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李海玉:小小荷包的前世今生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 李海玉 | 发布时间: 2022-06-01 | 706 次浏览 | 分享到:

    小小的荷包精巧可人,暗里生香,沁人心脾。从古到今,它不仅是“毒五月”驱邪避瘟的配饰,还是传递悠悠情愫的信物。小小荷包的前生今生就像跳跃在历史浪花上的一颗颗小小的珍珠,闪亮而夺目。

荷包的前身叫"荷囊"。荷者,负荷;囊者,袋也。所谓“荷囊”,即用来盛放零星细物的小袋。据说,因古人衣服没有口袋,便用皮革做一个荷囊将一些必须随身携带的物品(如毛巾、印章及钱币等)放在里面。最早的荷囊,在使用时既可手提,又可肩背,所以也称"持囊"或称"挈囊"。以后,渐渐觉得手提肩背有所不便,便将它挂在腰际,并形成一种习俗,俗谓"旁囊"。

到了汉代,不管男女的腰间都流行佩戴“兽头嚢”,怒目圆睁的兽头可驱邪,化煞,保平安。且地位不同的人佩戴皮囊的方向也有所不同。在《北堂书钞》卷一三六引《曹瞒传》中称“(曹)操性佻易,自佩小囊,以盛毛巾细物”《晋书·邓攸传》中也有记载“邓攸梦行水边,见一女子,猛兽自后断其囊”邓攸把梦中“囊”(荷包)留断作为自己仕途命运的占卜。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琳琅满目的荷包也代表着一种文化传承至今,在穿衣配饰非常讲究的现代社会,很多人把穿汉服当做一种时尚,也喜欢在腰间或胸前佩戴一个精致的荷包或香囊以作装饰。


李海玉:小小荷包的前世今生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受战乱的影响,丝绸生产多元化发展,人们所佩戴的囊逐渐用丝织物做成。在《隋书·礼仪志六》中称:“(北朝)囊,二品以上金缕,三品金银缕,四品银缕,五品、六品彩缕,七、八、九品彩缕,兽爪。官无印绶者,并不合佩囊及爪。”《隋书·礼仪志七》中也有记载:"良娣,鞠衣之服,银印钮,文如其职。佩采玉,青绶,八十首,长一丈六尺,兽爪囊……”“北朝官吏常佩于腰际以盛印绶”。可见一个小小的((荷包)则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官吏身份地位的鲜明象征。

盛唐时期的妇女非常喜欢佩戴荷包。但放官印、鱼符(龟符)的佩袋与装细物的佩囊已分开使用。据《朝野佥载》中记载“上元年中,令九品以上佩刀砺等袋,彩为鱼形,结帛作之,取鱼之象,强之兆也”;新、旧《唐书》中也有“鱼袋”、“蹀躞七事”之称。杜牧的《过勤政楼》中“千秋令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的诗句,借用小小的承露丝囊表达了作者悲愤的忧国情怀。


李海玉:小小荷包的前世今生


从古到今小小荷包还装满了少男少女的悠悠情思。在女儿怀春、恋爱、定情、成婚的过程中,这些普通的物件担负着特殊的使命,荷包虽小,却把所有的情和爱、思与恋全都“包”在了里面,成为富有民俗象征意义的精品。《红楼梦》中第十七回“林黛玉误剪香囊”,甚是精彩”。林黛玉以为贾宝玉把自己亲手做的荷包也被赏了小厮,轻贱了自己做的东西,瞬时忍不住伤心落泪,甚至赌气把正在做的香囊也错剪了。原来贾宝玉把她做荷包贴身收藏在内襟里。一个小小荷包寄托了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美丽而又纯净,含蓄而又明朗的绵绵的情意。

小小荷包的前世今生也许只是沧海一粟,然而,当我们在端午节佩戴上玲珑夺目,清香四溢的荷包时,心中便洋溢着的无限美好和夙愿。


李海玉:小小荷包的前世今生


(作者简介:李海玉,女,汉族,甘肃张掖人,甘州区图书馆馆员,酷爱文学,爱好写作。在多家新媒体平台和报刊杂志上刊发过散文、小说数篇,曾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李海玉:小小荷包的前世今生


旅游产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