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风雨人生艳阳天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李军 | 发布时间: 2024-09-17 | 503 次浏览 | 分享到:

                                  


风雨人生艳阳天


李军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军旅生涯,难以忘怀。时钟拨回到四十四年前,1980年6月15日,我叔叔李孔奎来到我们位于郑州郊区的部队看我,他走时我送他到郑州车站回山东。

没想到,命运之神与我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那趟长途汽车突然出了故障,恰巧此时天公不作美,又下起了瓢泼大雨。

下午6点30分,看着雨中一时无法修复的汽车,糟糕!我准备从大石桥乘开往古荥的19路公交车回部队,但是已经没有班车了,这下肯定没法按时返回连队了。

这时,雷鸣电闪,大雨下个不停,怎么办呢?部队的组织纪律是十分严格的。我下定决心,跑步赶回部队。我正准备走时,一位20岁左右的男青年推着一辆自行车出现在我的面前。

他了解我的情况后,对我说:“同志,快上自行车,我送你回部队。”

我说:“路远,雨又下个不停,不行!”他却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你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军民一家人嘛。”

听到这感人肺腑的话语,我流出了激动的热泪,双手紧紧握着他的手,连声不停地说:“感谢您!”,此时此刻,我正在着急上火手足无措,这位大哥大概是看出了我的困境,主动上前提出骑自行车送我回部队。

我像遇到救星,一屁股坐上他的那辆自行车。这位大哥说一声“坐稳”,他像一位“骑士”,冒着大雨,骑行了二十多公里, 他飞快地骑着自行车累得直喘气,我坐在车上,心情十分激动。

我又见到了人民群众中的活“雷锋”,也亲眼看到和感受到了人民和军队鱼水般的深情厚意。

晚上8点30分,他骑着自行车将我安全送达到我们部队大门口,我想留他到营房住下到明天再走。

他说:“今晚9点10分我上夜班。”说着,他就准备走。

当我感激地询问他的名字,他微笑着回答:“我姓河,叫河南人民。”那一刻,我被这位善良和幽默的河南大哥深深打动了。

他骑上车,说了声:再见!突然,就走了。我望着他的身影,下定决心,要向河南人民学习!

当天,我把这段经历写成稿件,寄给了河南日报。稿件在1980年7月18日河南日报的“新道德、新风尚”栏目上发表了,标题就是“向河南人民学习”。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这篇文章不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河南日报编辑王秉亭先生还亲自给我写了一封鼓励的信,并附上那张带着油墨香味的报纸。也正是这封信,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我从一个连队战士,被调到了团政治处报道组,并在第二年考上了军校新闻学习班。正是得益于这一次大雨奇遇、一篇稿件、一封信,我开始走上了新闻之路,并从一个对新闻一无所知的新兵,成长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后来,打听到骑车送我的好大哥叫王扎根,他家在郑州郊区古荥,离我部队很近。在五六年前,我先后去找他二次,都没找到。村里人说前几年拆迁,他搬到市里了,我又通过市公安局管户籍的民警,一查叫王扎根名字的人,在郑州有20多个,逐个问一遍,也没有找到他,我想将来还得找一找,一定想办法找到他,看看能不能通过河南日报,或者其他媒体报道后,找得到他信息?河南好人王扎根,你的行动温暖了我的心窝,你出彩的大爱情怀代表了河南亿万人民,我默默深情地感谢河南人民!我向河南人民致以诚挚的敬礼!

战友们奋斗在广袤的大地及各行各业的岗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家庭的幸福荣光,付出了说不完道不尽的艰辛和劳苦,谱写了各自引以为傲的辉煌篇章。

然而,回忆我军旅的生涯、激情燃烧的岁月,风风雨雨已在我曾经稚嫩的额上刻下了一个个故事的印痕,我的人生转折点,就是因为一场大雨奇遇这样一件小事,常常萦绕在我的心间。

我在部队期间工作岗位几经变换,历任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干事、中华英才理事会秘书长等职,因新闻报道工作成绩突出,四次荣立三等功。我撰写的内参巜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研制成功万门交换机》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发表后,引起了中央领导和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副总理朱镕基、邹家华亲自批示,并召开国务院办公会专题研究我国通讯产业发展的方向,在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了中国交换机研究所,并向全世界宣布,中国自主研发的万门交换机顺利投产。现任百年光影电影博物馆、流金岁月老收音机博物馆、时光记忆老相机博物馆、民族团结电影博物馆馆长,目前,在全国经营有7家博物馆。

转眼几十年过去,回望来路,我深感人生的每一个转角都充满了挑战和机遇。也有有心人在冥冥之中拉一把、推一掌,令我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试想,如果没有河南日报编辑王秉亭对我热心指导,也许我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同样,如果没有那位在雨中骑自行车送我回部队的青年,我也无法在河南日报上发表那篇文章。他们无不让我深刻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善良,也让我明白了向河南人民学习的真正意义。时至今日,我仍然坚守在新闻岗位上,用我的笔记录下时代的变迁,传递着河南人民的善良。前有车后有辙,我明白,这份力量源自我内心深处的那种对河南人民感激的敬仰。我想告诉他们:四十四年前的一场大雨,一位青年的无私行动,一篇文章的发表,这些都像一只神奇的推手,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我将永远铭记在心,永远向河南人民学习。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河南人民的善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颂。他们是这片土地上的骄傲,也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用我的笔歌颂他们的伟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记住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孔奎叔,他的探访开启了这段奇妙的旅程;感谢那位在雨中骑自行车的青年,他的善举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感谢河南日报的编辑王秉亭先生,他的信件为我打开了新的大门;感谢所有支持我、帮助我、鼓励我的人,是你们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2024年元旦前夕,解放军报原副总编辑连俊义将军,老子故里--河南鹿邑人,他是我的老师和战友,在得知我的这则小故事,以及由此转变的人生历程后,怦然心动,饱蘸浓墨,欣然命笔,写下这样一段文字:“向河南人民学习——四十三年前战友李军同志以此为题,著文一篇,发表于河南日报,从此走上新闻之路。今应李军之嘱书之,以兹纪念。岁次癸卯冬月连俊义”,惠我收藏,令我感动。连将军不仅是一位重情重义的河南人,也是我生命中亦师亦友的贵人。相信这又是一段新的佳话!

我会永远铭记这一段人生历程,永远向河南人民学习!


       

作者简介:  李军,男,山东临邑人,中共党员,历任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干事、中华英才理事会秘书长等职,在部队四次荣立三等功,收藏家,摄影家。现任百年光影电影博物馆、流金岁月老收音机博物馆、时光记忆老相机博物馆、民族团结电影博物馆馆长,在全国建设7家博物馆。

文章列表
更多