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微信里有几个战友群,群里的战友天南地北都有,有曾是一个野战军的,一个师的,一个团的;也有其他部队的;还有军校的,既是战友又是同学。有的认识,有的不太认识;有师团各级职务的干部,有将军,有士兵。光阴荏苒,“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他们陆续都离开了部队,有的转业,有的自主择业退役,有的退伍,有的退休,军龄至少也在两年之上。
每天大家在群里聊天,传递各类信息,热闹非凡。战友之间,虽然好久不见面了,有的战友只是听说还不太熟悉。但即使是不认识的人,看了他们的信息,也能从他们聊天的信息中读得出来——他们过去是军人,有的还是从战场上走下来的。虽然他们褪掉军装已经很长时间了,却依然能够感受得到军人那种特有的气息和从未改变的习惯和精神。
当过司号员的战友,每天清晨依然按时在微信里发出吹号的图片,持之以恒的吹着“起床号”,战友们闻“号”起床。由此,许多战友发出感慨,军营的生活磨练了我们的意志,塑造了我们果断坚毅的性格。离开部队几十年了,虽然早就听不到军号声了,但始终保持着在部队时养成的良好习惯,每天按时起床,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姿势、规定的程序,携带来军营的晨曦,开启新的一天的生活,这应该是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标志。这样的习惯,当过兵的人,也许永远也不会改变。
兵们说:那时是带着绿色的梦想走进心仪已久的绿色方阵的。多少年过去了,常常在睡梦中喊“冲啊、杀啊”,喊“报告、立正、稍息、齐步走”,喊班长、喊战友的名字。特别是天安门阅兵、升旗,那场景,时常让他们彻夜难眠,思緖万千,不知产生了多少军营的回忆。难忘那种紧张火热的部队生活,激情燃烧、豪情万丈的军旅歌曲;难忘节假日营区池塘边那银色月光下,与首长、战友、同乡、未婚妻,还有临时来队探亲的爱人,相互推心置腹长谈和含情脉脉至深夜的动人情景;难忘红河边上的战前动员和面对党旗举起右手所发出的铿锵誓言;难忘啊!在光荣之旅的经历中,有太多宏大叙事下的细节让他们终生难忘。那是与中国共产党和共和国一起走过来的,是他们最堪珍藏的荣光和记忆。
士兵战友在微信里讲述了他当兵的故事:16岁他就走进了铁道兵部队的军营,之前跟其父亲学会了开汽车,所以新兵训练结束后分配到了汽车连,与其他大多数新兵分到连队钻山打洞相比,他是非常幸运的。由于他诚实、听话、讲卫生、勤快,很快被调到团部为团首长开小车。这样,他喝酒的机会多了,人员交际广了,和老乡战友在一起的时间更加频繁了。一次,一个老乡探亲,回部队后,四、五个战友在团招待所老乡战友的住房内喝酒,由于高兴,酒过量了,一醉不起在床上躺了两天,耽误了团政委去铁道兵部,参加一个重要会议。首长没有给他处分,但狠狠批了他一顿,并进行了深刻的思想教育。之后,士兵战友一年时间没喝酒,特别守时、敬业、养成了雷厉风行的作风。很多士兵,在部队养成了守时、守纪、敬业、雷厉风行以及特别能吃苦的良好习惯,退役后,始终保持不变,才成就了一番事业。今天,我们不论在哪个领域都不难找到他们的身影,特别现在企业一些老板、经理,有很多都是我们那些脱了军装的兵们。
将军战友发送的信息都是正能量的,经常把自己的摄影作品分享给大家,有时也发些搞笑的段子,在群里和战友们称兄道弟,极力欲拉进与兵的距离。其实,军队的等级之别,在他的那些脱了军装的兵们的脑海中只是一个符号,而最朴素的概念却是——纪律,这就是兵们其本色的自然含意。尽管将军不像昔日在主席台和训练、演习、战场上那么严肃与威武,但他的那些兵们却依然还像在部队时一样,始终把他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左一个首长,右一个首长,只要他的信息发到群里,大家即纷纷点赞,对他的崇敬和听命于他的指挥与调遣一点没变。将军总是让他的那些早已脱了军装的兵们不要那么客气,可是他们都说:在上级和首长面前,自己永远是一个兵,尊敬上级和首长就像尊敬父母一样。任何时候见到您,即使没有了军装在身,仍然要举起右手,保持立正姿势,五指并拢,食指贴于帽沿太阳穴位,给您一个貌似标准的军礼,读过无数次的《条例》礼仪,永远不会忘记和改变。
参谋战友发帖了,说是他又要外出勘察地形地貌,此行目的地是日本。开进计划,行进要图,携带物品(望远镜、指北针、、行军记录本、军用水壶不能少),都按军事化要求准备妥当,只等开进命令(护照)一到,立即就出发。这时我才发现,不论是网上、还是我身边那些战友,他们在做任何一件事的时候,依然是那样认真、执著,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就像去日本玩的战友一样,即使去玩也要认认真真的像过去行军一样,拟制计划,定下决心,绘制要图,物品准备等。难怪一些地方人士评价当过兵的人做人做事都是好样的,特别是在应对挫折和困难时,他们从来不会低头。正如毛泽东同曾经说过的一段话一样:“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
军对院校的教授战友,在群里每天按时给大家送来一则配有三朵玫瑰花的“早安晨语”,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心灵鸡汤”,让战友们早晨醒来打开手机一看就心情舒畅,仔细一读就明白许多哲理,从中得到一些启迪。记得有一天的“早安晨语”是这样写的:生活不是战场,无需一较高下。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就会少一些误会;心与心之间,多一份包容,就会少一些纷争。不要以自己的眼光和认知去评论一个人,判断一件事的对错;不要苛求别人的观点与你相同;不要期望别人能完全理解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和性格,都有自己的观点。“脾可医气可医脾气不可医;膏能吃药能吃膏药不能吃”。难道不是吗?我们这群人说话办事,历来是“月亮坝下耍大刀。明砍。”“扛着竹筒进巷子。直来直去。”过去是这样,现在脱下军装多少年了,改变了吗?从未改变。当然我们不能改变的脾气和性格,绝对是富有责任的表现,正是因为如此,也才成就了我们神圣的尊严和伟大的使命。
战场上下来的战友,始终不忘每年清明的时候,或别的什么时间,千里迢迢赶到云南边垂烈士陵园,在烈士的墓前点支烟、倒杯酒、烧柱香,再摆放一些战友生前喜爱的食品和物品,抚着墓碑对烈士战友诉说衷肠,无比虔诚地追忆和悼念着自己失去的战友。不仅如此,他们有的为牺牲战友的父母做儿子,几十年如一日孝心不变;有的逢年过节,组织活着的战友到牺牲战友家里一户一户的去慰问,年年如此;有的听说有的伤残战友有了困难,立即就伸出援助之手,想方设法给予帮助。最近就有一位伤残战友多年未解决的建房土地问题,经战友们与当地政府多次交涉,得到了妥善解决;还有的战友发现烈士陵园所在地政府,在烈士陵园园内修建公路,过往行人和车辆增多,使牺牲战友的魂灵得不到安息,于是,我们这些战友与当地政府打起了关司,通过多方协调,最终妥善解决了此事,让牺牲的战友得到了安息。苍桑岁月,多少年过去了,战友之情始终如一,从未改变。
这些兵们,人们曾经羡慕过他们,称他们是“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现在呢?他们早已脱掉军装且大多数已离开工作岗位。然而,在网上、微信里以及大家重逢在一起时,却依然是“兵”味十足,对国家、军队的建设与发展;对如何消除腐败以及老百姓最关心的大事小事侃侃而谈,有的还给中央领导写信直言,建议如何清除腐敗,他们个个仿佛都已将满腔的热情和期盼汇集成了火力,在强大的推力下,无比精准地射向一个又一个制高点。
人世间,最残酷的是“时间”,它像江河流水,奔流不息,一去不复返。它让这些兵们不知不觉变老了。然而,无论从那个角度看,他们的习惯和精神却始终没有老、没有变。他们脱了军装也是军人,共和国走到今天,脉络里曾经流淌着他们强劲的血脉,他们依然是最可爱的人!是永远的兵!
作者:王昌宁,江津作家协会、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
2025-02-15
2024-12-20
2024-10-10
2024-08-01
2024-06-09
2024-05-30
2024-04-28
“绒耀榆林”2024中国榆林羊绒毛服饰设计大赛启动仪式在上海隆重举行
2024-03-06
首届国际(年货)直播(美食)消费节成都主题会场 龙泉驿区数字国潮农科文旅康养新春消费季直播达人助农直播启动会
2024-02-18
2024-01-16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