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专业课程的实践与策略
来源: | 作者: 孙朵 | 发布时间: 2024-01-15 | 711 次浏览 | 分享到:

 孙朵

桂林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是培养人民群众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责任感,激发爱国热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丰富且深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定理想信念: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强调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引导人们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优越性,增强“四个自信”。二是弘扬民族精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包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三是传承历史文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道家哲学、诗词歌赋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四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高校专业课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目前,高校专业课程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新兴行业和职业不断涌现,但高校专业课程的更新速度较慢,很难及时适应社会的需求变化。这导致了许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课程设置缺乏综合性和实践性。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往往过于专业化,缺乏跨学科的综合性,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许多专业课程注重理论学习,缺乏实践环节,使得学生在毕业后面临实际工作时缺乏实践经验。此外,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亟待改进。目前,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普遍以传授知识为主,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同时,评价体系也偏重于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寓爱国主义教育于高校专业课程之中,首先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革新。这一过程需要教育者在讲授专业知识时注重发掘关系到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历史案例及现实问题,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专业课程知识各方面。比如工程课程可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相结合来剖析项目背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与社会责任;经济学课程能够探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突出爱国心在促进国家经济腾飞中的重要意义;医学课程可引入中国医学人抗击疫情的贡献,反映医者仁心和爱国情怀相结合。 在当今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而高校作为培养新一代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更应积极探索和实践富有创新性、互动性的教学方法,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首先,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以及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们对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事件进行深入剖析和探讨。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又能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使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爱国情怀。这种实践性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怀,使他们更好地关注国家发展、服务社会和人民。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课堂、互动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打造更加多元化的学习环境。这样的教育方式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内化。进一步来说,学校应当加强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课程设置,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国情教育课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系统地了解国家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同时,注重课程的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社会调查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爱国情怀。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活动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为了深化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高校需要举办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包括但不限于主题演讲、纪念日活动、爱国主义电影周等。主题演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通过邀请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和优秀学生代表发表演讲,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感悟,可以使学生在聆听中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发展成就,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纪念日活动具有很强的仪式感和象征意义。通过举办隆重而富有特色的纪念活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进一步坚定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爱国主义电影周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的重要途径。通过观看一部部感人至深的爱国影片,学生在光影世界中感受到先烈们的英勇无畏和家国情怀,从而强化自身的爱国意识。高校还应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志愿活动和科技创新竞赛。这些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将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与此同时,各高校应加强与政府及社会机构的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这样,同学们在为社会和国家服务的同时,可以亲身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力量,进而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未来主力军的摇篮,肩负着培养具备爱国主义精神的优秀人才的重任。在这个使命中,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使之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显得尤为关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确保爱国主义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明确爱国教育目标和内容。高校应当确保爱国主义教育与专业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使之相互补充,不偏离专业教学这一核心目的。在此基础上,将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化为课程教学大纲,并细化至每一门课程,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完善教学资源和评价体系。为了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好地融入专业课程,高校应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资源和评价体系。这包括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教材、案例、网络资源等,以便于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以确保教育质量。加强教师培训和指导。大学需组织开展特殊的教育培训,帮助教师们了解并掌握将爱国主义教育有效纳入专业课程的途径和技术。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更能确保学生在专业课程中得到充分的爱国主义教育。对高校来说,培养师资、提高教师素质是把爱国主义教育切实纳入专业课程中的关键所在。高校要建立完善师资培养体系,激励教师投身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实践,并在学术、经费等方面给予必要资助。与此同时,各高校要经常组织教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训工作,强化其国家观念与历史责任感,促进其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专业教学。另外,要鼓励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学科知识中,精心设计既能满足专业发展要求,又能贴近学生现实需要的教学内容及方法。通过学校内部及外部的培训,讨论及交流等活动,教师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水平及研究能力不断得到提升。高校要通过设计富有吸引力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爱国情感,如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主题性实践活动等。同时,应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让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爱国教育的熏陶。例如,历史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来增强爱国情感,工程专业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研究中国工程技术的发展历程来感受民族的自强不息。

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融入不仅丰富了高校的专业教育内容,也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教育体验。通过这种教育模式,学生不仅能够在专业知识上取得进步,同时也在思想和情感层面得到深化和升华。这样的教育方法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人才。通过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高校能够更好地完成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使命。

旅游产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