张成一个更为浩瀚的世界。
由此可见,优秀的作品是灵魂书写的。阅读了《八度屯》《李作家和他的乡村朋友》和《人间消息》,给予我们作家朋友一个启示:伟大的作品不需要宏大的历史框架来成就,也并不需要执著于复杂缠绕的故事线与人物关系。即使没有波澜起伏的故事,但作家若怀有慈悲之心,将心掏给读者,将温情注入人物,就算书写的是普通人的一生,也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每人有件“百家衣”
梁 沃
自古以来,人类最大的理想就是消除贫困。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美国也开展“消除贫困的战争”政治和社会运动。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指出弊端,政府忙忙碌碌实施扶贫计划,还不如直接把钱发给穷人。中国亦然,脱贫攻坚战在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为了在贫困地区扶植产业,投资不小。有人说从经济角度看,这种“间接”扶贫方式,不如直接发钱来得痛快。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题材的文学创作成就斐然。李约热的小说《李作家和他的乡村朋友》应时发声。中国乡村是中国的希望。作家是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深入扶贫一线,以文学的力量加入伟大的事业。作为扶贫书记,作家李约热进村入户,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实际上,解决贫困问题,并不仅仅对贫困者有效果有意义。同样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如火如荼的上山下乡,至今很多人仍认为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据悉,广东省发布举措,预计到2025年,动员30万知青“集体下乡”,带动就业,振兴乡村。旧政重颁,注入新的涵义,有着非凡意义。不管是对大学毕业生,对于广大社会成员,扶贫者和贫困者,都从中获益。
驻村前的李约热,据他自己说,在单位编了十几年杂志,看稿看得岁月空转,人困马乏。很想腾笼换鸟,再见生天。或因为豪气干云,或游戏人间。心境跟塞利纳笔下的男主一样,某种不安分的基因在体内苏醒。
他说,从纸上世界来到现实世界,从都市频道换到农业频道。驻村两年,很少谈论语言、结构,听到的话要录音、翻译。所在的村,迎接大大小小的检查百次千次。
驻村扶贫工作,辛苦且繁琐,离开家庭离开舒适环境,生活在条件艰苦的贫困地区,真的不容易。有人说,下过基层的人,日后容易被优先提拔。这些且不说。据调查,很多扶贫工作队员由衷地说,在扶贫过程中,他们变得敢于表达,行动更果断,头脑更机智。在工作中学会和群众沟通,学会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处理各种大小矛盾和冲突,设计实施各种经营项目。个人能力和心理素质明显得到提高。
而对于作家李约热,写了这么多年,他觉得跟笔下的人物,隔了一层情感。一位非常尊敬的老师,曾说李约热写村庄写虚了。这是一种掐住作家命门的“虚弱”状态。正是因为这次乡间经历,他要对作品对自己进行“野蛮”修复。他到乡村以后,和很多人的生活发生关联。第一次进村,一位老者一见到李作家,就扒开自己的衣服,露出身上长长的疤痕,从前胸一直绕到腰间。在村里,他看见被机器切掉指头的手掌,看见从树上砸下来的身体。看到的看不到的的疤痕,吸附在主人的身上,成为乡间的隐痛。
同是看见因为打工被螺纹钢砸凹的头颅。他的艺术家朋友创作时,将光头和假发当成噱头当成爽点,赢得全场雷鸣般的笑。这让李作家很难过。人脸上的晨昏,要比很多事物惊心动魄。不能解决生活痛点是没有灵魂的作品。他的驻村小说,要把镜头由“我”转向“他们”。譬如建房被埋的建民二叔、寻医问药的建民父亲、钓鱼触电而亡的赵力钱、以赌治心慌的劳修道、入狱的忠深等等。李约热说:“如果我不写这些人物,这些故事,我会痛苦得多。”村庄与作家,曾经的“孤独圆环”,在创作中得到交集和共鸣。
在艰苦工作中,他体会到一个扶贫工作队员的价值,也体会到一个写作者的获得感。他说驻村这两年是穿“百家衣”的两年。每家每户,碎片一样地呈现。不同质地,不同颜色的“布料”,缝合成一件巨大的关于乡间的“衣裳”。写作时,把尚存体温的布料“缝”到小说里。其实在走村进户的工作中,每个人都收获这件衣裳。有人用来取暖取乐,有人用来炫耀蹭热点。有人举旗“敛财”,有人完成人生蜕变。有人种下功德种子,就像佛陀那件阡陌交错的“福田衣”。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人生何尝不是一场修行。
发声发力,扶人扶己。如果仅仅算经济账,就看不到其中的价值和意义。这种扶贫方式是双向的,甚至一加一大于三。只有在基层工作过,历练过,才能真正了解这个国家和人民。
视角独特,写法巧妙
张蔓燕
《八度屯》写的是第一书记李作家下乡精准扶贫的故事,题材重大,叙述有趣。在写作方法上,感受有五。
第一,开头极有吸引力。“一个人进村,确实不方便,语言不通,狗又多。”此句开篇《一》里,出现两次,开头和结尾。强调这个问题很严重:“一个人进村,确实不方便,语言不通,狗又多。”狗多,很多农村都存在这个问题。但在八度屯,狗也拿来说事,特别是有个很亲热名字“二叔”的狗,对它的种种,和盘托出,暗示二叔身份和处境,抢人眼球。
第二,成功地运用层层剥笋法。八度屯是整个野马镇最让人头疼的自然屯,这里的村民喜欢告状,闹出动静惊动高层;他们青壮年村民去堵县政府大门,被武警驱散;因为土地纠纷,屯长忠深率村民跟邻村奉备村的村民打架,美珠的老公被锄头敲在脑袋上,不治身亡……这么多问题,作者是怎么解决的呢?李作家孤身一人走村串户,耐心倾听,甘当减压阀,跟这个麻烦的村庄发生种种交集:清理松柏家的砖头,解决忠涛的贫困户“身份”,劝说瑞明曾经深陷传销迷局的儿子重新回归社会……由遇到问题,寻求解决方法,最终解决问题。一件件错综复杂的难事在“以前曾参加计划生育工作队”且“能全身而退”的李作家那里都能一一化解。
第三,巧妙运用个性化语言,如写野马镇镇长韦文羽,那天在村委紧握李作家的手,像送敢死队上战场那样对李作家说,李作家,八度,就靠你了。如写建民,初见李作家时,“他的金牙深藏不露”,不会咧嘴讨好陌生人,他认为“你这样的人我见多了,最多也是丢给二叔几块臭肉,逢年过节送给我们一袋米一桶油,什么也办不了。”这些人物语言符合人物的地位、身份和教养,充分表现各种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又如写领导时,“领导外号叫洪大炮,一个正处级干部,跟副职、跟手下经常点头哈腰,经常一副被人欺负的衰样,一点都没有领导的派头,但是我们大家都服他。这年头,平易近人得不可思议的领导要到哪里去寻找。”表现了领导善良又平易近人的性格特征,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明显的作用。
第四,活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李作家想,一个地方,只要还有酒香弥漫,事情就不会太糟糕;一个地方,只要还有牛群走动猪崽嚎叫,就是没有酒香,事情也不会太糟糕;甚至,一个地方,就是没有酒香也没有四处走动的牲口,事情也不是不可救药。”句式整齐,结构形式匀称,增添文章的气势美,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效果。
第五,细节描写新颖独特、有生命力。如“二叔没有狂吠,而是压低头,嘴巴的皮往后收缩,露出全牙,喉咙闷出暗雷,不叫的狗才咬人,当初它朝汉井主任狂吠,完全是撒娇。”“他讨好般地露出笑脸,这一招管用,二叔也认得笑脸,李作家示弱的表情使它放松警惕,嘴上的皮舒展一些,牙齿封住一半,但是喉咙里的暗雷依然低沉。”“二叔,二叔。李作家朝它喊,手伸进口袋里,十几片碎肉包在纸里,他掏出来,手一扬,给,二叔。李作家有备而来。二叔扑向空中,嘴巴张开,迎接那阵特别的“雨水”,落在地上的“雨滴”,它也一一地舔个干净。这时候李作家的棍子派上用场了,轻轻地敲在二叔身上,主人一样对它说,就你贪吃,就你贪吃。”这些细节描写,把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二叔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印象深刻,提高文章的可传读性。
总的来说,《八度屯》这篇小说故事好看,视角独特,人物鲜活,细节感人,于情真意切的泥土气息中,映射着细微而温暖的光亮。
《八度屯》启示录
谢凤芹
《八度屯》是李约热中短篇小说集《李作家和他的乡村朋友》五个小说之中一个,李约热由于2018年至2020年当了三年驻村第一书记,对农村生活非常熟识,他2020年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中短篇小说集《人间消息》大都是写农村,给他的颁奖词是“虚构了八桂大地上的野马镇,采取了主观参与和散点透视相结合的叙述,讲述了底层民众的生存实态与感觉结构,风格简约而内蕴深远,饱含着冷静情感中的悲悯与同情。”
读这个小说,我感觉有三个方面非常值得创作小说的文友学习:
一、解构了当下农村一个典型,折射出底层民众生存状态
这个小说,保持了李约热写农村题材的一贯风格和地域特点,以野马镇八度屯为故事发生地,开篇就给李作家设置了“语言不通,狗又多”的阻碍,如果说这就是困难,进村后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和矛盾那才叫硬骨头。李作家每走一步,都没法预见下一步面临的是什么难题。
157人的这个中国农村,没有给他熟识情况的时间,进村即要处理各种从来没有遇见的棘手问题,搬开刘松柏家的那一堆堵住村路的砖,成为李作家进村扶贫的起手式。
李作家心里十分明白,自己根本没有能力解决村里人的所有诉求。
而组织又给予他过高的期待:“野马镇镇长韦文羽那天在村委紧握李作家的手,像送敢死队上战场那样对李作家说,李作家,八度,就靠你了。”
很多官员来来回回到过这个村,大官都解决不了的问题,镇里却希望李作家来解决,这是最正确的冷笑话。
但李作家当真了,心里想的是:一个地方,只要还有酒香弥漫,事情就不会太糟糕;一个地方,只要还有牛群走动猪崽嚎叫,就是没有酒香,事情也不会太糟糕;甚至,一个地方,就是没有酒香也没有四处走动的牲口,事情也不是不可救药。
八度屯的村民因为见过各种高谈阔论,解决不了任何实际困难的各路官员,村民从开始的盼望到失望到反感。这次也用老眼光来看李作家,认为他根本做了不了什么事,所以连周旋都懒得做了。
在村民的怀疑中,李作家开始进入角色,一件件做事,先是帮助忠涛落实“贫困户”名额,帮助忠涛把冒名顶替的表哥车子改回到表哥名下。这两件事办成,村民开始意识到这个李作家与以往的驻村干部有些不同,愿意向他趟开心怀,他与村民的距离在一点点拉近。
读着这些,我的心被深深剌痛,中国的农民是多么善良,我们共产党的工作队只是做了本来早就应该做的事,就让村民感动了。
随着故事的推进,农村的苦难一幕幕展示在读者面前,正如村民所说:八度屯病人多,精神病、癌症、股骨坏死、痛风,这些都是水的问题,他们需要有人帮他们起草状子。
这个村不知从何时起,人与人之间充满了隔膜,如食物中毒后的海民,生死一线间,并没有寻求村里人的帮忙,而是靠老婆用背带背着,踦着电动车搭着老公到医院抢救,这么大的事,村里居然没有人发现。接着又发生一起集体中毒时件,有五个人中毒,也是悄悄的离村,悄悄的抢救。
曾几何时,城市间鸡犬之声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的情景已经复制到农村,充满人情味的农村再也回不去了。
作者暗示,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好农村的群居友爱,保存已经接续几千年特有的农村温情。
李作家通过实际行动,感化了误入传销的小青年绍永,使绍永回归社会,挽救了一个家。
李作家到监狱看望了为了维护全村利益而闹出人命的 忠深,给他存了500元,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但远远没有达八度屯村民的要求。
李作家想的是,能做多少是多少,做总比不做好。从李作家在扶贫工作中所思所想所干,让我们看到作为文化人代表的李作家,内心充满了最真诚最善良的感情,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稀缺的精神引领。
大家在分享这个作品时,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李作家写扶贫,其实重点不是做了什么,而是通过一些事例,呈现作者深邃的思想,没有感同身受进入村民的心坎,就不可能做好扶贫工作。
两年结束了,李作家安全回到单位了,说不定还可以升官。这样的结局,让我们陷入了沉思,脱贫工作告一段落了,乡村振兴又如火如荼地开始了,作者告诉我们,只要有农村,有农民,三农问题,永远不会结束,永远在路上。
作为个体,李作家尽力了,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远远没有结束。我想,这应该是这个作品最大的启示!也是这部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
构思独特,所有故事都在虚拟的文学故乡呈现
在广西作家的方阵中,如果说东西、凡一平等人是文学桂军的第一代,那么李约热、朱山坡等则成为“新桂军”当之无愧的第二代领军人物。广西著名评论家张燕玲曾经公开评价过李约热的作品“李约热的作品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辨识度,他植根于八桂大地的文学想象,充满着隐喻和劲道,一如广西丘陵地带的野生植物,既蓬勃又芒刺在背,可以说,他是广西难得的颇具民间品质的优秀作家。”“他作品的荒诞性与批判性,变得更为及物,更为节制、内敛与艺术化了。”
李约热描写乡村的小说别具一格,得到学界的公认,主要是因为李约热的小说往往就在自己构筑的文学故乡——野马镇展开,八度屯村民的喜怒哀乐,读着读着,让人就有了代入感,那些活灵活现的人物,既让人怒其不争,又让人心痛,悲悯,因为他(她)就是我们的姐妹,我们的兄弟,野马镇的八度屯,就是中国农村的缩影,有了野马镇,农村各路人物便以血肉丰满的形象一个个登场,就像我们读莫言的高密乡,老舍的北平,萧红的黑龙江呼兰县,郁达夫的浙江富阳 ,沈从文的湖南湘西凤凰。
野马镇成了李约热排兵布阵,人物次弟登台的最好舞台,其他人无法复制,就算复制也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这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如果一个作家有野心在文学上耕耘,就必须及早开垦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深耕细作,打上特别的印记,就像李约热的野马镇,构筑起一个专属于自己的文学故乡,广西很多作家都找到了自己的文学故乡,如凡一平的上岭,朱山坡的蛋镇等等。
细节描写生动,细腻,拙朴的语言深藏玄机
细节描写在《八度屯》中俯拾即是,“瑞明一直在门外偷听,听到房间里没有什么动静,待不住了,又推门进来,喊绍永,说的是土话,大概是绍永的小名。瑞明跟自己的儿子说话,轻轻缓缓的语气,像要把他含在嘴里。这个被血缘勒住喉咙的父亲啊。”
这段描写,道尽了一个父亲的心酸和无计可施,儿子绍永误入传销魔窟,需被解救回村,但由于找不到出路,对生活下去失去了信心,甚至割脉自尽。对这样的儿子,打不得,骂不得,束手无策,想来瑞明更多的是自责和悔恨吧,无力感让这位饱经风霜的父亲走路说话都小心翼翼,对儿子充满了讨好。
“二叔没有狂吠,而是压低头,嘴巴的皮往后收缩,露出全牙,喉咙闷出暗雷,不叫的狗才咬人,当初它朝汉井主任狂吠,完全是撒娇。现在不一样,那是要进攻的架势。”把一条狗写得如此传神,通过狗的动作,写活了狗的撤娇与进攻形象,狗成了人,这个二叔,真的通灵了,或者真是二叔转世也说不定。
这些细节描写,既是为推进故事,又达到刻画人物的目的。没有深厚的功力,很难达到这样的高度。
2025-02-15
2024-12-20
2024-10-10
2024-08-01
2024-06-09
2024-05-30
2024-04-28
“绒耀榆林”2024中国榆林羊绒毛服饰设计大赛启动仪式在上海隆重举行
2024-03-06
首届国际(年货)直播(美食)消费节成都主题会场 龙泉驿区数字国潮农科文旅康养新春消费季直播达人助农直播启动会
2024-02-18
2024-01-16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