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威尼斯印象(散文)
来源:文旅网 | 作者:黎强 | 发布时间: 2023-05-24 | 514 次浏览 | 分享到: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对于历史知识并不丰富的我,只知道马可.波罗,只知道拿破仑。前者是探险家、商人,后者是军事家、帝王。前者留下了许多航海、旅行、经商的故事,后者留下了“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是最美的、世界的会客厅”和“中国是头睡狮,一但醒来,将让世界为之震撼”的名言。由此,威尼斯之行,让我的内心带有强烈的、顶礼膜拜的欲望。

抵达威尼斯之前,我在脑海里设想了无数个见到威尼斯风光的预案,或是惊讶,或是赞美,或是陶醉。说实在的,当我一眼看见了矗立在亚德里亚海边的威尼斯的刹那间,我的脑海里一片空白,不是失望,而是搜索枯肠也找不到词汇予以恰如其分的表达。海蓝蓝的水,白花花的浪,红粉粉的墙,幽深深的巷,以及经过了千年风雨洗礼的石板路,等等,无不攫取了我的智商,让我瞬间成为一个贪婪的观光客,甚至想把威尼斯的一切都带走。

威尼斯建于公元452年,由118个小岛及177条纵横交错的运河组成,400多座各式各样的桥梁分布在水城的各个角落,千姿百态,风格迥异。有的如游龙,有的似飞虹,有的庄重典雅,有的小巧玲珑。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利亚德桥,因为它曾经出现在莎士比亚的巨作《威尼斯商人》中。

去到威尼斯,除了欣赏美景、品尝美味外,莫过于乘坐被誉为“水上法拉利”的游船“贡多拉”。在蜿蜒的水巷中,在流动的清波上,“贡多拉”的作用和贡献就在于此。它足有11余米长,宽度仅1米余,据说是用8种上等材质打造的,每舟只能乘坐6位游客。只见船夫站在船尾,将单桨轻轻划动,“贡多拉”就像一只漂浮在水面上的柳叶,随性、自然、优雅、大方,穿行在窄窄的水巷中,技艺过硬的船夫能够准确的驾驭船舟,即或是巧遇迎面而来的“贡多拉”,诙谐、幽默的船夫还会利用水巷两岸的石壁、石墙,来控制和调节船行的速度和角度,让相向而行的船只轻盈地交错。沿水巷而行,听船夫吟唱,看水城风景,赏两岸景色,在威尼斯确实是难得的享受。只不过,在乘坐了“贡多拉”,感受了水城魅力的同时,别忘了下船时,在码头上放置的草帽中丢几枚硬币作为小费。好客的威尼斯船家,会回报你一个满足的笑脸。

同圣马可大教堂一样,总督府的修建和装饰也是花费了好几百年的时间。它曾经是强盛而富庶的威尼斯共和国的政府办公楼,现在则成为了世界上一个最有趣的艺术博物馆。

游览威尼斯,还有一个不得不去的地方,那就是参观玻璃制作工艺。我们知道,是威尼斯人发明了玻璃,并将其玻璃文化传播了整个欧洲、传遍了世界。因此,有人曾经这样表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文化是玻璃、石头的文化,东方文化的木材、泥土的文化。虽有偏颇,却有道理。来到玻璃制作坊,一名穿着打扮都非常欧化的工艺师,会随意从炉膛中用专用工具夹出一小坨高温熔化的玻璃,仅用不到1分钟,就快速地制作出奔马、杯具等物品,让人看得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打心眼里佩服工艺师的手艺精湛、精道。

威尼斯的魅力在于它是世界唯一的水城,在于它的千年传奇,城市的交通几乎全靠各种水上船艇,以船带车。在威尼斯,不管是豪车还是普通车辆,几乎是看不到的——这是威尼斯的又一特色。在威尼斯深海泊位上,我就看见两首巨型的巴拿马游轮停靠着,我想,它运来了许多对威尼斯的景仰,而载走的,又是对威尼斯的旷日留恋。

当地的地接导游是来自温州的一个小伙子,已经在威尼斯生活了20年,他给我介绍说,其实威尼斯人特喜爱他们现在的生活状态,不急不徐,不骄不躁,有阳光照耀着,有海水滋润着,有圣经传诵着,有钞票大赚着。

啊,水城威尼斯!你是我最美丽的邂逅……


 黎强,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原理事,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重庆市音乐文学学会原理事,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已在全国各类报刊网络发表歌词(曲)作品1500余首(篇),获奖无数。著有歌词集《爱在心底流淌》、《爱的音符生动点缀》。代表作《老家在中国》曾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播出,美国北美电视台播出之后在华人中引起广泛好评。近年来,为纪录片《非遗中国.重庆瑰宝》创作片尾曲《传承》,还相继创作出《中国故事》、《美丽中国》、《腊月》、《向你靠拢》、《中国,我的永远爱》、《我的名字叫七一》、《红军党员》等歌曲广泛传唱。

旅游产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