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许绍发先生与草根球友们
来源:文旅网 | 作者: 马小丫 | 发布时间: 2023-06-16 | 501 次浏览 | 分享到:

马小丫/文


图1:右二 年轻时的许绍发


有些事情过去就过去了,有些事情过去之后还会回想,甚至引发思考。6月6日我们一群光板球友与国乒宿将许绍发先生聚餐的事,就属于后者。

北京光板球友习惯称许绍发先生为“许总”,所以文中我也多以“许总”称呼先生。

图2:前排居中 78岁许绍发,右二女士为作者马小丫

早在今年5月25日,北京光板协会举办了与许总的见面会,受组委会之意,我为该活动撰写了欢迎词和主持词。但5月25日我因阳后刚刚转阴不敢前去,错过了与许总见面的机会,心中遗憾而又无奈。

6月4日,好朋友杨晓京电话呼我,问发给我的微信看了没有。我说没有。她说估计您没看,所以着急打电话告诉您,别耽误了。我很好奇,什么事啊?我一边听她说,一边翻看微信,发现她给我截图,说北京光板群里座右铭先生在组织球友6月6号再次与许总见面,主要对象是5月25日没能参加活动的人。

我俩正说着,北骥老师电话来了。我挂断电话,可北骥老师的电话也断了。我赶紧打过去,估计北骥老师说的也是这事。的确如此,北骥老师告诉我他先把我报上了,问我参加不参加。我马上说:“多谢您,参加参加!”同时我还托北骥老师把杨晓京也报上。因为杨晓京与我通话时,表达了此意,她说,虽然上次已经与许总见过面,但这次仍然想参加。这我理解,她多年前曾是许总北京一个公司的员工,许总还请她和XXX吃过鱼头泡饼。听我说完这些,北骥老师“呵呵”一笑:“那我把她也报给座右铭看看吧!”

不一会儿,晓京再次发我一截图,是座右铭先生的微信截图。好家伙!座右铭先生组局高兴,兴奋得竟然把我和杨晓京都改姓了,我成了“王小丫”,她成了“李晓京”。

紧接着,一个新群“6月6日聚餐群(18人)”出现在手机上。我因外孙女缠身未能及时加入聊天,待我加入时,群里已经热闹欢快了许久,能够感受到大家对此事的热情绝不亚于我、杨晓京和北骥老师。

6月6日午11点10分,我和晓京无约却同时抵达“华天延吉餐厅(西四总店)”门口。进入店门,嗬!还没到吃饭正点,吃客已来了不少。我俩一路前行,寻找着我们的包间,一边走我一边暗想,这地方不上档次,请许总怎么请到了这里?

进入包间,屋内已有10人左右,多一半我不认识。我与大家一一握手,一听微信名,顿觉老朋友一般 。为什么呢?因为在微信群里已和几位有过几次互赞沟通,今天见其人自然感觉甚是亲热。

环视屋内,面积不大,20平方小屋放置两张圆桌,一高一低,高桌有玻璃转盘,低桌就是一张平桌。无论怎样看,都有些怪兮兮的感觉。两张圆桌上已转圈摆满了各类朝鲜餐的小菜,还摆着不同的酒与饮料。这时杨晓京从包内掏出了我从没见过的东西,灰白色的外表,圆形,大小比我们小时候玩的玻璃球稍小一点。杨晓京将它们倒入两个空盘,一桌放了一盘。一问才晓得,那是甲鱼蛋,是她特意为今天准备的,是对许总的一份心意。

几位球友下楼迎接许总去了,陆陆续续又有几位球友进入包间。总之,在许总到来之前,我们球友已经全部到达。

北骥老师特别有心,他一进来,就把摆在高桌上的酒和饮料移往桌子一边。我虽然不明就里,还是赶紧去帮忙。这时我才明白,北骥老师是为了在许总座位前清出一片空地,好让许总签字有个地方。

不一会儿,许总在大家的簇拥下进了门。我们呼啦啦一下全围上去和许总握手问好。因为气氛的热烈,此时谁也没有想到先让许总喝杯水喘口气,而是许总一落座,大家马上又围上去拿着拍子让签名。北骥老师赶忙维持秩序:“排队签名!排队签名!”

我把拍子递给许总,同时说:“许总好!我是马小丫。”许总马上抬头看我:“哦!马小丫是你!”我之所以报我的微信名,是因为之前在全国光板群中我和许总有过交流。那是因为5月25日见面会后我写了一篇4000多字的长文——《北京光板 明天会更好》,许总看后给了我热情洋溢且溢美的评价,我也写了一大段话回复许总,对他表示深深的感谢与敬意。正因为有这个小插曲,所以此时我觉得有必要向许总报告。签完字,我拿着签名的拍子,站在许总身旁,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图3:“哦!马小丫是你!”

大家依次排队,都如我一样,先签名,再照相。虽然才十几个人,把许总也忙乎了好一阵子。每个人与许总合影时,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那天,我发现,许总的字写得很棒,“许绍发”及年月日都写得清清楚楚,漂漂亮亮。我有过名人签名的东西,包括球拍,我当然知道签名者是何人,但让别人看,大多数人都一头雾水,看不出签名者姓甚名谁。见了许总签名,我有感慨,与其把名字故弄玄虚弄得像艺术品而让人难识庐山真面目,真不如像许总这样一目了然让人感觉舒服。当然啦,既保持字体基本的框架结构同时还能养人眼目,对签名人的写字水平还是有一定要求的,不是哪一个名人都有许总这份笔力。

图4:许绍发签名

签字、照相之后,又自由组合照相和大合影。反正从入门许总就没停息,一直手不停,嘴不停。78岁的人了,大热的天,一路车程,又步行许多台阶才进入包间,没有片刻休息,马上被大家的热情所裹挟。累吗?那是肯定的。开心吗?那也是肯定的。

许总落座后,大家马上安静了下来。组织这次聚会的座右铭先生举着话筒开讲了。座右铭先生多才多艺,能写诗,会唱歌,善于言辞,长于主持,性格还很活泼。以往光板球友比赛,他总拿着手机做精彩的现场报道,以满足我们这些去不了现场人的需求。他也是有心人,5月25日他如我一样,因阳转阴,怕给许总和球友带去不便,所以未能参加聚会。但他对许总情很深,对如他一样没能参加5月25日活动球友的心情也很理解,所以热心的组织了这次活动。这不,今天为了把这次聚会搞好,他还特意带上了话筒。其实没有话筒,也完全没有问题,房间太小了嘛,但从中可以看出他做事的认真与追求效果。

图5:座右铭开场白

通过他的开场白,我解了心中一个迷。这包间为什么两张圆桌一高一低,高桌有玻璃转盘,低桌却没有?座右铭先生说,他打电话订餐时知道这家店只有一个包间,12人之内放一张桌子,若超过12人,就把折叠桌打开。而临时打开的桌子就是这个低的没有转盘的桌子。听他这些话,我虽然解了上面的迷,但同时又生出下面的疑:为什么非要选这家店呢?其它店不行吗?

接下来许总的一席话,帮我解了迷。原来之所以选在这里完全是投许总所好。许总说:“他刚结婚时住岳母家,离这个店很近,他经常来这里吃饭。因为自己好这一口,所以把北京的朋友以及南来北往的朋友都往这里请。这个店他吃了几十年了,还是喜欢吃。”此时座右铭先生插话说,6月4日他与许总在群里聊天,说想请许总出来聚聚,许总点的就是“西四总店”延吉冷面,而且还幽默的说:“那里吃饭很便宜,我请你吧。”一阵玩笑之后,座右铭先生马上就给这个店打了订餐电话。与许总玩笑时,许总还说在这个店吃过锅包肉,但不好吃。所以订餐时座右铭先生特别点了锅包肉,并特意交代要把锅包肉做得又薄又嫩。因为反复强调锅包肉质量,搞得店家还有些不耐烦了。

图6:许绍发先生讲话

许总讲话完毕,一阵热烈掌声之后,大家端起酒杯,与许总饮了第一杯酒,饭局就正式开始了。那天,我一直等候着上热菜,结果却不见菜来。就那圆桌一圈的小菜,大家吃着喝着,左一杯右一杯频频给许总敬酒。饭局过半,才见服务员送来锅包肉。原来,只吃小菜、锅包肉和冷面也是遵许总之意。

尽管没有七碟八碗大菜和热菜的烘托,但大家觥筹交错不亦乐乎,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喝酒的气氛真是好到了极点 。不知不觉一瓶酒就喝完了,不知不觉一瓶酒又喝完了。

说起那天的酒,又是一个谜。这个谜,直到现在我也不能全解。那天一进屋,餐桌上摆着几瓶不同的酒和饮料,我当时纳闷,一般喝酒,不都喝一种酒吗?掺着喝,容易喝醉呀?反正我没太多酒的知识,想想也就过去了。

我记忆中,首先喝的是梁总带来的盛世凤凰12年陈酿。这酒是中国首创舒适健康型白酒,酒质非常好,大家对酒赞不绝口,说它好喝,入口醇香,和顺绵甜,还有人念着酒盒上的广告词“真酿洞藏舒适醇香”与梁总打趣,说酒与广告名副其实,夸得梁总满脸放光,美滋滋、乐悠悠的。几瓶陈酿喝完以后,又喝袁丽芝女士带来的北京二锅头。袁女士开酒的时候告诉许总,她一共带了两瓶,一瓶聚餐喝,一瓶给许总带回去喝。接下来喝的是座右铭先生的山西汾酒。山西汾酒见底以后,老苗先生要打开他带来的酒,至于是什么酒?我不知道,总之也是自家没舍得喝的多年的好酒。因为已经喝了不少,有球友担心许总过量,出来劝阻,意老苗不要再开了。许总却说:“带来了就打开吧!”于是老苗开了酒瓶,大家也喝到了底朝天。这还没完呢,球友无敌乐先生又拿来三瓶冰镇啤酒,于是继续喝啤酒。我粗略估算,那天我们那桌大致喝了5瓶白酒,两瓶啤酒?

12点多开喝,一直喝到下午5点,喝酒时间持续了近五个小时。这么长时间,包房里始终热热闹闹,没有片刻的安静。小小一间房,大家兴高采烈,掌声叠起,欢呼声、喝彩声接连不断,惊叹声、赞美声萦绕耳际。这是球友们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向许总表情达意呢!要说最出彩的节目是这几个:

1、座右铭模仿秀。他模仿了毛主席开国大典的话语,又模仿了周恩来总理的一段话。模仿得惟妙惟肖,大家对他点评不断,点赞不止,同时也都认为周总理模仿得更像一些。我赞他:“您真是个杂家,是个全才,此生没当演员太可惜了!”

2、杨晓京诗朗诵《将进酒》。纯正的北京腔,十足的底气,一开嗓就把人带到了她的情绪之中。朗诵有轻重缓急,有抑扬顿挫,一听就能感觉到不是为背诗而背诗,而是在对诗歌有了深切理解后的感情宣泄。因为情绪过于激动,她拿着话筒的手抖动得特别厉害,我看着都有点为她担忧了,同时也为她对许总的一份敬重而感动。那天我不仅是她忠实的听众,还担当了她的录像师,把她的朗诵全程录制了下来。

图7:杨晓京朗诵《将进酒》

3、雨泽先生与老苗先生的京剧片段。雨泽先生是一位京剧票友,哪派的票友,我没记清,好像是马派。啥叫票友?不是喜爱京剧就可以叫京剧票友,而是喜爱并且具有相当唱功、站在台上就能演唱的人才能称之为票友。雨泽先生可真是票友,说唱啥能唱啥,几个片段大都是许总点的,唱的全是老戏。实话说,老戏我不熟,但嗓子好不好我会听,唱得好不好我也有感觉。他的第一嗓就震撼了我。嗯!真棒!就在他唱了一曲后,老苗先生一脸兴奋地出现在了他的身旁,雨泽一唱停,老苗先生就双手击掌摇着头晃着身子给他敲击板眼,煞是热闹,妙趣横生。别小看老苗先生的敲啊,红花还得绿叶陪,有绿叶老苗的陪衬,红花雨泽的演唱显得更加出彩了。后来在大家的要求下,在老苗先生的伴奏下,雨泽先生终于唱了一曲我熟悉的《智斗》。因没人能跟他搭戏,所以他一人唱三角,虽然女腔依然是按男腔唱,但唱功绝对一流,京腔京韵纯正的演唱引起了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

4、兰草女士的朝鲜舞。兰草女士也是一位有心人,这顿饭局,她有备而来。不知什么时候她竟然换上了一身上黑下红白色飘带那种典型的朝鲜服装,仅这身装束就让人眼前一亮。对大家的惊喜与赞誉,她报以甜甜的微笑,那微笑很美,嫣然中带着典雅。随着手机选定音乐的伴奏,她翩翩起舞,舞姿轻盈柔美,婀娜多姿,两支长臂舒展有如仙鹤展翅。正在大家如醉如痴欣赏她优美舞姿的时候,她一阵小碎步移至许总面前,一个朝鲜舞动作的鞠躬,然后双手拉住许总双手,把许总请了起来。许总随着她的舞姿左右摇摆,竟然也跳得很活泼欢快,一招一式和兰草女士配合得相当协调,好像两个人经过排练似的。有了许总的加入,场面顿时人声鼎沸,大家的情绪都不可自控放纵起来,那一阵的欢笑声差不多能掀翻房顶。

图8:兰草翩翩起舞

四个多小时,被球友们表演节目占去了一些时间,更多时间的主角是许总。许总就是一部中国乃至世界乒乓的活历史。平时,他时不时会在群里发一个小故事,讲的都是乒乓球界不为大众所知的掌故,今日与许总零距离接触,大家自然不会放过大好时机。许总身边原本属于座右铭的那个座位不断变换着人,而座右铭只好和身旁的夫人挤在一张椅子上被迫秀恩爱了。但他是理解的,谁都想和许总近距离交流啊!

图9:许绍发讲小故事

大家想问的东西太多了。一下午,许总一边喝酒一边娓娓而谈,他讲了许多中外乒乓轶事、趣闻和不同时代多个乒乓名人的故事。许总的话语就像美妙的音符拨动着大家敏感的神经,每个人都静耳聆听,听得津津有味。一个片段刚讲完,一个新问题就提出来了,于是许总又滔滔不绝继续讲下去。

那天下午,许总在讲小故事的时候,厚爱了我一下。他说,我5月25日活动所写的《北京光板 明天会更好》那篇文章,他是手拿放大镜逐字逐句看完的,看了以后,非常感动。以后他在群里发小故事之前,一定要先发给我让我过一下他再发。许总的高看,让我十分激动。我冲许总满怀感激并羞涩的笑了一下,问许总:“您戴老花镜不能看吗?”许总告诉大家,他右眼已经盲了,左眼视力也很差,所以看东西只得靠放大镜。说着还从裤子口袋里掏出了他的德国放大镜,展示给大家看。听着许总的话,我心生激动,心生感谢,更心生敬意。那天出门我忘记带老花镜,离了老花镜我操作手机比较困难,所以当时不便添加许总微信。但我心中暗想,回家后,一定请求添加许总,以便日后及时接收许总信息,在文字方面尽自己绵薄之力,能为许总做一点点事,是我的荣幸,也是我该倾心尽力做的。

图10:马小丫与许总交流

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的过去了,不知不觉中,时针已指向5点。有人惊呼,啊!5点了啊!人就是这样,在快乐的时候不仅觉得时间过得飞快,还会嫌时间太少。在依依不舍中,大家簇拥着许总缓步走出包间,再走下楼梯。一路上,北骥老师走在许总前面,还时时回头告诫我们扶好许总。但依我观察,许总步履稳健,一步一步都走得非常踏实。我不禁赞叹:许总,好酒量!好身板!

与许总分别的一幕,一个人的所为也让我很受感动,她就是袁丽芝。聚会过程中,她总在忙活,她心中很有他人,时不时给大家添酒添饮料,时不时录像和照照片。她的眼神与笑容总是柔柔的,充满善意,所以从聚会时我发自内心的就喜欢上了她。许总的归程是北骥老师打了出租送他回家,当时正值下班时分,比较堵车,打好的车迟迟不见到达。我们一行人在店门外围着许总聊天,袁丽芝则独自站在主路与辅路中间的窄路上,望着出租车的方向。就是在这样的时候,她也没忘为我们大家留下在餐馆门前与许总亲切交谈的照片。

图11:球友与许绍发告别


图12:北骥先生打车送许绍发先生回家


那天的聚会,除座右铭先生安排他妻子虹女士担当全场摄影外,像袁丽芝一样,兰草、杨晓京、盛世凤凰梁总、希希、无敌乐、渔人都主动拍摄,把大家美好的瞬间变成了永久的回忆。有些照片经过后期制作,甚至成了精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渔人抓拍、座右铭剪裁增光增色、老苗加字注解的座右铭与无敌乐二人的组照,堪称精品中的精品。看着那些照片,我禁不住在群里发声:“老苗的文字一加,照片不仅活了,还在演连续剧呢!老苗高人!”

6月6日光板球友与许总的聚会已经结束10天了,但我心中波澜依旧。想想从座右铭兴奋组局、我与杨晓京北骥老师急切参与、大家带到餐桌上的酒与食物以及大家聚会时的各种表现,无不证明大家对这次聚会的珍视。再联想5月25日北京光板协会组织与许总见面的场合,那欢腾的气氛和人们兴高采烈的程度,都让我深深感受到北京光板球友对许绍发先生的敬重与喜爱。

那么,问题来了:大家是盲目追星吗?我的观点是否定的。就我个人而言,崇尚英雄、敬重英雄是我对这两次活动怀有期盼的动力所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英雄,芸芸众生的我们,理应敬仰英雄,歌颂英雄。许绍发先生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他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功成名就到现在,一直在为乒乓事业的发展不懈努力,即便年近八旬仍然奔走在事业发展的第一线,是他的努力让沉寂了半个世纪的光板乒乓这棵老树发了新枝,展现出勃勃生机,这种功业绝不是一般人可为之。对这样的英雄,怎能不去爱戴、不去崇拜呢?

问题进一步来了:得到球友们喜爱,仅仅是球友们单方面的一往情深吗?非也!一个巴掌拍不响,对于球友们的敬意爱意,许绍发先生同样回馈给了大家高度的热情与尊重。他的亲民是让他得到球迷们极大敬仰又情同鱼水的关键所在。许绍发先生说,退休以后他就喜欢跟球友们混。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与球友们在一起,他没架子,不露威严,尊重他人,说话亲和,且言语不乏幽默和风趣。我观察到,球友无论男女老幼,与他在一起,不拘谨,很放松,非常快乐,能够畅所欲言。对这样的英雄,人们又怎能不为之感动,不从内心深处生发深深的爱意呢?爱民者,民爱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应该说,文章最后这些思考,是我写作此文的动力所在。6月6日的聚餐,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顿酒饭,更是精神食粮。它引我思考,引我领悟为人行事的更多道理。我想,它对我日后的快乐乒乓也必有益处。

【作者简介】

马小丫,本名马新兰,1958年生人,高级讲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活动集锦:



















旅游产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