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西部揽胜:铁勒族的王城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宋轩 | 发布时间: 2022-08-25 | 708 次浏览 | 分享到:

纵观世界历史,任何文明的生发远播,无不与大江大河紧密相依。远在西北的民乐县,一个小村的历史,也与一条河的故事有关。谁占据了水源,谁拥有了河床,谁就有了富庶的生活,谁就可以统治一方疆域,甚而称王。

民乐县南丰镇铁城村,人不过千余,地不过万亩,却因占据洪水河险要,而成一风云之地。古城,烽燧,铁勒部族,令这个小村神秘辉煌,古朴厚重。

在一个凄风苦雨的深秋,我应邀造访了这个小村。迎接我们的是这个村的支部书记刘兴志,一个对故土有着浓厚感情的汉子。

铁城村位处祁连山甘青要塞扁都口西北十公里处,紧傍洪水河西岸。岸高数十米,河水滚滚而下,河西是直插云霄的祁连山。仅此地理,便可见铁城村位置之险要。

一片天然的牧场,绿水青山,牛羊遍野,鸟雀合鸣,注定这是一片富庶之地。乌孙的牛羊,月氏的美酒,匈奴的王妃,土蕃的锅庄,蒙元的长调,在这个山青水秀的河湾徜徉。洪水河,不舍昼夜的流淌,把祁连山的故事,流入弱水,注入居延海,呈现出一派民族融合的繁荣。铁城村,不过是承载历史的一朵浪花,但这朵浪花,却因铁勒族部落的到来,让其更加厚重而丰富。

铁勒,一只来自西域的游牧民族,长期盘踞北方和西北。唐末的战乱,群雄割据,这个民族一支内敛的部落,不堪生灵之苦,沿着祁连山一路迁徙。他们渴望一片丰美富饶的牧场,养育他的牛羊和子民。越过大漠戈壁,祁连山下的一片草原吸引着这个部落的眼睛。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治,这片土地早已七零八落,失去月氏建都的辉煌。荒芜,原始,古朴,给了铁勒族隐居的机会。他们依傍洪水河,在西岸广袤平坦的土地,建起了王宫。跨过洪水河,便是直插云霄的祁连山。穿过祁连山的大峡谷,是土蕃的疆域。那个彪悍民族战马的铁蹄,时常穿越雪域高原,觊觎这一片富庶的王城。但洪水河的阻挡,崖岸的天险,使铁勒王城固若金汤,任由对岸蕃兵的侵袭,岿然不动,延续着他的统治。

这让铁城村人骄傲了一千多年,村名遂为铁城。其实铁勒民族早在唐末便被历史无情的融合,也许走进西夏,也许成了泸水胡人,也许成了土蕃和蒙元。现在居住的村民,是来自明末清初大迁徙的移民。

番兵和土匪的侵扰,还有穿过扁都口的战火,都让铁城村瑟瑟发抖。明末清初,村民依照铁勒王城模式,建立城堡,阻挡匪兵的攻伐抢掠。村民担土夯城,滔滔洪水河给了他们无尽的水资源和淤积的泥沙,新城很快落成,唯城门未立。为显皇室威仪,修筑固若金汤的城池,决定城门向西对着铁勒王城设立。也许是为增添神秘的色彩,也许是教化子孙行善积德,村内流传在筑城之初,来一道人云游化缘,至一农户门口,一农妇顺口说无粮有粪,道人愤然离去,后已建城门浑然倒塌,累筑不成,幡然醒悟此为粪土之言破坏风水,无奈移门至西南方向,方成古城。古城长二百米,宽一百米,居住四十多户村民,至今残垣断壁依然挺立,默默凭吊曾经的辉煌。

明清以后的移民,大都来自中原地区,不善骑射牧马,只会操持庄稼。滔滔洪水河不舍昼夜,一泻千里,没有提灌技术,无法浇灌西岸大片的土地。于是村民祈祷龙神的垂望,在幽深的河谷一处突兀的巨岩,建了龙王庙,四时朝拜。阴雨朔风中,一座巨石形如龙首,高十余米,顶部平坦,正可建庙,有小径直通谷底。站立崖壁,洪水河自远山泄出,奔袭千里,在这个悬崖周围打着漩涡,顿感温顺乖巧,村民担水灌地,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现在庙已毁损,唯巨石矗立,吸纳天地精华,守护一方平安。洪水河西岸半空崖壁,刻有几字,为藏文,经翻译,乃经文“嗡嘛呢叭咪吽”。此文何时刻录,不可考究。但此地有浓厚藏文化的积淀,当为事实。也许这是一处藏传佛教的圣地,也许是游访僧坐禅打念的印记,也许是村民祈祷上天护佑的寄语,如峡谷罡风,飘忽无际。

村民总是演绎一些故事,增加铁城村历史的份量。太阳每天自焉支山升起,老君山落下。铁城村认为太阳落在他们村后的山谷,担心老君山巅的尖峰刺破太阳,那样他们就永远看不到日出。于是发动村民开凿老君山,将挂住太阳的尖峰削落,供奉在洪水河西岸山峡,形如鸡心,故名鸡心石。从此太阳东升西落,消弭了铁城村人的忧患。那块鸡心石泛着暗紫的红光,是在诅咒,沮丧,还是神往?

有山自然有庙。受到村民利斧之痛的老君山,是他们心中的神山。为慰籍不敬之心,铁城村在山坳立一老君庙,供奉道教鼻祖太上老君。偏有一人不信神,砸毁老君庙神像肚腹,盗走裹身的红绸。后此人得病,下体化脓,始信亵渎之罪,花钱修庙塑像,吃斋消灾,病体遂愈。神奇的故事,无可考究真妄,其实为村民教化人心、积德行善的产物。

心有敬畏,自然可信。

在铁城村一处古庙,我们聆听着刘书记久远的历史阐述。一阵风刮过,陡然漫天鹅毛大雪,让我领略了铁城村自然的艰险。时间尚属十月之初,山外艳阳高照,鲜花盛开,百草葳蕤,生机盎然。而铁城村,却已及早进入寒冬。历史,位置,地域,让这个村选择了艰辛,选择了厚重,也选择了坚守。现今的铁城村,早已延化为一普通农庄,村民迁徙奔波,多已外走。唯土城,古庙,还有滔滔的洪水河,述说着历史的辉煌和人世的沧桑。

 

作者简介:宋轩,男,汉族,中共党员,甘肃省民乐县人士,现任民乐县文联主席,文学杂志《祁连风》主编。从事过教育、新闻、党史研究、旅游等工作,喜欢写作、摄影,有诗文、评论、摄影作品1000多篇在国家及省市级以上刊物、网站发表,多次获奖

旅游产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