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青山深处多感慨
来源:文旅网 | 作者:武建寿 | 发布时间: 2022-10-30 | 798 次浏览 | 分享到:

青山深处多感慨

 

多年以前,因为工作关系,我跑遍了陇南市(那时叫武都地区)的各个县,留下的印象早已模糊,依稀之中只记得那里一年四季山清水秀,山大沟深,尽管县与县之间距离十分遥远,去一趟费时费力。但每次奔波在群山之间,我都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激动,山路的颠簸辛苦远小于我对群山的激情。由于所学专业的缘故吧,穿行在山间,透过青葱葳蕤,我感觉到的是亿万年前那些大山从海洋中拔地而起的壮烈和雄浑。我懂得这些大山经历的孤独和寂寞,面对重峦叠嶂的群山,侧耳谛听亿万年来的寂静之乐,每次都会被这雄浑的固体语言所震撼,每次都会用心灵仰视那些大山。

陇南地处秦巴山区,东接陕西,南通四川,扼陕甘川三省要冲,素称“秦陇锁钥,巴蜀咽喉”,是甘肃省唯一属于长江水系并拥有亚热带气候的地区,被誉为“陇上江南”。记得有一次穿行在陇南山区,看到路边的一幅广告牌上写着“甘肃有陇南,何必下江南”,我深以为然。陇南除了山清水秀、物产丰富外,历史悠久,是秦族、秦文化的发祥地,秦第一陵园——秦西垂陵园就位于礼县大堡子山。

近十多年来,我没有再进入过陇南。去年,我的文学启蒙张庆信先生去陇南所属的文县休养,我以为他只是短暂的逗留,快一年了,每当我询问他的身体状况,他都说还在陇南,到后来,他说想在文县养老,这才让我产生了去陇南看望他老人家的念头。这个念头从三月份到六月份一直缠绕在我的心头,越来越强烈,越来越焦灼。于是,我决心放下一直放不下的工作,放下一直放不下的事情,于6月18日那天,带着妻子、孙子和小兄弟赵亮,乘着嘉峪关到陇南的火车,带着思念老师的情怀,踏上了去“陇上江南”的旅途。


文县


去文县没有直达火车,我们只能先到陇南市的武都区,老师安排人在陇南车站接我们。武都距文县150公里的路程,却要行驶近3个小时,这对我们平原地区的人来说有点不可思议。好在我是一个喜欢山水的人,欣赏一路的风景,将心灵浸入到山水之间,再远的路也不觉得累。这条原本相对平坦的公路,由于修建高速公路,施工地段较多,加上去年刚遭遇洪涝灾害,水毁路段还没有完全修复,道路时平坦,时坎坷,时陡直,时崎岖。习惯了行进在崎岖山路上的我,身体在车上,心灵一直在两侧的山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了大山独特的灵性,或俊秀、或巍峨、或张扬、或幽静,路边那些需要举头仰望的山峰,时而是耸峙的峰峦,时而是险峻的崖壁,似乎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坦然,所有的这一切都让我心旌摇曳。有认识的或不认识的树木,一片接一片,一丛连一丛,鹅黄、墨绿、苍翠,盖地遮天,从山脚一直拥上山顶。林涛石浪,汹涌起伏,一波高过一波,一层叠上一层,我被气势壮阔的山峦深深感染,有一种“喜看山间多苍翠,遍地草木沁心扉”的酣畅。看着这些沉睡了亿万年的大山,经过沧海桑田的轮回,被苍翠的树木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让他们有了一种生命不绝的铮铮铁骨,也让我对生命、对人生有了一种别样的感触。

文县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因沿用古文州之文而得县名,位于甘肃省最南端,与四川省和陕西省交界,地处秦巴山地,是甘肃的南大门,素有“陇上江南”、“千年药乡”、甘肃的“西双版纳”美誉,也是“大熊猫的故乡”。这里温文尔雅的山林造化出了许多知名的特产,如花椒、松茸、羊肚菌、文县纹党、木耳、茶叶等,每一种都有着优良的品质,对于我这样的食客,爱好这些特产犹如爱好这里的风景。尽管一路留下的都是美好,但真正进入文县,一种久违的亲切让我有一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感觉。

文县的街道蜿蜒狭窄,街道两边的楼群突兀而起,楼与楼之间是刚刚能够通行行人和自行车的巷道,似乎有一种到了重庆古城的感觉,亦或是到了上海老街的弄堂,又似乎回到了房连房、门对门的古老的乡间古镇。像我们这种生长在平原地区,习惯了四野开阔的人,行走在逼仄的街道上,一切都显得那么好奇,那么新鲜,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白水江穿城而过,街道、房屋临水而建,让小城变得清秀、灵动和洒脱,犹如世外桃源。更让我心头一颤的是这里的城市管理,完全不同于我们的城市。在我们居住的城市里,街道虽然宽阔、整洁,但一道道的栅栏横在路边,穿越街道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有时看到马路对面有自己喜欢的店面和需要的东西,但因穿过街道要绕很长的路只得作罢。更不要说街道有路边摊位,卖蔬菜、卖特产、卖小吃,那会让敬业的城管连摊位带货物一并没收。但这里的闲散、自由却显得那么朴实、真诚,时空犹如向前推移了几十年或上百年。尤其是这里的早上独具特色,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影响。

黎明的薄纱刚刚退去,草尖上的露珠尚在萌动,小城里便热闹起来,马路边上摆满了各种小摊位,大部分都是新鲜的蔬菜、水果,但各摊位前的东西不多,有的只有几把蔬菜,有的只有十来个鸡蛋,有的是半筐水果,摊主们没有吆喝声、没有强拉强推的营销手段,静静地守候着、等待着。有顾客询问,也没有常见商家的狡黠和堆砌的笑脸,自然、朴实,犹如自家人拉家常,这让我困惑不解。张老师给我解释说,这里的居民有自力更生的习惯,许多人家都在山坡或洼地种植蔬菜、种植果树,以供自需,自家吃不完的东西,拿到街面上卖了,这些东西都是新鲜的、绿色的、原生态的,还有人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养鸡,养鱼。听完老师的解释,我才恍然大悟。这种早已在其他城市销声匿迹的质朴的村镇式集市感,在这个小城里又重新得到了捡拾。难怪在老师朋友家吃饭时主人指点着桌上的蔬菜说都是自家种的或是自己到山里采摘的。我们在临行时好客的主人还给我们煮了20多个自家楼顶上养的土鸡产的蛋,说是新鲜的,带着路上吃,这种从家里带吃的出远门的习惯在我的记忆中早已模糊。接过鸡蛋的那一刻,我的心头一热,那种久违的亲切感,让我猛然间想起来多年前母亲在我们出远门时准备干粮的情景。

进入主干道边的小巷里更是热闹,各种小吃遍布街面,摊位简单,几张木桌,几把自制的小凳子围成一个摊位,大部分摊位只卖一种小吃,各有特色。在烟雾缭绕的小吃摊前,老老少少边吃边聊,亲切、自然、淳朴,恍然间,我好像回到了几十年前的故乡。我问老师,这里的摊位不收费吗,城管不没收吗?老师说,这里的风俗比较独特,大家都很自觉,车辆行人互相谦让,人虽多,街道虽窄,摊位虽多,看起来很拥挤,但不堵塞;城市管理者也很人性,确有影响交通的,劝导其重新找地方摆摊,并不没收,当然,如果遇到上级领导视察或有大型活动,那就不让摆摊了。

看着街道边热闹的小摊和巷子里淡淡飘逸的炊烟,我似乎嗅到了麦秸的香味、野蒿的香味、芦苇的香味、树木的味道。我常常感叹,在车流大于人流的都市里,哪里有灵魂小憩的地方。没想到,在这个北方的江南式小城里,我又感觉到了世世代代旷古不息的炊烟之气,嗅到了现在很难寻觅的城市烟火味道。难怪,我的老师从大城市来到这个山脚下的小城养老。我想,他之所以旅居这里,一方面是老朋友的真诚无私让他找到了珍贵的友情,找到了家的感觉;另一方面,作为一位文人,他云游四海,看淡了繁华,看淡了名利,喜欢青山绿水,喜欢原始本真、真诚纯朴,在这里,可以“悠然见南山”。他找到了灵魂安放的家园。

有些地方,当你走进了,就不想离开;有的人,即使离开了,你终究无法释怀。


天池


对于陇南,尽管山大沟深,因公去过陇南多次,大部分名胜景区我都游览过,遗憾的是唯独天池这个地方,只知其名,未见尊颜。这次老师说到天池看看,我喜出望外,欣然从命。从文县到天池的距离虽然不太远,不到一百公里,由于高楼山的阻挡,却要两个多小时的车程。

时间已近中午,天池就在我们的眼前。步入景区,周围群峰耸立,遍山草木葳蕤,山间清风惬意,空气中混杂着一股沁人心脾的草木清香。可能是受疫情的影响,偌大的景区内很难见到游人。站在观景台,目视远方,一片蓝色的海子静静地卧在山间,深邃、宁静、与世无争。天是纯净的蓝,水是澄明的碧。四周的群山倒映在水中,池映翠碧,湖光山色,蓝天、白云、青山、绿树在池中留下重重倒影,山光水色,浑然一体,恰似一幅天然的山水风景图。面对宁静的天池,心中似乎有习习凉风吹过,旅途的劳顿瞬间成为烟云。据说,天池湖面终年碧水清澈,四季不见树叶漂游,纵然稍有杂草枯叶落于水面,旋即就被水鸟衔走。我想,那些鸟也是有灵性的,它们不愿看到圣洁的池水被枯枝败叶污染。三岁多的小孙子高兴地呼喊起来,嚷嚷着要下去游泳。我何尝没有这个想法,但又怎能忍心打碎这高雅的宁静,玷辱这圣洁的天池?也正是地处偏僻,山路遥远的缘故,才保持了这份独特的宁静。我想,幸亏遥远,否则,那些吵吵嚷嚷的游客挤在这里,会不会让这仪态万千的大家闺秀受到惊吓容颜顿失?

文县天池是全国四大天池中面积最大的,也是最美的。有人说它是火山爆发的产物,有人说它是地震以后形成的堰塞湖。更有好事者翻阅史籍,查找天池的形成年代而不得。听到这些,我不禁哂然。

我是学采矿的,地质学是主修课程,尽管脱离采矿行业多年,但对于地形地貌还是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我刚刚看到天池的那一刻,心中就有了天池形成的推断,为了印证这一推断,我打算乘游船绕天池一圈,顺便想近距离亲近这神秘的、宁静的一池碧水。刚好,孙子嚷嚷着要坐船,我便携夫人带着孙子顺势乘上了一个游艇。

驾驶游艇的是一位30多岁的本地小伙子,在天池驾驶游船十多年了。我主动搭讪与他攀谈起来。他说:我们天池有五奇,一奇是天池入水甚少,出水极大,涨不见溢,枯不见涸。二奇为湖面终年碧水清澈,四季不见树叶漂游。三奇是有风无狂浪,无风偶起波,终年银光闪闪,海天茫茫。四奇为湖底有暗流,湖心有水涌。五奇是冬季零下10度时仍不结冰。凭我的知识积累,除“二奇湖面终年碧水清澈,四季不见树叶漂游”这一景观,其他四奇我都能解释通,也是符合科学规律的。所以我想,这才是天池“奇”的核心,也是真正的自然之谜。我把其他四奇的科学道理给他解释了一番,小伙子显得很兴奋,看来是个爱学习的人。兴奋起来的小伙子拉开了话匣子,他说:过去这里来的人多,尤其是本地人多,也不收费,后来这个景区让省上的一个大型旅游投资公司收购了,山门前修建了游客接待中心,每张门票要100多元,本地人基本不来了,外地来的人也很少,现在的生意很难作啊。是啊,现在的各个景点都一样,为了方便管理、方便游客,都修建了配套设施,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商业营销,自然要收门票,对这种做法我不愿评论,总体是经过人工雕刻,确实好看了,但失去了山水原始本真的面貌,商业氛围太浓了,打破了原有的宁静。我自私地想:好在现在门票价格高,来的游客少,不然,对静静地欣赏湖光山色的我就失去了游览的兴趣。

小伙子驾驶的游船是电动的。行驶起来几乎听不到机械声,只有游船划过水面时池水的呢喃细语,与周围静静的山林相得益彰,一种水上桃花源的味道铺展在我的面前。船驶入池心,远处的树木已经看不清楚,似乎有一种烟雨笼罩的感觉,我的内心随着静静的池水也变得愈发平静。站在游艇上,迎着习习凉风,品味 “水光潋滟晴方好”的佳境,闭上眼睛,感受这份静谧与深邃,任天池的微风拂过我的面颊。“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依旧青山绿水多”,天池之水,随着游船,掀过一波又一波粼粼波光,掀起一波又一波层层温柔,暖了人间一切的凉薄和冷淡。伸出手去,觉得抓住了些什么,忽地又从指缝间溜走了。

这一路上,我都是用眼睛观察,用镜头记录,一路匆匆,并没有慢下来用心感受,很多景色入了眼,却没有放在心里。天池,当我驶入你的胸怀,一路的风景似乎全部迷失了。我知道你懂我,你懂得我是如何的希望着洁净和美好,你懂得我在俗事中挣扎着生活的无奈和忧伤,你懂得我面对你幽静的蓝色和一尘不染的心海时我的不知所措。我确信,喝一口天池的水,可消百病,在这湖光山色间,痛饮着天池的气息,各种顽疾和暗疾不会再复发了。在天池,静听阳光诵经,留住蓝天上的白云,蓝色的湖水和蓝色的风,记住青山绿水的心跳和呼吸,不虚此行。

其实,看似活力四射的天池,早已有几千万年的历史。在距今约8千多万年的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强烈改造下,经大幅度的块断式垂直升降运动而最终形成了现今秦岭的格局。人们常说痛苦中孕育着伟大,正是因为轰轰烈烈的地质构造运动,成就了眼前碧波荡漾的天池。根据我的观察,也就是在那个时代,由于地壳活动,洋汤河河道被堵截,周围山峰隆起,在海拔高度为2400余米的天魏山上,便汇成了状如葫芦的天池碧水。当然,这是我根据三十多年前所学的地质知识做出的推断,在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的年代,一些大自然形成的过程和历史变迁可以用现代科技还原,但愿我的这些认知是正确的。

同行的小张说这里有许多神话传说,周围有好几个庙宇,但由于时间的关系,终没有前去考究。我不相信鬼神,也不否定鬼神。大自然之神秘、宇宙之神秘,不是我们那些所谓能够揭示自然之谜的科学家能够真正了解的。我相信一位古希腊哲人的话:我们在地上画个圆,圆内是我们认识到的,圆外是我们不知道的。


青木川


老师安排我们到青木川古镇游览。一路艳阳朗照,清风徐徐,路上,依然是七山八梁,典型的陇南地貌。依然是青山绿水,宁静安详。一路上,洁白的云雾横卧山凹,风来雾动,山洼里的村落,路边的草木瞬息万变,让人目不暇接,在接近碧口的一个路边休息点,我们下车吹吹风散散步,让山风轻轻地吹拂在脸颊,润润的,深呼吸还有泥土的清香味道。看着脚下奔腾的白水江被乱石碰击成磅礴四溅的浪花,瞬间又合成一股清流奔向远方。

说实话,孤陋寡闻的我,从没有听说过青木川这个名字。通过老师的介绍,我才知道青木川古镇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虽然地理位置偏僻,但明清以来就形成了商业中心。民国时期,当地豪强魏辅堂对青木川古街进行了规划和整治,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历史上的古镇也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随着根据叶广芩小说《青木川》改编的电视剧《一代枭雄》的热播,剧中风雷镇的原址——宁强青木川镇,这个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山中俊鸟的容颜才被大家广泛关注。《一代枭雄》讲述了主人公何辅堂的传奇一生,而何辅堂的原型便是青木川曾经的主人—魏辅唐。青木川在他统治时期,兴办学校,大兴土木,才形成了今天的古镇风貌。1950年,他带领地方自治武装主动向人民政府缴械投诚。1952年,宁强县人民法院以恶霸杀人反革命罪判处其死刑。1982年平反,定性为开明绅士。

历史的烟云虽然暂时散去,但循环往复的许多东西依然没有散,依然徘徊在我们的身边,在你意想不到的某一天、某一时刻,会突然显现出来,重复历史的旧梦。人世间的许多事情都不是事件的当事人所能左右,并没有错与对的鉴定标准。我们认为对的,忽然间错了,我们已经习惯了的错,忽然间又对了。我们常说“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但后人又怎么能知道当时发生的那些事情,何况,许多事会演绎成与历史大相径庭的传奇故事,根据社会现实的需要,形成不同的版本。一张薄薄的平反文书岂能载得下青木川的变迁?岂能载得下魏辅唐的爱恨情仇?岂能改变已经凝固了的历史?

深入古镇,脚下道路皆是青石板铺成,高低浅出,错落有致。两旁林立着传统木架民房,以两层楼居多,二楼房屋向内收拢,空出一个阳台,阳台外有木制栏杆,若扶栏而望,真有电视剧中大家闺秀的仪式感。虽然这些木屋经历过春秋寒暑,有些已经剥落不堪,但保持的甚是整洁。没想到在秦巴山中,竟有这样的古镇。尤其是魏家场院的那些建筑,或中西合璧、或造型奇特、或气势恢宏,无不展示了魏辅唐的霸气和大手笔。一座座木结构二层老宅雕梁画栋,街面青砖回廊、流水潺潺,依然炫耀着昔日的繁荣。

在青木川古镇的街道上缓步向前,零零散散只有几家店铺是开着的,都透着一股子古味,各店铺的布幌子悬挂在一旁,与碧蓝的天相接一色,年久失修的朱漆绘柱后是紧闭的大门,摇摇晃晃传来几句时而低沉、时而激昂,听不清什么意思的羌人民歌。由于不熟悉镇子的布局,我们只是在主干道上溜达,街面上除了我们几个,没有其他外地游客,像是时代的遗忘者。青石板上见证过这里多少的岁月,只有那斑驳的疏影停在这里久久不能忘怀。饱经沧桑的历史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这里的一切显得那么懒散、安逸,似乎就是远离现代社会的的世外桃源。

在一座横跨青木川河的过桥亭廊上,我们稍息片刻。倚凭在栏杆处,青木川的四面是连绵起伏的青山,山下沿河道排列着鳞次栉比的房子。青木川河把镇子分为两半。右面的一半门前挂满了大红的灯笼,随着山风在那里惬意地摇曳。左面的一半是清一色的青砖白瓦。枕河而居的小镇,显得十分纯朴自然,远处谁家燃起了青烟,袅袅扶云而上,让那远处的山峦朦朦胧胧,像是一幅点了丹青的水墨画,逍遥自在,远离世外的纷纷扰扰,不由得让人醉在其中。从廊桥回转,进入镇子的另一头,还是那么安静,两个妇人倚靠在门前晒着太阳,乌发半绾。一位年迈慈祥的老奶奶侍弄花草,不像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古镇,倒像是山间普普通通的小乡村。想想这里的历史,再看看眼前的现实,除了感慨,兴叹,还是感慨,兴叹。由于时间的原因,不过是走马观花般的浏览,若是真要一一体味,那真的是需要耗费时间来细细的打磨。

青木川古镇,从百年的沉浮中走来,它没有南方古镇的灵秀与温婉,但却同样具有历史的厚重感,有着浓厚的人文气息。一代枭雄魏辅唐,历经风风雨雨,他的人生故事跌岩起伏,错综复杂。土匪出身的他,靠种大烟发家,利用大烟的收入武装了自己,富裕了青木川一方百姓,但他却明文规定,青木川的百姓不许抽大烟,谁抽大烟就枪毙谁,他简单、粗暴但有效的治理方式让这里民风淳朴、富甲一方,矛盾的人性无法简单地以善与恶来区分。他没有太多文化,却呕心沥血,兴师重教,七年建成辅仁中学,没想到最后自己却被处决于学校操场。他在学校操场前度过了自己最后的人生时刻,在被处决前他想些什么?苏轼在蒙冤时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的千古绝句。如果苏老先生的人头落了地,他的那些爱恨情仇能流传下来吗?尽管魏辅唐没有苏先生的文采,也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但他是一位有思想的人,只可惜,随着一声枪响,他的爱恨情仇瞬间化为烟尘。反复回味他的一生,不得不为造化弄人而唏嘘不已。

看着上百年风云变幻的古镇,想象当今社会的变迁,我想,凭着魏辅唐这个人的能力和胸怀,如果放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肯定是一位响当当的农民企业家,甚至是基层政权的优秀掌舵人。许多时候,人创造了历史,历史又改写了人生。许多时候,历史沉重的书页翻过去时,功过的评说已显得毫无意义。

离开小镇,我忍不住回头看了看,现代化的速度已让小镇若隐若现,我们走了,它会变得更加安静。青木川,我们短暂聚头后又背道疾驰,心中的感慨被沸沸扬起又缓缓覆落。但我的耳旁,一会儿听到的是铁马铮铮,刀光剑影;一会儿听到的是书声琅琅,牛哞羊欢;一会儿听到的又是莺雀鸣啭,老人为晨食拾掇柴火的声音,是远山风过掀起树海沙沙,是清寂闲静的人去楼空。

青木川,愿你记住历史的每一个褶皱,愿你现在的样子长存。

回望青木川,感慨万千。游览青木川,始于它陕西最美古镇的名声,结束于对人生、对历史的思考。

 

微信图片_20221025144942.jpg


作者简介:武建寿,男,甘肃民乐县人。高级工程师、一级安全评价师、注册安全工程师,工商管理硕士,甘肃前进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员工。业余爱好摄影、写作。若干摄影作品、新闻报道、散文、诗歌被国家和省市级报刊杂志及网络刊载。

旅游产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